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上海女人·海派文化典藏图书
人气:43

上海女人·海派文化典藏

以半个多世纪上海女人的文化、生活和时尚为主轴,从民俗、民风、民生和民粹的角度,解析"上海女人"作为一个符号群体的产生、流变和定型。关键词:虚构的经典人物,真实的社会生活事件,翔实的调查数据,细微的时代...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化>地域文化>海派文化  
  • 作者:[马尚龙]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49610518
  •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5
  • 印刷时间:2014-05-01
  • 版次:1
  • 开本:1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以半个多世纪上海女人的文化、生活和时尚为主轴,从民俗、民风、民生和民粹的角度,解析"上海女人"作为一个符号群体的产生、流变和定型。关键词:虚构的经典人物,真实的社会生活事件,翔实的调查数据,细微的时代心态,独特的文化视角。

编辑推荐

有关上海女人的亚文化,很容易被当作谈资。没有一个地方的女人,会像上海女人一样具有长久的可谈性,可读性。误读也时常发生。

马尚龙写《上海女人》的冲动,来自于对"上海女人"的辨析和还原。作者想要还原的,是上海一百年历史对上海女人的外动力,是上海女人自身的内动力,是上海女人与上海男人之间的互动力。

作者简介

马尚龙,男,上海人,祖籍浙江。曾任《文学角》杂志编辑,《海上文坛》杂志副主编。现任《现代家庭》杂志主编。专栏作家,作品多次被收录各种文集。著书有《与名人同窗》、《明星的甜食》、《幽默应笑我》、《男人眼中男人的缺点》、《男人眼中女人的缺点》、《反调男女》、《上海男人》、《上海制造》等。

目录

及时章 女人情:做女人难,做上海女人更难

在三只角之间徘徊

伊一点也不像上海女人

派头"两个字,女人一辈子

第二章 女人花:适宜比嗲更重要

看上去老适宜的

软实力

家庭妇女

第三章 女人家:石库门盛开栀子花

近邻结婚,这就是命

小白脸是上海女人的软肋

化妆吃饭做爱一样都不少

第四章 女人心: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东京的月亮

上海女人更容易出轨

离婚不需要找理由

第五章 女人味:女为悦己者勤

巩俐没空买衣裳

女人味道的配方

规规矩矩做人

第六章 女人气:不怕多情,就怕失情

失情的女人

焖骚在家里

亭子间老姑娘

第七章 女人经:小弄堂女人豁得出

这个女人真厉害

草窝里的凤凰

睡衣不是困衣

第八章 女人妖:做就做,爱做的事

亚热情淑女

是嗲还是发嗲

一夜

第九章 女人妆:一生就为这24小时

淮海路爱思公寓的阳台

半地下的时尚年代

时尚大姐大

第十章 女人乖:只是一个后天美女

后天美女

四大花旦

小气大奢华

在线预览

及时章女人情:做女人难,做上海女人更难

风情发生地:上中下三只角,河浜,弄堂,海滨浴场

人影:王琦瑶,时髦外婆,洋学生,"美丽"牌美女,裘丽琳

语录:漂白粉,生活腐化,私奔,阿基米德,派头

课题:为什么伊不像上海女人?

在三只角之间徘徊

老板要问出处,女人要问住处。"啊呀,王太太,侬蹬了啥地方啊"(你住在什么地方)?两个女人及时次见面,半是寒暄,半是探底;发问者一定是蹬了不错的地方,才会这般地问;"啊呀,我就蹬了霞飞路爱思公寓呀(淮海路的瑞金大楼),闹猛是闹猛得来,困告(睡觉)也困不着。"要是王太太有些许支吾,那么她一定是住在不闹猛的地方讲不出口,一定是她的先生发财发得不好。住处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出嫁前,是父亲和祖上的荣耀证书,出嫁后,是所嫁的男人的财力证书。一个上海女人的住处,是这一个上海女人的命,也是这一个上海女人的运。

上海女人的命和运,就在上海的马路上穿行,就在上海的河浜里流淌。

上海是一方水土,上海又岂止是一方水土?上海是一个超级大城市,出租车从浦东机场开到虹桥机场,或者从嘉定F1赛场开到东海大桥桥脚下的南汇芦潮港,车费就要二三百元,在外地至少已经横跨两个城市,口音都会相差很多,全国就没有一个城市会像上海一个城市之内口音变化会这般大,这是上海的一方土。但是真正构成上海人文结构此起彼伏、千姿万态的,是上海的水。上海原先河浜很多,是一个多内河的城市,以桥命名的地方和以浜命名的地方至今还在,比如淮海路的八仙桥,虹口的提篮桥,肇家浜路打浦桥,西郊的虹桥,甚至就在如今的市中心还有以港命名的地方:日晖港。有桥有港必有河,如今大多数的河被填没了,解放初期肇嘉浜被填没算是一项伟大利民工程,但是桥和港的命名依旧证明了河曾经的存在。不同的内河地区居住了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和不同经济的人,而黄浦江的东和西,苏州河的南与北,那就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分割水线。为什么以前上海人都会认同"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都会将莘庄、嘉定和浦东当作是"新加坡"来揶揄("浦"和"坡"在上海话中同音)?那就是上海人与乡下人的区别;为什么以前上海好最有名的店都开在苏州河的南面,在苏州河的北面多是小店杂店?那是上只角与下只角的区别。至于在这两大水土背景下诸多内河的阴与阳、东与西,就是区域文化的细分,河的两岸往往就是两种身份的居住群体,桥的两端往往就是两种文化的集散地。

