王申、吕凌峰编著的《乐在图书山水间(常印佛传)》共分十章,章交代常印佛出生家世,幼年家庭启蒙和少年中学教育。第二章集中在常印佛于清华大学学习期间。第三、四两章是常印佛在野外地质一线工作的经历。第五章是常印佛十年援外阶段。第六章讲述了传主援外结束后回国初的经历。第七、八两章介绍常印佛在安徽省地矿局任职期间的工作、科研情况。第九、十两章写传主晚年老当益壮,继续关心和推动着地质工作,提出重大建议,愉快而充实的生活。结语部分对常印佛学术成长的主、客观因素作了分析,同时也探讨了与他同一时代科学家的思想关怀、价值追求、成长成才的规律与特征。本书的写作始终以此为鹄的,写出真实、经得起检验的文字,力避一般传记为传主虚美隐恶、歌功颂德的俗套。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导言
章 家世、启蒙与中学教育
书香门第的娇子
母亲严格的家教
乡贤激励:丁文江与严爽
难忘的扬陋学塾
求学干中大附中
第二章 砺剑清华
入学报到及院系改组
同学少年
名师荟萃
专业及通识学习
新政权下的教育特色
课外生活
毕业与分配
留京与南下
第三章 走进野外一线
剑指铜官山
将强兵精的321地质队
从地质填图开始
艰苦的条件
矿床学的领路人:郭文魁
"党工作者":"陈老"与滕野翔
第四章 驰骋长江中下游
在华东地质局
在中苏技术合作队
打开狮子山与凤凰山宝藏
在找矿""中
1:5万普查一测量
科研:从实践中来
矿产勘查学的领路人:严坤元
的总工程师
一座矿业城市的兴起
第五章 十年援外
援助越南
开启冬瓜山铜矿的先声
""
援助阿尔巴尼亚
第六章 从地质部到安徽省地矿局
暂留北京
返回安徽
加入中国共产党
提出"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概念
第七章 掌舵省局求真务实展宏图
主持矿产资源区划
在区划中的科研历程
鉴往知来:提出深部找矿理念
长江中下游铁铜等隐伏矿床预测研究
关怀青年奖掖后进
两度"辞官"
推动全省地矿工作
第八章 当选院士与主持项目
中科院学部委员
工程院建院院士
主持"八五"科技攻关项目
上一层楼:放眼东部成矿域
向大型矿集区深部进军
学术发展特征总结
第九章 推动地质工作复苏与深部找矿
地勘萧条与资源瓶颈
参与推动《决定》出台
力保长江中下游
继续推动深部找矿
参与深部探测研究专项
第十章 充实的晚年
高校兼职
中国工程院院士建议
润物无声
载誉而行
结语
兴趣·责任·勤奋·笃实
需求·学术环境·个人机遇
朴实平易·谦逊淡泊·真诚无私
附录一 常印佛年表
附录二 常印佛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章家世、启蒙与中学教育 书香门第的娇子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有利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与文化传统等综合因素。江苏省泰兴县,地处长江下游之北岸,江水福泽,滋润了肥沃的土壤,交通便利,繁荣了商业经济。勤劳智慧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泰兴赋》记:"故郡泰兴,淮浦江滨。星垂牛斗,地气氤氲。济川棹讴,破长风兮濯清浪;扬子波澈,翔高羽而潜素鳞。羌溪牧笛,临东郭朝旭;船港沓潮,沐轻舸夕曛。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川泽荫润,佑我生民……"正写出了泰兴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庆云寺、望江楼、襟江书院旧迹无不在默默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和昌盛文教。"诗书华章,孝悌高行,垂范遗鉴百代",泰兴古代历的先贤不可胜数矣,近代以来人才之盛亦令人惊叹。其中有近代的教育家吴贻芳、朱东润,喜剧大师丁西林,篆书大家陈潮,新诗前驱刘延陵,画坛巨匠程瑶笙,地学泰斗丁文江,石油专家严爽以及6位新中国院士。常印佛,便是这六位院士之一,且是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 1931年7月6日,常印佛出生在泰兴县的一个书香人家,父亲常遗生(1900~1940),字慰先,母亲姓朱,名苣沅。常印佛是家中独子,父亲在其出生不久即带他到当地庆云寺,拜寺庙方丈慧真大师为师。慧真大师为小印佛取了法名,还赐予一套僧衣。常父淡泊名利,给这个三代单传的男婴取名"印佛",希望其在"念头里"印有佛家的境界,心中常存佛性。从日后来看,这个寓意深刻的名字或许在冥冥之中塑成了常印佛的性格与为人。 常家祖上在县城南拥有一定量的土地,世代以耕读为生,种田自立,诗书传家,是当地比较有名的书香门第、文化世家。高祖父曾做过拔贡,相当于举人的副榜,是当地知名的私塾先生,乡里多送孩童至其门下受教。曾祖父时,举家迁入县城、不再务农,读书的传统依然延续,祖父亦曾中秀才。至常父时,科举废,新学兴,其则考入上海龙门高等师范学校,修图书馆科,毕业后也投身教育,在上海教授中学英文、历史、地理等课程。 常印佛的父母是姑表亲,即当时社会上比较常见的"亲上加亲"的联姻。常母家世居县城,祖上曾经营一家大商号,但至常母辈出世时,商号已停业,转以土地为生。常印佛的外祖父是当地的绅士,在清末民初社会风气与观念趋新的环境下,受当时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思想开明,重视女子教育,把女儿都送到学校读书。常母姐妹五人,没有兄弟,在家中排行第四,大姐早天,其名未详,二姐朱蕙沅,三姐朱蘅沅,小妹朱芹沅。蕙、蘅、蓝、芹皆为屈原名篇《离骚》中的芳草,用于比喻美好品格,四姐妹以此为名,寓意优雅高洁,也反映了常印佛母亲一脉的文化修养和诗书风气。在良好的家教下,四姐妹皆非凡俗。常母考上了当时的南通女子师范学校(该校为清末状元、民初政界耆宿及实业家张謇所创办,在沪宁一带颇有名气),毕业后从事儿童教育。 常印佛父母婚后的新家坐落在当时泰兴县南大街174号。小印佛经常跟随母亲学儿歌,听她讲历史故事。常父工作繁忙,一年中只有寒假能回家一次,父子俩见面的时间并不多。平时家中常收到父亲来信,嘱咐常母要把小印佛看管好,教育好。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