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面对年老的勇气图书
人气:34

面对年老的勇气

百万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作者,“日本自我启发之父”岸见一郎重要新作,关于家族关系、人生态度与新的人际交往关系的温情提案
  • 所属分类:图书 >成功/励志>人生哲学>人生智慧  
  • 作者:[日][岸见一郎]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08679150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10
  • 印刷时间:2017-10-08
  • 版次:1
  • 开本:大32开
  • 页数:--
  • 纸张:纯质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就在我们为了生活营营役役时,父母正一点一点地老去。

作者的母亲在四十九岁时离开人世,只留下他和父亲单独相处。父亲虽得享高寿,却在晚年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在照顾失智父亲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他学习的阿德勒心理学知识,轻松重建了与父亲濒临崩溃的父子关系。

本书就从作者照顾父母的经验出发,介绍成年子女如何与父母重新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进一步讨论从照顾父母的过程中所学到的道理,如何运用到人生的其他方方面面。

编辑推荐

人类的幸福究竟是什么?若身不能动或记忆模糊,如何再寻生命的意义?

无意间的一瞥,发现母亲双鬓渐染的白发。也许是某个转身,目送父亲略显佝偻的背影。就在我们为了生活营营役役时,父母正一点一点地老去。就在我们为了打拼加紧脚步时,精力却渐渐力不从心。不管你愿不愿意,父母也好,自己也好,走向黄昏,需要照顾的24小时,迟早到来。接受这样的现实,虽然令人痛苦,但也不可视而不见,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中无法逃避的一门必修课。

岸见一郎因百万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被众多数读者所熟知,他被誉为“日本自我启发之父”。怀着“让世界更加美善的信念”,他在世界各地针对众多年轻人进行演讲和心理咨询活动。有别以往探讨阿德勒心理学,这一次,他从自身多年亲历的照护父母的经验出发,带我们正视生老病死、爱别离,这一人类永恒的课题,把“面对年老”定位在一种新的人际关系上。这种新的人际关系也会渐渐扩大到我们照护父母之外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这本书,是一位在人生路上和父母跑过的跑者诚实的想法,你可以听听,可以对照,可以学习,可以安慰,可以当作教科书,卸下自己的内疚,也可以扛起自己的思念。当面对老去的父母,或者面对自己的老去时,抗拒自然,让老化的速度减缓并不是我们应该追寻的目标,我们应该从年龄的增长中找到值得肯定的意义,更需要的是,面对年老的勇气。

作者简介

岸见一郎

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系博士课程满期退学。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阿德勒心理学。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咨询师、顾问。在畅销世界各国的阿德勒心理学作品《被讨厌的勇气》出版后,他像阿德勒生前一样,为了让世界更加美善,在世界各地针对众多年轻人进行演讲和心理咨询活动。著作有《阿德勒心理学入门》等多部作品。

目录

自序/I

及时章

父母教会我的“人生意义”/1

母亲是我的盟友:“孩子做的一切都是对的”/3

病倒的母亲教会我“生命的意义”/7

母亲不让儿子看到临终时的自己/11

鼓起勇气,承认做不到/15

好的孝顺就是不孝/19

亲口告诉父母,活着就有价值/23

父亲过世之后依旧对我诉说/27

尽管死亡逼近眼前,依旧想活得像自己/31

第二章

接受现实的勇气/35

鼓起勇气,接受父母最真实的模样/37

父亲心中对于战争的愤怒,不曾消失/41

面对接受现实的痛苦/45

如果无法想起过去,从头再来就好/ 49

承认“活在当下”的父亲,不强求过去或未来/53

就算忘了过去,重新建立关系就好/57

尊敬,就是看着对方真实的模样/61

接受现实的双亲,而非理想中的双亲/65

注意父母好的一面/69

第三章

与年迈的双亲建立良好的关系/73

子女无法让父母幸福/75

子女不要阻止父母想做的事/79

不要期待父母说“谢谢”/83

待在身边,就是一种支持/87

不需要勉强父母想起过去/91

不需要对父母激动/95

与父母争执,不会改变与父母的关系/99

放弃争权,并非“认输”/103

认为对方“动机纯良”,便能改变人生的看法/107

发现行为背后的心声,便能改善亲子关系/111

人人都戴着角色的“面具”/115

子女无法报答父母的付出/119

持续“当下、眼前”做得到的事,不要放弃/123

感受昨天与今日相同的喜悦/127

父母活着,便是对家庭有所贡献/131

与其等别人对自己说“谢谢”,不如自己开口说“谢谢”/135

做得到的人,在做得到的时候互相帮助,才是可以安心养老的社会/139

终章

乐在“当下、眼前”/143

有效率的人生,没有意义/145

不需要为了“下半辈子”而改变生活方式/150

人生不要拖延/154

后记/158

后记 __125

在线预览

/ 自序/

有24小时,我看到父亲年轻时拍摄的照片。父亲的兴趣是摄影,相簿里贴了好几张没有家人入镜的风景照。我现在喜欢在假日带着相机去拍摄花鸟虫蝶、自然风景,也许是不知不觉中受到父亲的影响。

在父亲拍摄的照片当中,也有我的身影。那是在我上小学之前,和父亲一起出去游玩时拍的照片。虽然,后来我和父亲的关系变得很紧张,但看到照片,还是能回想起当时兴奋的心情与幸福的感受。

