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及产业链治理研究——以柴达木枸杞为例》以柴达木枸杞为例,研究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及产业链治理,共分为12章,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探索枸杞产业链的协同治理、信任治理,揭示柴达木枸杞产业化面临的机遇、挑战,并借鉴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的经验,研究特色农产品产业化与产业链治理,提出产业化对策与发展建议。《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及产业链治理研究——以柴达木枸杞为例》非常注重内容的真实性、有效性,通过数据图表进行阐述分析,并进行实证研究。另外,在《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及产业链治理研究——以柴达木枸杞为例》的后还附有实地调研的相关问卷,以便读者阅读和借鉴。
可以作为普通高等院校产业经济学、管理学专业本科、研究生教学参考资料,该领域专家、学者
目录
章 绪论 1
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
第二节 研究内容 5
第三节 研究方法 5
第四节 解决的关键问题及难点 6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研究 7
节 比较优势理论 7
第二节 规模经济理论 9
第三节 竞争优势理论 11
第四节 产业化文献研究 14
第三章 柴达木枸杞产业化发展环境分析 18
节 柴达木枸杞的种植环境 18
第二节 枸杞产业化社会环境 19
第三节 柴达木枸杞开发历史 20
第四章 柴达木枸杞产业化理论模型 24
节 影响柴达木枸杞产业化的因素提炼 24
第二节 枸杞产业化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建构 26
第五章 柴达木枸杞产业化数据分析 48
节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及现状分析 48
第二节 模型的测量 56
第三节 假设检验结果及讨论 65
第六章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做法及启示 68
节 新疆棉花产业化的基本做法及启示 68
第二节 内蒙古奶业产业化的基本做法及启示 69
第三节 宁夏枸杞产业化的基本做法及启示 72
第四节 荷兰花卉产业化的基本做法及启示 74
第七章 产业链理论 77
节 产业链研究现状 77
第二节 产业链内含链研究现状 79
第三节 产业链节点企业契约制度的建立 81
第八章 枸杞产业链延伸 84
节 柴达木枸杞产业链延伸的意义 84
第二节 柴达木枸杞产业链延伸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88
第三节 柴达木枸杞产业链延伸层面 88
第九章 柴达木枸杞产业链协同治理的理论探索 91
节 产业链协同理论渊源 91
第二节 产业链内含链治理研究现状 95
第三节 协同治理及相关研究 97
第四节 产业链协同治理的机理及机制分析 106
第十章 枸杞产业链制度信任治理 111
节 制度信任 111
第二节 企业制度的建立 112
第三节 以制度建立信任 114
第四节 供应链治理中的制度信任 116
第五节 供应链节点企业间信任机制的建立 118
第十一章 柴达木枸杞产业化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发展思路 127
节 发展机遇和面临挑战 127
第二节 发展思路 131
第十二章 对策与政策建议 134
参考文献 140
附录 148
后记 152
章 绪论
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会议将退耕还林还草列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同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财政部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2000年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标志着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正式启动。青海省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主要省份,2000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青海省各地的试点工程开始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为了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对坡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并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荒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综合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由国家无偿向农民提供粮食和苗木,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发展空间,这也是青海省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和切入点。按照青海省"以粮代赈"退耕还林还草实施规划,将柴达木地区列为青海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区域,青海省有关部门提出了"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林业产业发展思路。在全省由退耕还林工程带动起来的后续产业中,柴达木枸杞园于2014年已发展成为省内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截至2014年底,已种植枸杞28.07万亩,采果面积达到21.65万亩,采摘的鲜果产量达到14万吨。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柴达木枸杞的附加值,柴达木枸杞产业在大力开拓枸杞干果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辟出枸杞多糖胶囊、枸杞鲜果、枸杞茶叶、枸杞饼干等衍生产业链条,让青海高原绿色无污染的天然"红果果"真正变成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金果果"。
(二)国家林业局提倡发展沙产业
