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这是因为内省是了解自我、让自己走向成功的途径。而本
书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由判断、感觉和动机构成的潜藏的内心世界:真实的自我是什么样
子,我们如何认识自己,我们有哪些未知的潜能,怎样才能发挥这些潜能?《对于自己,你
还是个陌生人》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实用的心理学,它能够启发我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并且
借助心理学的方法开发自己的无限潜能,后成就理想的自我。
自我分析心理学大师荣格曾说过:“心灵的探讨必将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学问,因为人类的敌人不是灾荒、饥饿、贫苦和战争,而是我们自身的心灵。”
学会自己长大,自我成长与成功修炼手册!
24小时一点精进,成功就是要找准奋斗的姿势!
告别对学业、工作、梦想、人生的困惑,发现你的潜能、价值!
给年轻人的心理开悟书,破解人生困境的心灵指南!
一本帮我们进行自我训练,让我们发挥优点、改变缺点的书;
一本帮我们定位自己,并且积极运作,使自己迈向成功的书!
目 录
及时章 我是谁:其实你没那么了解自己 / 001
本我、自我、超我,哪个是真正的你 / 003
决定你气质的“体液学说” / 008
自己眼中的“我”与别人眼中的“我” / 011
你为什么那么在意别人的评价 / 016
揭开人格面具,看看真实的自我 / 020
人类无法抗拒的“角色效应” / 023
为什么你总会迷信星座运程 / 026
第二章 微心理:你的生活中潜藏了多少秘密 / 043
似曾相识,我在哪里见过你 / 045
我们的爱真的需要证明吗 / 047
你对小人得志的愤慨从何而来 / 050
人为什么对自己的名字那么敏感 / 054
为什么你有时候宁愿错误到底 / 056
你为什么会把某24小时视为“倒霉日” / 059
第三章 整理情绪:掌控情绪的心理方法 / 061
人人都有情绪,我们要接受它 / 063
你的情感需要宣泄而不是压抑 / 069
控制个人情绪的蔓延 / 073
每个人都需要自我安慰 / 077
别把负面情绪带进你的生活中 / 080
放过焦虑,焦虑就会放过你 / 086
给自己一个微笑的理由 / 094
第四章 心理防御:为什么别人走不进你的心 / 097
对于某些痛苦我们会选择性遗忘 / 099
为什么关爱的反面是嫉妒 / 101
自欺欺人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 103
主义只会让别人远离你 / 107
滚蛋吧,见风就是雨的猜疑 / 115
第五章 身份认同: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 / 121
各司其职,遵守你的角色规范 / 123
解决角色冲突,做卧室门外的女王 / 127
其实你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 / 130
逃不开的熟人圈子,世界真的很小 / 132
摘下面具,本色有特别的美 / 136
告别自卑,你是好的自己 / 139
第六章 社交焦虑:你能打造品质人际关系 / 145
人群羞怯症:扔掉你的羞怯心 / 147
人际关系敏感症:没有人要合伙害你 / 155
自我封闭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 159
社交恐惧症:别怕那些陌生人 / 162
人际孤独症:不要把脆弱当作武器 / 165
第七章 自我操控:破译潜意识的“指令码” / 169
所谓信仰,其实就是自我暗示 / 171
让“内心形象”推动你的成长 / 177
潜意识榜样激励技术的力量 / 179
自我设限,会让成功火种过早熄灭 / 182
不要自拆台脚,让潜意识自由发挥 / 185
不断储蓄你的潜意识记忆信息库 / 188
挑战极限,每个人都可以活得 / 192
第八章 自我实现:成功是一种唯“心”主义 / 199
自我实现的诺言:心想事成的秘密 / 201
自我效能感:不要尘封你的梦想 / 204
习得性无助:屡败之后不妨再战一次 / 208
自我妨碍:预约失败的自欺欺人之举 / 210
标签效应:不要让别人的评价决定你的未来 / 212
拱道效应:为什么名校“盛产”毕业生 / 214
人类无法抗拒的“角色效应”
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与家庭活动和社会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的现象被称为“角色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发现:两个同卵双生的女孩,她们的外貌非常相似,在同一个家庭中长大,从小学到中学,直到大学都就读于相同的学校,在同一个班级读书。然而,这对双胞胎的性格却大为不同:姐姐性格开朗,具有自主意识,喜好交际,待人主动热情,处理问题果断,较早地具备了独立工作的能力;而妹妹遇事缺乏主见,惯于依赖他人,性格内向,不善交际。
对于这个现象,心理学家非常感兴趣,他经过研究后发现,双胞胎姐妹之所以会性格迥异,主要原因是她们充当的“角色”不一样。在她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待双胞胎的态度截然不同,虽然她们是孪生姐妹,但是父母对他们进行了不同的角色划分:姐姐应该照顾好妹妹,要对妹妹的行为负责;妹妹则必须听姐姐的话,遇事多与姐姐商量。长此以往,姐姐逐渐培养起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时都扮演着妹妹的“保护人”角色,妹妹则理所当然地充当着被保护的角色。
可见,被赋予了不同的角色是造成双胞胎姐妹性格迥异的主要原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会发现,那些有弟弟妹妹的人一般在性格上更加独立,更加有担当性,不经意中就会流露出照顾人的天性。
