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模型及可持续开发图书
人气:53

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模型及可持续开发

周仰效、李文鹏编写的《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模型及可持续开发》系统地介绍了当代应用水文地质学的4个前沿领域:地下水水位与水质监测、水文地质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区域地下水模拟以及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本...
  • 所属分类:图书 >工业技术>水利工程>水工勘测/水工设计  
  • 作者:[周仰效],[李文鹏] 主编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030297129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01
  • 印刷时间:2011-01-01
  • 版次:1
  • 开本:大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精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周仰效、李文鹏编写的《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模型及可持续开发》系统地介绍了当代应用水文地质学的4个前沿领域:地下水水位与水质监测、水文地质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区域地下水模拟以及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本着理论方法与实例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本书首先综述了原理、方法以及在国际上的应用现状与实例,然后介绍了在北京平原区、乌鲁木齐河流域及山东济南岩溶泉域的示范应用实例。书中着重介绍了地下水监测网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地下水自动监测与数据无线传输的新技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区域水文地质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水情;建立区域地下水流模型的数字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方法;以及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新思路、新方法。

《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模型及可持续开发》可供水文地质学、水文水资源学的本科生、研究生、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使用和参考,也可作为实践水文地质学、地下水监测及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领域研究和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编辑推荐

周仰效、李文鹏编写的《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模型及可持续开发》系统地介绍了当代应用水文地质学的4个前沿领域:地下水水位与水质监测、水文地质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区域地下水模拟以及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书中包括了示范区自然特征、水化学与同位素分析、地下水水位监测、地下水水质监测等九章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前言

及时章 绪言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示范区自然特征

2.1 北京平原区自然特征

2.1.1 自然地理及水文特征

2.1.2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及水资源开发利用

2.2 新疆乌鲁木齐河流域自然特征

2.2.1 自然地理及水文特征

2.2.2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2.2.3 社会经济活动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2.3 山东济南岩溶泉域自然特征

2.3.1 自然地理及水文特征

2.3.2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2.3.3 社会经济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水化学与同位素分析

3.1 水化学与同位素分析方法

3.1.1 惰性化学组分(□和□)

3.1.2 反应化学组分

3.1.3 氢氧稳定同位素(□和□)

3.2 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化学与同位素分析

3.2.1 平原区地表水和基岩水同位素水化学特征

3.2.2 潮白河流域中上游地下水同位素特征

3.2.3 北运河水系地下水同位素特征

3.3 乌鲁木齐河流域水化学与同位素分析

3.3.1 地表水样品分析

3.3.2 地表水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3.3.3 地下水样品分析

3.3.4 □和□关系分析

3.3.5 讨论

3.3.6 小结

3.4 济南岩溶地下水水化学与同位素分析

3.4.1 地下水主要化学成分的形成和特点

3.4.2 地下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3.4.3 四大泉水的水化学和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地下水水位监测

4.1 技术方法综述

4.1.1 国际地下水水位监测现状

4.1.2 区域地下水水位监测设计方法

4.2 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位监测网设计

4.2.1 北京地下水水位监测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

4.2.2 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位变化趋势

4.2.3 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位监测网密度优化

4.2.4 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位监测频率优化

4.2.5 北京平原区地下水自动监测仪器的安装

4.2.6 北京平原区地下水监测网维护及地下水信息

4.3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设计

4.3.1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位监测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

4.3.2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位变化趋势

4.3.3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密度优化

4.3.4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频率优化

4.3.5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维护

4.3.6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位新监测孔

4.3.7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位自动监测

4.4 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设计

4.4.1 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水位监测历史及存在问题

4.4.2 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水位变化趋势

4.4.3 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密度优化

4.4.4 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监测频率优化设计

4.4.5 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水位自动监测

4.4.6 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维护

4.4.7 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水位监测信息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地下水水质监测

