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理性的胜利:改造中国军事思想的文化基因图书
人气:28

理性的胜利:改造中国军事思想的文化基因

中国历代军事思想 新形势下的战争思维
  • 所属分类:图书 >政治/军事>军事>军事理论  
  • 作者:[李相影] [张力]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802049574
  • 出版社:长征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4
  • 印刷时间:2017-04-01
  • 版次:1
  • 开本:3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对当代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创新而言,文化基因研究是从深层次挖出制约或阻碍其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本文归纳分析了中国军事思想的文化基因对传统兵学的影响,阐述中国军事思想文化基因的遗传与变异对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影响,分析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对中国军事思想文化基因进行成功改造,论述改革开放、世界新军事革命、“高新远边疆”战略对中国军事思想文化基因的影响以及应对之策,得出基本结论,中国军事思想文化基因具有遗传稳固性、民族沉淀性、时代变异性和主观改造性。

编辑推荐

中国历代军事思想梳理、比较

新形势下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军事思想研究

战争的荣耀,是胜利

作者简介

李相影,解放军后勤学院讲师,国防大学军事思想专业博士。先后在《解放军报》《国防大学学报》《中国军事教育》《空军军事学术》《理论与创作》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撰写的《道德主义传统对当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影响》获2012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军事学)三等奖;《略论抗大的战略意识培育》获得全军党史征文奖;《美战略重心东移对我战略环境走势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获2012年全军研究生创新论坛三等奖。

张力,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硕士,曾就读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学、南京大学管理学。从事军事新闻传播和影视剧研究实践十多年。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作家》《电影艺术》中央电视台等刊播各类军事新闻、内参和文艺作品百余万字(集),10多次获得中央、军委首长批示肯定,连续4年被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评为全军“特约记者”。代表作品有《功夫片的秘密》《京城武林往事》《马振邦武学集》等专著,50集大型纪录片《中国武侠电影人物志》(2008年CCTV-6黄金时段播出,获得2009年欧亚电视节较高技术大奖)。

目录

前 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文化基因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中国军事思想文化基因的研究现状

及时章 文化基因概述

一、文化基因的内涵

二、文化基因与生物基因的异同

(一)文化基因与生物基因相同点

(二)文化基因与生物基因不同点

三、文化基因的演变轨迹及其规律

(一)文化基因的演变阶段

(二)文化基因演变的规律

四、中国文化基因的一般性特征

(一)与西方不同的中国传统价值观

(二)与西方不同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第二章 文化基因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一、特定的价值取向使得中国传统战争观多批判和反思战争的危害

二、整体思维要求兵家从战争全局出发,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三、以伦理秩序为战争正义性的标准,确保了大一统的长期稳定

四、泛和谐的价值目标和综合的思维方式避免传统兵学走向极端

五、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价值原则造成战争观的“伦理性”特质

(一)仁者无敌

(二)以伦理道义原则为战争正义的标准

(三)伦理道德准则制约军队战斗力的发挥

(四)尚武精神的逐步缺失

(五)军事理论偏向于研究影响战争的各种关系

(六)以道德标准衡量科学技术的功用

六、经学模式作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束缚了传统兵学的发展创新

(一)困于经典,难以创新超越

(二)以儒家的经典去评判传统兵学

(三)传统兵学重常轻变

七、传统的重“道”思维催生中国传统兵家在一定程度上重谋轻技

(一)自然技术成为一个不变量

(二)重视一般规律,轻视具体细节问题

(三)阻碍军事领域采用新技术

(四)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八、特殊的“天下观”对传统国防的影响

(一)文化边界带来“无敌国外患”的中国古代国防

(二)中国古代国防的内向性

(三)华夷思想的不同承载者形成不同的国防理念

九、兵儒合流使得兵学丧失独立发展空间

(一)仁诈、义利与德力的分歧

(二)儒者对兵书的整理和删定体现了儒家伦理精神对兵学的价值整合

(三)兵学丧失发展的稳定性和独立性

十、古代逻辑思维发展的缺陷导致兵学与科学游离

(一)中国古代逻辑成为论证政治伦理的工具,未形成独立学科

(二)中国古代逻辑没有形成公理化和形式化

(三)中国古代逻辑从先秦后衰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第三章 文化基因与中国近代军事思想

