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汉字情:符号中的情感世界图书
人气:24

汉字情:符号中的情感世界

本书在文字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情感类汉字结构做深度解析,探寻其中的原型意义。在此过程中,沿着相关汉字的隐匿路径,进入情感的原型世界,找到情感的本质,进而呈现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 笔者坚信汉字背后的...
  • 所属分类:图书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 作者:[罗建平]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心理学与中国文化丛书
  • 国际刊号:9787212083922
  •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1
  • 印刷时间:2015-12-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汉字情:符号中的情感世界》在文字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情感类汉字结构做深度解析,探寻其中的原型意义。在此过程中,沿着相关汉字的隐匿路径,进入情感的原型世界,找到情感的本质,进而呈现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汉字出发来研究人的情感世界,可谓另辟蹊径,本书以"性""情"开篇,谈及"欲""喜""怒"" 恐""悲"等汉字,以"爱"收尾,展现了汉字与情感的联系。笔者坚信汉字背后的原型存在,认为汉字是一个自组织的原型系统,而不是信手拈来的、可以任意指代的语言符号。原型视域下的汉字则是一次复原化石的生命之旅,重新回到字象之初的灵动而鲜活的状态,亦即让字来说话,字说字话。

编辑推荐

汉字,象形意会;心理学,触摸情感;追随心理学,走进汉字蕴含的的情感世界。

作者简介

罗建平,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公共管理及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作者致力于以心理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讨汉字语源中的哲学人文学科等方面的心理原型,试图以汉字原型整合现代学科(如政治学、公共管理)。研究领域涉及管理哲学、梦心理学、周易管理学等。主要 著作:《全球战略管理》(1997)、《夜的眼睛——中国梦文化象征》(2005)、《汉字原型中的政治哲学》(2008)、《汉字中的身体密码》(2011)。另有论文约50篇,涉及艺术哲学、宗教心理、政治经济、公共政策、周易管理、中医文化等。

目录

丛书序言一

丛书序言二

前言

一、性:生命与本源

(一)生之谓性

(二)生命、生育与归属

(三)玄牝不察,生之存存

(四)从灵性到觉醒

二、情为何物

(一)青:生命的气息和表达

(二)丹:情绪无意识

(三)曲则有情

三、欲望与需求

(一)人类欲望

(二)需:顺乎天意的期待

(三)要:欲望之手

(四)求:吾将内外而求索

四、欢天喜地

(一)悦"神"而如意

(二)心空为喜

(三)心空灿烂,离火朱雀

(四)"快"意"悦"来

(五)笑:生之喜,成之乐

五、怒气冲冲

(一)忾:"生"与生气

(二)怒气、勇气和存在

(三)忿:开辟、生发与动荡

(四)怒:征服、攻击与战争

(五)从嗔怒到讴歌

六、恐惧与敬畏

(一)"恐"与"矩"

(二)惧:无所适从的焦虑

(三)从畏惧到偎依

(四)蛇害与恐"怖"

