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区域地下水演化与评价理论方法图书
人气:35

区域地下水演化与评价理论方法

《区域地下水演化与评价理论方法》从非饱和水运移与水势理论、区域地下水演化与水循环理论和地下水异变机制与可持续性评价理论三个方面,凝练与集成张光辉科研团队在1983~2013年期间,历经30年应用基础研究的成果...

内容简介

《区域地下水演化与评价理论方法》从非饱和水运移与水势理论、区域地下水演化与水循环理论和地下水异变机制与可持续性评价理论三个方面,凝练与集成张光辉科研团队在1983~2013年期间,历经30年应用基础研究的成果,包括包气带水分运移、重金属在包气带行为、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四水"转化、土壤盐分分布特征与地下水关系、区域地下水循环演化及其环境异变规律、层圈间水循环过程与地下水演变周期性、大厚度包气带条件下潜水入渗补给量形成、深层地下水补给与释水、西北地区流域尺度水循环演化与调控阈、人工地下调蓄与外域调水对地下水修复潜力、地下水异变机制及其持续性评价理论以及不同时期对21世纪中国水问题与方略的看法。

编辑推荐

《区域地下水演化与评价理论方法》适用于水资源与环境、气象、水文、国土资源与农田水利的科研、教学、规划、管理人员和地球科学相关学科研究生等。

目录

目录

序言

及时篇 非饱和水运移与水势理论

及时章 非饱和水运移与土壤水势 3

及时节 零通量面理论与应用 3

第二节 "三水"转化水势标示特征 6

第三节 包气带性状对入渗性影响 23

第四节 温度对包气带水运移影响 31

第五节 土壤水动力状态标示特征应用与机理 40

小结 45

参考文献 46

第二章 水文地质学与"四水"转化研究 50

及时节 水文地质学形成与演进 50

第二节 "四水"转化定量关系与机制 52

第三节 二元水循环中"四水"转化特征 62

第四节 潜水入渗补给量形成规律与监测方法 71

第五节 应用ZFP法计算浅层地下水补给量问题 82

第六节 原位实测潜水蒸发极限深度与给水度测定新方法 94

小结 103

参考文献 104

第三章 重金属在包气带中行为特征与控制 107

及时节 镉在包气带中行为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107

第二节 镉的形态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126

第三节 镉在土壤中迁移与转化模式特征 130

第四节 镉在土壤中迁移与转化控制作用 136

第五节 镉生态环境危害效应与影响因素 154

第六节 减轻和控制重金属生环危害对策 160

小结 164

参考文献 165

第四章 环渤海平原土壤盐化与地下水关系 168

及时节 研究背景 168

第二节 土壤盐分与盐渍化分布特征 171

第三节 土壤盐分剖面不同聚型及其水动力学特征 192

第四节 土壤盐渍化成因机制与主要影响特征 206

第五节 土壤积盐特征与地下水关系 210

第六节 土壤盐分情势界定与盐渍化防治对策 218

小结 224

参考文献 225

第二篇 区域地下水演化与水循环理论

第五章 中国地下水演化研究起源与理论 231

及时节 区域地下水演化研究属性与进展 231

第二节 中国区域地下水演化研究起源与进展 239

第三节 中国大陆水循环演化理论与意义 246

第四节 中国北方浅部地下水同位素分层特征与意义 252

第五节 区域水循环演化信息熵特征 262

第六节 地下水形成与区域水循环演化关系 267

小结 276

参考文献 276

第六章 全新世以来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化规律 280

及时节 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化地史特征 280

第二节 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周期性 303

第三节 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化区位特征 309

第四节 300年来太行山前平原地下水补给演化特征 315

第五节 近 60年以来区域地下水演变时代特征 321

第六节 华北东部平原深层水补给特征与释水机制 331

小结 338

参考文献 339

第七章 西北典型流域水循环演化特征与调控阈 343

及时节 流域水循环与演化特征 343

第二节 流域地下水循环演化与水化学特征 355

第三节 流域水循环与地下水演化同位素特征 364

第四节 流域水循环过程与演化机制 367

第五节 平原区地下水温度变化特征与意义 378

第六节 下游区生态脆弱特征与调控阈 383

小结 392

参考文献 394

第八章 区域地下水调蓄条件与潜力 397

及时节 基本理念与调蓄原理 397

第二节 太行山前平原地下调蓄条件 399

第三节 不同条件下地下调蓄功能特征 404

第四节 华北主要河道带地下调蓄潜力 414

第五节 华北东南平原区地下调蓄潜力 420

第六节 浅层水超采区地下调蓄效应 421

小结 427

参考文献 427

第三篇 地下水异变机制与可持续性评价理论

第九章 区域地下水超采因缘与效应 431

及时节 华北平原水资源紧缺情势与因缘 431

第二节 滹沱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流场异变与动因 444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华北白洋淀流域径流影响特征 449

第四节 深层水漏斗区开采量组成变化特征与机制 455

第五节 华北东部平原地面沉降特征与机制 463

第六节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下水劣变影响程度 466

小结 474

参考文献 475

第十章 地下水脆弱性与华北平原特征 479

及时节 地下水脆弱性理论与评价方法 479

第二节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应用实例 489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脆弱性影响特征 504

第四节 地下水脆弱性综合特征 507

第五节 华北平原地下水脆弱性特征 511

第六节 华北山前丘陵区地下水赋存非均一与易疏干性 515

小结 521

参考文献 521

第十一章 区域地下水变化与灌溉农业关系 524

及时节 灌溉农业布局与用水强度变化特征 524

第二节 华北农灌用水与地下水承载力适应性状况 542

第三节 区域地下水超采与灌溉作物布局关系 547

第四节 河北粮食持续增产与地下水关系 556

第五节 农业开采与降水互动耦合对地下水影响特征 562

第六节 区域地下水质变与化肥农药施用影响 570

小结 574

参考文献 575

第十二章 区域地下水功能及可持续利用性评价理论方法 578

及时节 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与地下水功能关系 578

第二节 地下水功能可持续利用性评价理论方法 583

第三节 地下水功能评价体系属性层组成与意义 589

第四节 地下水功能评价中数据提取与处理技术 592

第五节 地下水功能评价GFS系统及功能 595

第六节 华北平原地下水功能分布与区划特征 601

小结 610

参考文献 611

第四篇 21世纪中国水问题与方略

参考文献 627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