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此心安处(卢礼阳作品)图书
人气:28

此心安处(卢礼阳作品)

俗话说,老婆是别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而在我看来,恰恰相反: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别人的好。那么,现在这本书又何必拿出来献丑呢? 当然不会平白无故。 不知不觉,大学毕业三十年了。却顾所来径,感触分外...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学>中国古诗词  
  • 作者:[卢礼阳]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49621323
  •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6
  • 印刷时间:2017-07-02
  • 版次:1
  • 开本:3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近三十年文章选编。按内容分为感言、读人、纪事、序跋、品书五组,总六十篇文章。所选文字以短稿为主,长文章只《公共图书馆创办读书报的一种探索》《夏鼐日记温州篇三题》等有限的几篇。第yi组感言,针对社会现状,特别是文化事业的不良现象有感而发,如《想起刘祝群》《此风不可长》《名城创建也需克难攻坚》《刹一刹公款乱出书之风》,可见敢言,尽一个读书人的责任。第二组读人,所记温奕辉、冯国栋、马允伦、马骅、胡珠生诸先生,可见其交往。

作者简介

卢礼阳,浙江永康人,一九六三年生人,一九八四年毕业分配来到温州,先后供职于市水产公司、温州日报、温州渔政处等单位。近年主要从事历史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曾任《温州文献丛书》整理出版委员会专职委员、《温州市图书馆藏日记稿钞本丛刊》主编。现为温州市图书馆研究馆员,温州读书报主编。研究方向为民国史与温州历史文献。已出《马叙伦》传,《刘景晨集》(与李康化合作)《黄群集》《吴鹭山集》(与方韶毅合作)《雁荡山志》《潘鉴宗与温州旅杭同乡会史料》(与杨志华合作)等。

目录

及时组 感言

想到刘祝群

感动与遗憾

《瓯风》新刊感言

此风不可长

政府采购切忌一刀切

名城创建也需克难攻坚

[附]关于恢复籀园整体功能的建议书

擦亮地方文化名片

刹一刹公款乱出书之风

现代意识与作风建设

力量在民间

第二组 读人

惊动法国总统的华人——访移民问题专家廖遇常博士

巽山一老

振轩伯

重温店员之梦

走近余之介

重温谷林先生来信

我所了解的马允伦先生

我所认识的张乘健

记忆中的胡珠生先生

温州文坛“三老”印象

金江先生二三事

第三组 纪事

古籍阅览室改成舞厅不是上策

名城呼唤名人——青岛随感

温州给我机会

抚书偶记

公共图书馆创办《读书报》的一种探索

聊斋去来

成都年会五题

袁崇焕故里行

文化传薪烽火台

你还没有放下-——天津年会日记

第四组 序跋

一方人养一方山水——《楠溪江:风景这边独好》序

《秋缘斋书话四编》序

《清谷书荫》题记

《瓯歌》编后记

《瓯歌二集》编后记

《献身报业六十年》附记

《温州山水诗选》编后语

《温州旅沪同乡会史料》后记

《黄群集》重印后记

《蒋叔南集》后记

《雁荡山志》校注后记

《王毓英集》编校说明

《吴鹭山集》编后记

《温州茶韵》编后记

《马叙伦》新版前记

第五组 品书

令李叔同惊叹的小客栈门联

蔡元培剪报

马寅初集外佚文及其他

张申府致手札

茅盾给项经川的三封信

《萨空了文集》友朋书札商正

郑振铎后悔“手谈”

晚近历史文献整理浅谈

《征辑乡先哲遗著事》补谈

郑伟章《文献家通考》温州籍人士生平考订

弘扬乡邦文献

迟到的祝贺

两条老新闻的排名

读《夏鼐日记温州篇》三题

吴鹭山哪一年出生

好一个“当然”!

在线预览

好一个“当然”!

