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念创造力:学学艺术家的减法创意》以积极心理学家的专业知识和艺术家的敏锐力为你解开创意的密码,用专念创造力踢开阻碍创意的绊脚石。评价的魔咒、天赋的迷思、规则的怪圈……在埃伦?兰格6项艺术减法的启发之下,你不会再惧怕艺术创作,不会难以成为创意生活的主人。《专念创造力:学学艺术家的减法创意》帮助你通过当下的事情更接近自己、回归真我,开启创意之门。
我们不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生活而艺术。学学艺术家的减法创意,感受专念创造思维的力量,为生活的艺术开启幸福之门!
2012年积极心理学重要概念"专念"在艺术领域的重新解读,解开创意密码,用专念创造力踢开创意的绊脚石。
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埃伦?兰格创思的作品。埃伦?兰格为位获得哈佛终身教职的女性心理学家,她是幸福课导师本?沙哈尔推崇的研究者。
30幅全彩匠心画作,全新角度体悟专念创造力。
前思科中国区总裁,刚逸领导力公司CEO,企业教练和管理专家林正刚;正声儿童艺术创始人之一熊磊;银河证券营业部总经理,博学心理咨询师,数十年快乐工作倡导者戴林龙倾力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更多好书尽在湛庐文化专卖店
埃伦?兰格(Ellen J.Langer)是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幸福课导师本?沙哈尔最推崇的哈佛著名心理学家,及时位获得哈佛终身教职的女性。
? 获得含金量的古根海姆研究学者奖、美国心理协会大众心理学杰出贡献奖等。
? 在各大学术媒体上发表了70多篇学术论文及相关作品。她的著作还包括广受好评的《专念》、《专念学习力》等。
? 独具匠心的画家。
各方赞誉Ⅰ
中文版序 体验专念,拥有创意生活Ⅴ
序言 开始艺术创作,就能成为艺术家
第1章 专念:创造个人的文艺复兴
为生活而艺术
马吃热狗怎么了——专念的本质
不确定性的价值
全力投入,创造个人的文艺复兴
个人文艺复兴的本质
第2章 专念所蕴涵的力量
专念是有形的
假装的代价
专念地演奏最吸引人
真诚地绘画更接近
第3章 减法一 踢开评价的施压
评价的潜念性
艺术的评价
评价的影响
质疑评价性的观点
区别不是评价
赞美的危险
从评价中解放出来
不停手的乐趣
打破不作为的神话
专念的力量
第4章 减法二 去除对错误的恐惧
不的趣味——错误的本质
错误与规则
错误、类别与感知
可预测的错觉
理解预测
错误的
第5章 减法三 不迷信的规则
将人纳入思考
发现制定规则的情境
一种尺寸不能适合所有人
为我们的行为找到理由
性与创造力
性的本质
艺术的真相
第6章 减法四 抛开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的赌博
单一视角的比较
向他人学习
抵消社会比较的影响
体验自我
第7章 减法五 打破天赋的迷思
是天赋还是技能
成为天才的步骤
控制天赋
专念思维的力量
第8章 减法六 摆脱"知"的盲点
相异中的相似
视而不见
知道得越多,越可能错过
找到视角,获得控制
第9章 回到最有创意的状态
享受发现的过程
以不同的方式看到彼此
投入的天才
创意的曝光效应
投入的条件
第10章 专念的选择
决策的本质
专念的决策
后记
序言
开始艺术创作,就能成为艺术家
我的夏天通常是在科德角半岛度过的。每当6月临近时,我都会想自己真幸运,因为身为大学教师的我,每年都会有假期。我的假期计划总是千篇一律:上午打网球,中午和朋友们一起吃午餐,下午写写东西,然后开始晚上的活动。我很少能按计划安排日程,不过有一年的夏天,我不仅偏离了计划,而且做了以前想都没想过的事情。
那天,我在镇上碰到了我的朋友简?温斯特,她是一位画家。我去找她时几乎已经下了整整一个星期的雨。她问我有什么计划,我竟然回答说我想学画画。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如此想法,有生以来,我的脑海从来没有闪现过这个念头。简不仅鼓励我,还坚持要送我几块小的画布,好让我练练手。我说一块就够了,但她坚持让我拿五块,并说:"你不要太在意及时幅作品。"还提醒我留心很快将要面对的批评。
