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修三字经派小儿推拿》以山东青岛地区已故名老中医、青岛市中医院李德修为代表人物,治病主张以祛邪为主,多采用独穴治疗小儿疾病,取穴少,一般不超过5个穴位。常用推、揉、拿、捣、分、合、运、掐等手法。
●取穴少,34个常用穴位,治疗取穴一般不超过5个。
●用独穴,三字经派独创,一个穴位多推久推得效。
●手法简单,八种推拿手法,易学易掌握。
●疗效肯定,九十多年的临床经验,33种小儿常见病的对症治疗。
《冯氏捏积派小儿推拿》以北京小儿捏积世家、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已故名老中医冯泉福教授为代表人物,在治疗上提出“通督脉”“调阴阳”“督脉通诸脉通”的学术思想,常用推、捏、捻、放、提、揉、按等按摩手法。
冯氏捏积疗法对小儿食欲不振、厌食、食积积滞、睡眠不安、夜啼哭闹、反复呼吸道易感等小儿常见病的治疗及预防保健具有很好疗效。
通经络,活气血,扶正气 捏脊背,调阴阳,和脏腑=祛除病邪,保小儿安康!
李德修三字经派小儿推拿根据五行生克的原理,指出五脏的相互关系,在五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穴位运用,认为穴位是脏腑气血的凝聚点,利用五脏功能和生克关系,灵活运用诸穴,取穴少而精,通过推拿刺激穴位,达到通经络、活气血、扶正气、驱病邪的治疗作用。
冯氏捏积派小儿推拿根据中医基础理论,通过捏拿小儿的脊背,对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进行良性刺激。刺激督脉可振奋督脉的阳气,推动全身气血的运行,调整全身的阴阳平衡;刺激足太阳膀胱经可协调小儿脏腑之间的功能,促进机体的机能活动;起到调阴阳、和脏腑、理气血、通经络的治疗效果。
李先晓,李德修孙女。国际绿色产业协会医疗卫生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委员,《李德修小儿推拿秘笈》主编,《李德修小儿推拿秘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曾受邀做客青岛卫视《民生开讲》栏目,连续传授李德修三字经推拿技术五期,深得观众喜爱和赞扬。
《李德修三字经派小儿推拿》目录
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生理特点
病理特点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推拿时间
滑润剂
其他
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理论
五行理论
第二章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的特点
取用穴位少《李德修三字经派小儿推拿》目录
《李德修三字经派小儿推拿》一 取用穴位少
其他学派推拿疗法大多为全身取穴,穴位近百个,治疗一病,常用十多个穴位。三字经派推拿法多用上肢穴位,举出的穴位只有百会、囟门、中庭、天庭、天心、印堂、黄蜂入洞、洗皂、心穴、肝穴、脾穴、肾穴、膻中穴、小肠穴、膀胱穴、三焦穴、胃穴、板门穴、大肠穴、胆穴、五经穴、大四横纹、小天心、天门入虎口、虎口入天门、小横纹、后溪穴、八卦、内劳宫、分阴阳、合阴阳、运水入土、运土入水、天河水、三关、六腑、外劳宫、一窝风、二人上马、阳池、列缺、五指节等42个穴。而其中常用的只有34个穴位,临证取穴一般为3~5个。
李德修说:“取穴不宜多,多则杂而不专。”他认为:穴位是脏腑气血的凝聚点,通过推拿的刺激,产生通经络、活气血、消瘀滞、扶正气、驱病邪的治疗作用。暖穴能催动人体生热的功能;凉穴能催动人体散热的功能;补穴能加强脏腑功能,扶助正气;泻穴能加强人体的排泄功能。因此,取穴必须少而精,若通身杂推则气血乱动,只能造成混乱。根据少而精的取穴原则,李德修拟定治疗部分小儿常见病的推拿基础方。如治外感病、肺系疾病基础方:平肝清肺、推天河水;脾胃病基础方:运八卦、清胃、推天河水;脑病、惊风基础方:揉阳池、揉二人上马(简称二马)、捣小天心等。