主题为“国学巨匠”的《张宗祥传》收入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正文与附录交游记,多次提及传主的一位学生,堂堂的中央图书馆馆长蒋复璁,竟误作蒋梦麟(北大校长)。更令人纳闷的恐怕在第七章:上海文史馆馆长人选,称上海军管会主任“事实上只是在张菊生和张宗祥之间费思量。张菊生是进士,且年纪亦较长;不过论学问及在学界的威望,当然是张宗祥来得高。后来想了个办法,请张宗祥到浙江省担任图书馆馆长。”好一个“当然”!让人啼笑皆非。

张菊生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元济先生,不仅年长、功名高(张宗祥,光绪廿八年举人),长期主持商务印书馆,对晚近中国学术文化贡献甚巨,1948年得以膺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尤其是国共内战时期,风云变幻之际,毅然联合陈叔通、唐文治、叶揆初诸老投书上海市长吴国桢、上海警备司令宣铁吾,要求他们立即释放被捕学生,仗义执言,表现出一代知识分子的良知。当时号称“十老上书”,名震海内。这是张宗祥难以望其项背的。上海文史研究馆直到1953年成立,张元济出任馆长,乃众望所归。主政一方,日理万机,提前数年就操心此事,也不合乎情理。

为了抬高传主而无端贬低他人,无疑是立传的大忌。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5年11月2日十三版)

读《夏鼐日记 温州篇》三题

一代考古学大家夏鼐,他的一生与故乡温州的情感深厚而绵长。这方面的记述在《夏鼐日记》中占据相当的篇幅,也是引人注目的部分。最近选编出版的“温州篇”计有长短不等的十个篇章,其中包括他去北平上大学、赴英国留学前后,以及在外地工作期间,多次回温州探亲、家居和参加母校校庆的情况。从《夏鼐日记温州篇》中可以看到,他每次返回故乡,无论停留的时间长短,多则一年半载,少则一两个月,除坚持不懈地读书、写作之外,总是与亲朋好友、文人名士频繁交往,畅叙友情,密切关注故乡的社会文化发展,特别是为故乡的文物图书事业尽心尽力。集中阅读这些篇章,令人更加深切地感受夏先生一生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字里行间翔实而生动的记述,展现了丰富的乡土历史信息和社会生活画卷。

四祭叶适

叶适(1150-1223),字正则,号水心,温州人,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定。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传世著作有《水心文集》等。叶适墓,宋淳祐十年(1250)初建于温州海坛山南麓慈山。解放前被盗,出土青瓷墓志一方。1954年、1981年两次重修,现为浙江省文保单位。夏鼐先生曾四次祭扫这位乡贤,充分体现了他对祖国历史文物的呵护之情。

及时次,1942年11月24日:“下午至杨府山,为此次返里后及时次登临此山。沿山路至慈山,临吊水心先生之墓,墓为其后人于道光间所重修,但墓前二石将军,则当为宋时旧物,惜其头部均已毁损,仅存身部,右侧者半埋土中,附近则近代墓葬颇多,徘徊良久,乃觅径下山返家。”

四年之后,1946年4月24日,先是协同友人到藏家谢磊明府上鉴赏叶文定公墓砖:“梅冷生及吴天五二君来。旋同至谢磊明君处,谢君出外未归。余等观及其所藏之叶文定公墓砖,系绿釉磁砖,釉面有百裂纹,颓残若空,已断为二,釉下刻槽有黑色篆书三行:大宋吏部侍郎/叶文定公之墓/淳祐十年吉立。”随后于7月15日“持照相机拍摄与叶水心有关之古迹(慈山之坟、水心桥、文定祠)”。

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夏先生以温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身份前往考察,协商修葺事宜。1952年10月12日:“下午赴籀园开温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由梅冷生先生主持,出席者有张一纯、方介堪、陈逸夫等,梅冷生先生报告一年来之工作,讨论修理江心寺及叶水心墓等事,由余报告中央关于文物保护之政策,及解放以来之考古工作。”次日:“下午冒雨与梅冷生、张一纯、方介堪诸君至慈山,访叶水心墓,已被铲平。”言下十分感叹。

两年之后,叶适墓重修工程正式动工。温州文管会主任、叶适《习学记言序目》点校者刘景晨先生有诗两章纪事,题《宋叶水心先生墓在市北区慈山南,原文物保管委员会建议修葺,甲午四月与同人上山计画工事感赋》:

民族英雄百世尊,开禧成败复何论。所嗟君相轻先虑,犹保江淮恃列屯。信国明禋堂宇近,永嘉绝学典型存。沧桑客梦还堪记,曾校遗书沪上村。

扶杖登高幸太平,海疆气象越峥嵘。生姜门汇三溪水,华盖山标九斗城。新碣翠微忠烈寿,大街绿化画图横。眼前感触成惆怅,疑冢双桥羊自生。

1957年春叶适墓修筑完工,清明节温州市政协举行祭扫仪式,刘景晨赋满江红一阕纪事,梅冷生驰书北京,告知夏先生,并提出要求:“慈山叶水心先生墓已修筑完成,清明节下午市政协邀同人展墓,刘贞丈赋词记事,为录一份,请介绍《人民日报》刊登。此事经过情况,贞丈词跋上详及,若得阐发,乡人同望,但恐报例所限,如何使之登出,则在吾兄号召耳。”下文动员说:“且九日《人民日报》宋云彬有一篇《西湖上二个坟》登出,与刘丈诗词同其旨趣,似可引作介绍。原词本有‘丁酉清明慈山叶水心先生墓下作’一题。刘丈自后删去,我以为应录入,否则,满江红有调无题。请酌定。”(1957年4月14日)可惜刘词未见刊出,后逸失。

1982年夏鼐先生回故乡参加温州中学八十校庆,雁荡山游览结束,返程又登上慈山给叶适扫墓。这是第四次了。10月20日:“下山,经蒙山赴海坛山。蒙山有叶适墓,已非旧地,原有一石将军已不可见,闻原墓已压在新建房屋之下。新墓为圆冢,后面为温州式靠背椅。冢前立碑,竖书‘宋叶文定公之墓’七字篆字。目前右侧一碑为‘叶适墓’三大字,小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3月11日公布。左侧一碑为隶书‘叶适墓说明’,谓解放后,叶适墓经过重修,于196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遭破坏,1981年重建。”日记称“已非旧地”,缘于今墓为1981年在原址东30米外重修。

与此密切关涉者,是夏先生多年致力于《叶水心年谱》的撰写。

1942年4月10日在故乡理出这部旧稿:“上午打开旧书筐,乱七八糟,观之头痛,笔记颇有散失。《叶水心年谱》底稿,书于活叶纸上者,更为凌乱,将其搜集一堆,有睱当再整理之。”转眼四年过去,作者依然念兹在兹,1946年4月26日:“下午抄叶嘉抡著《叶文定公年谱》(敬乡楼抄本)”。4月27日:“余继续抄毕叶嘉抡著《叶文定公年谱》。”

相隔三年,夏先生乡居期间,又取出这部稿子董理。1949年3月6日:“下午在家整理《叶水心年谱》。此为燕京时旧作,未加整理者,拟以一星期之力整理之。”3月7日:“下午在家整理《叶水心年谱》。”3月8日、11日,还是“整理《叶水心年谱》”。3月12日:“继续整理《叶水心年谱》。下午赴永嘉县中,晤及徐希焘及张一纯二君,张君以合作《叶水心年谱》为约。”

友人有合作意向,更给夏先生增添一份动力。于是,3月13日、14日继续“整理《叶水心年谱》”,至15日,“修订初稿已毕,可告一段落矣”。紧接着又查找资料,补充书稿。3月17日“作《水心集》及《止斋集》中墓志铭索引。下午修改《叶水心年谱》”。3月18日:“修改《水心年谱》。”4月1日:“阅孙衣言《叶文定公年谱》抄本,转录一部分入自家之稿本中。”4月30日:“借得《叶水心圹志》,携归录副。”

五个月之后,书稿转交张一纯,9月12日:“张一纯君来谈,拟着手改做《叶水心年谱》,余以旧稿授之,俾之作参考之用。”下文提到合作进展:9月19日,下午“至市立(中学),晤及张一纯君,正在从事于《叶水心年谱》之编撰”。

张一纯的学生周梦江先生《叶适年谱》凡例介绍:“此谱在中曾经温州某机构抄录一份,而将原稿寄还。现夏、张两先生均已作古,后某机构撤销,抄本失落,并闻原稿亦不知去向。”最近知情人章志诚先生透露,夏鼐张一纯合作的《叶水心年谱》稿本交给老同学王祥第,再辗转流入陈麟振手中,上面留有浙江大学教授徐规先生的批语。我们期待这部手稿整理出版,早日与读者见面。