一、伦理道德观念的顽固性阻碍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发展

(一)忠义、伦理依旧是近代中国建军治军的必修课

(二)坚信道德礼义优势,阻滞了向西方军事学习的进程

(三)兵儒合流的高峰牢牢控制了近代中国军事教育的价值取向

(四)“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使得中国近代军事变革缺乏军事人才储备

二、传统“天下观”的崩溃,成为中国近代军事变革的思想铺垫

(一)传统“天下观”作为一种文化观,瓦解过程滞后于军事溃败

(二)传统“天下观”的缺陷,加大了学习西方军事的困难程度

(三)世界观的变化使近代中国军事变革从封闭转为开放心态

三、西方文化的融入加快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变革

(一)民族文化排他律造成近代中国西方军事技术与文化输入的分离化

(二)进化论的引入使近代中国战争观突破传统范式

(三)科学主义思潮对近代军事方法论的影响

四、“中体西用”文化改造模式对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发展的双重作用

(一)“中本西末”文化观赋予近代中国军事变革理论与实践合法性

(二)“中本西末”文化观的局限性制约了中国近代军事变革的广度

(三)“中体西用”文化观引领近代中国军事变革走向综合发展

(四)“中体西用”文化观的底线阻碍对西方军事文化的多方位学习

五、价值观改变的主体不掌握兵权,无法主导中国近代军事变革进程

(一)引导价值观改变的主体大多处于谋士阶层,无法有效推动军事改革实施

(二)新旧价值观的主体无法达到“知行合一”,使得近代军事变革理论与实践脱节

六、文化传统的顽固性造成近代中国海防思想的矛盾性

(一)保守的战争文化传统导致近代海防的消极被动

(二)陆权主义传统阻碍了近代海防思想的发展

七、“经世致用”文化传统对近代军事变革的双重影响

(一)“经世致用”传统使晚清军事变革具有实用性特色

(二)“经世致用”传统使中国近代军事学术难以独立发展

第四章 军事思想与文化基因改造

一、人民战争思想确立了新型战争主体论

(一)从“英雄史观”转为“人民观”,是人民战争思想的逻辑起点

(二)新型战争主体论是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创新

二、的战争观创新了战争性质判断标准

(一)战争正义性理论对传统正义战争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二)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重新认识战争性质

三、军事认识论和方法论突破了传统思维方式

(一)对传统知行观的科学改造

(二)借助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方式,推动传统思维方式现代转型

(三)通过批判经学思维,使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思想摆脱教条主义

(四)将“经世致用”的实用理性思维改造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理性思维

(五)军事辩证法克服了传统辩证法的思维缺陷

四、建军思想实现了对传统农民军队的革命性改造

(一)努力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军队

(二)改造农民军的实质是为传统军事文化基因注入新的因子

第五章 历史转型与中国军事思想文化基因

一、改革开放对中国军事思想文化基因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对中国军事思想文化基因的正面影响