成年后,我曾因为过劳而病倒,也为了照顾父母而吃了不少苦头,然而我仍会时时想起童年时代感受到的幸福。

与人相处,不免遭人憎恨或厌恶,甚至有人因此想要离群索居。人际关系虽然可能给我们造成痛苦,然而脱离了人群,也就无法感受到生命的喜悦与幸福了。正如事业成功并非人的目标,因为人不是为了工作而活,是为了生活而工作,如果无法感受到幸福,工作就一点意义都没有。

就在我们为了生活营营役役时,双亲正一点一点地老去。就算有24小时,父母彻底遗忘了过去,子女也不可能抛下他们不管,尽管对于子女而言,承认父母忘记过往是件残酷的事,但若拒绝面对现实,便无法与他们共处。

,双亲可能会连子女都不记得,以往备受父母呵护的子女,现在应该趁他们还健康时,思考当年迈的双亲连自己都忘了时,究竟该如何面对。

母亲在三十年前她四十九岁时,便因为中风而撒手人寰,留下父亲与我相依为命。父亲在母亲离世之后虽然得享高寿,晚年却罹患阿尔茨海默病。

我原本专攻哲学,现在也持续翻译柏拉图的著作,年轻时接触到阿德勒心理学,于是它成为我研究工作的另一条主轴。其实与其说是研究,不如说是在与子女相处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借由尝试错误而理解哲学与心理学。

当时父亲一个人住在横滨,偶尔会来我家。父亲想象中的亲子关系,与我和子女相处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困惑的父亲还曾经要求我改善。

但是之后照顾父亲时,通过与子女相处而领会的阿德勒心理学,使我得以轻松重建与父亲之间的关系。

现在回想起来,年纪轻轻便过世的母亲,并不知道什么是阿德勒心理学,却始终以平等的态度和子女相处。等到我学习阿德勒心理学时,发现自己对它的接受度之所以这么高,就是因为不知不觉中从母亲身上学会如何建立人际关系与生活态度。如果我的父母读到这本书,可能会笑我在说大话吧!

本书就从我照顾母亲与父亲的经验出发,介绍成年子女照顾父母时的心理建设,如何与他们重新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进一步讨论从照顾双亲的过程中所学到的道理,该如何应用于人生的其他方面。

/ 及时章/

父母教会我的“人生意义”

母亲是我的盟友:“孩子做的一切都是对的”

母亲进入旧学制的女校时,正是要转换成新学制高中的过渡期。她曾经告诉我,她很想上大学,却因为双亲强烈反对而放弃。母亲还说她在战争时曾经学过薙刀,这令我大吃一惊,没想到理性的母亲居然相信可以用薙刀和敌军一较高下。

由于自己的切身之痛,母亲深切期盼子女能按照他们的意愿升学。我上初中时,学校老师告诉母亲,如果想让我进高中,好请家庭教师指导。家境贫穷的我当时居然并未拒绝,而母亲也真的请来要价不菲的家庭教师,我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不可思议。等到我自己有了孩子才明白,子女不会了解、父母也不会告诉子女家庭的财务状况。

当时的家庭教师在京都大学的文学部学习佛学。对双亲而言,请来这位家庭教师可能是一大失误。父亲是普通的上班族,我本来以为自己将来会和他一样,也成为上班族。但是遇到这位家庭教师之后,我发现了和父亲截然不同的人生。我很羡慕这位老师大学毕业后,辞掉工作重新回到校园学习佛学的经历,因此比之前更加努力用功念书。

母亲从未干涉过我的生涯规划,我只记得她曾经对我说:“总之不准当律师。”因为她认为律师的工作必定会频繁接触到人性黑暗面。无论是否如她所想,我后来选择的工作—心理咨询师,可能也不符合母亲的理想。

等到我上了高中,高中的哲学老师又带给我巨大的影响。班主任曾经在面谈时要求母亲,不要让我阅读哲学书籍,而母亲当时的回答是:“请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吧!”

一直以来,父亲对我的未来表现得毫不关心,等到我决定专攻哲学时,终于忍无可忍。不过他并未直接对我说,而是通过母亲表达反对。我觉得父亲并不了解哲学是什么样的学科,

也许他想到的是,留下“人生不可解”的遗言后,跳华岩瀑布自杀的藤村操。后来母亲过世,父亲看到我送母亲的遗体回家时,还以为我会伤心到追随她一起走。

父亲要求母亲阻止我学哲学时,母亲却这样回答:“孩子做的一切都是对的,我们就支持他吧!”

母亲也不了解哲学,只是从自己的经验得知,双亲不应该代替子女决定进大学要学什么。如果父母干涉子女的选择,之后一旦子女人生受挫,可能会怪罪父母。我不认为父母能为子

女的人生负责,所以听到父母代替子女决定就学、就业,甚至是婚姻时,总是非常惊讶。

虽然母亲说“孩子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其实我也曾经迷惘和做过错事,只是在学哲学这件事情上,我的决心异常坚定,而母亲愿意做我坚强的后盾,这让我十分开心。

我一直到现在都还感受到母亲的影响之大,想要以母亲对待我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子女。

媒体评论

真正面对父母老去,开始为告别做准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无论你多年轻或是多成熟,这都是一道困难的人生课题。我希望你翻开这本书,得到你所需要的勇气。

——畅销书作家 刘轩

面对年老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学习的功课。这是面向现代人烦恼的一本书,让我发现了该如何爱父母的方式,思考着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 ———日本亚马逊读者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