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湖南骡子左宗棠图书
人气:22

湖南骡子左宗棠

【好评返5元店铺礼券】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军事人物>中国古代军事人物  
  • 作者:[马东玉]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12601734
  •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09
  • 印刷时间:2010-09-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167
  • 纸张:轻型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美国的《新闻周刊》在2000年的时候评出了很近一千年全世界的40位智慧名人。这其中,中国有三位:一位是,再一位是成吉思汗,第三位就是左宗棠。

前南京中央大学一文史教授曾说:"唐太宗以后,对于国家领土贡献挑选的人物,当首推左宗棠,实非过誉。"还有几位历史学家说:"中国历目前有四个永远打不败的将军:汉朝的韩信、唐朝的李靖、宋朝的岳飞和清朝的左宗棠。"在晚清名臣皆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情况下,他率军抵抗外敌,收复新疆,为晚清腐败政治中专享的亮点,也为中国保住了一百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左大将军是中国近代目前收复失地很多的将领。

梁启超先生说左宗棠为"五百年来靠前伟人"!

后来与左宗棠有矛盾的曾国藩感叹道:"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慈禧太后:"三十年不许奏左。"

他聪明过人,自命不凡,但科举考试却接连名落孙山;他是身无半亩田的倒插门女婿,却率三湘子弟为中国收复了六分之一的国土。他凭一腔正气,兴办洋务抗击西方列强,苦撑晚清危局;他性子耿直火爆,常与人发生争执,斥责有恩于己的曾国藩。晚清名将左宗棠,他究竟有着怎样的身世之谜?本书为你解读湖南骡子左宗棠。

编辑推荐

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晚清时期出生于湖南湘阴的左宗棠,生性颖悟,少负大志。十四岁时考童子试即中靠前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但是造化弄人,左宗棠此后却屡试不第。科场的失意,使左宗棠不能沿着"正途"进入社会上层,进而实现他的人生抱负。于是他转向经世之学,开始留意农事,遍读群书,潜心钻研舆地兵法。左宗棠的志向和才干,得到了当时许多名流显宦的赏识和推重。

本书通过记叙晚清名将左宗棠的军事生涯,从多个层面呈现近代中国激荡的风云,有诸多令你明智的"史鉴"特别是传主血肉丰满的鲜活个性:舆榇誓师的壮烈勇武,跺脚骂殿的戆直天真,捧腹自嘲的诙谐平易,街头对奕的争强好胜,灌园种菜的恋土之情,伉俪燕尔的儿女之态。

作者简介

马东玉,生于1945年,南开大学历史系本科、辽宁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曾国藩大传》《张之洞大传》《出轨的历史——真实的武则天》《正说清朝很好人物——慈禧和恭亲王》《从晚清重臣到立宪皇帝——真实的袁世凯》《梁漱溟传》《八国联军侵华史》《雍正帝本传》《清代社会文化——清代人物传稿》《清朝通史》(成同卷)《辽宁通史》(经济卷);主编合著出版《中日关系全书》《清代全史》《中华百科要览》《中国历史学大词典》《经济人物列传》《中华魂`廉政卷》《中国近代史》等书。发有中国近代史、经济史和传统文化方面的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目录

一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青年志向及科举生涯

二 "是能读三故五典,八索九丘":经世致用的学问

三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与两江总督陶澍的机缘

四 "长为农夫以没世":辰山与柳庄的生活

五 "经济南阳一卧龙:自比武侯,纵是三顾不出山"

六 "处宾师之位,运帷幄之谋":人张亮基幕府

七 "左都御史":六年骆秉章幕僚

八 "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遭到构陷,因祸得福

九 "得尺则尺,得寸则寸":在江西的战斗

十 "鼎之轻重,似可问焉":咸同帝位交替时的行为秘录

十一 "客日强而主日弱,终恐非计":对"借师助剿"的态度

十二 "功绩与前敌将领无殊":得胡雪岩襄助

十三 "君子之所争者国事":犟脾气开罪朋友加恩人

十四 "仿制轮船,庶为海疆长久之计":创设福州船政局

十五 "国家不可无陕甘":受命西征

十六 "不论汉回,只辨良匪":平定陕甘回乱

十七 "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左李海塞之争

十八 入疆前的几片剪影

十九 攻克乌鲁木齐各城,北疆收复

二十 克复达坂、吐鲁番、托克逊三城,打开南疆门户

二十一 克复南疆

二十二 "舁榇以行":为收复伊犁而争斗

二十三 "引得春风度玉关":对西北的开发建设

二十四 尴尬的军机大臣

二十五 总督两江:躬亲农田水利

二十六 甲申不败而败,左帅痛心而逝

在线预览

三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与两江总督陶澍的机缘

左宗棠与两江总督陶澍的相见,受其赏识,是他的一大转机。对他的学问和事业,意义也极大;同时也是左宗棠的历史趣闻。

那是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事。

此时左宗棠得湖南巡抚吴荣光等重要人物的赏识,乡试告捷;而二次人京会试败北,赋闲周家,吴荣光邀请他主讲醴陵渌江书院。这个书院比不得长沙城南书院,水平相当于现在的高小。学院很穷,经常请不到老师。但是,该书院由省长关心创办,对学生却发给一点"膏火费",即助学金。

