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子的生年,历史上有9种说法或推测,早到公元前444年,迟至公元前372年,相差72年之多。其中周安王十二年(公元前390)、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周定王三十七年(公元前372年)三种说法影响。知道孟子的生年,便可据此推算孟子的卒年。传说孔子的年寿是73,孟子的年寿是84岁,古人将他们的年寿作为人生的寿命标准,民间俗语称:"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孟子是否活到84岁,我们不得确知,但也差不多。《孟子》书中的及时章是"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一见孟子便说:"叟!您不辞千里之远来到我这里,一定会给我国带来利益吧?"这里透露出孟子的年龄信息,因为"叟"是对长者的尊称。魏国是当时的强国,梁惠王就是魏侯。他将国都从安邑迁到了大梁,并自封为王,后人称他为梁惠王。他执政长达50年,卒于公元前318年。在与孟子的谈话中,梁惠王说到被南方楚国欺辱的事,这是公元前323年的事,已在他执政的晚期。《孟子》中还记载孟子看见梁惠王的嗣君魏襄王时说:"一看就不像人君的样子。"接着孟子便去了齐国。因此,孟子见梁惠王时,应当是惠王末年;离开魏国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318年惠王薨后。按照上述三种孟子生年推算,此年孟子或为72岁,或为67岁,或为55岁。年老的梁惠王见到孟子时,还尊称他为"叟",所以我们假定孟子此时为72岁或67岁更为合理。他后来在齐国居住了五、六年,又回家著书。因此他活到80岁左右是可能的。我们可能永远算不出孟子的生卒年,不过这丝毫不妨碍我们了解孟子的思想,也丝毫不妨碍他对后代的影响。我们只需从《孟子》书中考察出他的游历线索,再选择一个能够合理容纳这些事迹的生卒年,作为考察孟子生平和思想的时间坐标。
一、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生平、抱负和著作
二、良知——人性的起点
三、仁义礼智——道德体系
四、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道德与精神的修养
五、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文化传统的阐释
六、仁政——政治理想与社会批判
七、予岂好辩哉——雄辩的思想和语言
八、大道——儒家思想与人的发展
二、良知——人性的起点
孔子和弟子之间不过多地讨论人性,但他对人性见解平常而深刻。他只说了八个字"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人性是相近的,但后天的学习不同,所以人与人的差距很远。他还说"天生德于予"。意思是:天将美德生给我。前面一句话开启了苟子重视改造人性的思想,后面一句话开启了孟子重视扩充人性的思想。
滕文公还在做太子的时候,有一次出访楚国,经过宋国时,特地拜见了孟子。孟子对他讲了人性本来是善良的道理,开口闭口都在说尧舜的事。孟子说的大道理让滕文公这个小国的储君感到高不可攀,琢磨了一路,从楚国返回时,又去拜访孟子,想问问有何捷径可行。孟子好像有预感似的,见面就说:"太子怀疑我的话吗?其实能够遵循的大道只此一条。齐国有个勇士和齐景公谈论自己的勇气,他说我面对强敌,心想:他是个男子汉,我也是个男子汉,我为什么要惧怕他呢?孔子的弟子颜回说,舜是什么样的人,我也是什么样的人,有作为的人就应该像舜那样。曾子的弟子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难道会欺骗我?你们滕国虽说小了一些,但拼拼凑凑也有五十里见方,还是能治理成一个好国家的。《尚书》中说:如果用药不能让人头晕目眩,就治不好病。你不要怕做不到啊!"
孟子之所以认为自己讲的道理是可行的,是因为他回到了大道的起点,这个起点就是人性。每一个人都具备同样的人性,因此每个人都具备同样的起点。孟子认为,尧舜成为圣人就是人性发展的理想过程,内在于人性中的美德就是我们的资源,只有从人性这个起点出发,才能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这个起点没有凡人与圣人的分别,有人问过孟子:"人人都能成为尧舜吗?"孟子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当然!"也没有文化与种族的分别,孟子说:"舜是东夷人,文王是西夷人,他们生活的地方相距千里,时代相差千年,但他们得以成为圣人,统治华夏,所作所为竟然一样,因为成就圣人的道路是一样的。"因此,孟子发明了"性善论"作为自己思想的起点,这个起点包括两个内涵:及时,人性平等,这种平等性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天赋人性。第二,天赋人性中最重要的是道德禀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