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家族档案全揭秘》(作者孔祥云)采用大量翔实的史料,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客观地叙写了孔氏家族几代成员的身世,孔家最初的贫寒、发迹、蜕变的过程以及其家族的最终形成和历史影响。其中对孔家的聚财之术和失去权位后的凄凉亦作了介绍。
《孔氏家族档案全揭秘》曲折的经历,写实的描述,再现了"四大家族 "之间复杂微妙的恩怨纠葛以及中国近代史上激荡的风云、天翻地覆的风貌。
号称"国民政府财神爷"的孔祥熙及其孔氏家族,如何从一个家境贫寒、毫无政治背景的小家庭发展到富极一时、权倾朝野的大家族。投蒋靠宋,卖国求荣,生活极度奢华。一夜之间,又失去蒋的宠爱,从此不得不漂泊他乡,直至终老异国再不曾踏上中国土地。迄今为止,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孔家的财富还有几多?孔氏的子孙又在何处?他们又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孔氏家族档案全揭秘》(作者孔祥云)采用大量翔实的史料,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客观地叙写了孔氏家族几代成员的身世,孔家初的贫寒、发迹、蜕变的过程以及其家族的终形成和历史影响。
序言 一个家族震撼一个时代 及时章 孔氏家族影像过去时 第二章 喜忧参半的童年 第三章 命运转机的时刻 第四章 转变信仰 第五章 庚子之难中的热血青年 第六章 留洋海外 第七章 衣锦还乡创办铭贤学校 第八章 东渡日本喜结良缘 第九章 娇妻美眷铭贤校长 第十章 谋求仕途见证遗嘱 第十一章 投蒋靠宋卖身求荣 第十二章 上行下效大行其道 第十三章 危难见人心 第十四章 出访欧美聚敛钱财 第十五章 辉煌岁月的背后 第十六章 孔宋之间的明争暗斗 第十七章 失道寡助 第十八章 树倒猢狲散 第十九章 泪洒太谷 第二十章 漂泊异乡魂无所依 第二十一章 孔家第二代私密生活影像 大女儿孔令仪 大公子孔令侃 二小姐孔令俊 深藏不露的孔令杰 后记 孔氏家族族谱
当孙中山问起孔祥熙未来的抱负时,孔祥熙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提倡教育,振兴实业。"孙中山听后,认为孑L祥熙志向高远。但教育和实业两件大事一同做,恐怕要失之于大而不当。为此,孙中山告诫孔祥熙:"不论兴办任何事业,都得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尤须持之以恒,方始可以有所成就。至于革命工作,尤应自启迪民智为始,西北各省距离海口很远,风气开通较晚,所以启迪民智的革命基础必须极早建立。"孔祥熙听到孙中山先生赞成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异常激动。
后来,当孔祥熙回忆这段初次会晤孙中山的情形时,他曾感慨万千地说:"听了总理的这一段训示,顿时便有拨云见日之感,多年以来横亘胸中的一大矛盾,至此迎刃而解。总理的寥寥数语,能给我如此重大的启示,使我敬佩万分。所以,当时我便提出了追随革命、加盟同盟会的请求。而承蒙总理不弃,他欣然地立予应允。从此自觉行有道,学有云,不像以往那样一味在黑暗中摸索,一言一行,骤然之间比较以前更为慎重。这一转机,对于我个人来说,实在是关系重大。"经过这次历史性的会晤,孔祥熙继续回耶鲁大学学习。但是孔祥熙变了,以前他的学习时间要多于思考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现在二者颠倒了过来。孔祥熙时刻思考着怎样用行动证明不辱与孙中山先生的这次会晤和彻夜长谈。他要切切实实地拿出一个行动,拿出一个向欧柏林先生学习的办学行动,拿出一个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行动。孔祥熙在等待着机会的出现。
1907年秋,已经在海外留洋6年的孔祥熙回到北京。当时的孔祥熙可谓春风得意,怀里揣着耶鲁大学的硕士文凭,兜里装着一大笔办学基金,踌躇满志地回到祖国。当时正值清政府重用留学生之际,邮电部、北洋大学堂和长沙旅京士绅曾先后派人来邀请,孔祥熙均婉言辞谢,因为他决心返回太谷办学,开启民智,走教育兴国之路。
回到家乡以后,孔祥熙首先接办了太谷南街基督教公理会明道院附设小学,继而在原址扩充增加中学课程,将其变成了太谷的及时所中学。学校取名"铭贤学堂","铭贤"有两层意思,一层顾名思义,铭者,纪念也;贤者,圣贤也。铭贤者,乃纪念圣贤之地也。这里所谓的"铭贤"也有纪念庚子年死难教友的意思。孔祥熙又给学堂起了个英文名字OberlinSansi MemorialSchool,为了纪念和崇尚欧柏林艰苦办学的精神,表示学校是在美国欧柏林大学资助和领导下创办的,即欧柏林大学山西分校。 当孙中山问起孔祥熙未来的抱负时,孔祥熙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提倡教育,振兴实业。"孙中山听后,认为孑L祥熙志向高远。但教育和实业两件大事一同做,恐怕要失之于大而不当。为此,孙中山告诫孔祥熙:"不论兴办任何事业,都得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尤须持之以恒,方始可以有所成就。至于革命工作,尤应自启迪民智为始,西北各省距离海口很远,风气开通较晚,所以启迪民智的革命基础必须极早建立。"孔祥熙听到孙中山先生赞成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异常激动。