5.1 技术方法综述

5.1.1 _国际地下水水质监测现状

5.1.2 建立地下水水质监测网的框架

5.1.3 地下水易污性评价

5.1.4 地下水污染源的调查与灾害分级

5.1.5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5.1.6 地下水水质监测网设计

5.2 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监测

5.2.1 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监测历史

5.2.2 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质历史变化

5.2.3 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易污性评价

5.2.4 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污染源分布

5.2.5 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污染风险性评价

5.2.6 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污染评价

5.2.7 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监测网设计

5.3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质监测

5.3.1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质监测历史

5.3.2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质历史变化

5.3.3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易污性评价

5.3.4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污染源分布

5.3.5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质及污染评价

5.3.6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质监测网设计

5.4 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水质监测

5.4.1 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水质监测历史

5.4.2 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水质变化特征

5.4.3 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岩溶含水层易污性评价

5.4.4 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污染源分布

5.4.5 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水质监测网设计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区域水文地质与监测信息系统

6.1 系统概述

6.2 系统总体结构及其解决方案

6.2.1 系统目标、功能及开发原则

6.2.2 系统总体结构及解决方案

6.3 地下水自动监测无线传输及远程管理系统

6.3.1 地下水自动监测仪的选择

6.3.2 数据无线传输仪及其远程管理系统

6.3.3 地下水水位监测孔的保护方案

6.4 区域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库建设

6.4.1 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库结构

6.4.2 3个示范区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库建设

6.5 区域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建设

6.5.1 区域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

6.5.2 北京平原示范区空间数据库建设

6.5.3 乌鲁木齐河流域示范区空间数据库建设

6.5.4 济南岩溶泉域示范区空间数据库建设

6.6 区域水文地质信息系统

6.6.1 概述

6.6.2 区域水文地质信息系统发展现状

6.6.3 中国区域水文地质信息系统设计思路

6.6.4 REGIS-China v4.1系统结构

6.6.5 REGIS-China v4.1工具箱功能介绍

6.6.6 REGIS-China v4.1应用简介

6.6.7 3个示范区REGIS-China的应用

6.6.8 区域水文地质信息系统在中国的推广应用

6.7 地下水监测数据的信息系统

6.7.1 监测数据实时系统

6.7.2 地下水水情分析与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区域地下水流模拟

7.1 区域地下水流模拟方法

7.1.1 区域地下水流模拟历史简述

7.1.2 大区域地下水流模拟实例

7.1.3 区域地下水流模拟方法

7.1.4 区域地下水流模型特殊议题

7.2 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流模拟

7.2.1 北京已建立的地下水模型

7.2.2 北京平原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7.2.3 北京平原区稳定流地下水模型

7.2.4 北京平原区非稳定流地下水模型

7.2.5 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流模型应用

7.3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流模拟

7.3.1 乌鲁木齐河流域已建立的地下水模型

7.3.2 乌鲁木齐河流域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7.3.3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稳定流模型

7.3.4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非稳定流模型

7.3.5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流模型应用

7.4 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流模拟

7.4.1 济南岩溶泉域已经建立的地下水模型

7.4.2 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概念模型

7.4.3 济南岩溶泉域稳定流地下水模型

7.4.4 济南岩溶泉域非稳定流地下水模型

7.4.5 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流模型应用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方案分析

8.1 地下水可持续开发:概念与方法

8.1.1 关于水均衡的争论

8.1.2 安全开采量与可持续开发

8.1.3 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开发的方法

8.1.4 地下水模型的应用

8.2 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可持续开发方案分析

8.2.1 北京平原区水资源规划简介

8.2.2 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可持续开发方案设计

8.2.3 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开发方案的情景模拟

8.2.4 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可持续开发方案比较

8.3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可持续开发方案分析

8.3.1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开发规划简介

8.3.2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可持续开发方案设计

8.3.3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可持续开发方案的情景模拟

8.3.4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可持续开发方案比较

8.4 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可持续开发方案分析

8.4.1 济南岩溶泉域水资源开发规划简介

8.4.2 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可持续开发方案设计

8.4.3 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可持续开发方案情景模拟

8.4.4 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可持续开发方案比较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结论

9.1 主要结论

9.2 建议

附录 中-荷合作项目"中国地下水信息中心能力建设"历史回顾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