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三十一年还旧国图书
人气:43

:三十一年还旧国

看三十一年前后从“北漂一族”到开国领袖的伟大“逆袭”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领袖首脑  
  • 作者:[苏峰],[熊根琪]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010133720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5
  • 印刷时间:2014-05-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的一生,起点是韶山,终点是北京。

83年的时间里,他行走在中国广阔的版图上,而北京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站。本书聚焦1918年、1919年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三次北京(北平)之行,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合,采用时空交错的视角,追寻在北京的活动足迹,挖掘当时当地的风云际会和名人往事。

从1918年到1949年,从北大红楼到西郊香山,从八人合租、共盖一被,到入住双清别墅和中南海,从朝气蓬勃的青年到正值鼎盛的中年,这三十一年的盛衰兴替、变化无常,通过具体地图的展现,向人们展示与诸多历史人物的故事。

编辑推荐

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时代感的传记,看三十一年前后从"北漂一族"到开国领袖的伟大"逆袭"。

三十一年前,他曾是"北漂一族",八人合租;在求索之余,还经历了北京爱情故事;三十一年后,他意气风华,入住中南海,酬答亲朋,群贤北归,在风云际会中筹建新中国。

盘点四十余位"朋友圈"中的好友,看一代伟人三十一年前后与亲朋故旧、师长学友、文化名人、派和国民党起义将领等不为人熟知的交往渊源;自制二十余张红色景点地图,在一代伟人三十一年前后活动地点"签到",回到历史现场,感受转折年代的隐秘细节。

作者简介

苏峰:就职于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处。出版个人专著:《北京记忆》《1978大记忆:北京的思考与转变》《难忘1949》。曾参与编著《中国共产党北京简史》《村官说村史》等书籍,在《人民日报》《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百年潮》《北京日报·理论周刊》等报刊杂志发表近百篇文章。

目录

前 言/

序 章 少年立志出乡关/

及时章 初次赴京:筹备勤工俭学/

及时节 "隆然高炕,大被同眠"/

延伸阅读:与新民学会的渊源/

第二节 操着南方话的"探路者"/

延伸阅读:与"一时楷模"陈独秀的交往简介/

第三节 与的浪漫爱情故事

延伸阅读:"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与的诗歌寄情/

第四节 与黎锦熙的师友之交

延伸阅读:黎锦熙珍藏着的六封来信

第二章 再次到京:主持驱张运动

及时节 组织平民通讯社

延伸阅读:与胡适的交往简介

第二节 组织请愿示威活动

延伸阅读:与罗宗翰的交往简介

第三节 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延伸阅读:"他是我真正的老师"——与

第三章 双清别墅:进京赶考

及时节 从西柏坡到香山

第二节 张治中与国共和平谈判

延伸阅读:与张治中的交往简介

第三节 摧枯拉朽、埋葬旧政权

第四节 司徒雷登的遗憾

第四章 故人北归:群贤毕至

及时节 终于再次北上——宋庆龄

延伸阅读:与宋庆龄交往简介

第二节 "神交"已久的朋友——李济深

延伸阅读:与李济深交往简介

第三节 同为"教书匠"的川北圣人——张澜

延伸阅读:与张澜交往简介

第四节 发"牢骚"的诗人——柳亚子

延伸阅读:与柳亚子交往简介

第五章 故都春色:亲朋酬答

及时节 儿女相伴的幸福

延伸阅读:的两位女儿

第二节 记挂着家人

延伸阅读:与一家

第三节 尊敬"老上司"——程潜

延伸阅读:与程潜交往简介

第四节 厚待老友李达

延伸阅读:与李达的交往简介

第五节 故旧来往一一答复

延伸阅读一:与周谷城的交往简介

延伸阅读二:与周世钊的交往简介

延伸阅读三:与谭戒甫的交往简介

第六章 中南海:筹建新中国

及时节 的座上宾

第二节 政治协商会议侧记

第三节 的政协会议日志

延伸阅读一:被区别对待的马鸿宾

延伸阅读二:国名、国旗、国徽背后的小故事

延伸阅读三:及时届中央人民政府机构名录及领导人名录

结语:艰辛探索终留京

参考文献

后 记

在线预览

第二节操着南方话的"探路者"

