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人的日本史图书
人气:18

大人的日本史

(三十个直指日本人人性深处的故事,兼具专业和趣味。日本走到今天,是政客的谋划还是岛国命运?三百年生死轮回,是历史沉浮,也是人生百态。台湾人都在看的日本历史。)
  • 所属分类:图书 >历史>世界史>亚洲史  
  • 作者:[涂丰恩]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208146372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9
  • 印刷时间:2017-09-01
  • 版次:1
  • 开本:32开
  • 页数:360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精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为什么日本会成为今天的日本?

面对急遽变化的国际局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以成熟的眼光,重新认识这个熟悉的国家、陌生的历史。

◇ 采取“锁国”政策的德川幕府为何独厚荷兰人,又如何与世界互动?

◇“黑船”来袭,让天皇成为权力中心,组成新的大一统国家?

◇ 迈入现代的日本,如何用蛮横手段将北海道、琉球纳入国土?

◇ 关东大地震,创造出现代东京,却点燃了日本、韩国之间的仇恨?

◇ 铁路的发展,建构了日本井然有序的社会纪律?

◇ 看似平和的日本社会,也经历过躁动不安的年代,发生大规模的社会抗争?

在教科书中,日本往往被简化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一种是成功地推动明治维新,晋身强国之林的正面形象;另一种则是殖民者、侵略者,是军国主义的负面代表,但历史的复杂与偶然,并无法藉由这种简单的“二分法”来理解。

《大人的日本史》通过三十个关键词,简洁明快、深入浅出地重新解读“日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日本”的过程,发掘日本真实而多样的面貌,不但提供历史的反思,更足以做为未来的借镜。

编辑推荐

1.为什么日本会成为今天的日本?中日关系之密切古而有之,面对西方国家向东方扩张的浪潮,两个国家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是我们极为熟悉的国家,但是对于其国家的历史却又相对“陌生”。从“锁国”到“近代”,此两百年来,日本在不断的毁灭与重建中轮回。俗话说,知己知彼。那么,在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的不断较量中,日本民众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今天?

2.一本在“专业”与“趣味”之间取得良好平衡的著作:它的知识量够,没有戏说,没有很无聊的那种“抖机灵”式的写作,很扎实又有趣。《大人的日本史》通过三十个关键词,简洁明快、深入浅出地重新解读“日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日本”的过程,发掘日本真实而多样的面貌,不但提供历史的反思,更足以做为面对未来的经验教训。

作者简介

涂丰恩:台湾大学历史系硕士,现为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候选人。大学时候读过两年管理学院,从历史研究所毕业后,却又跑到资讯工程系工作。曾经出版过一本叫做《救命: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的小书,目前则在研究日本帝国时代的人造香料产业,以及现代感官经验形成的历史。因为喜欢说故事,所以跟朋友们一起创办了「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网站。相信一个好故事,具有改变现实的力量;更相信好的历史故事,不仅能够让我们认识过去,更能让我们理解现在,想象未来。期望有24小时,能够以台湾为起点,一点一滴地描绘出属于这块土地的世界历史。

目录

推荐序

简体版序

前言 写给旅人的日本历史

及时章 锁国:一场历史的误会

第二章 海洋:面相世界的窗口

第三章 三都:江户、大阪与京都

第四章 浮世:欲望的光与影

第五章 天灾:与自然搏斗的人们

第六章 黑船:不请自来的访客

第七章 开国:翻天覆地的世界

第八章 岩仓史节团:向西方学习

第九章 文化开化:打造新国家

第十章 自由民权:理想政治的追寻

第十一章 福泽谕吉:攀登文明的阶梯

第十二章 天皇:日本的现代神话

第十三章 北海道:辽阔大地的哀愁

第十四章 琉球:消失的王国

第十五章 铁路:血与汗的建设之路

第十六章 朝鲜:来自殖民地的呐喊

第十七章 新女性:自由恋爱的年代

第十八章 民本主义:国家为谁存在?

第十九章 关东大地震:灾难与复兴

第二十章 东京摩登:浴火重生的首都

第二十一章 满州:暴走的“帝国”

第二十二章 战争:染血的樱花

第二十三章 麦克阿瑟:重建日本的巨人

第二十四章 被占领:晴空下的黑暗记忆

第二十五章 丸山真男:进步的文化人

第二十六章 安保抗争:青春残酷物语

第二十七章 高度经济成长:告别战后

第二十八章 电视:一亿个白痴的社会

第二十九章 列岛大改造:平民首相的梦与挫折

第三十章 平成:走过失落的十年

后记 未完的旅程

在线预览

第十四章

琉球:消失的王国

一八六八年成立的明治新政府,除了把北海道变为国土,还把眼光投向了南方的另一个国家:琉球王国。

琉球位于台湾与日本的九州岛中间,在明治政府成立以前,它已经以独立的姿态,昂然存在了几百年。这是一个弱小的王国,饱受外在支配和干扰,而且必须同时向日本和中国进贡,以换取自身的和平与安宁。

