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袁世凯画传图书
人气:17

袁世凯画传

袁世凯在朝鲜的死对头是谁?甲午战争时他在干 什么?他处理教案为何会赢得西方人赞许?苏杭甬路 一案他为何主张向英国借款?洹上养疴时为何与段祺 瑞越走越近?为何与严修感情深厚?如何将毕桂芳从 一个小领事提拔...

内容简介

袁世凯在朝鲜的死对头是谁?甲午战争时他在干 什么?他处理教案为何会赢得西方人赞许?苏杭甬路 一案他为何主张向英国借款?洹上养疴时为何与段祺 瑞越走越近?为何与严修感情深厚?如何将毕桂芳从 一个小领事提拔为黑龙江督军兼省长?辛亥之际为何 与交往?为何与唐绍仪分道扬镳?民国二年正 式就任大总统的仪式是怎样的?民国四年"二十一条 "谈判时为何敢向日本提出索赔的要求?"二十一条 "签字前,他作了怎样的演讲?洪宪称帝时他如何一 意孤行? 徐忱编著的《袁世凯画传》中部分珍贵照片来自 美英等国大学图书馆、英文原版史料或书籍,有的图 片来自《东方杂志》等百年前的刊物,如袁世凯与其 弟袁世辅垂钓图等,均属难得一见。图文并茂,还原 历史,袁氏当国,国运几何?

编辑推荐

徐忱编著的《袁世凯画传》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对袁世凯的一生做了回顾和评价。作者将袁世凯的人生历程分为十个阶段,选择其人生重要时刻进行详略得当的阐述。这十个阶段分别是:青年求学时期、朝鲜时期、小站练兵时期、山东巡抚时期、直隶总督时期、外务部尚书时期、洹上下野时期、内阁总理大臣时期、民国总统时期、洪宪称帝时期。

作者简介

徐忱,1969年生。辽宁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毅荻书斋查阅张学良口述历史资料。辽宁省老教授协会人文社科委员会副秘书长,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会员。撰写出版的著作有:《张学良》(52.8万字,中国文史出版社版)、《黎元洪全传》(42.6万字。中国文史出版社版)、《黎元洪画传》(10万字,中华书局版)、《张学良图传》(33.3万字,团结出版社版)。多篇。

目录

及时章 投笔从戎 及时节 初受教育袁氏叔辈 第二节 初识盟兄徐氏世昌 第三节 初择前途吴氏庆军 第二章 出使朝鲜 及时节 一赴朝鲜壬午政变 第二节 二赴朝鲜身膺重任 第三节 三赴朝鲜交涉通商 第三章 渐掌军权 及时节 甲午之战前敌营务 第二节 乙未之际小站练兵 第三节 戊戌之变关键先生 第四节 己亥之时武卫右军 第四章 山东巡抚 及时节 外交智慧卜克斯案l 第二节 内政智囊东南互保 第五章 直隶总督 及时节 北洋新军建设学堂 第二节 天津新收创办巡警 第三节 立宪新制受阻仕途 第四节 军机新贵反击清流 第六章 外部尚书 及时节 英国无涉苏杭甬路 第二节 日本无理间岛谈判 第三节 载沣无情政坛暂别 第七章 洹上生活 及时节 病躯有治山参丸药 第二节 家庭有爱子女兄弟 第三节 朋友有恩严修杨度 第四节 宦途有喜钦差大臣 第八章 内阁总理 及时节 信使暗往南北和谈 第二节 精卫暗交思想摇摆 第三节 黄段暗通共和倾向 第四节 先培暗杀清帝逊位 第九章 民国总统 及时节 定都之争北京兵变 第二节 政党之争绍仪辞职 第三节 是非之争振武被杀 第四节 执政之争革命再起 第五节 权力之争国会解散 第六节 主权之争民四条约 第十章 洪宪称帝 及时节 帝制不遂护国运动 第二节 重病不治彰德归葬 袁世凯大事年表 参考书目

在线预览

民国总统

及时节定都之争北京兵变

清帝退位后,孙中山即践前约辞职,让大总统位于袁世凯。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在《咨参议院辞临时大总统文》里提出三个附加条件,即:

1.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为各省代表所议定,不能更改;

2.辞职后,俟参议院举定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各员乃行辞职;

