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当教育界群星闪耀时:民国教育家小传图书
人气:47

当教育界群星闪耀时:民国教育家小传

《当教育界群星闪耀时:民国教育家小传》的内容简介如下: 民国时期,14位**教育家抱持教育救国的理念,筚路蓝缕,艰难奋斗,开拓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道路。蔡元培一手开创了北大精神,梅贻琦缔造了尖峰时代的清华...

内容简介

《当教育界群星闪耀时:民国教育家小传》的内容简介如下: 民国时期,14位教育家抱持教育救国的理念,筚路蓝缕,艰难奋斗,开拓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道路。蔡元培一手开创了北大精神,梅贻琦缔造了尖峰时代的清华,张伯苓苦心经营南开大学,中国的高等学府在他们的努力之下熠熠生辉。晏阳初与平民教育,陈鹤琴与儿童教育,吴贻芳与女子教育,黄炎培与职业教育,陶行知与乡村教育……他们全身心地热爱并投入教育事业,其诚挚的情意、无私的付出、高贵的品格,令今人动容、景仰、深思。 《当教育界群星闪耀时:民国教育家小传》由赵婕、刘杨编写。

作者简介

赵婕,四川巴中人,1995年到北京,北大中文系现当代文学硕士。曾主编《看历史》《启迪》等杂志。先后就职于北大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互联网实验室等,编辑《汪丁丁·青年对话录》(1-9)等,现就职于赵洪云"贝多钢琴学习陪练机"工作室。 出版作品:《民国教育家小传》《爱因斯坦传》《当女人爱上孩子》《纯棉婚姻》《纯棉爱情》《纯棉女友》《爱从自己开始》。 刘杨,主要作品有《五分钟看人生》《俗语谚语故事》等。

目录

章 蔡元培:北大精神

1.为什么是蔡元培

2.世界校长

3.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第二章 梅贻琦:尖峰时代的清华

1.先做君子

2.再做大人物

3.就任清华校长时的讲话

第三章 张伯苓:南开,南开,越难越开

1.中国不亡,有我

2.有中国,必有南开

3.论教育家的责任和教育之宗旨

第四章 晏阳初:平民教育,平天下不平

1.打算做个怎样的人

2.平民教育60年

3.自述平民教育

第五章 陈鹤琴: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

1.究竟为什么要去读教育

2.一切为了儿童

3."活教育"17条原则

第六章 吴贻芳:中国女子教育的华章

1.涅槃后的凤凰

2.凤鸣铿锵

3.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及其

社会影响

第七章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

1.教育界的徐霞客

2.老师的老师与老板的老板

3.论职业教育

第八章 陶行知:流的教育家

1.新教育与新教师

2.为什么要办乡村师范学校

3.陶行知教育教学名言

第九章 陈垣:博学鸿儒教育家

1.从《书目答问》开始的博学人生

2.从著作等身到桃李满天下

3.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

第十章 钱穆:以人文主义教育为宗旨

1.为家族保留几颗读书种子

2.传播中国文化之一脉

3.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

第十一章 梁漱溟:以出家的精神

1.人为什么活着

2.中国往哪里去

3.东西人教育不同

第十二章 蒋梦麟:有所为,有所不为

1.书生有种

2.教育如果不能

3.个人之价值与教育之关系

第十三章 马相伯:我是一只狗叫了一百年

1.朝着教育的方向

2.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3.马相伯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第十四章 马叙伦:新中国首任教育部长

