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农业化肥使用效率的评价方法主要以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为主,不同学科或政策目标给出了不同的标准。
本书以省级行政单位作为化肥使用效率评价的基本单元,编制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化肥使用效率的总体状况、年际变化与地区间差异的评估报告,力求建立一组科学、可操作且可比的评价指标,能够实现对农业化肥使用效率的横向在相同年份不同种作物之间比较和纵向在不同年份的相同作物之间比较,终实现、客观地评价农业化肥使用效率,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破解化肥利用效率的单一测算方法,提出肥耗的概念和具体计算方法。基于省级单位和具体的农作物为具体目录,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测算和总结,让化肥使用更加合理,让农业发展更加绿色。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农研中心”)于1990年7月成立,是农业部直属的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其前身是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在建制上,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与农研中心实行统一管理,共同接受农业部和中央有关部门的直接领导。农研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制定农村经济政策、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和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决策咨询和对策建议。 农研中心内设宏观经济研究室、经济体制研究室、市场与贸易研究室、产业与技术研究室、可持续发展研究室、区域发展研究室、社会文化研究室、改革试验研究室和当代农史研究室等处室。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农村经营体制和经济制度,农村市场和农产品贸易,农业产业发展与生产要素投入,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当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史等。 农研中心拥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农村工作文献档案近30万件,是目前收集较为系统完整的档案资料,具有较高的研究参考价值。农研中心拥有较好的资料交换、信息通信等研究支持系统。与中央农村工作有关机构和地方有关政府部门保持较为密切的关系。研究成果的输出渠道既包括面向上级部门的内部调研报告,也包括面向全社会的公开出版物。
及时章 评价方法和数据说明1.1 以“肥耗”为核心评价指标 003
1.2 数据说明 006
第二章 2015年全国化肥施用总体情况
2.1 总量减少的省份有12个,湖北对减量贡献较大 012
2.2 施肥强度维持高位,强度增减的省份数量基本持平 013
第三章 全国主要农产品平均肥耗评价
3.1 各作物总体情况 019
3.2 主要粮食作物 021
3.2.1 小麦021
3.2.2 玉米022
3.2.3 稻谷022
3.3 主要油料作物 023及时章 评价方法和数据说明 1.1 以“肥耗”为核心评价指标 003
1.1 以“肥耗”为核心评价指标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将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数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对如何更好地评价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不断的探索。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层出不穷,如比值分析法、生产函数法、包络分析法、能量效率评价方法、因子—能量评价方法、能值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其中,现有农业化肥利用效率的研究主要以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为主,具体表现为:从农学角度测算化肥吸收率,或者从经济学角度用化肥偏生产力与化肥技术效率表征化肥利用效率。(1)化肥吸收率化肥吸收率是农学中用以评价化肥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即(当季)作物吸收来自所施肥料的养分占所施肥料养分总量的百分率。公式为:化肥吸收率(%)=(施肥处理收获时农作物总化肥积累量 - 未施肥处理收获时农作物化肥积累量)/ 化肥投入量。大多学者通过田间试验来计算农作物的化肥吸收率。朱兆良指出主要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为 30% ~ 35%,磷肥利用率为15%~ 20%,钾肥利用率为 35%~ 50%。Olk 等基于对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印度 5 个国家的水稻氮肥的吸收率进行测算发现土壤类型对氮肥的吸收率有显著影响,但各国的氮肥吸收率的总体水平都较低 [6];张福锁等测算出我国粮食主产区的水稻、小麦和玉米氮肥的当季吸收率平均为 28.3%、28.2% 和26.1%,远低于发达国家 40% ~ 60% 的水平。(2)化肥偏生产力化肥偏生产力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描述化肥利用效率的指标,是作物产量与单位面积化肥投入量的比值。张文婧等对四川省不同作物的肥效研究发现,水稻、玉米、油菜的化肥偏生产力分别为 16.6、19.2 和 9.6,存在较大差异 [11]。秦钟等对 2005 ~ 2009 年间中国南方 13 个籼稻主产区的化肥利用效率进行分析,并对不同稻种的化肥利用效率进行对比 [12]。周芳和金书秦利用基于实物量的产出投入比,分析了中国与美国、日本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 5 种作物的化肥产出率差异,发现国内外化肥产出率的差异低于化肥使用强度的差异(3)化肥技术效率化肥技术效率是从经济学角度评价化肥利用效率的另一个指标,指在产出和其他生产投入水平给定的情况下,作物种植的最小化肥施用量与实际化肥施用量的比值,主要通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得到。李静和李晶瑜利用宏观数据并使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研究表明,中国主要粮食主产区 2006 ~ 2009 年的小麦、玉米和水稻的化肥技术效率普遍较低,分别为 0.37、0.26 和 0.37[14]。杨增旭等也用同样的办法得到了相似的结论。从农学或经济学的角度测量化肥利用效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然而,这两个维度都具有一定的局限。农学效率(吸收率)主要基于科学试验或田间监测,代表了科学上的,但对仪器、方法和代表性有较高的要求,要反映全国情况,需要做大范围的试验或监测,并且好能够做连续试验或监测,因此获得结果的成本和操作要求都很高。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化肥吸收率都是引用朱兆良院士 1998 年测算的 30% ~ 35%。直到 2013 年,农业部的《中国三大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研究报告》对中国化肥吸收率再一次给出了较的数据 33%。经济效率评价则受价格的影响很大,尤其是近年来农资价格持续上涨,而农产品价格较为平稳,甚至有些农产品价格下降,必然导致经济效率持续下降。此外,在国际比较中,还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因此,仅用货币化的手段衡量化肥乃至整个农业的利用效率显然具有更大的缺陷。此外,衡量化肥利用情况还经常用到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施用量,该指标可以反映化肥的使用强度,进而反映化肥施用对环境带来的污染负荷。中国人多地少,耕地复种程度较高,例如在某些蔬菜种植地区,一年最多要种 6 ~ 7 季蔬菜,这必然使得施肥强度极高。此外,现有研究主要以某一地区为例,以一种或几种农作物为研究对象,对该地的化肥利用效率现状进行截面分析。目前还没有对我国各地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的化肥投入量和化肥利用效率的年际变化和空间区域差异进行系统的统计与评估。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组科学、可操作且可比的评价指标,既能实现对农业化肥利用效率不同种作物在相同年份之间的横向比较,又能实现相同作物在不同年份之间的纵向比较,才能最终实现、客观地评价农业化肥利用效率。因此,编制我国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效率的总体状况、年际变化与地区间差异的评估报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报告以省级行政单位作为化肥利用效率评价的基本单元。以“肥耗”的概念来表征化肥利用效率。肥耗主要基于实物量的投入产出比,可以用每吨农产品的化肥用量来反映,在计算上也等于化肥使用强度除以作物单产,例如每吨稻谷消耗多少化肥,包括总量和结构(氮、磷、钾分别多少)两个层面。该指标克服了现有化肥利用效率指标的缺陷:一方面,肥耗不需要养分吸收量测定,具有简单明了、易于理解掌握的特点,且单产和化肥施用强度的连续数据在统计上可得;另一方面,肥耗基于实物量(折纯),排除了价格、汇率、复种等因素的影响,便于进行比较。公式如下:肥耗= 化肥施用量 = 化肥施用强度 作物产量 作物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