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第三版)图书
人气:102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第三版)

序言本书在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成果基础上,系统、、平实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及流变、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及其特征、比较视野下的传统文化等核心内容与内涵,既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在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成果基础上,系统、、平实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及流变、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及其特征、比较视野下的传统文化等核心内容与内涵,既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梳理,又以现代性立场来反观传统;既注重文献与文化本原的学术考究,又置之于中西文化的宏阔视野比较;既注重多维度的客观历史呈现,又注重科学思维的思辨能力训练。本书文图并茂,为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提供了融学术性、科学性、现代性、实用性和启迪性于一书的教材,亦适合社会普通读者自学。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作者简介

冯希哲,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硕导、青年文艺评论家、陈忠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陕西作家创作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陕西省第三批"四个一批"人才、陕西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研究领域为:地域文学与文化、当代文学、文学戏曲书法评论。出版学术成果5部,主编出版教材2部,在期刊和重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7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5项。

目录

绪论

本章要点

及时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

第三节 学习中国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思考题

扩展阅读

及时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与流变

本章要点

及时节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基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思考题

扩展阅读

第二章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本章要点

及时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

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人生境界

第三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特征

思考题

扩展阅读

第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本章要点

及时节 中国远古宗教

第二节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第三节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第四节 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功能

思考题

扩展阅读

第四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本章要点

及时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本位

第二节 传统伦理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传统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

第四节 传统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五节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思考题

扩展阅读

第五章 中国古代史学

本章要点

及时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进程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学典籍概览

思考题

扩展阅读

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本章要点

及时节 中国语言系统

第二节 汉语的历史与特点

第三节 汉字的历史与特点

第四节 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思考题

扩展阅读

第七章 中国古代文学

本章要点

及时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精神

思考题

扩展阅读

第八章 中国传统艺术

本章要点

及时节 中国传统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 中国传统艺术各门类的风采与成就

第三节 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

思考题

扩展阅读

第九章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本章要点

及时节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别具一格的实用科学

第三节 世界经验丰富的伟大技术成就

第四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整体观和方法论

第五节 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落后的原因

思考题

扩展阅读

第十章 中国古代教育

本章要点

及时节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第二节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及其特征

思考题

扩展阅读

第十一章 中西文化之比较

本章要点

及时节 中西文化之特质

第二节 中西文化现象之比较

第三节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

思考题

扩展阅读

后记

在线预览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本书所讨论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所创造的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在这个博大精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巨大体系面前,首先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精神,以便管中窥豹。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和总结。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概括了中国文化的十四大特征,韦政则提出了文化的十大特征,张岱年先生提出了七大特征,其他学者还有各种不同的总结和研究结论。本书旨在总结前人和同行的成果,在此基础上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一、强大的生命力

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按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说法,曾有26个文明形态,但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未中断过的。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毋庸置疑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凝聚力等方面。

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它的一部分。佛教文化的传入和中国化就是一个典型。佛教发源于尼泊尔、印度一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传入的结果是佛教没有征服中国士大夫,反而一部分变为中国式的佛教(如禅宗),如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被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进行了转变,由佛教中的比丘转变为比丘尼,佛教的经典也被冠名为《中华大藏经》;一部分消融于宋明理学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所谓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中国境内不同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吸收。它既包括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杰出贡献。

所谓延续力,是指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断,把今天和昨天、明天紧密地结合起来。世界文明之林中有四大文明古国,但抹去历史的尘埃,我们会发现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的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因亚历山大大帝占领而希腊化,因恺撒占领而罗马化,因阿拉伯人移入而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民族入侵而中断并沉睡千年。

所谓凝聚力,是指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早在公元前1000年的西周时期,中华民族便有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表达了从文化心理特质上的自我确认。到了近代,中国人便自觉地意识到:"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一文化之族名。""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梁漱溟语)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教授在《读书教书四十年》一书中感慨地说:"我觉得中国传统的社会制度、礼教观念、人生观,都对我们有极大的束缚力量。"这也表明那些浪迹天涯的华夏子孙,尽管在异乡生儿育女,但他们的文化脐带仍然与中华母亲血肉相连。

二、求稳惧乱的农业文化心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所谓农业文化是说整个文化的物质基础的主导方面和支配力量是在自然经济轨道上运行的农业。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主体———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的生活,进行着面朝黄土背朝天、躬耕田畴的重复的简单再生产,形成了重实际而黜玄想、求稳怕乱的文化心态,展现了务实的精神、安土乐天的情趣、循环与恒久的变异观念。

(1)务实精神的群体趋向。中国人的主体———农民在农业劳作过程中领悟到一条朴实的真理:利无幸至,力不虚掷,说空话无济于事。这种农人的务实之风也感染了士人,"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是中国先哲们倡导的精神。在这种舆论的大前提下,农民的观念里就有了"勤有功,戏无益",即便有人要改变现状而出怪招,也会被看成"烛光之火如何能成燃天之意"予以否决。上层的统治者则明确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近代的章太炎概括为:"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这一描述比较深刻地刻画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性格。正是这种民族性格使中国人发展了实用—经验—理性,而不太注重纯科学性的玄想;正是这种民族性格,当然也有小农业的简单再生产的原因,使中国人比较早地完成了贯穿自然、社会、人生的世界观的构筑,诞生了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但在细节的严密分析上和思辨体系的构造上留下了许多缺憾;也是这种民族性格,使中国人在自周秦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