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包容(西南联大人和事)》由任继愈著,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1937年抗战爆发,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学校南迁,组建为"长沙临时大学"。后内迁昆明,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这所只存在8年,堪称史上"Z穷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短短8年时间,西南联大虽然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但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较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任继愈(1916—2009),山东平原人,哲学家、宗教学家。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汤用彤和贺麟。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学报》编辑、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国家图书馆馆长。著有《中国哲学发展史》、《佛教史》、《佛教与东方文化》、《墨子与墨家》等。
序一 西南联大与"五四"传统
序二 关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辑1 联大永存
抗日战争时期的北京大学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散记
我心中的西南联大
回忆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小长征"决定哲学救国
西南联大人和事
辑2 桃李芬芳
吴宓先生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领域里的贡献
刘文典先生
我钦敬的陈岱孙先生
钱穆先生
一代大师,因小见大
郑昕先生
西南联大时期的郑天挺先生
回忆郑毅生先生几件事
闻一多、顾随先生
才性超逸,校雠大家
金岳霖先生
忆金岳霖先生的一堂教学和两则逸事
附录
西南联合大学时期的民主运动 联大在昆明的八年中,在政治生活方面(当然也直接间接影响到其他各方面)约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938年初至1941年初皖南事变发生前,这是政治上以及各方面都比较活跃的时期;1941年春至1944年春,这是皖南事变后国民党统治区内进一步对人民进步势力进行迫害的时期;1944年春到1946年夏联大结束,这是民主运动、学生运动再度上升和高涨的时期。 联大一部分同学在从长沙迁到昆明的两个多月步行中,已形成了若干集体生活的习惯。到昆明以后,以这一部分同学为基础,在地下共产党的领导下有了"群社"的组织,推动了最初三年联大生动活泼的政治生活和学生生活。当时联大学生经常出壁报(如政论性的"群声",文艺性的"腊月""冬青",画刊"热风"及通俗性街头壁报,等等),开辩论会、讨论会、时事座谈会,组织学习小组(分哲学、经济、中国问题、文艺、诗歌、戏剧、歌咏、木刻以及俄语、世界语讲习班),组织旅行,在农村和街头做抗日宣传工作。这些活动团结了多数同学,并推动他们在政治上趋向进步,并和校内的少数国民党三青团分子做了艰巨的斗争。 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步步败退,从1939年秋天起,远处西南边疆的昆明也经常遭到日本飞机的疯狂轰炸。联大的校舍曾经多次被炸,上课的时间且一度改为上午7时至10时和下午3时至6时。 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再度掀起了以皖南事变为标志的反共高潮,在整个国民党统治区内加紧对进步人士的残害压迫,公开逮捕大批的共产党人和被认为有嫌疑的人士。昆明和联大的政治空气也突然阴沉下来,许多进步同学被迫离开学校出外逃亡,进步的学生团体如群社等被迫解散。有一位同学曾这样描述皖南事变后的联大:"从这时起,联大沉默了,壁报没有了,讨论会没有了,一切团体活动都没有了。同学们见面不敢说一句真话,大家敷敷衍衍,彼此都存着戒心,学校像死一般沉寂。" 在这个沉闷的时期,许多人的思想和活力都找不到出路,于是,钻书本的风气盛行起来。每晚图书馆开馆前排队抢座位和借书的行列经常长达数十公尺。抗战的前途怎样?国家和个人的出路何在?这类问题在书本里是不容易得到答案的。而政治上腐化黑暗和经济上枯竭困窘的现状还是经常刺激着同学们在苦闷中探索、思考。有时也突破一下沉闷的空气,作为一股潜流突然进发出来,例如1942年初的"讨孔运动"。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许多爱国人士在日军攻占前无法脱身,而一向以贪污、腐化、反动和愚蠢闻名的国民党行政院长孔祥熙竟以飞机从香港抢运自己的家属、女佣乃至洋狗到重庆,消息传来,引起联大同学普遍的愤慨,数年来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不满遂在这个事件上爆发出来。新校舍墙头贴满打倒孔祥熙的大字报,吴晗教授在中国通史班上向同学们提出:"南宋亡国前有个蟋蟀宰相,今天有个飞狗院长,可以先后媲美。"于是,由一年级同学倡议,迅速会合了新校舍的同学上街游行。同学们举起旗帜,沿街用粉笔写声讨孔祥熙的标语。联大同学的"讨孔运动",立即得到后方各地人民的同情和响应,有些学校如浙江大学(当时迁到贵州)的同学也举行了罢课游行。 P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