3.临时政府约法为参议院所制定,新总统必须遵守颁布之一切法制章程。

那么,孙中山为何要求袁世凯必须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呢?原来,孙中山对清帝"退位诏书"中"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一句非常反对,称"众不乐闻",认为清政府已失去合法性,袁世凯之权力应该从合法的南京临时政府手中取得,所以孙中山特别强调"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简单地说,这是孙中山欲通过袁世凯南下就职,确定南京临时政府的合法地位。

谁知袁世凯的反馈未至,南京临时参议院的当头棒喝先到。2月14日,南京临时参议院开会选定临时政府地点问题,28票中有20票赞成将临时政府设于北京,而赞成南京者仅有5票。这个结果不仅让孙中山等人大失所望,更体现出南京临时政府与临时参议院之间的矛盾。次日,经孙中山咨请临时参议院再次表决,终于确定南京为临时政府地点。当天,临时参议院还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得到临时参议院的报告后,立即致电祝贺袁世凯,并称"现派专使奉请我公来宁接事"。

请注意,孙中山是将南京作为临时政府所在地,而非国都。正如孙中山对反对定都南京的章太炎所说:"公等所持大都系长期之说,此自可俟将来国民会议之。"可见,孙中山主张将来由国民会议确定首都问题。不过,当时各界显然已将临时政府地点和首都画为等号,似乎无人注意到孙中山的"临时"和"长期"之别,于是"迎袁南下"演变成一场"定都之争"。

袁世凯本不愿南下,加之北京外交团亦反对其南下,其内心自然多了一份底气。对于"迎袁专使",袁世凯表现得非常热情,准备与专使们"面商一切",并询问"专使何人,何日起程"。"迎袁专使"共九人,即欢迎专使、教育总长蔡元培,以及欢迎员八人,他们是外交次长魏宸组、海军顾问刘冠雄、参谋次长钮永建、法制局局长宋教仁、陆军部军需局局长曾昭文、步兵第三十一团团长黄恺元、湖北外交次长王正廷、前议和参赞汪兆铭。陪同九人北上的是前北方议和总代表唐绍仪。

1912年2月27日中午12时30分,蔡元培偕众欢迎员抵京,袁世凯命开曾经专为清帝出入的正阳门,供欢迎专使通行,并派赵秉钧等13人作为招待欢迎专使人员,可谓礼遇优崇。下午2时,袁世凯着军礼服亲自会见蔡元培一行,并表示一旦北方情形稍为平定,即前往南京。次日,袁世凯开茶话会,款待蔡元培一行,再次表达南下愿望。表面上看,迎袁专使的工作非常顺利,实际却危机暗伏。

29日夜,驻扎在北京的曹锟所部陆军第三镇第九标炮营和辎重营突然兵变,他们肆意开枪放炮,沿途挨户强抢,金店首饰店银楼十室九空。甚至蔡元培等人的驻地也未能幸免,遭到了持枪士兵的强行闯入,行李文件等物颇有损失,甚至有个别欢迎员走失。蔡元培一行为防不测,于次日晨移驻六国饭店。就连袁世凯本人当晚也是惊慌失措。

原来,兵变发生后,负责袁世凯保卫的第三镇第十标一营的士兵响应变兵,在石大人胡同袁世凯公署附近放起枪来。当时,袁世凯的内政秘书许宝衡正在打电话查询兵变原因,忽听枪声近在咫尺,"遂与总统避入地穴内"。直到枪声远去,袁世凯等人才从地下室内出来。是晚发生的兵变,史称"北京兵变"。事实上,此次兵变发起于北京,但很快波及天津、保定甚至苏州。至于此次兵变的起因,有减饷说、剪发说等,但舆论多认为这是一场袁世凯为拒绝南下而导演的闹剧。唐绍仪甚至亲耳听到了袁世凯与曹锟关于兵变的对话。

唐绍仪说:"当时兵变发生,南代表束手无策,促予黎明访袁。予坐门侧,袁则当门而坐,曹锟戎装革履,推门而入,见袁请一安。曰:报告大总统,昨夜奉大总统密令,兵变之事,已办到矣。侧身见予,亦请一安。袁曰:胡说,滚出去。予始知大总统下令之谣不诬。"此说为刘成禺所记,流传很广,但真伪尚待考证。不过,考证此说真伪及考证北京兵变到底何人为幕后指使,是个大题目,碍于篇幅所限,这里不能赘述。