七、悲伤与创伤

(一)悲:离恨别苦

(二)"哀"兮"吊"兮,魂归兮

(三):从日神家族的内争到身心创伤

(四)悲"怆"的回声

八、百忧感其心

(一)忧:祖灵与面具

(二)郁郁多悲思

(三)筹划与操心

(四)"烦"事"恼"心

(五)虑:思虑而忧虑

九、羞愧难当

(一)羞:进献者的亏欠情结

(二)惭:难以为情

(三)臊:食肉动物的"无耻"气息

(四)愧:人性的尺度

(五)赧:羞涩呵护着爱

十、奇耻大辱

(一)耻:命门失守的痛苦

(二)忝:黥刑之耻

(三)辱:地母之伤

(四)侮:母权的沉沦

十一、惆怅、寂寞与迷茫

(一)惆怅河,乡愁船

(二)寂寞:远离喧嚣的静美

(三)孤独:自我的镜子

(四)迷茫与无聊

十二、深仇大恨

(一)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二)对立与仇恨

(三)憎:恨的结构和功能

(四)恨的本质

十三、爱与生命

(一)"爱"的呼唤

(二)仁者爱人

(三)孝:族群延续的生命意识,自我超越的社会责任

(四)生生不息,回归本源

参考文献

后记

在线预览

一、性:生命与本源

(一)生之谓性

性是什么,孟子说"生之谓性"。宋理学家程颢说生就是性,性就是生。在甲金文里,"性"直接写作"生";生承载着性的含义、功能,换言之,生就是性的异体字。因此,若要理解"性"的奥秘,就得从"生"字入手。甲骨文中的"生",下面一横代表土地,上面为植物出苗分枝之象。这是初生的幼苗吧,是的,古人一定很关注,特别是农人,田野的稻米种子等何时出苗啊,能否平稳长大啊!

幼苗24小时天地生长,古代圣人也注意到了。他关注的重点恐怕不是实际功利方面的,而是思考禾苗是如何生长出来的。这有点像生物学家的理论思维。圣人一定感悟到禾苗有一种类似尼采讲的生命意志——顽强地往上生长。他发现禾苗24小时一个样的成长(生啊生!有点像新生儿日长夜大),不由感叹"生生之谓易",易就是变易、变化。许慎也意识到了生命的这种进取精神,他在《说文解字》里把"生"定义为"进也。象艸木生出土上"。

生就是进,是上进。这是一种抵抗地心引力的"逆袭"活动,是不断地克服引力而获得的前进动力。古文字学家认为,生的古音为"shang,今湘湖方言仍读此音"。生,《广韵》所庚切。庚字的古音是gɑng。所庚切音为shɑng。生古音念shang,与"上"音相通。因此,生就是上生,向上的生长。这是追求"上"界——天空阳光的生。

根据易理,阳气是上行的能量(如人体督脉的阳气从尾闾向上行),生的上长性便是阳气的运行。阳的本源是太阳,世界各地普遍流行着太阳崇拜的神话故事,本质上反映了初民对生命的期盼和敬畏。中国的太阳神包括伏羲、義和、黄帝等。经之首的乾卦,为纯阳之卦,爻辞以龙作为阳性生命力量的象征,从初爻、二爻的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到五爻的飞龙在天,龙的逐级上升体现出生命的节律。

生的阳性上升属性自然是性的本质,所以许慎说:"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若以生命向阳的本能讲人性的话,儒家"人之初,性本善"之说也就理所当然。其中善从羊,而羊与阳相通,民俗三阳开泰即画着三只羊。这里"性本善"暗含着心性向上、生命朝阳。

再回到"生"的禾苗生长上。"生生之谓易"究竟是如何变易的?人们观察到出生的苗,左右生出叶芽,接着又生出四片叶芽、八片叶芽……这样一直发育成完整的农作物。这如同《周易·系辞》所说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禾苗的生长过程,种子便是其太极,为原初状态,而后一点点的生发。

易由太极的分化过程体现了生物发育、分化的过程,在形体上表现为成双结对的分形。这是一种自相似、自复制的生命自组织现象。自相似性的形态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诸如连绵的山脉、河流、飘浮的云朵、树冠、花朵、大脑皮层等。20世纪70年代,法国数学家曼德布罗特(Benoit B. Mandelbrot)把这些部分与整体以某种方式相似的形体称为分形(fractal),创立了分形几何学(fractalgeometry)。

其实,较之分形、自相似等复杂性理论,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出现过一个更为通俗的学说:生物全息论。这是从中医穴位的全息构成出发,延伸到生物领域的。如植物的叶片形状,往往与该植物整个形状相似:针叶树长得细细长长的,其叶子细长如针。这便是"生"的自相似。"生生之谓易",也就是幼苗一个个出芽生成,不断地自我复制、自相似地成长,而形成一棵从树叶到树冠、果子,各个层次的多方位全息。

相似而相亲,这便是"姓",因而也是同姓同族而来的性。作为同一个母体诞生的个体,彼此间因"姓"而相似、相亲,从兄弟姐妹到族人、乡亲,同姓人延伸着生命的整体。从前村口的大榕树,便是村民聚会、集市、过节的地方,以树的生生全息衬托出人的生生亲情。