虽然国力不强,但琉球王国靠着海洋贸易,维持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发展出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与日本不同,琉球不是一个以武士为主的社会,反倒比较接近中国,崇尚儒家文化,读书人在社会上享有崇高地位。琉球王国也透过科举制度,来挑选的官员。

这样一个小王国,长期以来,跟身旁的两个大国相安无事。可是,随着欧洲的强权进入亚洲,也随着日本选择拥抱西方文化,致力于富国强兵之道,琉球的命运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巨大的改变,还与台湾有直接的关系。

一八七一年,日本明治新政府成立后四年,两艘从琉球出发的船只,因为遇到暴风雨,漂流到了台湾南部海岸边。船上的六十几名乘客仓皇逃到岸上,他们先是遇到了住在当地牡丹社的排湾族人,透过比手画脚,获得了得以充饥的食物。

只是,语言不通的双方很快就产生了误会,结果竟演变成了严重的冲突,船上的五十多名乘客遭到原住民杀害,只剩下十几名逃出。

这原本只是一起偶发事件,在历史上不是没有前例,结果大多是不了了之,但这次的冲突,却引发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日本政府采取了与过去不一样的态度。这一次,他们不再袖手旁观,而是选择向清朝政府追究责任。这个举动有着重大意义,它意味着琉球是归日本保护,做为老大哥的日本必须代为出头。

但吊诡的是,琉球从未要求日本出面。换句话说,是日本自己选择了保护者的角色,把自己视为琉球的顶头上司。

让事情变得更复杂的,是清朝的回应。面对日本的责难,清朝的官员却宣称:“这些原住民不属于清朝管辖范围,如果日本要追究责任,就自己想办法吧。”

这个说法并非只是推卸责任,反倒是反映了清朝对台湾这块岛屿的认知。当时的台湾虽然号称在清朝的版图之中,但实际上,官方的管辖范围并没有遍及全岛,控制也很松散。

日本接到了清廷的响应之后,果然出兵台湾,打算向原住民讨个公道。清朝政府一看情势不对,认为这个举动等于是向自己宣战,因此连忙出手介入,要求日本撤兵。

已经大军压境的日本,抓着这个机会,和清朝展开谈判。谈判一开始,双方你来我往,却毫无共识,后来终于在一位英国使节的协调下,签下和谈的条约。按照条约,日本愿意撤军,但是清朝要为台湾原住民的行为负责,提供难民抚恤金,而且不得向日本追究战争的责任。最重要的是,清朝要承认日本这次出兵是“保民义举”;换句话说,承认琉球确实是受到日本保护的。

对此,清朝官员点头签字。

接着,日本又要求琉球停止与清朝的外交往来,切断双方的关系,如此一来,日本等于独占了琉球。琉球原本不愿意乖乖听话,还向日本表示抗议,只是抗议无效。

日本掌控了琉球的外交权,但这还不是他们想要的最终结果。

一八七九年,日本更进一步把琉球改成了“冲绳县”,也就是将它正式变为日本国土的一部分。同时,琉球的国王尚泰被强行带到了东京,并且被封为侯爵,表面上受到了礼遇,实际上则是拔除他所有的权力。就这样,日本并吞了琉球,尚泰沦为亡国之君。

国家灭亡的消息,让琉球王国的读书人无法接受,他们想尽办法,期盼能够阻止这样的结局。他们将希望寄托在大海另一端的清朝,放眼望去,似乎只有它们能够拯救琉球。

琉球的读书人因此带着陈情书,风尘仆仆地前往北京,希望能够获得协助。为了引起清廷的注意,他们想尽办法,用尽手段,甚至展开绝食,才终于获得回应。

清廷派人向日本展开交涉,并且提出了一个方案:把原本的琉球王国分成三个部分,一个归日本,一个归中国,剩下的一个则交还给琉球王国。日方则说,不如就分成两块,一边给日本,另一边给琉球,但琉球可以继续归属中国。

清朝的官员想一想,觉得也无不可,准备点头答应,但琉球人却难以接受。他们说,日本的方案对琉球的未来毫无帮助,跟亡国没有差别。为了阻止谈判继续,一位名叫林世功的琉球读书人,甚至选择了在北京自杀抗议。结果,这场谈判就在没有共识的情况下画下句点。之后,清朝面临一波波外来势力的挑战,自顾已经不暇,也没有多余的力气再去关心琉球事务。

少了清朝的奥援,琉球的读书人只能自力救济,亡国的事实似乎已经无法改变,他们只好在接受日本统治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争取权利,等待反抗的机会。

日本很清楚知道琉球境内的反抗力量,为了安抚他们,这个由外而来的统治者,选择了“旧惯温存”的策略。所谓的“旧惯温存”,就是保留琉球王国境内原本的制度,不做积极的改变。这样一来,在旧时代掌握权力的人,在新时代仍然能保有自身的利益,不至于有太大的不满,也就不会积极地反抗。事后证明,这种拉拢既得利益者的策略,确实十分有效。