所以上海是一方大水土,而在这一方大水土下,至少就是八方水土;按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上海至少养的就是八方上海人。假如是一个男人,除非飞黄腾达突然发迹或者家道中落,否则很可能一生一世就生活在同一方水土里;假如是一个女人,就会带有不确定的因素,比如出嫁,比如一段情爱经历,很有可能改变自己的水土纪录,从乡下人变成上海人,从下只角到了上只角。在地理意义上,上海是平原,而在精神和物质意义上,上海是绵延起伏的丘陵,绵延之广,起伏之大,上海是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嫁得好"百来年前就是上海女人人生课题的原因。

自然会想起王安忆的《长恨歌》和里面的王琦瑶,或者说是王琦瑶们,因为王琦瑶是一代上海女人的形象大使。她们是哪一个角的女人?她们出生在弄堂,弄堂不是最上只角的,但是也不见得是下只角的,她们就贯穿在上海所有的地方,淮海路和四川路都有弄堂;王琦瑶还住过公寓,死在弄堂的洋房里。作家王安忆对王琦瑶们当有最精当的诠释--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每天早上,后弄的门一响,提着花书包出来的,就是王琦瑶;下午,跟着隔壁留声机哼唱'四季调'的,就是王琦瑶;结伴到电影院看费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是一群王琦瑶;到照相馆去拍小照的,则是两个特别要好的王琦瑶。每间偏厢房或者亭子间里,几乎都坐着一个王琦瑶。王琦瑶家的前客堂里,大都有着一套半套的红木家具。堂屋里的光线有点暗沉沉,太阳在窗台上画圈圈,就是进不来。三扇镜的梳妆桌上,粉缸里粉总像是受了潮,有点黏湿的,生发膏却已经干了底。樟木箱上的铜锁锃亮的,常开常关的样子。收音机是供听评弹,越剧,还有股票行情的,波段都有些难调,丝丝拉拉地响。王琦瑶家的老妈子,有时是睡在楼梯下三角间里,只够放一张床。老妈子是连东家洗脚水都要倒,东家使唤她好像要把工钱的利息用足的。这老妈子24小时到晚地忙,却还有工夫出去讲她家的坏话,还是和邻家的车夫有什么私情的。王琦瑶的父亲多半是有些惧内,被收伏得很服帖,为王琦瑶树立女性尊严的榜样。上海早晨的有轨电车里,坐的都是王琦瑶的上班的父亲,下午街上的三轮车里,坐的则是王琦瑶的去剪旗袍料的母亲。王琦瑶家的地板下面,夜夜是有老鼠出没的,为了灭鼠抱来一只猫,房间里便有了淡淡的猫臊臭的。王琦瑶往往是家中的老大,小小年纪就做了母亲的知己,和母亲套裁衣料,陪伴走亲访友,听母亲们喟叹男人的秉性,以她们的父亲做活教材的。"

15条道路恢复"上只角"原貌

徐汇区开始对老街区进行重新整修。湖南、天平街道是本市有名的"花园街",1000多幢花园住宅荟萃了世界各国建筑精华,因年久失修,大多面目全非。此次创建特别注重其"原生态"的保护,重点选择武康路、湖南路、岳阳路、太原路、永嘉路等15条富有浓厚文化底蕴的道路,比照历史图片和资料,对沿街的住宅围墙实施维修,以恢复其主体造型和主体色彩。如原来外墙拉毛的依旧拉毛,原本装饰毛石的仍装饰毛石,包括围墙弧线、爬墙植物、琉璃瓦片及墙壁立柱上的菱形装饰图案等,也将一一恢复原貌。(2006年10月23日《新闻晚报》)

如果用上海人还是乡下人的标尺来衡量,王琦瑶们当然是上海人,但是如果用上只角还是下只角来衡量,王琦瑶们似乎无法安身;她们分明不是下只角的人,家里有一套半套的红木家具,还有老妈子,母亲还要去剪旗袍料,这哪里是下只角享用得到的?但是和上只角又不很般配,就像是榫头没有对准一般。它可能是石库门的弄堂,也可能是新式里弄房子的弄堂,它可能是在静安寺一带,也可能是在苏州河的南北,也包括虹口这样的老区,它在地理上是有穿透力的,在身份上和物质上,又对上只角和下只角保持了自己的独立,不妨说这样的住处属于中只角。在上海真正称得上上只角的地域并不很多。即使是淮海路,似乎就是上只角了,甚至一直流传说,南京路是全国的南京路,淮海路是上海人的淮海路,这就是将淮海路定义为上只角的由来,那么这个意义上的淮海路,是以襄阳路服装市场作为界碑的。看一下路人,真是很奇怪的,再拥挤的人潮,自东向西,过了襄阳路,就散散淡淡,继续向西百来公尺的东湖路口,好像不再是淮海路一样。即使上海人也有不少是将此地当作淮海路闹市的终端。如今的时尚热地、东湖路7号大公馆,许多上海人都不晓得它流传着影星胡蝶和戴笠的故事,不晓得还和中美两国签订上海公报有关,所有的一切长年被漆黑的竹篱笆围着,而通常,有竹篱笆围起来的一定是好地方。陕西北路宋庆龄宋美龄的娘家,至今都是用漆黑竹篱笆围着的。确实,这才是另一个淮海路的开始,东湖路以西的淮海路,就算是上只角的开始。下只角是人多店少的地方,中只角是人多店多的地方,上只角是人少店少的地方,而且上只角还有花园洋房,有街心花园,街边花园。果然,淮海路东湖路口的大公馆就是花园洋房,再往西的湖南路、武康路、太原路、五原路、岳阳路,小洋楼一幢又一幢,店很少,人更加少。