吴荣光知道左宗棠"身无半亩",寄人篱下,让他做该学校的校长(时称山长)和主讲教员,收入就不低了。

左宗棠感谢吴荣光的知遇,对教学和管理都很卖力。学生学习进步,学校名声初起,左氏也有了影响。

这时,两江总督陶澍到来。

陶澍是当时清廷很好的地方大员,也极有名气。清政府的地方大员,有八个总督,八督的地位并不平均,数直隶、两江很重要。直隶是京师重地,两江是国家的财富所在。愈到后来,这两个总督地位愈重要。后来西方各国纷纷与清政府发生外交关系,而皇帝仍坚持不直接进行外事往来,把直隶和两江加封北洋、南洋大臣衔,让他们兼任外交事务。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当国重臣,都做过两江和直隶总督,兼南北洋大臣。

当时的两江总督管辖江苏、江西、安徽三省的军事和行政,陶澍此次前来,是去江西阅兵的。他是湖南安化小淹人,去江西途经醴陵,顺便请假去安化小淹省亲扫墓,便巧遇了在此教书的左宗棠。

左宗棠正忙于执教,醴陵县令突然来到渌江书院,告知两江总督即将路过,请他为总督下榻的馆舍写副对联,以示欢迎,当时左宗棠写楹联的名声已是周遭难以出其右的了。

左宗棠闻知其事自然不敢怠慢。陶澍的名声他是早已知道的,因为世交好友胡林翼是陶公的女婿,恩师贺熙龄的哥哥贺长龄是陶公的部下,他哪会不知陶公。况且陶公是嘉庆、道光两朝名臣,任江督已十几年,林则徐、胡林翼、贺长龄、魏源、包世臣等,都是陶公栽培的名人,也都是人品、学术一派者。尤其是林则徐的知名升级,全赖陶公提拔,他先是提名让林则徐做他直属江苏省的布政使,又上奏提拔为江苏巡抚,还直接要把两江总督的位子让给林则徐,皇帝不同意林取代陶,而让林做了湖广总督。这些事不仅让左宗棠知晓,而且是正在发生的事,胡林翼、贺熙龄等一直向左宗棠讲述陶公的事业、人品和注重人才、礼贤下士等,直是如雷贯耳呵。

他仰慕的大人物一下子来到眼前,县令亲临请他写楹联,他诚惶诚恐,赶紧思维撰写。他要琢磨出一些与陶公有关的典故,颂扬其政绩,也表示自己的敬仰。

其中,让陶澍很为得意一段经历是,道光十五年十一月底,皇帝第十四次召见他,为他读书的"印心石屋"钦题匾额。"印心石屋"在家乡小淹石门潭边,潭中有块直立的巨石,形如印章,潭边的书屋便因此取名。道光皇帝在皇宫接见他,同他从容交谈,听他讲自己少年在印心石屋读书的往事,便提起御笔为他题写了匾额。陶公曾临摹道光的御墨,临摹的"印心石屋"四字,被刻石存于岳阳楼上。

左宗棠为陶公下榻的馆舍题了几副楹联,其中一副用的是"印心石屋"御笔题匾的故事。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卅子弟翘首公归。

悬挂在馆舍门楹的这副对联,让陶公极为欣赏,询知作者和书者都是渌江书院的左宗棠,便让县令立召来见。此处的情节,著者多有夸张不实描写。为表现左宗棠的耿介、倨傲、不附权贵,居然拒绝去见陶公;很终还是陶澍屈尊去见了左宗棠,等等。实际上左宗棠虽有倨傲脾气,但也分对谁,对陶澍、林则徐这般让他仰慕之官,他还是积极拜见的。

当时,一听陶公要见时,他欢喜前往;而陶公"一见目为奇才,纵论古今,为留一宿"。陶公高兴,特意推迟归期一日,约左宗棠游醴陵。他们边行边谈,极为融洽欢快,成为忘年之交。当年陶澍是59岁的封疆大员,而左宗棠仅是26岁的教书先生,二人相知,亦可引为历史佳话。

