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希特勒传:跃升年代图书
人气:46

希特勒传:跃升年代

本世纪*、*真实、*值得注目的希特勒传记。从赤手空拳到强国元首,他凭什么改变世界历史?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领袖首脑  
  • 作者:(德)[福尔克尔·乌尔里希] 著,[亦青] 译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06087247
  •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5
  • 印刷时间:2016-05-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希特勒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身为历史学家的本书作者福尔克尔 乌尔里希,以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在书中细细探究德国第三帝国领导人希特勒。这位众所周知的独裁者在撇下“元首”的头衔之后,作为一个“人”,会呈现出何种样貌?他有何令人喜欢或厌恶的特质?有何天赋或才能?他的心理情结与凶残的杀人欲望又是如何?

本书推翻了关于希特勒本人所有错误的陈词滥调,从希特勒的人格特征、私人社交圈以及他与女性的关系、他的统治方式和理念等各个侧面着手,完整而又多层次地刻画出了一个独特的历史人物形象。书中大量引用与希特勒同时代人的证词,既包括他的崇拜者,也有反对派,首度披露大量的迄今为止从未被发现的全新历史文献。

在作者笔下,希特勒不再是一个空洞的恐怖符号。当一个有“魅力”的希特勒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会忘记他犯下的滔天罪行,相反,我们的心中会生出警惕和恐惧。本书主要聚焦于希特勒从崛起至1939年独揽大权的时期,是本世纪值得注目的希特勒传记。

编辑推荐

2004年9月,奥利弗•西斯贝格(Oliver Hirschbiegel)执导的电影《帝国的毁灭》(Der Untergang)在德国上映,这部获得了奥斯卡奖提名的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影片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描述了希特勒藏身于地堡的后12天,希特勒被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有感情,有喜怒哀乐,他也会关心下属,面对妇女、儿童时时流露出脉脉温情。电影上映之后,德国媒体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把希特勒作为一个人来刻画?”

对此,《希特勒传:跃升年代》的作者——德国著名传记作家福尔克尔 乌尔里希给出了斩钉截铁的答案:“是的,我们可以这样做!而且我们也必须这样做!” 本书作为文学界的《帝国的毁灭》,洋洋上百万字的巨著远比一部电影讲述希勒特更加、更加深刻。

希特勒是一个有着强烈个性和多面性的人,他绝非以往人们所说“只会煽动民众的低层次情绪”的“眼界狭隘、能力有限的庸才”,他不仅有宣传的口才,更有针对不同对象扮演不同角色的表演才能,希特勒是个有魅力的人。作者破除了长久以来弥散于学术界和文艺界的“恶魔神话”,所以他笔下的形象更显得晦涩复杂,更能引起人们沉重的反思。正如托马斯•曼在《兄弟希特勒》中所言:“希特勒的出现并非偶然,他是一种真正正常的德国现象!”

对希特勒进行人性化的描写并不意味着为纳粹脱罪,当一个有“魅力”的希特勒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会忘记他犯下的滔天罪行,相反,我们的心中生出警惕和恐惧,因为恶魔并非天生的,恶魔生活于人群之中,它徘徊于每个人的心头,只要有合适的气候和土壤,恶魔播撒的种子就有可能生根发芽。

作者简介

福尔克尔 乌尔里希(Volker Ullrich)

1943年出生,著名传记作家、历史学家、专栏作家、电视媒体人。

主修历史、文学与哲学,目前居于汉堡。《时代》杂志旗下著名作家,《时代杂志历史篇》合作出版人,1990年至2009年间曾担任《汉堡周刊》的《政治书》主编,并出版过多部关于19世纪和20世纪历史的专著,众多成就使他于2008年荣获德国耶拿大学荣誉博士头衔。曾经因在新闻出版业做出的杰出贡献获得德国弗雷德里希•克尔大奖。《希特勒传:跃升年代》是作者数十年心血之作,被学术界评价为本世纪最、最真实、最值得注目的希特勒传记。

目录

前言

1. 少年希特勒

2. 维也纳岁月

3. 战争中的重要经历

4. 投身政治

5. 慕尼黑之王

6. 政变与审判

7. 兰兹伯格监狱——《我的奋斗》

8. 蛰伏中的“元首”