后来,当孔祥熙回忆这段初次会晤孙中山的情形时,他曾感慨万千地说:"听了总理的这一段训示,顿时便有拨云见日之感,多年以来横亘胸中的一大矛盾,至此迎刃而解。总理的寥寥数语,能给我如此重大的启示,使我敬佩万分。所以,当时我便提出了追随革命、加盟同盟会的请求。而承蒙总理不弃,他欣然地立予应允。从此自觉行有道,学有云,不像以往那样一味在黑暗中摸索,一言一行,骤然之间比较以前更为慎重。这一转机,对于我个人来说,实在是关系重大。"经过这次历史性的会晤,孔祥熙继续回耶鲁大学学习。但是孔祥熙变了,以前他的学习时间要多于思考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现在二者颠倒了过来。孔祥熙时刻思考着怎样用行动证明不辱与孙中山先生的这次会晤和彻夜长谈。他要切切实实地拿出一个行动,拿出一个向欧柏林先生学习的办学行动,拿出一个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行动。孔祥熙在等待着机会的出现。
1907年秋,已经在海外留洋6年的孔祥熙回到北京。当时的孔祥熙可谓春风得意,怀里揣着耶鲁大学的硕士文凭,兜里装着一大笔办学基金,踌躇满志地回到祖国。当时正值清政府重用留学生之际,邮电部、北洋大学堂和长沙旅京士绅曾先后派人来邀请,孔祥熙均婉言辞谢,因为他决心返回太谷办学,开启民智,走教育兴国之路。
回到家乡以后,孔祥熙首先接办了太谷南街基督教公理会明道院附设小学,继而在原址扩充增加中学课程,将其变成了太谷的及时所中学。学校取名"铭贤学堂","铭贤"有两层意思,一层顾名思义,铭者,纪念也;贤者,圣贤也。铭贤者,乃纪念圣贤之地也。这里所谓的"铭贤"也有纪念庚子年死难教友的意思。孔祥熙又给学堂起了个英文名字Oberlin Sansi Memorial School,为了纪念和崇尚欧柏林艰苦办学的精神,表示学校是在美国欧柏林大学资助和领导下创办的,即欧柏林大学山西分校。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欧柏林大学。美国的欧柏林大学,据说是为纪念约翰·费里逊列克·欧柏林而创建的。约翰·费里逊列克·欧柏林是孔祥熙一生最为敬仰的外国人之一。欧柏林祖籍德国,1774年出生在法国的史特拉斯堡,大学毕业后专攻哲学并获博士学位。但他决心献身于基督教的布道工作,于是又带着哲学博士的头衔进神学院进修学习。毕业后,欧柏林首先在军队中服役,做了一名随军牧师。不久他辞去军队职务,返回故乡史特拉斯堡进行传教。那时整个欧洲有哲学博士头衔的人少得可怜,欧柏林要想谋个好职业是不成问题的,但他却选择了为改变自己故乡的面貌而奋斗终生的道路。欧柏林的故乡地处穷乡僻壤,交通不便,气候是冬长夏短,长期处于寒冷之中;自然条件极差,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也很落后。面对这种恶劣的环境,欧柏林没有退缩,而是立志要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改变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欧柏林不顾顽固分子的反对,四处奔波,游说疾呼,要求当地人都要捐款出力,以兴建道路,创办学校,开荒种地,改良农业;而且他率先献出自己的薪金。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获得了成果。家乡的面貌大大变样,居民生活大大改善,家乡一片气象万千的景象。欧柏林这种艰苦奋斗、造福人类、服务大众的精神,使他声名远播,法国政府为表彰欧柏林造福人类的精神,向他颁发了头等勋章,当时法国皇帝还特别致电祝贺。
欧柏林于1825年病逝。欧柏林死后的第五年,美国耶鲁大学的一位教授和一位牧师,被欧柏林不为名利而造福人类的精神所感动,决心学习欧柏林,把他的精神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二人出资并出面主持募捐,要在美国中部地区的俄亥俄州建造一所大学,取名为欧柏林大学。当时,美国的俄亥俄州也属穷困地区,自然和人文条件都与欧柏林的家乡相差无几。所以这两位开拓者遇到的困难也大体和欧柏林当年遇到的困难一样。为创建欧柏林大学,他们和欧柏林一样,垦荒建屋,艰苦奋斗,终于在美国中部的俄亥俄州建立起了著名的欧柏林大学。
在欧柏林去世72年后的1907年,在遥远的东方,孔祥熙又以贯彻欧柏林精神为宗旨,在荒凉的黄土高坡上,建立了一所铭贤学校。为此孔祥熙曾不止一次地说:"铭贤学校不设在通州大邑,而设在太谷乡间,其旨趣取法于欧柏林大学。再往上溯其源流,那么,我的办学纯粹是效法欧柏林。" 但是孔祥熙办学的条件却比欧柏林大学创建的时候优厚得多了,所谓效法欧柏林精神,改造家乡,也只是孔祥熙的愿望而已,等他成为南京政府的高官后,他已经没有闲暇来关心家乡的境遇了,那时的铭贤学校也已经成为他捞取政治利益的一种资本了。P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