驻京主持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工作,但自己却留在国内。对此,他曾解释道:"虽然我协助组织了这个运动,而且新民学会也支持这个运动,但是我并不想去欧洲,我觉得我对自己的国家还了解得不够,我把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

时间:1918年10月

地点:北京大学红楼

事件:到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新闻纸阅览室书记"。

其实,杨昌济原本想让报考北京大学,以打下"可大可久之基"。但却没有报考,可能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而且当时教育部规定中等师范毕业生要服务几年才能报考大学。是向朋友借钱来北京的,留在北京不报考大学,但每月几块钱生活费,也无法解决,因此需要马上找个维持生活的工作。

于是,杨昌济将其介绍给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在征得校长蔡元培的同意后,到图书馆担任"新闻纸阅览室书记",负责管理15份报纸和阅览人姓名登记等工作,工作地点在北大红楼,月薪为8块大洋。这份工作,不仅解决了必需的生活费用,而且通过每天管理和阅读报刊,使从中吸收了许多新鲜有益的知识,同时为他结识名家学者提供了便利条件。

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司令部,是各种先进思潮汇聚之所,是传播革命思想的摇篮。校长蔡元培倡导学术思想自由,以采取"兼容并包"的方针著称。得到的推荐,来到北京大学这样一个沸腾的新天地,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当然愿意多接触一些先进人物,满足求知的渴望。

然而,他不是正式的学生,仅仅是图书馆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由于职位比较低微,他受到当时所谓"先进人物"的冷遇。谁愿意去理会这个来自湖南"土里土气"的青年呢?以致自己感觉到,对于大多数来往图书馆阅览室的人来说,他这个人几乎是不存在的。他后来回忆说,"在那些来阅览室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头面人物,比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极有兴趣,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等。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工作人员说南方话。"

但是,并没有灰心丧气,反而激发了斗志。他在工作之余时常到北京大学的课堂旁听,并加入了北大哲学研究会和新闻学研究会。当时,北京大学的学术团体特别发达。在这里,认识了不少人,比如陈公博、谭平山、,还有邵飘萍。邵飘萍是当时著名的进步报人,以他犀利的笔,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1917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邵飘萍在北大成立新闻学研究会,并讲授"新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听过邵飘萍的课,曾多次拜访邵飘萍,并得到他在经济上的接济。后来,评价邵飘萍是"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对他帮助很大。

毫无疑问,参加新闻学研究会这段经历,同以后办《湘江评论》、平民通讯社等,以及在革命运动中利用舆论工具,一贯重视报纸的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北大红楼图书馆,认识了一些名人学者,如陈独秀、胡适等。他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特别提到陈独秀对他的影响,他说:"我及时次同陈独秀见面是在北京,那时我在国立北京大学。他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当然应该指出,在这些名人学者中,对影响很大的还有。由于工作关系,他时常到处请教,读到了一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并参加组织的学生研讨各种思潮的活动。1918年11月,还到天安门广场听了的《庶民的胜利》的演讲,他开始具体地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此外,还参加了邓中夏等进步青年组织的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并以新民学会在京会友名义,邀请蔡元培、胡适、陶孟和等作报告或解答问题。他还读过一些关于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很受影响,常常和北大学生朱谦之讨论无政府主义和它在中国的前景。

这次在北京停留期间,最重要的收获,就是使得他有机会开阔了眼界,吸收了许多新的思想。而且,他对政治的兴趣日益增长,思想越来越激进。他认识和结交了一些社会名流,参加了一些社团活动,受到新文化运动的熏陶。那时候,形形色色的新思潮令他眼花缭乱,致使其思想比较混乱。一方面,继续受到号称社会主义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在等的影响下,开始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这对日后对"主义"的比较选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说,正是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短暂岁月,真正改变了的人生志向。

媒体评论

如何用时空交错的新视角解读?

——评《:三十一年还旧国》

朱元石

的故事说不完,已经出版的文字音像作品可谓汗牛充栋,许多已经抄滥,没有一点新思想、新创意、新角度引起的新火花,是不大能引人兴趣、吸引眼球了。而《:三十一年还旧国——1918-1949年在北京的人生地图》这本书的构思则比较巧妙,它用时空交错的新视角来解读,很有新意,是一本比较严谨且具较高可读性的书稿。它的"新"体现在三个方面: 如何用时空交错的新视角解读?

