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战略研究》由陈文力、陶秀璈主编,在当前的国际交往中。文化外交越来越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其根本的使命或任务就是对外进行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这一文化外交的时代中,中国的文化外交应该更加大有所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战略研究》正是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论述,借它山之石,抛砖引玉,旨在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研究和实践。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战略研究》由陈文力、陶秀璈主编,中国的文化外交有必要进行战略性的谋划,这首先是源于我们对自身文化和文明的自信,而且从根本上讲,也是出于中国的文化对世界的文明发展能够带来积极的影响,能够对世界的和谐发展产生巨大的好处。随着文化上的美国方式越来越暴露其严重的缺陷,中国方式必将成为国际社会的另一个重要的选择和参照。
陶秀璈:北京外国语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陈文力:北京外国语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文化外交与中国文化传播 文化外交时代的来临陶秀璈 论中国"和谐世界"理念传播策略 梁凯音 文化的双重认同与中国文化传播战略的调整 李智 对宗教社会功能的再认识及意义分析 包也和 中外文化外交实践 欧盟文化外交的制度框架与实践述评 王明进 文化外交再思考肖刚,肖潇 中国文化外交新背景与概念基本涵义辨析 张志洲 法语联盟(Alliance fran?aise)的语言外交模式(1883—2010) 戴冬梅 从奥巴马时期的中美关系看文化外交的独特价值 黄金鲁克,顾小存 试论学者的对外文化传播 李美玲 软实力与国家形象 多视角看待软实力外交 杨鸿玺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中国国家形象——基于《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文本分析 张颖 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 刘东昌一次成功的公共外交——2010年上海世博会 任晓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对我国软实力的影响——以美国电影行业为例 韩英 文化产业与文化发展 中国文化产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战略思考 顾小存发展文化贸易,转变贸易发展方式 陈文力 文化产业及其发展 唐志华 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沿革 亚 伟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条件的SWOT分析 郭靖 法国的文化遗产产业——保护经验及启示 郭蓉 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成功经验 周妮
本书是对"文化外交"的一种研究,但它不是仅仅讨论一般的文化外交,而是着重讨论中国的文化外交。文化外交的根本任务,就是把本国文化对外传播,因而本书研究文化传播,但它不是讨论一般的文化传播,而是着重讨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文化外交"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人提出。美国外交史学家拉尔夫?特纳(Larf Turner)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这一概念,另一位美国外交史专家弗兰克?宁柯维奇加以系统阐述和发展。文化外交可以说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外交传统,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文化外交的实践,都经验丰富于中国。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很少走出国门去传播自己的文化。汉时虽有昭君出塞,但其旨在和亲;唐有玄奘西游印度,但其意在取经;明有郑和七下西洋,只在施布天朝恩泽。而文化传播只是个副产品。反之,西方国家从三、四世纪便源源不断地派传教士到东方传教,基督教三度入华,唐代景教为及时次,元代也里可温教是第二次,第三次在明代,以沙勿略为先驱,利玛窦奠定传教大业基础。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更是到东方传扬基督教,办教会学校。美国由于建国时期较晚,因而到东方中国传教的时间比英国等欧洲国家要晚一些,但是后来者居上。美国政府以教会的名义在华办学,办医院,办书局,办报刊,并在1908年用中国人的庚子赔款资助中国学子赴美留学。1945年又以法律形式确立富布赖特项目,成为广受国际赞誉的教育交流项目。这项美国官方的对外文化教育交流项目是国际文化外交史上的壮举,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中国唐朝鼎盛时期曾接待日本等东亚国家的留学生,其规模之大,并免费提供食宿,这一历史上的文化外交的壮举比起美国的富布赖特项目也难以望其项背,冷战时代,美国的文化外交大展身手,终使东欧剧变,苏联瓦解,中国发生政治风波,在文化外交的实践中,美国是国际社会的佼佼者,就连法国、德国和加拿大也对之敬畏有加,心怀防备之心。可以说,美国是文化外交实践的大赢家。
至于中国,虽有博大精深的丰厚文化,但历来并不主动走向世界传播文化,而是以其文化的巨大吸引力,使四方来朝。中华文化之所以在古代东传日本,朝鲜和越南传播,主要是这些国家的人士主动到中国来学习的结果。中华文化之所以传播到西欧,对西方的文艺复兴,特别是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影响,主要是西方传教士的功劳。中国历来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文化自信,采取的是"请君入瓮,以文化之"的文化传播策略,佛教来到中国,被汉化为禅宗,唐朝开国皇帝李世民原来鲜卑人,蒙古人入主中原,汉化为元朝,满族人入主中原,汉化为清朝。西方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后,满朝皇帝也想以此道化之,不料有"礼仪之争",一直维持百年,清朝政权以"闭关锁国"来应对,鸦片战争打开了国门,也打破了汉文化的自大心理。在中华民族处于危机时刻,中国人反省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的缺陷,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落伍,西方文化才是先进文化,因而一直努力向西方学习力图追赶上西方社会。这样一来,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也就无从谈起。建国以来,中国恰逢冷战时期,此时中国政府也开展对外宣传,但免不了是一场意识形态的对抗战,与对外文化传播不可同日而语。与此同时,中国也正在探索一条振兴中华的道路,经过三十年的曲折,终于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经过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以其高速的发展在世界东方崛起,随之而来的是中华文化的复兴。这意味着中国正在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于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使成为题中应有之义,成为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伟大战略。党的十七大已经提出了这一战略设想,十七届六中全会更加、深入、具体地完善这一战略。
