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香港美食和故事的书,从街边小店到高级餐厅,从湾仔、旺角到尖沙咀,作者带你吃遍香港美味,用舌尖品尝出一个城市的繁华与时尚。
美食侦探带你吃遍、吃透全中国!--香港卷:这是一本关于香港美食和故事的书,从街边小店到高级餐厅,从湾仔、旺角到尖沙咀,作者带你吃遍香港美味,用舌尖品尝出一个城市的繁华与时尚。
作者为Mr.Q。本书的Mr.Q是刘文,是第三香港青年文学奖散文高级组冠军,第九届新概念作文大赛A组二等奖,第十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C组二等奖,大学期间获得若干文学创作奖学金,为若干报纸杂志担任兼职编辑,作品常见于各类文集和《萌芽》《青年文学》《美文》《格言》等杂志,曾于《中国校园文学》开设专栏,喜欢烹饪和美食。她著有《如果在巴黎,一个旅人》,文字优美生动,对美食的描写非常真实,其中带着文人般的梦幻与思考,让人不由对她所描述的那种环境和美食食指大动。
上环
2 生记粥品专家
5 生记鲜鱼汤米线
8 Barista Jam
13 聚点坊点心专门店
17 坤记煲仔小菜
中环
22 九记牛腩
26 盛八日式烧肉店
湾仔
32 再兴烧腊饭店
36 荣式烧鸡扒
39 永华面家
42 火车头越南餐室
45 金凤茶餐厅
49 Passion by Gerard Dubois
53 摩厨面馆
56 Epoch Coffee Bar铜锣湾佐敦
72 谭仔云南米线(三哥)
75 澳洲牛奶公司
79 Crumbs
64 沙爹王
67 UCC Coffee Shop
佐敦
72 谭仔云南米线(三哥)
75 澳洲牛奶公司
79 Crumbs
油麻地
84 贡茶
87 佳记小食
91 豪大大鸡排
93 爱尔兰疯薯
97 18 Grams 旺角
106 稻香超级渔港
110 熊猫奶酪雪糕屋
114 池记
118 Auntie Anne's
121 龙岛美食店
尖沙咀
128 Holly Brown
132 五代同糖
136 一风堂
141 CoCo一番屋
145 XTC Gelato
148 翠华餐厅
152 查理?布朗咖啡专门店
156 Roll
160 Paul Lafayet
164 东京筑地拉面
166 The Parlour
沙田
172 糖圆园
175 甘味赞岐手打乌冬专门店
180 兴隆车仔面
184 妈咪鸡蛋仔
187 韩点
190 时新快餐店
194 甜心甜品屋
吃吃吃旅行团
198 香港两日两夜美食游推荐行程
后记
208 最美不过盘中餐
鸡缘巧合
荣式烧鸡扒,说起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它和九记牛腩一样,都是香港几家出了名数得上的传统食店,经历金融危机依然兢兢业业,食物价格不涨,食物质量也不降。虽然开在偏僻处,但每天都有人朝圣一般赶过去吃,倒成了香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许多明星都来过这里捧场,网络上流传着吃鸡扒看到任贤齐的帖子,引来不少人的关注。蔡澜先生鼎力推荐过这里,光顾的时候保准能见到好多内地游客,手里拿着地图和旅游书,一边吃得津津有味一边不忘拍照留念——这里早已作为香港特色被推向了世界各地。
知道这家店是因为朋友知道肉类里我最爱吃鸡, 一看菜单我就乐了: 荣式鸡扒粉、荣式鸡扒饭、荣式鸡扒捞丁面、荣式鸡扒捞乌冬、荣式鸡扒捞意粉、荣式鸡扒檬……我最喜欢术业有专攻的食店, 他们或许不懂得做松露鹅肝, 没有拿过各种奖项的大厨坐镇, 但年复一年的钻研和试验, 一定可以做出让人光看就垂涎三尺的烧鸡扒。
这家店如今已经开了分店,但在湾仔的总店依然是座无虚席,中午时间几乎满屋都是穿着西装衬衫、文质彬彬的金融界白领。座位略显拥挤,反而营造出一种吃得热火朝天的氛围。里面的鸡扒都是即叫即做,端上来的时候新鲜香嫩,热腾腾的泛着油光,而为了吃到鸡扒付出的等待时间,总是有种充满期待的甜蜜心情。
鸡藕天成是看着名字就不由自主想点的一道菜,直到上菜后才发现原来是鸡扒配上猪肉和莲藕制成的藕饼。这里的鸡扒比别处的茶餐厅略贵一点,而这几块钱的分别一入口就能吃出来——肉质比别家更鲜香嫩滑,而炭烤的手法比油炸更多了几分心机;鸡扒足够大块却并不厚,连女士都能吃得很优雅。首先鸡皮就有惊喜,脆生生的,上面有炭烤的痕迹和颇多酱汁,酱汁甜中带酸,听说是秘制配方,非常下饭。咬到肉的时候更是齿颊留香,每一口都十分入味。藕饼是猪肉和莲藕制成,煎得香气四溢,猪肉和莲藕混合得非常均匀,吃到口里绵密又味觉丰富、层次分明。只可惜鸡扒实在太出色,无论配菜是鲜美的鳗鱼还是烤得香脆的猪颈肉,大家的好感,应该都还是被鸡扒占去了大半。
当然,这里的花样足够一个星期来吃都不重样,吃过了鸡藕天成,还有鸡同鸭讲、日理鳗鸡,想来老板也是个玩弄文字游戏的高手。虽然进去的时候看到双拼饭连冻饮料要38元觉得有点小贵,但等走出餐馆的时候,又会觉得每一块钱都花得分外值得。
写香港,没有停留在香港的表面繁华,而是深入小巷里弄,真实不浮躁;写美食,没有浅尝于口舌之欲,而是直抵内心,温暖而感人。到香港,旅游或者寻找美味,这一本够了。——媒体评论员 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