全息就是相似,微小的局部与整体相似,一叶知秋。"生"字的两根苗芽作为植物初始态,是其成熟形态(完整的农作物或树木)的缩影。同样,人的幼年行为也反映了成年后的整体特征,所谓一岁看三岁,三岁看八岁,八岁看终身。而抓周民俗以周岁幼儿随机抓取手边器物,来暗示其将来的喜好,由此说明成年后的整体特性。据说钱锺书周岁时,家人让他抓周,桌子上摆满了各种玩具、糖果、什物等。对此钱锺书唯独选择了书,因此取名"锺书"。果然,钱老一生爱书。

"生"是出苗,是起始、起源状态。而在维柯看来"出生与本性就是一回事。"这说明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意味着作为人性、物性等本质属性的"性",与出生态或初生态的"生",本来也就是一回事。这样,"性自命出"可以理解为"生"的初始态,显示了其天命本质。

初始态,也是稚嫩态,想想婴幼儿的细嫩、水灵和纯真,也就是刚刚开始人生的那种状态("人之初"),你会感到很亲切,真切地感觉到什么是"率性"之美。而早上梦醒时分的朦胧状态(如庄子所说的梦蝶境界),象征着新生,也是初始本真态。

初始态让人有"新生"的感觉。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初始态:前往陌生地探险、结交新朋友、新生入学、进入新的工作岗位,以及结婚——做"新人",怀孕生育大变身。孕妇的怀孕期间生理心理的变化,主要是激素水平的变化,所谓带走老病。这些"新"的环境(物理的、文化的、人事的),都会带来新鲜、好奇,乃至期待。有的人"喜新厌旧",乐于变迁,经常"跳槽",以求新奇;说到底,其人渴望回到初始态,一次次地更新心理的"皮肤"。

这就是"初来乍到"的新!汉字中,有个副词——"才"表达了这样的情境和心情:才来、才回、才会、才明白等。

其实,才的本义正是草木初生,从地下冒出之形,为初始义,"古亦用此为纔始字",引申为副词表示开始。刘钧杰:《同源字典补》,商务印书馆,第8页。才,加上土,便是"在"(《说文》:"在,存也。从土才声。")这与"生"字同构,同样显示出"在"的生生不息、在在处处。

"在"是很普通的字,对应的英语为at。自从因特网网址邮址出现那个带圈的@,"在"之at大显神通;继而微博世界的"艾特"(@),无比鲜活地传递着你我他当下的存在——心愿、情感和意见等。艾特之"在"让人无时无刻地进入"初来乍到"的新奇和变易中。

艾特了"在","存"也就出现了。"存"从才从子,既有初生的草木,又有初生的赤子,强化了初始态的特性。这样,"存在"(to be)作为一个抽象的哲学名词,原本是草木之出土、胎儿之降生的活脱脱意象啊!

古希腊语有一个词physis,一般表示整体的存在。其动词phyein,意指"生长"。海德格尔认为physis的原意指"从自身绽放的东西",就像说玫瑰的绽放。physis后来演变为自然、物理等不见生机的抽象概念,而其原初意象却与"生""性""才"以及"存"和"在"遥相呼应。

存在就是在场(present)的真切,如演唱会现场、足球赛场,那是各类粉丝聚集的地方,充满血管贲张的兴奋、无所顾忌的互动。这样的存在,也就是生命的律动。因此英语中的存在(to be),也可以翻译成生存、生命。哈姆雷特有一句著名台词:生还是死,这就是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这里to be便是存在,是生命。

当我们说对某人某物感兴趣时,也就是进入存在的生命张力中。兴趣的英文为interest,由inter(在……之间)和est(存在)组成,正好体现了进入存在的真切状态。进入存在,一切变得生动活泼、潜力大增(参见第十三章及时节)。有关兴趣的格言反映了存在生命态的基本特性: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记忆(歌德);兴趣是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木村久一);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杜威)。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