面对着更多的下只角,中只角就是上只角了。她们的住处大都是在苏州河的南面,徐家汇的东面,肇嘉浜路的北面,黄浦江的西面,比内环线高架还要小一圈;假如说黄浦江是东首的分隔线,那么苏州河的分割是相对的,因为在苏州河的北面直至北火车站乃至四川路一带,也是中只角的居住区域;这其中的淮海路女人,南京路女人,徐家汇女人,四川路女人,静安寺女人,虽然也互相有苗头可以轧,总还是面子上过得去的;在这个范围之外,那就是下只角了。下只角的女人用解放后的话来说,倒真是劳动人民:闸北女人跟着男人大多数是剃头、搓背、倒马桶扫垃圾的,杨树浦女人大多数是工厂做工人的,南市女人大多数是卖水产、摆小摊头的,浦东女人全是种地的。

中只角的家庭当然不会这么苦,大多是实实在在过日子的家庭,有点点不大不小的家底,有家规懂礼貌,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吃要有吃相--坐如钟,站如葱。也有说是站如松的,但是松是对男人而言,女人就应该是站如葱,青葱一根,又是细细的,又是青白的。这既是对一个女孩子形体的要求和规矩,也包括了城市礼仪的萌芽培养,和当下的淑女的自我修炼是一脉相承的。加上这样家庭的女儿都是读书上学的,而不是上私塾,所以对上海欧陆风情的把握,往往是从这样的女孩子开始。如果"上海女人"是一个品牌,那么品牌的最初形成,就应该是上海的女孩子与欧陆风情如胶似漆的时候。这样的女孩子一生的美梦就是在学校里发端的。读书,享受,学会做一个上海女人,嫁一个好人家,相夫教子,这就是中只角女孩子的一生应该走的道路,也是做一个神形兼备的上海女人;并且如果命好的话,就嫁到了上只角,那才是中只角女人的一生所求。

当人因为经济、文化、民俗的差异而被人为地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第的时候,除了叛逆者,绝大多数的人是渺小的,尤其对于女人,她必定是这三个角中的一个角。上只角女人的优越感是无疑的,有中只角女人对她们的奉承,有下只角女人给她们做娘姨;中只角女人会将在上只角女人那里受到的窝囊气,加倍地转嫁给下只角的女人;下只角女人只有俯首贴耳地认命了,在她们的眼里,凡是要雇佣娘姨的都是上只角女人,只有大人家和小人家之分,却没上只角和中只角之分。再去看看三个角女人的眼神,也是很容易给她们定位的。上只角女人看人时,眼珠是垂直向下的,眼皮都很少抬起,根本不看对方,因为所有事情有下人担待着,她也不需要亲眼目睹;中只角女人看人时,既有对上只角的羡慕并且用矜持的方式表现自己不愿意承认的嫉妒,又极力想表现出对下只角的不屑一顾,所以她喜欢眼睛白人家,向左向右,眼珠骨溜溜地转;下只角女人看人时,因为地位卑微,在低头哈腰之际,眼珠却是隐蔽地向上,可以把对方看得清清楚楚。上只角女人的眼神和中只角女人的眼神,至今还很容易看得到,等第上的三只角是没有了,但是在心理满足上,三个角依然存在。富足女人的眼珠是向下的,精明而不满足的女人是会眼睛白人的,等待帮助的女人是皱紧眉头的。

在婚姻上,下只角因为没有办法而门当户对,穷人与穷人结亲;中只角是最讲究门当户对,哪一家人家女人是堂子里买来的,肯定是瞒不过的,但是中只角女人梦里想的就是踏进大人家;上只角的婚姻当然是最死板的、最没有人性的,而上只角男男女女又可能是最有文化的,最接受西方文明的,所以上只角人家的爱情,要么寂静如夜,要么地动山摇。

王琦瑶这样的女孩子,一生就是做着上只角的梦,也几乎离上只角穿一条马路就到了,她还住过爱丽丝公寓,这是准上只角的生活,最终又回到了中只角,而在她的内心世界,她都已经是被打发到了下只角,即使在下只角,她仍旧看不起下只角的女人。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