碰巧的是,那天下午我要给另一位画家朋友弗里德带点东西,他的妻子米丽亚姆也是一位画家,我跟她提起打算学画画的事(这已经成为我面对画家时,不知道该说什么时的反应)。她回应道:"太棒了!找块大画布,开始画吧。不要管画得好不好,只要画就对了。"除了画布的尺寸,米丽亚姆和简的建议如出一辙:别让评判妨碍你。
大约一个星期后,我在自己找到的一块小木板上完成了我的及时幅作品:一个女孩骑着马,在树林里疾驰。我对这幅画的满意程度,连自己都感到惊讶。我不敢把这幅画拿给别人看,但又觉得非得问问别人对这幅画的评价,有没有人认为这幅画还不错。于是我决定把它拿给普罗温斯敦美术用品店的老板娘看看,先前我在她那里买了及时批颜料。到她那儿时她已经不认识我了,我想以我心理学家的专业水平,应该能看出她是否真心喜欢这幅画。我不记得她具体说了什么,但确实感觉到了她是真心喜欢这幅画。现在我知道,不管当时她说什么,我都已经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我不会放弃,会一直画下去,我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慢慢地我从木板转移到画布,首次尝试是在画布上画一匹欢快地用后蹄击掌的马。我很喜欢看自己画的马,于是画了一幅又一幅。我还画过一匹安静地站在篱笆两侧的马,有趣的是,我没有发现这匹马的姿态不切实际。我全心全意地投入,热爱绘画时的每分每秒,后来我爱上了分析,试图找出自己画这些画的原因。
有位好朋友看过我的及时幅作品——马背上的女孩之后,评价道:"后来的画始终没有及时幅好。"我并不认为她是有意泼冷水,而相信她是真的喜欢那幅画。事实上,我也因此明白了,及时幅画可能是好的缘由。虽然后来的画确实更有计划性,因为我在画及时幅画时非常专念,在画马背上的女孩时,我关注当下,不做评价,也没有潜念地遵从任何规则,我没法遵从,因为对绘画的规则我一无所知。
在我的前两本书《专念》(Mindfulness)和《专念学习力》(The Power of Mindful Learning)中,我比较了潜念和无意识,并探讨了潜念的生活会让我们付出多大的代价。传统的观念认为,无意识状态的产生是因为我们回避了会引起我们痛苦的事情,由此我们才会视而不见。但潜念的产生则多因心不在焉,并非刻意而为。倘若潜念地生活,我们便看不见、听不到、品尝不到,也无法体验到许多能让枯燥乏味的生活变得丰富刺激的事物。心不在焉,让我们忽略了太多周围的事物。开始从事艺术活动,便是帮助我们从极度的潜念提升到更专念的生活的方法之一。如果全身心地投入新的艺术活动,你就会发现专念是多么令人生机勃勃。一旦有了专念的体验,内心的警铃就能在潜念悄悄入侵之际,随时提醒我们。
虽然这听起来很不错,我们也很想尝试新活动,但大多数人仍不敢迈出及时步。许多人在追求事业成功、家庭美满时,会忽略绘画、音乐或运动这类新的创造性活动。无论我们多想尝试,可是因为担心从事新活动时会出丑,便会一推再推。我在坚持画画的过程中,也体会过这种感受。
我发现很难不在乎别人对我作品的看法。我住的镇上有一位画家也画过一幅马,挂在画廊的橱窗里。我忍不住拿自己的画和她这幅又杰出又昂贵的画比较。她用的画布很大,而我的很小。她画的马瘦瘦的,弯着身子,马模马样,而我画的马大腹便便,弯着身子,有点古怪。她的画主要用紫色,我用的是柠檬绿。我不知道这些差异重不重要,所以不由地想问问别人对这两幅画的看法,想知道自己怎么做才能画得更好。
显然我不是有兴趣比较这两幅画的人。有三个人问过我:"你有没有看到商业街的画廊里的那匹马?你的画让我想到她的这幅。"还有一位朋友说她比较喜欢我的马,这让我难以置信,惊喜万分,可依然不知道这两幅画的根本差异是什么,或者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其中一幅胜过另一幅,但现在我有勇气去找出答案了。
我去画廊打听这位画家,据说她是一个"严肃的"女人。经过一些思考,我发现喜欢我的马的人似乎都"比较快乐",而不是"严肃"。这么说是因为我找不到更合适的字眼。这两匹马既没有微笑,也没有皱眉,它们在这方面的差异非常不明显。于是我开始思考意识与偏好之间的关系。一个人的专念有多少能转移到画布上?
