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史评论(总第9卷)图书
人气:29

法律史评论(总第9卷)

本书是关于法律史学的*研究成果的集成,由"论文"、"评论"两部分组成,在充分尊重和利用史料的基础上,本书在对中国传统时代法律体制内涵的挖掘及多层次展现其运行模式方面取得极大的突破,同时还有助于梳理和探寻...
  • 所属分类:图书 >法律>法律史  
  • 作者:[里赞] 主编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19707460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4
  • 印刷时间:2017-04-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法律史学的研究成果的集成,由"论文"、"评论"两部分组成,在充分尊重和利用史料的基础上,本书在对中国传统时代法律体制内涵的挖掘及多层次展现其运行模式方面取得极大的突破,同时还有助于梳理和探寻中国法的内在逻辑及其发展轨迹,本书还有选择地收录了域外法史方面的相关成果,于中于西,审慎研讨。本书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对探寻历史上真正的中国法及其转型将有重要意义。

目录

主题:中国法律思想史2016年年会

民初民事习惯调查的勃兴与民间规范的式微 马建红

新税引入与中国税收法律体系之近代化 梁凤荣

试比较董康与居正法律思想中的司法改良路径选择 刘舟祺

——兼论民国中后期司法改良中的“英美化”与“本土化”

试析清末至民国法律文化之演变 杨舒然

——以刑事司法的比较为视角

民间畏惧与官方讳饰:清代逆伦案件的奏报和影响 谭悦

末代帝师陈宝琛的法律观 田振洪

“走出帝制”:历史先声与在场记录 王勇周瑛

——《民国政制史》导读

法家“刻薄寡恩”笃论 谢红星

——从“刻薄寡恩”看法家的治理理论

论晚清宪政运动与民治精神 张涛

王阳明“因时致治”法律思想探讨 赵崧

论文

假设、立场与功能进路的困境 邓建鹏刘雄涛

——对瞿同祖研究方式的再思考

家礼与国法之际:宋元五服制度新探 杨逸

日本社会法学在民国的传播和“本土阐释” 李文军

——以冈村司、牧野英一著述为中心

法外开恩:郑继成刺杀张宗昌案中的情理、法律与政治 刘楷悦

宋育仁“教权”议院考论 朱俊

民国后期国统区选举诉讼程序研究 牛杰

评论

唐律“化外人”条 刘吉庆

——政治归属与法律适用的二分视角审视

浅析宋代遗嘱继承案件及其相关法理分析 胡华侨

——以《清明集》中相关案例为视角

论民国时期《公库法》的立法与实施 任晓兰司宇翔

从“基层自治”看“枫桥经验”中的传统法文化因素 陶佳

传统赈济中的矜恤观念 赵娓妮赵星磊王蓉

书评

帝制时代家的本质:同居共财还是宗祧继承? 潘程

——对《中国家族法原理》有关家认识的反思

县以下代表皇权的人员? 陆悦

——胡恒《皇权不下县?》读后

民国农村婚姻形态、家庭结构与财产权利 拉姆措

——从《江村经济》谈起

在线预览

老话说,民以食为天!至少在农耕时代,此话无疑是真理。而今,一般来说,人们虽大致不会对此持有异议,可酒劲一上来,干出的事却往往与此等常识相悖。在城市化不断加速的时代,几千年来生长麦稻的土地渐渐被水泥覆盖,随之,乡村被城镇所取代,农事被商业所取代,青壮农民变成了打工者,乡下留守的老弱不再有对田野的希望。当土地被糟蹋的时候,农业始真正面临危机。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上哪儿淘食?