沙产业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专门针对广大西部沙漠干旱地区提出的,为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描绘出了一幅美好的蓝图。开发沙产业是沙区发展林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他认为,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的戈壁沙漠上搞农业生产。钱学森预言,"农、林、沙、草、海"五大产业将在21世纪掀起第六次产业革命。发展沙产业不仅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青海省根据柴达木的自然地理条件,把枸杞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沙产业之一。因为枸杞是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于一身的优势树种,是防沙、治沙的品质品种之一,具有耐寒、耐旱、抗逆性强、成活率高的特点,特别适合在海拔高、光热条件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柴达木地区种植。自2002年开始,青海省结合"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在柴达木沙区数十个绿洲及周边,人工营造枸杞经济林,到2014年年底,共营造枸杞经济林17.7万亩,其中,80%已有产出。依托枸杞经济林发展起来的青海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年产值达6258.2万元,沙产业在当地农牧民收入中的比重达34.3%。
(三)青海实施生态立省战略
2008年青海省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宋秀岩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立足青海的基本省情和独特的生态环境,着眼于建设生态文明,大力实施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立省战略,同年在青海省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体委员会上,首次提出关于"生态立省"的概念,并在2008年1月,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有关部门和相关研究机构组成课题组,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调研,形成了31万字的青海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研究报告,对"生态立省"战略作了完整诠释和阐述。青海省出台了《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指导意见》,将分阶段、有步骤地加以推进。2009年,重点启动"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主要是加快做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前期工作。在这项工作中,首先做好柴达木盆地、湟水流域和黄河阶地的生态保护与治理。其中,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工程包括万亩荒漠化治理和5万亩还草等重点项目建设。建设的主要方向是:加强现有植被的保护与管理,以重要城镇、绿洲农业区和青藏铁路沿线为重点,建设骨干水利工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采取植物固沙、沙障固沙、引水拉沙,大力发展造林、种草;建立农田保护林网,改良风沙农田,合理开发水土资源,灌排结合,推广、普及旱作造林、节能技术和开发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增加沙区植被,发展沙产业,控制沙化面积。"计划在未来的10年间,在荒漠化地区完成人工造林77万亩,种植中草药及经济林10万亩,改良草场、治理黑土滩1530万亩,封山育草570万亩等。"(徐鸿伟,2000)
(四)青海海西州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青海省海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期间,着力培育无公害蔬菜、品质油菜籽种、枸杞、沙棘等一批柴达木特色农畜产品;要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培育、扶持以农畜产品加工、储藏、销售为主,并且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提高农牧业产业化程度和农牧业生产效益;要加强农牧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优良品种引进、培育推广、病虫害防治、先进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不断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大力发展集约型、规模型和效益型农牧业,走科、工、贸一体化的路子。
2008年,海西州不断调整和优化农牧业结构,大力发展订单农牧业,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特色农牧业渐行渐强。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方面,按照"西部枸杞、东部马铃薯、城郊蔬菜、基地养殖"的思路,加强对农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布局的指导,2008~2009年,海西州共投入2760万元用于扶持和发展柴达木枸杞产业,政府无偿提供枸杞苗木和技术指导,种植户投资、投工、投劳等方式进行枸杞基地的建设,使全州48万亩农作物中,2009年枸杞种植面积继上年新增6.72万亩,特色作物比例达到79%,较上年增加6个百分点;在产业化经营发展方面,按照以产业化经营发展农牧业的思路,投入产业化资金900万元,重点支持青海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青海藏源食品有限公司等省州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搞好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引导155个专业合作组织规范运作,推进茶卡活畜和德令哈枸杞交易市场建设,促进了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的提升②。截至2015年底,柴达木枸杞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同时建立了5000亩种苗繁殖基地,并完成15万亩枸杞有机食品基地的认证。柴达木枸杞的深加工率达70%以上,枸杞果酒的生产能力达3000吨,枸杞粉产量达1500吨,枸杞浓缩汁接近1000吨。同时,枸杞芽茶、枸杞黄酮和枸杞籽油等系列产品也将形成规模化生产,枸杞产业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成为青海省名副其实的优势产业。