(二)改革开放对中国军事思想文化基因造成空前冲击

(三)改革开放的不完善性激活了中国军事思想文化基因群中最腐朽的因子

(四)积极应对改革开放带来的中西方军事文化基因的碰撞

二、世界新军事革命对中国军事思想文化基因的挑战

(一)人类军事形态正在发生革命性变革

(二)世界新军事革命对中国军事思想文化基因的再冲击

(三)应对世界新军事革命挑战的实质是对军事文化基因的改造

三、“高新远边疆”战略对中国军事思想文化基因的变异要求

(一)“高新远边疆”战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战略依托

(二)海洋强国战略是对农耕民族文化基因的革命性突破

(三)太空网络战略为中国军事思想文化基因链注入全新因子

第六章 研究中国军事思想文化基因的概括性结论

一、中国军事思想文化基因具有遗传稳固性

(一)文化基因处于文化的深层结构部分,具有极强的稳固性

(二)中国军事思想文化基因不易改变的内容例举

二、中国军事思想文化基因具有民族沉淀性

(一)文化基因具有强烈的民族个性

(二)中国军事思想文化基因的民族特性例举

三、中国军事思想文化基因具有时代变异性

(一)文化基因具有时代变异性

(二)中国军事思想文化基因的时代性变异例举

四、中国军事思想文化基因具有主观改造性

(一)文化基因可以被人为改造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军事思想文化基因的主动改造例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学术成果

后 记

在线预览

及时章 文化基因概述

一、文化基因内涵

文化基因(Cultural Gene)是包含文化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人类文化系统的遗传密码,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是其主要表现形态。巴格比说:“正是观念和价值为文化间的差异提供了基础,正是这些观念和价值才足以把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区別开来。”[1]张岱年认为“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现象的深层本质,属于文化现象背后的、对人类文化行为起支配作用的稳定因素”[2]。基于此,我们认为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是文化基因的具象形态,也是研究全部问题的逻辑起点。

二、文化基因与生物基因的异同

基因[3]的概念源于生物学,在世界文明不断发展过程中,文化基因始终伴随于人类社会领域,并与生物基因有着相关的联系。为更好地研究和理解文化基因,有必要将其与生物基因进行比较。

(一)文化基因与生物基因相同点

1.生物基因与文化基因都属广义进化系统

从系统演进角度来看,任何一个系统只要它包含了复制、变异和选择,就构成了广义进化机制,就成为一个进化规则系统,或者可以称之为广义进化系统。

正是基于对进化系统的广义认识,同时为了从理论上更好地解释文化的独特性,道金斯提出了“迷米”的概念。他所寻求的是在文化世界里,找到一个与生物世界中的“基因”相似之物。于是他将“基因”从具体的生物学意义转化为抽象的“复制因子”概念,使原来的进化论获得了更新的、更加广泛的含义。

以前,关于“基因”进化的生物学原理,转变为关于“复制因子”进化的普遍的“及时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达尔文主义”[4]。它不仅是“基因”进化需要服从的规律,而且也是“迷米”进化所服从的规律,有力地揭示出生物基因和文化基因都属于广义进化系统的原理。

中国的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5]。这里的“质”指的就是人的自然属性,“文”指的是人的文化属性,人的完整性体现在“文”与“质”的统一中。这也说明,生物基因与文化基因是共同进化,共同作用于人类的进化史。

2.生物基因与文化基因都有遗传性,且在遗传过程中都存在变异

人类文化基因的遗传,是以人类生物基因的遗传为基础的。文化遗传与生物遗传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会把亲代的性状遗传给子代。亲代的情感方式、认知方式、行为方式和评价方式通过学习被复制给子代。

关于文化基因具有遗传性的特点,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柏拉图就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灵魂不死,在进入肉体之前,生活在‘理念世界’,具有对理念的知识。灵魂进入肉体时,由于肉体的玷污,而使灵魂忘记了这种知识。人的学习就是借助经验的刺激对生前就有的理念知识的回忆”[6]。这种看法虽然有较大偏颇,但从一个侧面说明,正因为具有遗传性,人类文化才能呈现出连续性和稳定性。

生物基因的突变,大多是由于外部环境刺激(例如辐射、激光、病毒等)导致的。文化基因在演变过程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突变现象,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冲突会造成本土文化基因的变异。但是多数情况下,这种文化基因的变化不管以什么形式发生,一般不易造成文化基因的失传或体系的崩溃,而是使文化基因链更加丰富、多元、和成熟。