除了家庭关系赋予的角色外,社会以及团队对个体所赋予的角色的特征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也有很大的影响。日本心理学家长岛真夫等人,研究了班级指导对“角色”加工的意义。他们在某小学五年级的一个班上进行了实验。这个班共有47名学生,他们挑选了在班级中地位较低的8名学生,任命他们为班级委员,在他们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一个学期结束后,心理学家们发现这8名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第二学期选举班干部时,这8名学生中有6名又被选为班级委员。另外,他们也观察到这6名新委员在性格方面,诸如自尊心、安定感、明朗性、活动能力、协调性、责任心等方面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上述现象也是一种“角色效应”,当人们被赋予某种角色后,为了不辜负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期望,他们便会不自觉地按照角色规范来要求自己,在角色期望和角色认知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角色行为。
人们常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固然在性格素质方面,男人有着比女人更坚强的因素存在,但是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男人受限于自己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原因,不得不克制自己的软弱罢了。
在社会和家庭中,男人一直被赋予为强大、敢于承担的形象,为了匹配这种形象,即使遇到挫折和坎坷,男人也常常会强忍着自己的脆弱,至少不会让他人看见自己的眼泪。
为什么你总会迷信星座运程
肖曼?巴纳姆是一位很受欢迎的著名魔术师,他曾经这样诠释自己的成功:我的节目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钟都会有人上当受骗。“巴纳姆效应”由此而来,也就是说,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针对这种自我认知的效应,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打多相人格检查表后,出示了两份结果,让参与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结果,大多数参加者都认为后者更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实验的结果表明:很多人都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但他们仍然认为这种描述地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向大学生出示了这样一份材料,让他们判断这种人格描述是否适合自己: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
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
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
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
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
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
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
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
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
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对于上述笼统的、几乎适合于任何人的话,很多大学生都认为自己正是材料中所描述的那样,简直太匹配自己的性格了。
在现实生活中,常会发生“巴纳姆效应”,比如我们让算命先生算命后,有时会认为某个算命先生太料事如神了,所描述的状况契合自己的处境。其实,一般而言,春风得意、没有困惑疑虑的人一般不会求助算命的人,惯于算命的人都是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此时他们对生活失去了控制,缺乏安全感,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加之算命先生总是善于察言观色,揣摩他人的心意,他们应景地说一些无关痛痒的笼统的话,算命者便会对算命先生崇拜起来,中了他们的圈套。
性格测试:
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莫尔顿?马斯顿创建了一个理论来解释人的情绪反应,在此之前,这种工作主要局限在对于精神病患者或精神失常人群的研究,而马斯顿博士则希望扩大这个研究范围,以运用于心理健康的普通人群,因此,马斯顿博士将他的理论构建为一个体系,即“正常人的情绪”。
为了检验他的理论,马斯顿博士需要采用某种心理测评的方式来衡量人群的情绪反应——“人格特征”,因此,他采用了四个他认为是非常典型的人格特质因子,即Dominance-支配,Influence-影响,Steady-稳健,以及Compliance-服从。而DISC,正是代表了这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在1928年,马斯顿博士正式在他的《正常人的情绪》一书中,提出了DISC测评以及理论说明。
目前,DISC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世界500强企业的人才招聘,历史悠久、专业性强、性高。
下面便是DISC测试题,回答这些题目对于了解你自己十分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