记得几年前,我尚未开始画画时,曾拜访过一位住在纽约的朋友,菲莉丝?卡茨。她的住处非常宽敞,摆满了美丽的装饰品,让人印象深刻;墙上挂满了壮观的画作,有些非常特别。我拜访的当天晚上,菲莉丝在家举办了一个心理学组织的委员会议。尽管心理学家们陆续到达,但我仍坚持让她看我几分钟前拍的小马短片。我太兴奋了,等不到会议结束便独自去了书房,把录像带放入她新买的录像机里。因为不知道哪个按钮是开始键,就把所有按钮按了个遍。录像开始播放了,小马的每个动作都伴着亲切的解说。我不小心按下的某个按钮,将录像中的解说通过喇叭传遍了公寓。在书房外面,心理学家们以为这是"艺术展"的一部分,于是一面观赏着菲莉丝的画作,一面听着描述小马诞生的解说。
录像结束后,我听到了心理学家们对这场"艺术展"的讨论。讨论非常吸引人,关于小马一出生就能站着的解说让他们理解了艺术。
这些经验使我相信,凡是专注投入的一切都是迷人的,无论"官方"人士是否称之为艺术。只要我们不在乎评价,就可以马上用专念的眼光来欣赏世界。只要我们停止自我评判,艺术创作就会变得更可行,但难就难在如何说服自己不去评判。我的学生兼朋友索菲亚?斯诺来科德角拜访我时会和我一起画画。索菲亚从小就擅长绘画,我对她说,恐怕自己画得没有她那么好。她便拿我在哈佛课堂上说过的话反驳我:评价是依据环境而做出的,因此无论是好评还是恶评,都可能是潜念的结果。
一想到美术馆里的大多数画作在当时都得不到认可,我们便更能放下对"评价"的担忧了。1863年,一场重要的画展淘汰了数千幅参选画作,其中包括莫奈的重要作品《草地上的午餐》,画中描绘的是一位现代女子,而不是古典画中较常见的仙女。"专家们"并不认可这幅画的价值,批评莫奈没有遵循传统的艺术理念,并将这幅画贬为反学院派的粗俗之作。批评家攻击莫奈所选择的画法可能是因为画作的内容,他选择了强烈的明暗对比,摒弃了中间色调,这惹恼了学院派。然而,正是《草地上的午餐》,以及莫奈的另一幅作品《奥林匹亚》标志着印象派的兴起。艺术界的每一场新运动都上演着类似的故事,人们不会轻易放弃自己当前的偏好或观点。
我暂且不再画马,开始转而画带有人物的风景。我对画作中的心理意义有着无穷的兴趣。我画过好朋友南希和我坐在窗边的椅子上,这是我的及时幅有"真实"内容的画。椅子就在我的面前,我开始描绘我俩坐在老地方,一边看书,一边欣赏晨光的图景。当我退后看画时,不由大吃一惊。图画无不展现出往常的情景:地板向她那边倾斜,她正想看书,而我正忙着跟她聊天,手里虽然拿着书,但注意力早不在那儿了。
至今,我仍对画作中的心理意义感到吃惊。24小时晚上,我在上床睡觉前打电话给我的朋友伊莱恩。她说她刚洗完澡,我说很羡慕她能在24小时结束时,洗个澡轻松一下。她马上回应我:"起来,去洗个澡吧。"尽管这是个好主意,但我已经宣布24小时结束了,所以还是睡觉了。第二天早上,我6点起床,几乎马上就开始画画。我专念地画,热爱画画的每分每秒,不打草稿,也不去想训练有素的画家会建议我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快画完的时候,我退后看着画布,发现自己画了一个女人刚刚画完一幅画,画里是一个嘴里叼着烟,需要刮个胡子、洗个澡的男人。于是我放下画笔,走进浴室,打开水龙头。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男人是我心里一个需要洗澡的人的缩影。虽然我不确定绘画是否代表了某种意义,但可以肯定的是,画完后的专念分析让我想去洗个澡。
尽管这本书比《专念》和《专念学习力》更个人化,但专业的读者可以从中发现,我对心理学领域既定的知识提出了质疑,并提供了另类的观念,尤其是在社会比较理论、天赋理论,以及决策理论方面。
专念创造力丰富并提升了我的生活。专注于绘画所带来的乐趣让我对绘画,以及专念地分析自己的作品始终保持着激情。最重要的是,只要暂时抛却评价,投入到新的创作活动中,每个人都能过更专念、更有益的生活,这就是我想通过本书告诉读者的。
正文
第7章 减法五 打破天赋的迷思
天赋就是一个人的力量。
——詹姆斯?洛威尔
在我女儿大约7岁的时候,有24小时她问我,我的工作是什么。我告诉她,我在大学教人们如何画画。她难以置信地看着我说:"你是说他们忘了怎么画画吗?"