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青海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发展"沙产业"、实施"生态立省"战略,以及海西州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这些客观的因素和条件都为柴达木枸杞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使柴达木枸杞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现已形成的规模化种植,促使了柴达木枸杞必定走产业化之路,并在各级政府的大力倡导和组织下,柴达木枸杞产业化根据已制订的规划开始启动。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根据柴达木枸杞产业化已面临和即将面临的主要问题,旨在积极探求柴达木枸杞在产业化过程中科学、合理、生态的发展之路,为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对柴达木枸杞产业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柴达木枸杞产业化的理论意义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本书以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结合柴达木枸杞产业化存在的问题,根据国内外产业化的启示,为柴达木枸杞产业化提供理论支撑,为政府、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和合理性的建议;二是通过柴达木枸杞产业化实践,以实证证明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是产业化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完善和充实产业化的理论体系。
2.现实意义
(1)能够增加农牧民的收益,改善农牧民的生活。枸杞产业化在龙头企业和农民枸杞协会的组织带动下,必然会促使枸杞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拓展产业链条,使农民的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降低,从而提高农民收益,改善农民生活。
(2)能够发挥规模效益,拓展枸杞产品市场。柴达木在现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村、乡、县、州为格局的大规模生产,枸杞产量大幅提高,有利于形成枸杞产业化规模效益,有利于引进有实力的枸杞深加工厂商,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枸杞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就现有枸杞种植面积来看,在摘果期就能吸引10万~20万人,同时产业化龙头企业也能吸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4)能够有效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乡村和谐。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是针对我国的"三农"问题提出的,是为了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新农村"建设首先谈的是经济发展,而"新农村"发展的关键还是要靠农业,只有发展高科技农业,农村经济才会有较大的发展。因此,柴达木枸杞产业化是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乡村和谐的保障。
(5)因地制宜,保护生态环境。枸杞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具有耐盐碱、耐寒、抗热、抗旱特性,其适应性很强,并具有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降低盐碱危害的作用,是治理荒漠化土地的优势树种。柴达木地区大规模种植枸杞,既能增加植被覆盖率,又能起到防风固沙、改良土壤、保持水土等作用,从而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第二节 研究内容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通过对柴达木枸杞发展环境的分析,认为柴达木枸杞产业化是历史必然。
(2)通过实地调研,选择格尔木市大格勒乡菊花村、都兰县诺木洪农场为样本,逐户进行问卷调查,所得的手数据经过SPSS软件分析,得出了科学有效的柴达木枸杞产业化现有的状况。
(3)借鉴国内外产业化发展经验,结合柴达木枸杞产业化中已暴露的问题,提出柴达木枸杞产业化发展思路。
(4)针对枸杞产业链较短、创新动力不足、产业链节点企业信任不强等问题,研究产业链延伸治理、创新治理、制度信任治理等问题。通过以上的研究,得出柴达木枸杞产业化的一般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通过查阅政府报告、规划、政策和与本书有关的专著、学术论文、新闻报道,借鉴研究成果和产业化发展思路,论证柴达木枸杞产业化必成为柴达木经济的又一增长极。
二、田野调查法
通过对柴达木枸杞集中种植地的实地调查,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手资料,试图对柴达木枸杞产业化发展之路提出比较科学、合理、客观的建议。
三、宏观调研与微观考察相结合
从宏观的视角,调研了青海省各级政府为柴达木发展枸杞产业所提供的基础环境与政策环境,并结合种植户、龙头企业面临的发展问题,从微观的视角分析和探求柴达木枸杞产业化思路。
四、实证与案例相结合
实证研究主要围绕柴达木枸杞产业化影响因素的提炼、机构理论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分析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由此得出柴达木枸杞产业化方面的对策和建议;案例研究主要探讨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由此得出柴达木枸杞产业化的发展启示,总结出产业化的共性特征,为柴达木枸杞产业化发展提供思路。
第四节 解决的关键问题及难点
一、本书解决的关键问题
纵观青海研究柴达木枸杞产业化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柴达木枸杞的品质、防沙和治沙的功能、短期政策和长期发展规划等方面。本书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首次应用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分析柴达木枸杞产业化发展问题。
(2)在理论的支撑下,结合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启示,用前瞻性的视角探求柴达木枸杞产业化发展的途径。
(3)深入各级政府、农村、农户调研,使宏观与微观紧密结合,为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