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案例诊疗思路(第3版)》分两个部分。第1部分:介绍精神疾病的诊断学基础——晤谈技术、病史采集、精神状况检查以及精神疾病的诊断思维。第二部分: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编写相关病例,每个病例依据临床就诊过程逐步提供病情或临床相关信息,予以分析诊疗思路。同时编写相关的理论知识。
及时章 精神疾病的诊断学基础
及时节 接触患者
第二节 晤谈的程序
第三节 沟通技巧
第四节 非语言沟通
第五节 病史采集及内容
第六节 精神状况检查
第七节 不合作患者的精神状况检查
第八节 常见精神症状综合征
第二章 临床诊疗思维的影响因素
及时节 医疗法律、制度与临床思维
第二节 医疗保险与临床思维
第三节 医学模式与临床思维
第四节 医患关系与临床思维
第五节 循证医学与临床思维
第三章 精神疾病的诊断思维
及时节 临床诊疗思维
第二节 临床诊断步骤
第三节 精神疾病诊断的“梯级诊断”
第四章 精神科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
及时节 培养诊断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第二节 医生临床思维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精神科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五章 精神科误诊
及时节 医生的因素
第二节 病史的因素
第三节 精神疾病因素
第四节 对待误诊的态度
第六章 循证精神病学及临床决策
及时节 循证精神病学概述
第二节 循证精神病学的产生基础
第三节 循证临床决策条件与步骤
第四节 循证精神病学的应用
第七章 脑器质性精神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及时节 阿尔茨海默病
第二节 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
第三节 克罗伊茨费尔特 雅各布病
第四节 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
第五节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第六节 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
第七节 颅内肿瘤所致精神障碍
第八章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及时节 甲亢所致精神障碍
第二节 肝豆状核变性致精神障碍
第三节 低血糖症所致精神障碍
第四节 胰岛B细胞腺瘤伴发精神障碍
第五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精神障碍
第六节 狂犬病所致精神障碍
第七节 肺性脑病
第八节 肝性脑病
第九章 中毒所致精神障碍
及时节 一氧化碳中毒所致精神障碍
第二节 有机磷中毒所致精神障碍
第三节 工业毒物中毒所致精神障碍
第四节 左旋多巴所致精神障碍
第十章 精神活性物质与行为成瘾所致精神障碍
及时节 海洛因依赖
第二节 苯丙胺类药物所致精神障碍
第三节 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
第四节 网络成瘾所致精神障碍
第十一章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障碍
及时节 精神分裂症
第二节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第三节 偏执性精神障碍
第十二章 心境障碍
及时节 心境障碍——躁狂发作
第二节 心境障碍——抑郁发作
第十三章 应激相关障碍
及时节 急性应激障碍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
第三节 适应障碍
第十四章 神经症及癔症
及时节 焦虑性神经症
第二节 强迫性神经症
第三节 社交恐惧症
第四节 疑病症
第五节 癔症
第六节 癔症性精神障碍
第十五章 人格障碍
及时节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第二节 偏执型人格障碍
第三节 分裂样人格障碍
第四节 表演型人格障碍
第五节 边缘型人格障碍
第六节 强迫型人格障碍
第十六章 性心理障碍
及时节 性身份障碍
第二节 性偏好障碍
第三节 性指向障碍
第十七章 心理生理障碍
及时节 神经性贪食症
第二节 神经性厌食症
第三节 神经性厌食症及共病
第四节 失眠症
第五节 嗜睡症
第十八章 儿童期心理发育障碍
及时节 精神发育迟滞
第二节 儿童孤独症
第三节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第四节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合并品行障碍
第五节 抽动障碍
第十九章 精神障碍相关的伦理与法律
及时节 精神障碍诊疗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第二节 精神障碍相关法律能力的评定
参考文献
索引
循证精神病学的理念与方法已渗透到精神病学的各个领域,并得以如下应用。
一、指导临床实践
循证医学要求临床医疗日益科学化、规范化。医务工作者应根据科研结果制订诊疗决策,把有效而经济的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循证精神病学研究的发展和高质量的研究证据不断地更新,为精神病学的临床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临床决策者可以对某一感兴趣的治疗问题查阅研究证据,使治疗有章可循、科学合理。
1.精神障碍的病因学研究循证医学是在现代临床流行病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临床流行病学的原理主要是在对病因的探索中发展起来的,关于病因学的研究始终是循证医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对循证精神病学同样如此,如能充分认清精神障碍发生的病因,在疾病发生前能够改善和治疗可能的病因而阻止疾病的发生比进行疾病的治疗更为重要,也符合我国传统医学“治未病”的理念。目前关于精神障碍病因学的循证研究主要围绕着精神障碍的致病因素、危险因素、病因的治病效应等方面进行。如Raymond L.Ownby(2006)通过对20项队列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后发现既往有过抑郁发作是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独立危险因素,Elizabeth Cantor-Graae(2005)在其系统评价中发现个人或家庭的移民是罹患精神分裂症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等。
2.精神障碍的诊断学研究临床工作中对疾病的正确诊断十分重要,精神障碍的诊断则是一个复杂且不确定的过程。关于精神障碍的诊断学研究主要是通过诊断性试验等方法建立诊断的金标准(如ICD-10、DSM-V、CCMD-3),或进行不同诊断方法的优劣比较及鉴别以排除诊断的方法研究。如Lena Palaniyappan(2015)在其Cochrane系统评价中发现,尽管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这一磁共振(MRI)分析方法可用于某些精神障碍的辅助诊断,但在精神分裂症中却不适用,这就有助于避免这一方法在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和鉴别中被滥用。
3.精神障碍的治疗学研究在当前的疾病治疗中,临床医生越来越重视循证医学证据,尤其是随着新的精神药物的层出不穷,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也就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获得符合循证医学要求的证据,有助于指导治疗决策的制订。如Marigson(2003)等人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对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治疗证据进行探讨,认为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治疗应该注重较高水平的证据:即来自RCT的证据;同时也要注重来自低水平的证据及定性和定量研究,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出具体治疗方案。Geddes(2004)等人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探讨锂盐在预防双相障碍复发中的疗效,结果发现,锂盐预防双相障碍复发效果显著优于安慰剂,预防躁狂复发优于预防抑郁复发,从而得出结论,锂盐治疗可降低双相障碍复发的危险度,尽管预防抑郁发作的疗效尚不确定,但对躁狂发作的功效是确切的。
4.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研究临床实践中任何医疗干预措施在使患者受益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危害,由于多数精神科药物常伴有明显的副作用,因此关于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循证研究证据对于指导精神科临床医生综合利弊地去制订治疗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如金卫东(2010)等人通过比较利培酮与非利培酮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后发现,利培酮在导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和失眠焦虑方面较其他药物的风险要高,而在便秘、心动过速、白细胞下降等8类不良反应方面较其他药物要低,这对指导利培酮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5.预后与生存质量的研究疾病的预后是指对于疾病未来病程和结局的预测或估计;生存质量则是评价生活优劣的一个概念。目前疾病预后及生存质量的研究已受到医学界的高度关注,已成为医学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影响精神障碍患者预后与生存质量的常见因素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躯体情况、病变的类型、治疗措施、医疗依从性等指标。通过对精神障碍预后的判断,临床医生可以个体化制订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和治疗目标,尽可能提高其生存质量。如收治一例起病年龄19岁,以阴性症状为主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针对患者父母提出的“应该如何治疗,能彻底治愈吗,对以后生活影响大不大?”等问题,就可以基于循证医学的方法去寻找相关的研究证据帮助进行预后的判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