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皇陵风雪:明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图书
人气:37

皇陵风雪:明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

《皇陵风雪:明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是"考古中国"系列之一,由岳南、杨仕编著。 《皇陵风雪:明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讲述了: ……后殿里放着三口一人多高的朱红色棺材,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
  • 所属分类:图书 >历史>文物考古>遗址/陵墓  
  • 作者:[岳南], [杨仕]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考古中国系列
  • 国际刊号:9787547021651
  • 出版社:万卷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1
  • 印刷时间:2013-01-01
  • 版次:5
  • 开本:1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皇陵风雪:明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是"考古中国"系列之一,由岳南、杨仕编著。

《皇陵风雪:明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讲述了:

……后殿里放着三口一人多高的朱红色棺材,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都躺在里面=尸体已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这些锦缎时经三百余年,有的还金光闪闪……

震惊、愕然、猜疑……这条被封锁了两年多的消息一经播出,立即使各国考古界为之哗然,无数惊愕的目光骤然投向东方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编辑推荐

《考古中国·皇陵风雪:明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用纪实文学的手法,叙述了明定陵地下玄宫发现、发掘以及学者们对出土竹书研究考释破译的全过程,对所涉及的著名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作了不同程度的描绘,展现了中国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嗟叹不已。

作者简介

岳南,1962年生,山东诸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考古文学协会副会长。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中国自由知识分子与重大考古事件,有《陈寅恪与傅斯年》、《南渡北归》三部曲等作品问世,同时创作出版有《风雪定陵》(合著)、《复活的军团》、《天赐王国》等考古文学系列作品十余部。其中数部作品被译为日、韩、英、法、德、意等多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全球销量达两百余万册。现为台湾新竹清华大学驻校作家。杨仕,1934年生,喜好京昆、文史。北京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风雪定陵》(合著)、《横跨欧亚大回归》等。

目录

及时章 历史性的抉择

上书国务院

风雪天寿山

痛苦的历程

献陵风流事

城墙黑洞的启示

第二章 追踪玄宫隧道

地宫入口与隧道门

电光闪过之后

"火神爷"的传说

小石碑风波

一根骨针

第三章 定陵之主

"吉壤"纷争

破土大峪山

辉煌的陵园

山雨欲来

的归宿

第四章 金刚墙谜洞

石隧道的神秘文字

发现"圭"字墙

法老咒语与暗道机关

第五章 玄宫轰然洞开

大墙之下话传闻

玄宫初露

石门钥匙与"自来石"

第六章 棺床前的困惑

希望与绝望

凄怆的爱情悲剧

奇特的葬例

第七章 两具女尸

"卍"字符下的孤魂

蜡炸木俑与殉葬制度

孝端王氏

第八章 打开皇帝的棺椁

无可奈何花落去

灯光重新闪亮

璀璨的瑰宝

第九章 面对沉重的遗产

及时座皇陵博物馆

定陵与杠铃

向帝后尸骨进军

帝后棺椁与七条人命

迟到的报告

在线预览

献陵风流事

新的一年开始了,对于赵其昌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他在大学时代,学的是旧石器、新石器、甲骨文金文、商周的青铜器,以及秦砖汉瓦、魏晋碑刻、唐宋诗文等,一下子转到明朝,真是个新课题新工作,必须从头开始。

他在导师夏鼐的指导下,进行了几个月的实物与史料研究。从所掌握的中国考古资料和出土文物表明,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不仅有大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实物出土或遗留下来,并有许多古遗址和古墓葬,尤其是古城遗址和帝王墓葬更是屡见不鲜。

西安曾经是11个朝代建都的地方,周围有周、秦、汉、唐时期帝王墓72个,仅唐代就有19个。洛阳为9个朝代建都之地,东汉13个皇帝就有9个帝陵建在洛阳,五代十国时期的7个帝陵也在此处。南京亦有9个朝代建都,而以六朝古都著称于世,六朝为汉唐过渡阶段,历经300余年,其帝后王侯陵墓共71处,已有31处在南京近郊和丹阳一带发现。北宋的9个皇帝,除徽宗、钦宗被金人所虏囚死漠北外,其余7个均在河南巩县入葬,加上赵匡胤父亲的陵墓,谓之"七帝之陵"。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只有元代帝王墓葬,仍是一个难解之谜。其缘于蒙古贵族盛行"深葬不坟",使葬地无处寻找。史书曾载:"其墓无冢,以马践蹂",即埋葬之后,万马踏平,不留痕迹。至于元太祖成吉思汗陵就另当别论了。