——霍华德?池本
不久前,一位朋友过来和我一起画画。她很多年前就想尝试画画了,但始终克服不了恐惧心理,直到最近她才刚刚决定拿起画笔。当然,我很想帮助她、鼓励她,于是找了一个下午和她边画画边聊天,帮她放松,并享受画画的乐趣。我环顾四周,想找一个方便画的东西,正好看到我的狗格斯正在沙发上睡觉,于是我建议画它。我一直都很喜欢画格斯,但朋友很快就对自己的作品感到失望了。她觉得那幅画不对,于是生气地把画纸扔了。我建议她再试一次。画完第二幅画,她说这幅并不比及时幅好。"我就是没有天赋。"她断言。这次,我让她仔细看看自己的画,再仔细看看仍在打盹儿的格斯。我说,你看看画里格斯的腿摆在脖子的哪个位置,再看看沙发上的格斯腿放在哪儿?试着把腿往下移,我解释着,看看是不是越来越像了。
当我们发现"错误",并专念地思考如何改正"错误"时,会有两件事情发生:及时,画作得到了改进;第二,我们对绘画的主题有了更多的了解。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下次再画狗的时候,朋友可以运用这次学到的经验。"是的,"朋友柔声说道,"这的确有效,但我仍希望自己有天赋。"如果人们相信人人都有天赋,那当然很好,但大多数人相信"你要么有,要么没有"。甚至连心理学家也不能免俗,他们认为天赋符合正态分布,也就是说,在所有人口中,只有少数人拥有大量的天赋,绝大多数人的天赋数量属于平均水平,还有少数人几乎没有天赋。这是令人泄气的思维定式。大多数接触创作活动的人被反复灌输了这样的信念——我们属于正态分布中的第三部分,我们没有天赋。
事实上,依我看,我们对待天赋的态度是错误的。例如,我们通常错误地以为,非常有天赋的人,比如毕加索,在开始新作品前,就已胸有成竹了。其实,天才们只是知道,他们想开始某事,并且愿意跟随它的指引。然而,我们总是过于关注他们的成果,忽略了其中的挣扎、不确定和波折。所有这些都拉大了我们与天才之间的距离,但其实真正的差距只是他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依然会前行。
最近我画了一幅汪汪和小妞骑摩托车的画。画摩托车还算容易,就是在画到引擎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不知道摩托车引擎长什么样。我可以先停下来,找辆摩托车看看再画,也可以凭想象画。我选择了后者。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有不会的东西,即使是那些天才,如果不知道引擎是什么样,他们也画不出来。
是天赋还是技能
如果人们知道我为之付出的努力,他们就不会那样赞叹我精湛的技艺了。
——米开朗基罗
事实是,我们所认为的天赋很多来源于学习后获得的一系列技能。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掌握了数量惊人的技能。投入创作活动,我们的准备程度比自认为的要充分得多。
在开始创作新作品之前,我们无法预测自己要做的事情是否能成功。同样,如果毕加索在开始画一幅画之前,就明确地知道要画什么,这幅画会得到怎样的评价,他可能老早就厌倦画画了。如果老虎?伍兹知道每次挥杆球都能进洞,他可能根本就不会喜欢上打高尔夫。相反,当他选好一根球杆,打出一个100码的"小鸟"球时,他必须想这是第15洞,体力比打第5洞时差,从而决定打法上的不同。他必须考虑风的因素,虽然同24小时里风的变化不大,但两次击球时,风肯定不会相同,甚至鞋子的感觉与舒适程度都不会和昨天的情况一样。所有这些差异,以及无数其他的差异,都增加了挥杆效果的不确定性。这样一想,我们就会明白,即使是天才,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或是能否成功。相反,他们只是有了开始,并关注事情的发展以及其中蕴涵的所有乐趣。
我一向喜欢逛博物馆,但直到自己开始画画,我都没有想过自己会做需要有艺术天赋的事情。我倒是常常思索挂在博物馆和美术馆里的画作,想象着艺术家们都拥有巨大的天赋,好像要成为艺术家,就需要有一套特定的技能和能力。我把艺术家们的天赋汇总在一起,并拿自己的能力与之比较,自然得出了我能力不足的结论。事实上我并不知道成为艺术家需要些什么。如今,我知道每个艺术家其实也非常不同,他们能力各有不同。显然,画蒙德里安或米罗的画所需要的天赋与画毕加索的画所需要的天赋就不同。
在首次尝试某事的时候,我们通常只有一个模糊、抽象的了解。如果是这样,那我们有什么必要担心自己的能力呢?