籀园常客

籀园是温州图书馆的前身,屹立在九山河畔已有近百年历史了。民国初年,为纪念一代经学家、教育家孙诒让(号籀庼),在温州依绿园旧址上兴建籀公祠,后来增建籀园藏书楼,1919年至1953年是温州籀园图书馆(温州市图书馆前身)的馆址,成为温州近代学术的摇篮,浙南几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这里距离夏鼐早年读书的省立十中(温州中学)很近,故夏先生课余经常光顾,往往流连忘返。兹后结识图书馆馆长梅冷生、馆员潘国存,返里期间过从就更为频繁。

据不统计,日记明确记载出入籀园达一百多次。日记初次出现籀园,与修改《叶水心年谱》息息相关。1942年3月13日:“下午整理《叶水心年谱》。赴籀园查书,晤及昌荫君,傍晚闭馆时出来。”当年12月4日,承老同学、前馆长刘绍宽先生之孙刘昌鏐引见,得以认识馆长梅冷生:“下午赴籀园图书馆,晤及昌鏐,并承其介绍于馆长梅雨清(冷生)先生,聚谈良久。梅氏贻以《蓼绥年刊》及所校姜準《歧海琐谈》一部。”

这方面最值得关注的内容,恐怕是故家书籍的流散了。

一是关于瑞安杨绍廉宗许楼藏书。

1942年12月18日:“上午至府前街文华堂,翻阅杨绍廉氏之旧藏古书,闻此批书籍由其孙售出,售价5300元(关于小学及金石之学,现下仍在杨氏手中)。此批书籍中无特殊佳者,《五峰集》永嘉诗人祠堂刊本,有杨绍廉氏之朱笔校注,已于昨日为洪欣(?)购去;郑秉卿亦购去数十册,梅冷生为图书馆选书数十种,放在一堆,尚未取走。”

1946年4月9日:“下午董朴垞君来谈(中略);又谓瑞安杨绍廉宗许楼藏书之善本及金石小学书籍皆仍衔(待?)价而估,余允许代为介绍,惟要求一观书目。”

11月8日:“上午赴籀园,遇及梅冷生馆长,闻杨志林藏书善本及金石、说文类书籍,其遗族急欲出售,梅氏拟往接洽,为籀园购获此批书籍,惟其中颇多与籀园藏书相重复,故征求私人与之合购,将复本全数让与之。余颇有意,惜自力限制于经济能力也。”应了老话:心有余而力不足。

11月15日:“至梅冷生馆长处接洽收购杨志林藏书事。”

结局如何?1947年1月15日交代:“至籀园,翻阅最近购进之杨氏藏书,闻以90万元成交,颇多善本之书,金石书籍颇多,午间始出来。”除了少数几种由洪、郑两人获得,主要为图书馆收归。

二是关于永嘉黄溯初敬乡楼藏书。

1946年4月19日:“上午赴世美巷2号,晋谒刘冠三先生。旋余询及敬乡楼书籍事,据云敬乡楼丛书刊印本,每种原仅500份,除赠送及售出外,其余存于沪上宝山路黄宅,毁于火;至于所藏书籍,共40箱,皆在温州,现寄存籀园图书馆,已缺少两箱(其中有《东莱博议》及《张文忠公全集》二书,为郭溪洪某所购去),现已草成书目,尚未付印云云。”敬乡楼烬馀藏书,减去失窃的两箱,共38箱6446册,上一年11月先寄存籀园,签订合同,刘景晨(冠三)与汪惺时为见议人。

4月20日:“午后至梅冷生先生处闲谈,约定下星期二至籀园观敬乡楼藏书,余略谈此次西北考察经过。”

4月23日:“下午赴籀园图书馆,晤及梅冷生馆长,一观寄存此间之敬乡楼藏书,并借得叶嘉抡著《叶文定公年谱》抄本。闻孙琴西太仆亦撰有《年谱》,稿本藏于瑞安某氏,籀园亦有抄本,惜为孙孟晋氏所携去。”还是念念不忘《叶水心年谱》的编撰。