1.风声雨声读书声

2.家事国事天下事

3.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

参考文献

在线预览

中举人,点翰林 蔡元培5岁入家塾读书,跟随先生读《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之后又读四书五经。读书之外也学习识字和对句。13岁时,蔡元培受教于秀才王子庄,学习八股文。 1883年,蔡元培考中秀才,当起了塾师,他先后在姚家和单家教学,一边教书,一边自由阅读。受家庭财力所限,蔡元培无钱购书,便从六叔的藏书中借阅。蔡元培补读了《礼仪》《周礼》《春秋公羊传》等,也阅读了很多关于考据或辞章的书籍。阅读之余,蔡元培尝试写作散文与骈文,他的作品得到了同乡前辈田春农的认可。 1886年,田春农把蔡元培介绍到藏书家徐树兰、徐友兰家中,一方面为其子徐维则伴读,另一方面帮助徐家校勘典籍。徐家是当地的藏书大家,藏书四万余卷,有一书斋名日"徐氏铸学斋"。蔡元培在这里伴读四年,博览群书,除了增进学问,也结交了很多老师与朋友。在徐家的伴读与校勘经历是蔡元培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蔡元培为此很感谢介绍自己到徐家的田春农,称他是自己生平个知己。 1889年,蔡元培在人生中第三次参加乡试时得中举人。1890年,蔡元培与徐维则共同进京参加会试,名列贡士第80名。蔡元培并没有参加之后的殿试,他怕自己字写得不好,会影响殿试的名次,于是离开京城,打算以后再参加殿试补考。1892年,蔡元培进京补殿试,获中二甲第34名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明清时期翰林院官员,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稣也参与了阅卷,他在日记里这样记录蔡元培:"新庶常蔡元培,年少通经,文及古藻,隽材也。"1894年,蔡元培参加了散馆考试,成绩优异,授职翰林院编修。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此时蔡元培刚刚担任翰林院编修不久,民族危机让蔡元培的思想产生了很大转变。蔡元培仍旧一心向学,但甲午之后,朝士竟言西学,蔡元培的阅读重心也转移到西学上面。他广泛涉猎外文书报刊物,留意世界事务,同时也阅读改良派的著作。在担任翰林院编修的四年当中,蔡元培基本上放弃了做官的念头,他在自己的书斋中写了十个字表明心意:"都无作官意,惟有读书声"。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蔡元培感到十分气愤,同时也看清了朝廷腐败的真实面目。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失败,蔡元培认为少数精英知识分子围绕某个大人物,还是找不到中国的出路。中国要有未来,必须塑造大批新人,要自下而上寻求自救之路,这就是教育救国。蔡元培离开北京,决心投身教育,启发民智,走另外一条救亡之路。 绍兴中西学堂 蔡元培回到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校长。蔡元培上任后作出改革,把学生按受教育程度分为三斋,类似的小学、初中、高中。蔡元培还在原有英、法两门外语之外增开了日语,聘请日籍教师授课,自己也继续学日文,并兼学英文。虽然学校聘请的教师都是绍兴本地好的人选,但是在思想上却分为新旧两派。新派"笃信进化论,对于旧日尊君卑民、重男轻女的习惯,随时有所纠正"。旧派与新派所持观念正相反,两派人经常互相辩驳,新派人数多,在争辩时总处于上风。由于双方讨论总是在午餐和晚餐时,学校的食堂又是师生共用,所以旧派的人觉得自己在学生面前受到了侮辱,因此上告学校督办,对蔡元培提出警告。蔡元培终无法忍受,于1900年2月离开了中西学堂,后被聘为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在剡山书院,蔡元培演讲数次宣传科学的作用,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情喜好来选择合适的科目学习,但由于学校经费有限,书院改革未能完成,一年后蔡元培辞去院长职务。此后又有书院找蔡元培任职,均未成行。 上海南洋公学 1901年,蔡元培来到上海南洋公学,任特班总教习。南洋公学本只设小学和中学,学校监督沈子培提议学校增设"特班",招收擅长古文的学生42名,教授外语和经世之学,对应当时朝廷新开设的考试科目"经济特科"。特班课程,半日读书,半日学习英文、数学。蔡元培将所选科目门类列出,如政治、法律、外交、财政、教育、经济、哲学、科学、文学、伦理等,由每名学生自选一门至两门,按照蔡元培提供的相关书目进行阅读。学生每曰写札记,每月作文一篇,都由蔡元培亲自批改。每天夜里蔡元培还要找两三名学生谈话,交流学习上的问题或谈论读书心得、讲述时事感想。 蔡元培要学生学习日文,指导学生进行日文翻译。他对学生说:"中国被欺辱到如此程度,要知己知彼,要了解自己的弱点,也要关心国际上的情况。要学习外语,多读外国书,学习日文,也可以从日文书中了解国际形势。"蔡元培还在学生中成立演说会,定期练习演讲,让学生通过演说启发民智,引导社会。学生来自天南地北,各地方言不同,蔡元培便组织学生学习普通话。 P3-5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