第二年,左宗棠再度进京赶考,会试落榜归里,途中绕道去了南京两江总督府,这也是去年陶公临别时的嘱咐。

总督大人对左宗棠的再度落榜毫不介意,且格外热情,勉励他做事业不必论资格。这次留他在总督府住了十几天,陶澍还主动提出要与左宗棠联姻,提出让左宗棠4岁的女儿孝瑜,与他5岁的儿子陶桄订婚。

这是左宗棠未曾想到的,因为二人无论门第和年龄,相差都太远;何况子女尚幼,亦非谈婚论嫁之时,因此拒绝;或日只得同意。

对陶、左二人的联姻,著述亦颇纷纭。不少著作认为并非陶公当面提出,而是通过贺熙龄向左提起。左氏认为"齐大非偶",表示两家门第、年龄悬殊,实不敢高攀。而贺熙龄是左宗棠的恩师,贺熙龄也是陶澍的儿女亲家,左宗棠论师生关系,若成就婚事,自己与恩师又乱了辈分。但毕竟是恩师为媒,不敢违拗,只好同意了婚事。

不论如何,陶、左确成姻亲。左宗棠又加入了湖南籍官僚集团之中,此说前已有论。此后让左宗棠的升迁,有了更大后盾。

回头细看,陶总督江西之行醴陵约见左宗棠,亦并非因看到左氏的楹联,才知有个左宗棠。实则因贺长龄、贺熙龄、胡林翼的各种关系,陶公怕是有意会见左宗棠的。没有那副对子,他也要见左氏。

而陶总督与左举人联姻,既是史实,也确属历目前极为罕见之事。陶总督一定是在贺熙龄、胡林翼等姻亲的提示下,闻左氏之才智等情,才以总督大人之身份地位,与极不相称的举人联了姻。其中,官僚集团的影响力也在影响着陶总督。这是客观历史的分析,偶然发生的历史事件,也都有必然因素存在。

第二年,陶澍在南京病逝,家眷迁回湖南安化小淹。左师贺熙龄写信给左宗棠,称陶公临终前曾把儿子托付于左,让左去陶家照料,教年幼的陶桄读书,直至成人成家立业。左宗棠遵命去了安化小淹,这一去就是八年之久。

在陶家的八年,除教陶子,也是自己未来女婿陶桄读书外,左氏大量阅读了陶家的藏书,极大地增长了他的学识。陶家藏书极为丰富,不仅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三教九流之书皆全,而且有清朝的各种宪章文件及陶澍收藏的臣工奏稿、书信等。

这些图书文献,实现了左氏"读破万卷"的志向。尤其让他大量接触陶澍的数十年奏疏底稿,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清政府的内幕,这是以前他读多少书也难以达到的。例如:他率兵去新疆平叛、打击浩罕、俄、英侵略者时,同下属说,在陶家见到关于西北问题的疏稿,即有英国人暗中勾结浩罕,侵略新疆的内容,却并未引起清政府的注意。还回忆,在陶家看到一份档案,有个叫雷壬士的外国人,曾向清廷献上水雷制造的方法,并献予水雷实物。那还是道光年间的事,而中国自制枪炮又晚了二十多年,何以当时无人注意此事。

他在陶家读了大型的《图书集成》,看到了《康熙舆图》和《乾隆舆图》,使他进一步研究中国历代的地理,后来到了西域,行军作战对那里的地理也不生疏,那个俄国人想用《康熙舆图》考校他,他拿出《乾隆御图》来,却考倒了那个俄国人。岂料他还有更加详细的古今和各省各地的舆图,更非外人所能知晓了。《图书集成》中,尚记述了前清英国向清廷派使,遭到拒绝的情况,这也是当时的一般官员不了解的。因为这部图书太大,没有左宗棠那八年的闲暇,是读不透的。何况一般士子,只知读《四书》《五经》,准备博取功名,也不去看这些闲杂却有用之书。

总之,左宗棠的知识结构的确超出一般知识分子,而这些知识,也多是在陶家八年积累的。从中也反映出,陶澍其人为官所以注重国计民生,成为有名的经世致用学者和高官,同他研读实用价值很高的实学有很大关系,他重视左宗棠,也是看到了左氏的这一特点,是呼吸相通、气味相投所致也。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陶桄16岁、左宗棠长女15岁,在当时已是结婚的岁数了。在贺熙龄等师友的敦促下,他和陶澍夫人一同为陶桄和孝瑜办了婚事。第二年,陶家搬进长沙城,左宗棠在长沙徽国朱文公祠设馆授徒,陶桄仍跟他学习。

在陶家的八年,左宗棠为之料理家务,使其寡妇孤子有他做靠山,避免了无赖敲诈。左氏直至陶桄成家立业,确未辜负陶澍的重托,时人对左宗棠所为,多有赞赏。

……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