——评《:三十一年还旧国》

朱元石

的故事说不完,已经出版的文字音像作品可谓汗牛充栋,许多已经抄滥,没有一点新思想、新创意、新角度引起的新火花,是不大能引人兴趣、吸引眼球了。而《:三十一年还旧国——1918-1949年在北京的人生地图》这本书的构思则比较巧妙,它用时空交错的新视角来解读,很有新意,是一本比较严谨且具较高可读性的书稿。它的"新"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视角"新",这一点给人印象深刻。它把视角聚焦在青年1918、1919年的两次北京之行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三次来北京的中年身上,通过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比较的描述,再现了青年、中年在31年前后的人生变迁,并且将31年前后对影响重要的系列人物做了一次勾勒。这些亲属故旧、师长学友、革命同辈和曾经的老上级、文化人士、派和国民党的起义将领等,并不为人所熟知。书稿以这31年为维度,追溯和他们的渊源,挖掘这31年前后的故事,非常精彩。譬如,1919年,青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新闻纸阅览室书记,时任四川省省长、《晨报》董事长的张澜曾帮助留法勤工俭学筹款6万多银元,令当时的留法勤工俭学负责人十分钦佩。30年后,这两位"教书匠"在北京重逢,成为新中国的国家主席和副主席。历史是最伟大的导演,历史本身往往比戏剧更有"戏",这句话在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这31年前后体现得最为突出。这本书抓到了这最富有历史感和传奇性的31年前后,视角确实独特和新颖。

二是内容"新",这种"新"是基于视角的"新"和别出心裁的解读。书稿聚焦31年前后,用时空交错的方式,再现和跟他一样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一大批人物之间的交往。书稿的正文描述当时当地发生的故事和人物,而延伸阅读则回溯或者后延,将故事的来龙去脉、与人物的渊源和结局比较完整、且简洁地做出交代,同样是的故事,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譬如,初出乡关、及时次来北京的受到、陈独秀、胡适的影响和帮助,影响到什么程度?后来结局如何?再譬如,大家都知道1949年4月张治中代表国民党来北平与共产党和谈,却不甚了解与张治中两人在抗战期间的交往,更少人知道留在大陆后的张治中与之间的交往。还譬如,1949年9月,、曾宴请26位国民党起义将领,这些人,有大家熟知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如程潜、张治中、傅作义、邓宝珊、黄绍竑,也有不太为人熟知却曾经战名赫赫的国民党将军,如陈明仁、孙兰峰、董其武,还有不少同盟会的国民党元勋,如李任仁、李明扬、张醁村,更有潜伏多年的共产党员,如周北峰、李明灏,和关键时候倒戈一击、扭转战局的何基沣、廖运周。通过这条线,挖掘了一大批传奇人物的历史故事。

三是设计"新",给人回到历史现场的感觉。用地图的形式将31年前后出现的地方一一标注:豆腐池胡同、三眼井、福佑寺、香山双清别墅、中南海菊香书屋、游泳池等,这些地方见证了的人生历程。以地图为线索,将与有关的人物和故事一一带出,精准定位当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方位,生动体现了人生地图这一词的含义,构思比较巧妙。

现如今的书稿大都追求可读性,喜欢挖掘细节,这无可非议,只是可读性到底是基于编造还是故事本身,值得分辨。《:三十一年还旧国》同样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展现了诸多细节,这种可读性是凭借本身的传奇性,而不是妙笔生花的编造。书稿在视角、内容和设计上力求新意,却能严格依照史学工作者的下笔原则,不流于浮文,而基于史实,避免了时下一些词藻美丽、内容空洞、史据不实、想当然的生花之笔的作品的滥觞。两位作者都是年轻的史学工作者,坚持以史实说话,这一点值得肯定。

这本书也有值得推敲和改进的地方。书稿有一些重复叙述,但因基于人物故事的独立性,大部分并不觉得重复,是必要的交代。但也有一些重复之笔,如果多加锤炼,是可以精益求精的。

的一生,起点是韶山,终点是北京。他83年的人生里,走过无数的地方,北京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站。青年和中年在31年前后的故事富有传奇性,同样发人深思。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写作严谨且可读性又较强的书稿。用时空交错的角度来解读,构思有新意、有角度,挖掘的内容不大为人熟知,但都基于史实,能给读者增加历史知识,并在思想启发和做人做事上都有较好的教育作用。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