9. 德国政坛的流星

10.希特勒和女人们

11.权力扑克游戏

12.1933年1月,决定命运的一个月

13.作为一个人的希特勒

14.建立独裁政权

15.修订凡尔赛条约

16.元首崇拜和民众

17.统治方式和宏伟建筑

18.贝格霍夫社交圈

19.反教会的斗争

20.“犹太政策”的极端化

21.通向战争的道路

致谢

在线预览

作为一个人的希特勒

这个于1933年1月30日入主他所崇拜的帝国缔造者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住过的帝国总理府的43岁男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希特勒的公开形象后面还隐藏着难以捉摸的个人形象。即使对于他最亲近的亲信来说,希特勒在某些方面也像个谜团。“看不透的斯芬克斯式的人格。”希特勒的首席新闻发言人奥托•迪特里希在回忆录中写道。多年来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党主席的恩斯特•汉夫施丹格尔也承认,他“从来没找到打开这个人灵魂深处的钥匙”,“他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对我来说始终像一本被封印的天书。”1933年后不久成为“元首”最赏识的建筑家的阿尔伯特•施佩尔在1945年6月/7月陶努斯山克兰斯贝格城堡的及时次审讯录供时就说过:“对他而言希特勒本人始终是个充满矛盾和鲜明对立的谜”。“我们似乎永远无法理解他身上的某些东西”,前法国大使安德烈•弗兰索瓦•庞塞特1943年在柏林评论。国务秘书奥托•迈斯纳曾经忠心耿耿地为希特勒工作过,就像他也曾为前任总统艾伯特和兴登堡忠心耿耿工作过一样,他在1953年写的回忆录中认为:“对这个奇人的本性的判断……将会永远存在争议。即使是他多年的老相识或者眼见他成长变化的人也很难对他下一个确切的评语,因为他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孤僻者,只有少数人——也只是偶尔地——能窥见他的内心。”

如果人们及时次近距离观察希特勒,他们会发现他与印象中的截然不同。工业家君特•夸尔特(Günther Quandt)在1931年12月与希特勒会面时认为他“仅是平庸之辈”,英国记者塞夫顿•德尔默认为他是个“很普通的人物”,看上去像个当过兵的商务代表。美国女记者多萝西•汤普森则像我们知道的认为希特勒是个“典型的小人物”。美国环球新闻社的记者威廉•夏伊勒(William Shirer)在1934年9月的纽伦堡党代会上及时次见到希特勒时感到失望:“他的脸并无特殊之处——我还以为他看上去会更坚强一些呢——我始终无法理解,他在歇斯底里的群众身上无可置疑地唤醒了怎样一种隐藏的力量,让他受到如此疯狂的追捧。”

所有与希特勒接触过的同时代的人都说他五官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眼睛。1919年夏季,当历史学家卡尔•亚历山大•冯•米勒在慕尼黑大学及时次看到年轻的希特勒时,他首先注意到了“那双闪烁着疯狂而冰冷的光芒的浅蓝色大眼睛”。1929年7月被维妮弗蕾德•瓦格纳聘为助理和家庭女教师的莉泽洛特•施密特(Lieselotte Schmidt)像她的拜罗伊特女主人一样着迷地崇拜着希特勒,她没觉察出目光中的冰冷,反而看出善良和热忱:“只需看一眼那双美丽绝伦的紫罗兰色眸子,就能感受到他整个人的情感和心灵。”奥托•瓦格纳,1929年秋季开始为希特勒服务,1946年被英国人监禁期间还在审讯记录中承认他是希特勒的崇拜者,他回忆说:“从一开始那双眼睛就牢牢吸引住我。清澈的大眼睛平静而充满自信地注视着我。但那种眼神似乎不是来自于眼球,而是来自于某种更加内在的东西,我感觉就像来自于永恒。人们无法解读其中的含义,可它在诉说,它想诉说。”1933年起当上希特勒女秘书的克里斯塔•施罗德的描述更加理智一些:“我觉得希特勒的眼睛富有表现力,多数时间透出饶有兴趣的研究式的目光,在说话时他的眼神变得越来越生动。”“奇特的美丽的眼睛,”作家格尔哈特•豪普特曼(Gerhart Hauptmann)描述1933年11月在音乐厅举办的帝国文化协会开幕式上他初次见到希特勒的印象。