赵其昌当前研究的重点,自然是明清两代帝王陵墓的史料。他几乎跑遍北京各大图书馆,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查找着有关的资料。《明实录》《大明会典》《明史》《国榷》《日下旧闻考》等经典他一一仔细揣摩,连明清人的笔记、野史,都尽可能一一翻阅。他要弄清众多的帝后、王侯、嫔妃和各种陵墓的建筑形制、布局规格、祭祀礼仪、埋葬制度、随葬器物,以及帝王墓葬的发展演变过程,尤其是地下建筑的形制。遗憾的是这最为关键的一环,文献史料却极少记载。要想弄清皇陵真相,就必须做实际的探访和勘察,舍此别无他法。

积雪消融,枯草微露,走出巨大的皇家陵园,立感悲怆凄凉。辉煌的明楼、大殿、宝城,俱已失去原有的风采雄姿而变得满身疮痍,残垣断壁、荒草凄迷,一代豪华璀璨的建筑群,已经成为一片废墟。"昔日皇陵胜地,垒垒荒冢伴斜阳。"工作队的几位同志来到长陵管理处,开始了调查和访问。他们白天一座一座陵墓仔细查看,晚上走访当地老乡。十三座皇陵,想要找到一点线索,真如大海捞针。

经过几天的探访,工作队决定把目标重点放在献陵。

献陵位于长陵西侧一华里的黄泉寺山下,埋葬着朱棣的长子朱高炽。陵园规模较小,距长陵地域最近,入葬时间上前后紧接,从发掘工作考虑,如果试掘,以献陵最为合适。不仅埋葬制度、地下建筑结构,必然有很多可供参考之处,试掘之后还可以直接把设施、人员拉到长陵,工作、食宿解决起来都比较方便。于是对献陵开始了及时步工作:查阅史书,收集资料,实地勘察,寻找线索。

朱高炽47岁当上了明朝的第四位皇帝,改元洪熙。可他只在皇帝的宝座上坐了10个月,就一命呜呼了,死后谥庙号为"仁宗",葬于献陵。

把朱高炽称为"仁宗",这"仁"字用得倒也确切。对于一个封建帝王来说,像他那样关心百姓疾苦的实在为数不多。洪武二十八年,他由祖父朱元璋亲自册立为燕世子。朱高炽文笔华美,诸王世子中无人与之相比。朱元璋时常让他们帮助自己批阅奏章。而朱高炽选批最多的是那些关于百姓生活的,特别是各地上报灾情的奏疏,他总是立即让爷爷过目,朱元璋曾不解地问他:

"怎么你选的尽是些上报灾情的奏疏?"

"孙儿觉得民以食为天。现下有的地方闹灾,民不聊生,乃是最急迫的事情,才请皇爷优先处理。"

"唔!"朱元璋点点头,又问:"尧在位时闹了几年水灾,汤时七年大旱,百姓又靠什么活下来的呢?"

"靠的是尧、汤圣人有恤民的政策。"

朱元璋听后大喜:"你这孩子虽然生长在深宫,却关心民间疾苦。好!"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出身,懂得民间疾苦,建国以后,实行了一些较开明的政策,经济得到复苏,因之国库也颇为殷实。但朱棣好大喜功,频繁地进行大规模征战,加之建都北京、疏浚运河等浩大工程,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朱高炽登基当天,及时道命令就是追回第七次下西洋的郑和远洋船队,召回在交趾采办珍珠的中使和在西域买马的官员;对将为皇宫进行采购、烧铸、供应等一切花钱的勾当,一律停止。可惜这位雄心勃勃、一心强国富民的皇帝,在位仅10个月,无法实现其抱负了。

献陵和其他各陵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在陵恩殿和明楼之间有一座小山相隔,把陵墓切割成两块。如今前方大殿已不存在,仅留有山后一片残破的建筑。赵其昌率人在山后的明楼和宝城内外查找线索,仔细辨别、分析当年入葬的隧道口可能留下的痕迹。明朝陵墓制度,一般是宝城内用厚实的黄土填满,并筑起高大的宝顶。但献陵的宝顶却掩埋不住宝城内墙,显得极简单和寒酸。

近半个月的勘察仍无线索,工作队开始分头探访。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附近村里存有祖宗留下的《陵谱》,据说上面记载有陵墓的建筑和入葬经过。这些村庄大多是由当年的守陵宫监发展而来,有秘籍存留也许可能。当赵其昌查访三天,终于从当地二富农家中借来《陵谱》时,却不禁哑然失笑:原来所谓《陵谱》所记全是臆说传闻,毫无史料价值。

……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