兵变发生的次日,袁世凯即致电南京向孙中山做了情况说明。他说:"昨夕三时,第三镇驻城内两营因误听谣言哗变,抢掠城内外街市,继以放火。旋经弹压,秩序业已回复。蔡专使所驻法政学堂,适在闹事左近,亦被抢掠;蔡公及同行诸君均分途避出,幸各无恙,今晨移寓六国饭店。事出仓猝,又在夜间,防范不周,至为歉疚。除派员妥为照料,并严惩乱兵外,特先电闻,希转知各省,勿听谣言。"当天,蔡元培致电南京等处,报告所有欢迎员均平安无恙。

北京的局势让外国公使们感到恐慌,为保障安全,他们纷纷调兵入京。3月3日,英、美、法等国从天津租界各调200人入京;德国不甘落后,亦从青岛调来100人;英国更是调来1000人。外国武装士兵出现在北京街道上,客观上阻止了兵变的进一步扩大,同时,也为阻止袁世凯南下增加了又一个砝码。于是,袁世凯致电孙中山,要求请武昌的临时副总统黎元洪代其赴南京就职。

蔡元培见事态发展至此,遂致电孙中山,说:"连日袁君内抚各处军民,外应多国驻使,恢复秩序,镇定人心,其不能遽离北京,不特北方人民同声呼吁,即南方闻之,亦当具有同情。"同时,蔡元培还以袁委托黎元洪代赴南京受职为由,请求返回南京,面陈各项事宜。

蔡元培致电之时,远在南京的孙中山也已获悉北方局势突变。北京兵变发生后,孙中山颇为体谅袁世凯,在3月5日回答《字林西报》记者问时,孙说:"前此北省之事不与南省涉者,今则不然。深信袁大总统有弹压办法,外间虽有恐慌谣言,不足以阻信任。民国政府必设法维持北方秩序,保护外人生命财产。南省现正筹备协助袁大总统,此次之事非袁无弹压之力,实因叛兵勾结土匪而起,北方军士暨人民皆忠向共和。"当天,孙中山还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议,请求允许袁世凯在京就职。您也许会问,孙中山的态度为何转变如此之快?

其实,除北京兵变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导致了孙中山态度的转变——临时副总统黎元洪选择支持袁世凯。黎元洪虽然号称首义都督,但其人并非革命党人,而且手握8万重兵,坐镇长江中游,是孙中山和袁世凯都在积极争取的一方势力。"南下之议"初期,黎元洪曾一度要求定都武昌,甚至南京临时参议院两次就临时政府地点投票,武昌每次都获得2票支持。蔡元培等迎袁专使抵达北京之时,湖北武昌"群英会"发动二次革命,搜捕首义元勋孙武,此事对黎元洪触动很大,让其对革命胜利后如何进行建设等问题进行思考。北京兵变后,黎元洪一改往日主张,断言"舍南京,不至乱;舍北京,必至亡",力挺袁世凯,建都北京。黎元洪态度的转变,打破了南北势力均衡的局面,迫使孙中山面对现实,接受北京为临时政府地点。

3月6日,袁世凯致电孙中山,表示无法南来,应请黎元洪副总统代赴南京受职。由于当天南京临时参议院已经批准《统一政府组织办法六条》,允许袁世凯在北京就职,"黎元洪代赴南京受职"一说已无必要。7日,孙中山复电袁世凯,告知其可以在北京就职,并请其早定内阁名单,速遣人来宁接收临时政府。8日,袁世凯将《大总统誓词》电达南京临时参议院,表示拟派唐绍仪为国务总理,并定10日举行受职礼。

10日午后3时,袁世凯受职礼在石大人胡同袁世凯公署楼上举行。前来观礼的中外来宾达百数十人,会上,袁世凯宣读《大总统誓词》:"民国建设造端,百凡待治。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依国民之愿望,蕲达国家于安全疆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凡兹志愿,率履弗渝!俟召集国会,选定及时期大总统,世凯即行解职。谨掬诚悃,誓告同胞。"4时,礼毕。

袁世凯虽然已经就职临时大总统一职,但南京的孙中山尚未解职,中国出现一南一北两个大总统的政治奇观。而孙中山为防止袁世凯背叛共和,于3月11日在南京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按孙中山自己的话说:"余奉《临时约法》而使之服从《临时约法》为服从民国之证据。"《临时约法》主张责任内阁制,限制大总统的权力,这无异于套在袁世凯头上的紧箍咒,从此,袁世凯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矛盾日益深化。

……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