人们对希特勒目光的个人感受——冰冷的还是善意的,深不可测的还是饶有趣味、友好的——既取决于当时的情境,也取决于他们对对方的看法。“崇拜者赞美目光中的力量,”希特勒的反对者康拉德•海登说,“而在冷静的观察者看来,那种迫视的目光显得贪婪而刺人,毫无优雅可言,引发的反感多于吸引力。”但即使是用批评眼光看待希特勒的来访者——比如1933年汉夫施丹格尔在皇宫旅馆向希特勒引见的美国大使威廉•爱德华•多德(William Edward Dodd)的女儿——也同样赞美他的眼睛“引人注目,令人难忘”:“它们看上去是浅蓝色的,眼神专注,令人移不开眼,似乎能产生催眠的魔力。”

除了眼睛之外希特勒的手最引人注目,它们“伴随着动作极富表现力,堪与眼睛媲美”,年迈的休斯顿•斯图尔特•张伯伦1923年9月希特勒在拜罗伊特及时次造访他时充满仰慕地说。“一双神经质的手关节柔软,几乎像女人的手。”施韦伯林•冯•克罗西克注意到。当哲学家卡尔•雅斯佩斯(Karl Jaspers)1933年5月表达出忧虑“一个没受过教育的人能否治理国家”时,他在弗莱堡的同事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回答说:“受没受过教育无所谓……你看看那双美丽的手!”很多同时代人抱着和这位哲学家相似的倾慕,例如帝国广播负责人欧根•哈达莫夫斯基(Eugen Hadamovsky)1936年12月给《新文艺》杂志的通讯稿中将希特勒“无比柔软的手”赞美成“艺术家和伟大设计师的工具”。装甲部队的将军路德维克•克吕维尔(Ludwig Crüwell)1942年10月在英军监狱中还表示过:“他的手非常显眼——太美的一双手……他的手像个艺术家。我总是看他的手。”

希特勒不仅是个天才演说家,还是个具有非凡才华的演员。“有一次他在不经意之间自诩为欧洲最伟大的演员。”施韦伯林•冯•克罗西克回忆说。当然这也是一种过分的自我美化,他坐在独裁者位子上的时间越长,自我美化的趋势就越明显。但是他的确把戴着各种面具登场和轮番扮演各种角色的能力演绎成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他是个亲吻女士纤纤玉手的可爱的聊天对象,一个给孩子们分发巧克力的和蔼的大叔,一个握住工人农民长满老茧的手的正派的政治家。”在贝希施坦因和布鲁克曼的沙龙里或者在席拉赫的魏玛宅邸中喝下午茶时,他穿西服打领带,遵照社会礼仪扮演着好公民的角色;在国社党党代会上,他穿着褐色衬衫,看上去像个蔑视资产阶级上流阶层的十足的斗士。

他在演讲时也游刃有余地转换着各种角色以满足各种场合的需要。“他在国会面前像个睿智的政治家;在实业家的圈子里像个思想中庸的人;在妇女们面前像个喜欢孩子的善良父亲;面对大众他像一座爆发的火山;在党内同志们的面前,他像个最忠诚最勇敢的人,他号召大家做出牺牲并且决意自我牺牲。”法国大使安德烈•弗兰索瓦•庞塞特(André François-Poncet)有幸在1935年纽伦堡的党代会上看到希特勒登台时不同的表现,他惊异地发现希特勒对观众的感情具有“令人惊叹的直觉”,“他能为每个听众找出一番说辞并以此赢得他需要的掌声,他使出浑身解数,轮番用辛辣、激情、熟稔和傲慢的腔调说话。”1938年11月接替弗兰索瓦•庞塞特就任法国大使的罗伯特•库隆德尔(Robert Coulondre)在贝格霍夫向希特勒递交国书时,他也愕然地发现:“我还以为将在城堡中看见一位执掌雷霆的朱庇特,没想到却在乡村别墅里遇到一个平凡温柔的也许还捎带几分腼腆的男人。我在收音机边听到过这位元首充满威胁和挑战意味的嘶哑喊声,而我现在认识的希特勒却有着温暖、平静、友好和充满理解力的声音。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希特勒?也许二者都是真实的?”

媒体评论

希特勒该为一些可怕至极的罪行负起责任,这一点是世人公认的,但历史学家福尔克尔 乌尔里希在这本全新的《希特勒传:跃升年代》中,探讨的不只是这位独裁者身为反犹太主义者的一面,同时也包含了他作为男性的那一面。

——《明镜》杂志英文版

福尔克尔 乌尔里希叙述的是他在档案资料中的新发现。

——德国《时代》杂志

希特勒的私生活始终是个谜团,他的一生不是用“过”的,而是用“演”的,这本新书披露了这位种族屠杀凶手身为一个毫无特色的男人的种种面相。

——德国《世界》日报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