同时,李老在徐氏五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了穴位运用。例如,小儿瘫痪无热而下肢发凉,李老除推三关助其回阳生热外,因肾主骨,就用二人上马补其肾;肝主筋,用平肝以助其筋;脾主四肢肌肉,用补脾以加强四肢的活动;这几个穴位相互配合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利用五脏功能与生克关系,灵活运用诸穴,扩大了治疗范围,提高了临床疗效。
三字经学派归纳起来只有推、拿、揉、捣、掐、分、合、运八个常用手法,还有几个个别小穴独用的特殊手法。学习容易,运用方便。
推法是在穴位上用拇指外侧面,或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掌面,着力于穴位的皮肤,以固定的频率向前、向后或来回往复地推移,也就是有规律地、轻重均匀地连续直线推动。
揉法是以手指罗纹面或掌心按在穴位上,不离其穴旋转揉动,一般是用拇指或中指、食指的罗纹面揉之,左右等数旋转揉之。
拿法是以拇指、食指或并用中指,夹住穴位同时用力卡拿。
捣法是弯曲中指或食指,以手背一面近掌之及时指间关节处,在穴位处均匀地捣打。
分法是用两手拇指罗纹面自穴中向穴之两旁做“←?→”方向推动为分,和法和分法动作相反。
运法是以拇指侧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端掌面,单用或两指并用循穴位周围向一定方向环转摩动或做半圈环转推动,叫作运法。《李德修三字经派小儿推拿》 一 取用穴位少
其他学派推拿疗法大多为全身取穴,穴位近百个,治疗一病,常用十多个穴位。三字经派推拿法多用上肢穴位,举出的穴位只有百会、囟门、中庭、天庭、天心、印堂、黄蜂入洞、洗皂、心穴、肝穴、脾穴、肾穴、膻中穴、小肠穴、膀胱穴、三焦穴、胃穴、板门穴、大肠穴、胆穴、五经穴、大四横纹、小天心、天门入虎口、虎口入天门、小横纹、后溪穴、八卦、内劳宫、分阴阳、合阴阳、运水入土、运土入水、天河水、三关、六腑、外劳宫、一窝风、二人上马、阳池、列缺、五指节等42个穴。而其中常用的只有34个穴位,临证取穴一般为3~5个。
李德修说:“取穴不宜多,多则杂而不专。”他认为:穴位是脏腑气血的凝聚点,通过推拿的刺激,产生通经络、活气血、消瘀滞、扶正气、驱病邪的治疗作用。暖穴能催动人体生热的功能;凉穴能催动人体散热的功能;补穴能加强脏腑功能,扶助正气;泻穴能加强人体的排泄功能。因此,取穴必须少而精,若通身杂推则气血乱动,只能造成混乱。根据少而精的取穴原则,李德修拟定治疗部分小儿常见病的推拿基础方。如治外感病、肺系疾病基础方:平肝清肺、推天河水;脾胃病基础方:运八卦、清胃、推天河水;脑病、惊风基础方:揉阳池、揉二人上马(简称二马)、捣小天心等。
同时,李老在徐氏五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了穴位运用。例如,小儿瘫痪无热而下肢发凉,李老除推三关助其回阳生热外,因肾主骨,就用二人上马补其肾;肝主筋,用平肝以助其筋;脾主四肢肌肉,用补脾以加强四肢的活动;这几个穴位相互配合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利用五脏功能与生克关系,灵活运用诸穴,扩大了治疗范围,提高了临床疗效。
二 推拿手法简单
三字经学派归纳起来只有推、拿、揉、捣、掐、分、合、运八个常用手法,还有几个个别小穴独用的特殊手法。学习容易,运用方便。
推法是在穴位上用拇指外侧面,或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掌面,着力于穴位的皮肤,以固定的频率向前、向后或来回往复地推移,也就是有规律地、轻重均匀地连续直线推动。
揉法是以手指罗纹面或掌心按在穴位上,不离其穴旋转揉动,一般是用拇指或中指、食指的罗纹面揉之,左右等数旋转揉之。
拿法是以拇指、食指或并用中指,夹住穴位同时用力卡拿。
捣法是弯曲中指或食指,以手背一面近掌之及时指间关节处,在穴位处均匀地捣打。
分法是用两手拇指罗纹面自穴中向穴之两旁做“←?→”方向推动为分,和法和分法动作相反。
运法是以拇指侧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端掌面,单用或两指并用循穴位周围向一定方向环转摩动或做半圈环转推动,叫作运法。
掐法是用拇指指端爪甲部掐某一个穴位。
《冯氏捏积派小儿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