应该说,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课题,它意味着,中国人要主动向世界传播本民族文化,这是一种时代的要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具体地说,及时,正如十七届六中全会所说,"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第二,"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增强国际话语权,妥善响应外部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第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必然产生全球文化的交往,从而也造成了各民族文明的对抗和冲突,文化冲突,已成为全球交往中人类面临的现实困境,为消除文化冲突,构建和谐世界,中国应负有责任让中华文化走出去。
本书是对"文化外交"的一种研究,但它不是仅仅讨论一般的文化外交,而是着重讨论中国的文化外交。文化外交的根本任务,就是把本国文化对外传播,因而本书研究文化传播,但它不是讨论一般的文化传播,而是着重讨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文化外交"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人提出。美国外交史学家拉尔夫?特纳(Larf Turner)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这一概念,另一位美国外交史专家弗兰克?宁柯维奇加以系统阐述和发展。文化外交可以说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外交传统,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文化外交的实践,都经验丰富于中国。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很少走出国门去传播自己的文化。汉时虽有昭君出塞,但其旨在和亲;唐有玄奘西游印度,但其意在取经;明有郑和七下西洋,只在施布天朝恩泽。而文化传播只是个副产品。反之,西方国家从三、四世纪便源源不断地派传教士到东方传教,基督教三度入华,唐代景教为及时次,元代也里可温教是第二次,第三次在明代,以沙勿略为先驱,利玛窦奠定传教大业基础。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更是到东方传扬基督教,办教会学校。美国由于建国时期较晚,因而到东方中国传教的时间比英国等欧洲国家要晚一些,但是后来者居上。美国政府以教会的名义在华办学,办医院,办书局,办报刊,并在1908年用中国人的庚子赔款资助中国学子赴美留学。1945年又以法律形式确立富布赖特项目,成为广受国际赞誉的教育交流项目。这项美国官方的对外文化教育交流项目是国际文化外交史上的壮举,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中国唐朝鼎盛时期曾接待日本等东亚国家的留学生,其规模之大,并免费提供食宿,这一历史上的文化外交的壮举比起美国的富布赖特项目也难以望其项背,冷战时代,美国的文化外交大展身手,终使东欧剧变,苏联瓦解,中国发生政治风波,在文化外交的实践中,美国是国际社会的佼佼者,就连法国、德国和加拿大也对之敬畏有加,心怀防备之心。可以说,美国是文化外交实践的大赢家。
至于中国,虽有博大精深的丰厚文化,但历来并不主动走向世界传播文化,而是以其文化的巨大吸引力,使四方来朝。中华文化之所以在古代东传日本,朝鲜和越南传播,主要是这些国家的人士主动到中国来学习的结果。中华文化之所以传播到西欧,对西方的文艺复兴,特别是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影响,主要是西方传教士的功劳。中国历来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文化自信,采取的是"请君入瓮,以文化之"的文化传播策略,佛教来到中国,被汉化为禅宗,唐朝开国皇帝李世民原来鲜卑人,蒙古人入主中原,汉化为元朝,满族人入主中原,汉化为清朝。西方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后,满朝皇帝也想以此道化之,不料有"礼仪之争",一直维持百年,清朝政权以"闭关锁国"来应对,鸦片战争打开了国门,也打破了汉文化的自大心理。在中华民族处于危机时刻,中国人反省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的缺陷,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落伍,西方文化才是先进文化,因而一直努力向西方学习力图追赶上西方社会。这样一来,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也就无从谈起。建国以来,中国恰逢冷战时期,此时中国政府也开展对外宣传,但免不了是一场意识形态的对抗战,与对外文化传播不可同日而语。与此同时,中国也正在探索一条振兴中华的道路,经过三十年的曲折,终于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经过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以其高速的发展在世界东方崛起,随之而来的是中华文化的复兴。这意味着中国正在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于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使成为题中应有之义,成为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伟大战略。党的十七大已经提出了这一战略设想,十七届六中全会更加、深入、具体地完善这一战略。
应该说,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课题,它意味着,中国人要主动向世界传播本民族文化,这是一种时代的要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具体地说,及时,正如十七届六中全会所说,"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第二,"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增强国际话语权,妥善响应外部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第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必然产生全球文化的交往,从而也造成了各民族文明的对抗和冲突,文化冲突,已成为全球交往中人类面临的现实困境,为消除文化冲突,构建和谐世界,中国应负有责任让中华文化走出去。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图书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相关出版商。
特别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1 川公网安备:51092202000082 统一信用码:91510922MACX24HU4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射行审新出发2023字第016号 股权代码:102064© 版权所有:四川博文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太和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