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道德教育是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在道德教育中的拓展和运用,也是针对传统和现实社会中消极德育的问题和弊端而提出的道德教育的创新理念与实践策略。《积极道德教育--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的道德教育》倡导从受教育者的积极道德品质、道德发展愿望与潜能出发,采用以肯定、鼓励、欣赏、强化等积极、正面为主的道德教育方法,营造充满尊重、真诚、理解、关爱、信任、公正的道德的教育关系,以增进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为教育契机与途径,激发受教育者道德发展的愿望和潜能,促成受教育者积极道德品质的培养,并在积极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消除不良的道德品质,预防恶习的萌芽与产生。
《积极道德教育--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的道德教育》由周围编著。
周围教授在这本《积极道德教育--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的道德教育》中以很多鲜明、感人的实例阐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积极道德品质,从很多平凡个体的典型案例中使我们感受到社会中蕴藏着的积极道德力量,给人带来深刻的思想感悟。面对社会中的消极问题,周围教授不仅以其锋利的笔触鞭挞了这些负面的社会现实,也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提出了进行积极道德教育的对策建议,很多观点发人深省。
积极道德教育是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在道德教育中的拓展和运用,也是针对传统和现实社会中消极德育的问题和弊端而提出的道德教育的创新理念与实践策略。《积极道德教育--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的道德教育》倡导从受教育者的积极道德品质、道德发展愿望与潜能出发,采用以肯定、鼓励、欣赏、强化等积极、正面为主的道德教育方法,营造充满尊重、真诚、理解、关爱、信任、公正的道德的教育关系,以增进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为教育契机与途径,激发受教育者道德发展的愿望和潜能,促成受教育者积极道德品质的培养,并在积极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消除不良的道德品质,预防恶习的萌芽与产生。
《积极道德教育--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的道德教育》由周围编著。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核心概念与基本思路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四、前沿动态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与存在问题及时章 积极道德教育的哲学基础 一、积极道德教育的社会建构主义意蕴 二、积极道德教育的现象学视角 三、积极道德教育的美德伦理学思考第二章 积极道德教育的心理学渊源 一、积极道德教育的人本主义心理学铺垫 二、积极道德教育的积极心理学导引 三、积极道德教育的积极心理治疗渗透第三章 积极道德教育的德育学背景 一、消极取向的教育与道德教育 二、西方积极取向的道德教育研究 三、当代中国积极取向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第四章 积极道德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一、积极与消极:一种观念的颠覆 二、积极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与核心思想 三、积极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第五章 积极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 一、向善与趋恶:论积极道德教育的人性预设 二、扬善与抑恶:论积极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 三、增加与删除:论积极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第六章 积极品德培养的要素机制 一、积极体验:积极品德培养的实现途径 二、积极认知:积极品德培养的中介环节 三、积极行为:积极品德的最终目标第七章 积极品德培养的动力机制 一、道德需要:积极品德培养的动力源泉 二、内在动机:积极品德培养的直接推动 三、自我效能:积极品德培养的调控机制第八章 积极道德教育的主体与关系 一、积极道德教育中的教育者 二、积极道德教育中的受教育者 三、积极道德教育的教育关系第九章 积极道德教育的方法应用 一、建立积极道德教育关系的方法 二、促成教育者人格完善的方法 三、促进受教育者美德形成的方法 四、积极道德教育中语言艺术的运用 五、积极道德教育对惩罚的理解和应用结语 积极道德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一、总结与反思:积极道德教育研究的自我评价 二、展望与设想:积极道德教育研究的未来预测参考文献后记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图书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相关出版商。
特别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1 川公网安备:51092202000082 统一信用码:91510922MACX24HU4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射行审新出发2023字第016号 股权代码:102064© 版权所有:四川博文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太和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