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献史的研究和数字化管理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突破了一些难题,可以促进现代民俗学的基础理论建设及应用研究。
在理念上,钟敬文先生所倡建的中国民俗学派理论是本次研究的重要支撑,但这个草图还需要后学去充填。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我国民俗文献史的系统搜集、整理、研究,扩大了以往民俗史的研究领域,还可以为加强民俗学史的建设打底。这有助于进一步发展钟先生的学术设想,丰富中国民俗学派的内涵。在本丛书中,《数字钟敬文工作站》一书对此作了详细阐释。
在体例上,以往民俗学界做民俗史,主要根据文人文字记录对民俗史料作分期、分类和分门别类的解释。中国民俗文献史突破了这一模式,引入了民俗文献的概念,根据民俗文献被民众理解和民俗社会应用的实际,作重新分类和学术解释。另一方面,本次研究也指出,在民俗记载上,文字文献与民俗文献之间具有共同点,也有差异面和多层次的区分,在新的分类体例下,对它们可以作更精细的研究。
本丛书对以往民俗学的方法论扬长避短,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采用了民俗分类、整体观照和数字管理的新方法开展工作;在方案上,采用"建库"、"建志"和"建个案"的三步并综合进行。
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原钟敬文教授学术助手,北京师范大学数字民俗学实验室主任,数字钟敬文工作站项目主持人,在本书中承担书稿全文的撰写工作。
绪论
及时章 数字人文研究
及时节 工作站的基本选题
一、民俗学者的大学遗产
二、社会公共学术新财富
三、百年人生的时空数据
第二节 钟敬文与三集成工程
一、研究集成的治学要点
二、使用集成的区域表达
三、涉及集成的遗产目录
第三节 钟敬文与民俗学教育
一、民俗学高等教育战略
二、多民族生源培养计划
三、国际化学术推广网络
第二章 数字图像网所
及时节 钟敬文工作站方案
一、总体框架方案
二、技术路线方案
三、地图编制方案
第二节 纪念站
一、数字民俗概念网所
二、纪念站的数据合成与链接控钮
三、纪念站音视频数据的文字说明
第三节 研究站
一、研究站的数据合成与链接控钮
二、研究站音视频数据的文字说明
第四节 遗产站
一、遗产站的数据合成与链接控钮
二、遗产站音视频数据的文字说明
第三章 数字名师地图
及时节 数字名师地图
一、卷首
二、版权页
三、欢迎词
四、导图
五、地图站
六、开放工作室
第二节 数字名师地图组图
一、结构与产品组合
二、数字名师地图
附录 钟敬文工作站数字辞典
附录一 钟敬文工作站中文版数字辞典
一、钟敬文学术文化著述与活动的概念
二、民俗学数字化的理念
三、概念网站术语
四、概念产品术语
附录二 钟敬文工作站英文版数字辞典
第Ⅰ部分 钟敬文工作站搜索引擎用语
第Ⅱ部分 数字名师地图
第Ⅲ部分 钟敬文工作站电视片
附录三 钟敬文工作站书库数字辞典
一、钟敬文学术著述数据库书目
二、钟敬文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数据库书目
三、钟敬文搜集民间文学作品数据库书目
四、钟敬文研究使用三集成资料数据库
五、钟敬文国际交流数据库书目
六、钟敬文研究数据库
后记
致谢与作者简介
数字名师地图
及时章 数字人文研究
在数字环境下,建立钟敬文工作站,需要根据现代民俗学的基本问题,讨论民俗学与数字信息学的几个接触点。首先,它应该是民俗学界长期探索并有待解决的问题,经民俗学者进行数字化的交叉研究,将原学术圈内的问题空间加以扩展,予以信息科学新视角的探索,开展跨学科宏观层面上的数据含义扩充,然后在坚持本土文化逻辑的前提下,对民俗学的理论问题做出新解释,推动人类共享文明成果的积累和传承。其次,它应该为民俗学公共教育事业服务,促进对钟敬文学术文化著述的社会意义阐发,以现代人所熟悉的介质形式和所使用的互动语言,提供社会应用模型,体现民俗学与民俗文化产品相关性。再次,它应该是学术大师的个性化数字纪念馆,能够从大师生平、治学创作、社会活动、他人研究、重大社会影响和其弟子的后续工程中,展现其历史贡献和大师魅力。我们抓住这些接触点,按照深化专业理论和面向社会传承的共同目标,确定数字人文研究的基本课题,建设数字钟敬文工作站。
及时节 工作站的基本选题
钟敬文工作站的基本选题,包括现代民俗学的大学遗产概念内涵、民俗学社会公共教育的要素构成和大师个案传承的样式等。它们的选定,是在中国现代社会历史所允许的条件下,民俗学的学科创建和发展所达到的相对高峰期的产物。它们的研制开发,又是在中国步入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阶段后,建设数字信息文化大国,带动人文科学的理念和工具变革的结果。目前,国际国内人文成果的保存、利用和传承系统都已在迅速数字化,整个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也在不同程度地数字化,这是一场精英理论与日常应用交互的革命,民俗学者一向在精英与日常的关系中选择课题,对这种变化也不能忽视。我们借助数字化的理念与方法,将钟敬文学术文化成就转成数字化的高等教育成果和社会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