与土地和农事的遭遇相类,学术上的人文类学科(包括法律史),在近年来所谓的学科调整中也不断陷入尴尬,尽管,我们这样一个古老国家历经几千年的人文传统自近代以降就受到边缘化的历史处理。人文学科以及与人文相似的基础理论社会学科的专业,任谁都说重要,可落到实处,却屡遭冷遇。从事此类学科的人,颇似农人,干的活是打底的,辛苦不说,还难以速成,汗珠子掉地摔八瓣(搞历史的查档案、拍片子,真是个体力活),收成还不确定,农事靠天,咱们这个得靠运气。耪地是有规律的活计,不按时节程式,不下苦力,庄稼是种不出来的,不如商事可以投机渔利。人文学术尤其历史研究,学术传承有序,规矩严明,靠的是缜密考据,不兴创新"穿越",下的是苦力,要的是耐力。好些个明时务者,一早抽身转入他门,图别样快活,留下的恐多是些"执迷不悟"的痴者。痴者自有其乐,可以不在山珍海味、金银珠宝、升官发财,但制度性的体面还需维持,正如农人应当获得的尊敬。现如今似乎连这都有些成为奢望。教育部新近的高等教育本科主干课(必修课)目录,就明令取消了中国法制史课程。此事一出,虽旋即引发全国法律史学界强烈反弹,联署反对此决定,却再次证实了当下中国人文学科的不幸。其实,人文学科的不幸就是文化的不幸,尽管官方前不久才宣称已经意识到文化建设的迫切!人要想吃饭,就得保护好土地,国家乃至一个民族要想活得有点体面,就得养育文化,而养育文化就必须为人文学术多留活口。

法律史学科大概算是法学这一显学或应用学科中为数不多的具有较多人文属性的基础学科,因而它所负载的文化意义当然最为鲜明而丰富,自然其命运之不幸也首当其冲。然而,世风不济并不能消解掉它的重要价值。在国家寻求特色道路以及中国法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法律史尤其是中国法律史的研究更凸显其独特的意义。钱宾四先生曾说过,"正如一个人走路,我们可以察看他的行踪和线路,来推测他想走向哪里去。同样情形,治史者亦可从历史进程各时期之变动中,来寻求历史之大趋势和大动向"。许多年来,中国内地的法律实践,多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经验为借鉴,学习了不少外面的思想,引进了不少外来的制度,课堂上灌输了不少别人的理论,可是在治理上,究竟解决了多少问题却难以明述;更为不祥的是,在众声喧闹中,我们已经渐渐地忘记了自己,而我们口口声声模仿的那个所谓的"西方",也不过是我们幻想出的或我们认为的那个西方。于是,在一路走过后,我们仍要不断地重复追问,中国向何处去。这样的历史事故,对中国而言已然不止发生过一次。审视当下,与其在空中楼阁中冥想中国的法学未来以及法治之路,倒不如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实践,或许从中能够有所领悟。

梁任公先生于近百年前将史学进步的特征归纳为,"其一为客观资料之整理,其二为主观的观念之革新",此言置于今日也同样适用。随着近年来学术风气转型,法律史研究开始发生从"思想"到"学术"、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实证的转变,特别是重视对基础资料文献的挖掘、整理与保护,在相当程度地提高法律史研究的学术质量与学术水平的同时,也相应拓展了法律史学科的发展方向,学科的文化价值也随之提升。

几年前,我们有感于这一工作的重要性,故开辟了《近代法评论》这一园地,目的在于使从事本学科研究及关注、爱好本领域的学者团结起来,为大家提供一个学术争鸣的平台,并助益于学人之间的切磋琢磨,不断将法律史研究引向深入。一路走来,编著之艰辛也不断印证了这一学科所处的困境。近来看到法史学科的兄弟集刊相继停刊关张,经过审慎的考虑,我们决定将书名变更为《法律史评论》,既适当扩大此书的涵盖面,有助于打破学科内部的分割,结缘于更为广泛的学人,又试图努力弥补已经停办集刊的种种遗憾,增益中国法律史研究"充实而有光辉"的学术形象,共同担当艰辛却重要的学术使命。

想法有点大,不过都是心里话,是为序。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图书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相关出版商。

更多出版社
你好,需要期刊咨询服务吗?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8:00-24:00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客服服务
期刊咨询
订阅咨询
投诉留言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