三是关于永嘉潘鉴宗养心寄庐藏书。

1949年3月19日:“至籀园阅书,晤及潘耒野君,闻瞿溪潘国纲(鉴宗)之书,已允捐入籀园,有《四部丛刊》及《大藏经》。”潘耒野,是潘国存先生的笔名。潘鉴宗(1882—1938),别号鉴园,曾任浙一师师长。解甲后任温州旅杭同乡会会长多年。于故里瞿溪筑第,其豪华为温州私宅之最,现为瓯海区三溪中学校舍。其书房名养心寄庐,捐赠籀园图书馆藏书总数为5637册。

3月23日:“赴籀园,获睹新得之潘氏捐赠书籍,大部头书为日本弘教书院本《大藏经》,商务印《碛砂藏》,涵芬楼影印殿本《廿四史》《四部丛刊》《正谊堂丛书》《武林掌故丛书》等。潘耒野君正在整理中。”这些文字可与潘鉴宗养女琦君的回忆相印证。

四是青田(今属文成)刘祝群启后亭藏书。

1949年7月6日:“晚间与孝于君同往晋谒青田刘祝群丈,刘丈系文成公后裔,高龄已七十三,由青田避乱来温。近闻其青田故庐藏书万余册,皆遭焚毁,不禁感慨之。据云,其中有同治至宣统之搢绅录及乡哲遗著,尤为可惜。又述刊印《括苍从书》第二集之经过,并以第二集一部赠予,谢之而返。”刘祝群做过浙江谘议局议员,乃浙南知名乡绅,毕生尽瘁于乡邦文献的搜集与出版事业,上万册藏书皆遭焚毁,令人扼腕长叹。

五是永嘉戴家祥、瑞安张慕骞、永嘉王希逸等诸家藏书。

1950年2月17日:“今日为旧历元旦。叶岑、戴幼和二君来贺年。适邻居叶毓芬与戴君为瑞中同学,大家闲谈颇久。戴君去年有众田二宗轮值交农业税,达六万余斤,无法缴纳,只得置之不理。戴君赋闲在家,境况颇为狼狈。近拟出售藏书,苦无受主。”戴幼和即戴家祥,古文字学家,第二年到华东师大执教。

1952年10月9日:“下午赴籀园,遇梅冷生先生,并稍观新没收诸家之书,以瑞安张慕骞君9000余册,永嘉王希逸4000余册,戴幼和3000余册为最多。”以上这几家藏书如今完好地保存在温州图书馆古籍部。

六是夏鼐本人温州藏书的转让。

1956年10月23日:“上午整理藏书,将集成版廿四史共400册赠送市立图书馆,守钦、守元来协助,捆30包。今晨有二家旧书铺前来接洽,购买不要的旧书。又至王祥第同志处,约之明日前来拣去要用的书籍。”温州藏书一分为三,一部分邮寄北京,主要是专业书籍,一部分赠送图书馆、老同学,一部分卖给旧书店。王祥第看中的有六十四开本《小百科全书》一套。

10月24日:“上午梅冷生先生来,为籀园选拣书籍。午后联合古旧书店来,拟收购剩余的书籍。洽价未妥,约明日再来。”

10月25日,价格谈妥了:“上午联合古旧书店来,购去所余书籍,计50元,连书橱一个计63元。邮寄书籍又26包,计35.51元,连前日邮寄共计84.99元。”应约到夏先生府上挑书的古旧书店店员冯国栋先生,晚年曾接受我采访,称自己为书店选了好几百册,价格是一百块(这与日记所记有出入,当以日记为准)。冯先生还说,夏先生每称一包,就用秤称重量,因为邮局当时规定,寄印刷品限三公斤一包。

10月26日:“上午籀园图书馆取去赠书。”至此尘埃落定。一身轻松,举家迁往北京。

当然,其他记载也弥足珍贵。如1946年7月1日:“晚间至梅冷生馆长处小坐。梅馆长以经费支绌,颇为消极,拟辞去不干。”尽管境况艰难,梅先生后来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1948年12月16日:“上午梅冷生先生来谈。闻谢磊明家于11月7日失火,宝蕴楼所藏字画碑帖尽归一炬,亦吾乡文化之一劫也。”1949年7月6日:“上午赴籀园阅书,已于6月28日接管,派有军事代表林大奇(夏)君,闻系暨大毕业。”等等,时间具体,纪事明确,可补充温州图书馆馆史(《七十春秋录》)的不足,并为当地文化史料提供有益的线索。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