不过,在新的“冲绳县”中,还是有些人民心中隐隐抱持着期望,盼望有24小时能够复国。一八九四年,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甲午战争,一度让一些人以为机会来了,他们期待着琉球能够乘机脱离日本。当然,这个愿望仍旧落空,中国不但在这场战争中落败,还割让了台湾,也让琉球人想要复国的一丝希望破灭。

对另一些琉球人来说,复不复国倒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如果生活没有变化,那么统治者是琉球贵族还是日本官员,其实差别不大。换句话说,平民小百姓关心的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常生活所需。明治政府采取“旧惯温存”的政策,固然可以拉拢既得利益者,但也等于是让原本在社会上掌权者继续掌权,享受既得利益者继续享受利益,而原本被压榨的人继续被压榨。

在这种情况下,琉球的农民选择站出来争取自己的权益。他们希望政府能够改弦易辙,减轻一般民众生活的负担,让他们脱离辛苦的生活。

为了让自己的声音被听见,他们不但向琉球的地方政府陈情,还远赴帝都东京,找上了中央的官员与议员,甚至发动媒体战,让要求登上了全国性的报纸版面。在日本十分具有份量的《读卖新闻》,就特别报导了琉球农民的“惨状”。这些举动,果然促使琉球政府开始考虑新的政策方针。

在这些参与运动的人当中,表现最出色的,是一位叫做谢花升的年轻人(姓“谢花”,单名“升”)。谢花升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中,没有显赫的背景,对于农民的困境特别清楚。长大之后,他离开了家乡,到东京读书,成为及时个获得大学学位的琉球人,回到家乡以后,他一方面在政府部门工作,一方面积极撰写文章,到处为农民奔走请愿。

谢花升不但致力于改善琉球的经济,更希望争取政治上的权益。他和朋友们组成了“冲绳俱乐部”,并且发行《冲绳时论》,说是要为民众排除“奸邪”,担任进步主义的先锋。谢花升更呼吁政府当局,让琉球人能够选举自己的议员,同时也走进农村,启蒙年轻一辈的农民,希望他们能站出来,为自己争取权益。

但当时主政冲绳的官员,却展现出了铁腕作风,对于谢花升等人的说法毫不理睬,甚至解散了冲绳俱乐部,要他们噤声、服从。

与政府对抗的过程中,谢花升承受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因而在一次旅途中突然崩溃,接着便一直卧病在床,无法工作,只能靠着太太娘家的接济过活,年仅四十四岁便告别人世。

谢花升虽然壮志未酬,但他的所作所为却启发了年轻一辈的琉球人。他们前仆后继地投入相同的理想,为了争取琉球的自由与权利而奋斗。

为了扩大自己的力量,琉球的年轻人们积极地与日本本地的知识分子联系,希望能获得他们的声援。一九一一年,一位任教于京都帝国大学、才三十二岁的年轻教授河上肇,就被邀请到冲绳发表演讲。

河上肇是个充满理想、关怀弱势的学者,后来还曾经把马克思的巨作《资本论》一书翻译为日文。在这场演讲中,他要听众们不要被政府的宣传所迷惑,不要“忠君爱国”,不要拥抱帝国,而是要找回属于冲绳,属于琉球的精神。

河上肇的演讲内容,引来冲绳当地报纸的批评,他们说,河上肇不应该鼓吹反对国家的思想。可是有许多听众,在听了河上肇的演讲后,大受鼓舞,他们开始着手调查故乡的服装、风俗、语言、艺术和生活习惯,更仔细地研究冲绳,认真地思考什么是“琉球文化”。透过这种方式,冲绳居民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身分认同──一个不同于“日本人”的身分认同。

一位年轻的学者伊波普猷,也是在差不多时间一头栽进了冲绳研究。他天资聪明又格外勤奋,在学术研究上得到了极大的成就,后来曾担任冲绳县立图书馆馆长,更被誉为“冲绳学之父”。

看着冲绳居民对于自身文化的热切探寻,他说,琉球王国虽然灭亡了,但琉球民族却在日本帝国内复活重生。

媒体评论

诚如书名《大人的日本史》,此书的主题是日本历史,但也可从中找寻到台湾的痕迹。同属四面环海的日本与台湾,不可否认的,有时日本的历史就如一面镜子反射在我们的历史上值得借鉴。甚至有时候,这面镜子就如照妖镜般让我们有自省的机会。

——早稻田大学亚细亚研究机构主任研究员/纪旭峰

本书以游记的方式撰写,无论就文化史的发展、制度的建立、人物的崛起及其思想的演变,或是战争的过程、灾害的重建、经济的成长,均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描述,给人阅读小说的感觉,有趣、生动、又不失历史的真实性,这是本书的魅力之处。

——台湾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徐兴庆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