我们曾做过一个简单的研究,问画家和非画家若要成为成功的画家需要什么。非画家大多相信,成功的画家必须会画画,他们只能想出几项成为画家所必需的技能,而画家则列出了很多。非画家平均列出了2?7项,画家平均列出了4?5项。大多数非画家列举的是模糊的抽象概念,比如创造力、想象力,只有一位非画家提到了比较具体的技能。与之相比,64%的画家所列举的技能很明确,比如手眼协调、对色彩和空间的理解、对称和平衡感,也有几位画家提到了"耐心"。事实上,很多从不画画的人确实拥有画家们列举的所有能力。如果问工程师,成为工程师所必需的条件,他们可能会提出一些非工程师根本想不到的具体要求。其实,任何职业都是这样。当然,我们会认为自己了解某些职业所必需的技能,因为我们每天都与做这类工作的人打交道,比如老师、警察。如果走进这种职业,实际去做一做,我相信我们很快就会意识到,自己对这些职业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
对于创意活动,我们误以为自己知道成功的关键,这便阻碍了我们去尝试。我们把画家列举的技能清单拿给自认为没有艺术天赋的人看,问他们觉得自己有几项符合,每个人都选了一些,很多人勾选了大多数技能。不了解专业人士认为重要的技能并不代表我们不能通过自己的体验去获得成功。如果你从没做过园艺,可能就不知道很多园艺工具该怎么用。如果你从没出过心理学入门考试的试卷,可能就不知道一个小时的考试需要多少道题。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我们不知道这些事情,而在于我们以为不通过亲身体验就能够知道。消极的预期导致我们回避本可以带来满足感的活动。
对伟大的画作、激发灵感的表演、的击球等结果的崇拜,使我们忽视了过程,忽视了即使是天才也要面对的奋斗、不确定和波折。甚至在我们了解这些之后,也会倾向于将困难最小化,艳羡别人怎么那么容易就做成了。因此,这越发拉大了我们与天才的差距,使我们看不到所谓的天才之作大多源自我们也能学会的技巧。
如果相信天赋是与生俱来的,那么我们要么有天赋,要么没有。如果把它看成是技能,那么天赋就是可以学会的。
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当下,也就是当我们回想时觉得被活动吸引,没有"自我"在其中阻挡,创意通道畅行无阻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展现出具天赋的自己。
我认为大家应该本着"no idea is a bad idea"的精神,去积极分享自己的体会,让别人多说说观点,而不是去评论他人,强调对错,这样其实更有乐趣。《专念创造力》不仅提倡关注自身,还教我们理解他人,多理解别人也是很好的拓展自己视野的方法。
——林正刚
前思科中国区总裁,刚逸领导力公司CEO,企业教练和管理专家
那些在正声学画的孩子们,通常年龄越小的画得越好,六七岁的小小孩更专注、大胆,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大一点的孩子(10岁左右),就很容易犹豫,不自信,在意别人的评价。长大的过程也是被束缚的过程,《专念创造力》是一本能让你摆脱束缚的好书。
——熊磊
正声儿童艺术创始人之一
兰格继《专念》之后,进一步阐述了专念与创造力的关系,这种创造力不仅能用在艺术创作中,更能让我们平凡、甚至有些乏味的生活,充满惊喜和活力。专念是穿越生命的利器。
——戴林龙
银河证券营业部总经理,博学心理咨询师,数十年快乐工作倡导者
埃伦·兰格无疑是当今创造力的人士之一,《专念创造力》是她又一部具有突破性的作品。兰格借助科学研究和个人经历告诉我们,为什么追求专念创造力能带来绝妙生活,以及如何去追求。这本书的智慧和魅力让每个人都无法抗拒。
——迪帕克·乔普拉
《成功的七大精神法则》作者
无论在绘画、写作还是生活中,兰格博士都是一位圆满完成个人文艺复兴的女士,在《专念创造力》中,她深刻阐述了为什么以及如何提高专念创造力。
——贝蒂·弗里丹
《女性的奥秘》作者
埃伦·兰格不拘常规的独创性思想,唤醒了惧怕失败、不敢放手尝试的人们。这本书让人跃跃欲试,尝试着去成为像兰格一样的艺术家。
——罗伯特·扎荣茨
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
这本书写的是专念创造力,而它本身就是专念创造力的产物。它没有夸下海口,说能释放你内在的米开朗基罗,但它仍可令你叹为观止,能帮助你摆脱束缚。
——贾斯廷·卡普兰
普利策奖获得者
《克莱门斯先生与马克·吐温》作者
《专念创造力》是一本充满智慧和独创性的作品。埃伦·兰格创新性地研究了人们为什么以及如何限制了自己创造力的发挥,敏锐地洞察出潜念让人们付出的高昂代价,并且指出专念创造力如何帮助人们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尤其是那些想改变自己生活的人。
——伊丽莎白·洛夫特斯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