(二)文化基因与生物基因不同点

概括地讲,生物基因的遗传是物质性的,文化基因的遗传是精神性的。生物基因是存在于动植物、人类的染色体上,文化基因则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生物基因属于自然科学研究范畴,文化基因属于社会科学研究范畴。这种不同具体辐射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基因具有表型性,文化基因具有非表征性

生物基因的表型性是指形态、生理、行为等性状。基因的最主要功能是把遗传信息,转变为由特定氨基酸顺序构成的多肽,从而决定生物体的表型,这个过程被称为基因表达。

文化基因的非表征性,主要是指它不能被直观、简单地看到,但是可以被感受到,也能够被分析出来。直观、可见的一些社会表象,如饮食、语言、行为、文学作品、传统文艺等,属于文化的表层结构——物质文化内容范畴,它们都不是文化基因。隐藏在这些表象之中的共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属于文化深层结构的因素才是文化基因,它们组成了文化的核心部分。

2.生物基因变异主要是自然选择,文化基因是自然选择和人为选择共同作用

社会文化发展史与自然发展史一样,是受广义进化系统的规律支配的,分别表现为文化基因与生物基因的遗传和变异。在生物基因的遗传过程中,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可能会使其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等发生变化,其中的遗传性状被改变,生物基因由此发生变异。

但是,在自然界中,生物基因的变异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一种自然选择进化过程。而在社会文化发展史中,文化基因的变异既是一种自然演化过程,也是一种人为选择的过程。其中社会环境包括生产方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文化基因发生变异,这其中生产方式的变迁,是导致文化基因变异的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

3.生物基因具有个体性,文化基因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社会性

生物基因是通过个体间的生殖活动获得的,展现生物遗传信息时不太需要社会环境的参与,所以生物基因是一种个体性基因。而文化基因遗传除了具有个体性外,还具有社会性,它表现为一种社会性遗传。

传统文化将文化基因遗传到新的一代,是通过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实现的。主要是指个体适应自己所处的社会与文化,通过学习所在社会公认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学习相对应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实现了个体的社会化,取得在此社会的生活资格,成为此社会的一名成员。

每个人都归属于某个社会群体,长期生活在固定文化圈里,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文化基因的遗传,其个性中体现出所在群体共有的一些特性,例如民族性、国民性、阶级性,都是属于社会大群体的共性。反过来,如果个体脱离了社会化过程,其文化基因的遗传信息就不能够显现出来,例如狼孩。从这个意义上再次证明,文化基因是一种社会性基因,文化基因遗传是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实现的。

4.文化基因比生物基因进化更复杂、更频繁

生物基因是自然选择,文化基因除了自然选择外,还有社会选择,社会制度环境等因素对文化基因进化速度有较大影响。在专制的社会制度环境中,对思想观念控制较多,文化发展模式较为单一,使得文化基因进化较慢。在民主自由的社会制度环境中,思想观念多样化,交流碰撞较多,使得文化基因进化较快。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比自然环境的变化要迅速和频繁,所以文化基因的变异比生物基因的变异发生的频率高。尤其是在社会制度变动剧烈的时代,文化基因的变异更加明显。

生物基因的遗传受到生物生命周期繁殖能力的限制,但是文化基因不受此限制,它的传播渠道更多、更宽泛,这也决定了文化基因的演化进程比生物基因快。特别是进入信息社会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推动了人类文化基因的全球传播速度,使得人类文化基因进化进程已经大大超过了生物进化进程。

5.文化基因与生物基因的遗传机制不同

虽然生物基因和文化基因都属于广义进化系统,都遵循一般的进化规律,但是它们属于不同类型的遗传基因,这两种复制因子在关于具体如何遗传的细节上是大不相同的。

生物基因的遗传复制过程是的,具有较高的保真度,在遗传过程中偶有变异,变异相比遗传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不明显;文化基因的遗传复制大都不完整,它受到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变异比较明显,呈现为一个较为快速的历史进化过程。

[1]巴格比(美),《文化-历史的投影》,上海人民出版,1988年版,第130—131页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