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时节,亨利维拉斯动物园里几乎看不到一点绿色,到处可见乌黑的枝桠和灰蒙蒙的地面。中西部偏北的这些地方,冬天仍然迟迟不肯离开。已经是四月天了,枝头的蓓蕾才有那么一丁点儿的绿意。绿色的草地早被冰雪霜冻摧残得只剩下米黄色的草茬儿。凛冽的寒气把动物们闹腾得不得安宁:两只狮子在围起来的林地里走来走去,一只灰熊在岩崖上徘徊。不管怎么说,这个动物园不大,走得快的游客从爬行动物馆走到猿猴馆也就不到五分钟的时间,而这差不多就是这个动物园的长度了。
当孩子生病时,将他独自留在儿童病房,因为你怕妨碍医生的治疗。
当孩子上学后,对他的成绩不作评价,因为你不想让他过于骄傲。
当孩子哭泣时,选择视而不见,因为你怕宠坏他。
当孩子入园时,将他长托,因为你想早早锻炼他的独立性。
没有人故意伤害孩子,但伤害却在不断上演。
具传奇色彩的心理学家哈利·哈洛穷尽毕生努力。逆流前行,用一段近乎残忍的心理学历史,一个 爱与恨交织的残酷真相,击碎曾经难以撼动的观念,带来光明与温暖的教养变革。
宝宝哭了,抱还是不抱?一段跨越世纪的心理学之争,为所有孩子带来正确的爱。
德博拉·布卢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新闻学教授,美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席。
1992年,因其有关灵长类实验与伦理问题的报道荣获普利策奖,并因此写成其部著作《猴子的战争》(The Monkey Was)。
她的第二本著作《性与大脑》(Sex on the Brain)入选《纽约时报》图书。
本书是作者的佳作,荣获《出版人周刊》图书奖。
更多好书尽在湛庐文化专卖店
德博拉·布卢姆
她获得了1992年普利策奖。
她是威斯康辛大学的新闻学教授,被选为全美科普作家协会主席。
她的著作——《性与大脑》,被评为《纽约时报》1997年图书。
第1章 什么时候应该亲昵宠爱,什么时候应该纪律严明
第2章 应该把孩子看做一张白纸,逐愁一张格纸
第3章 为什么聪明妈妈有个笨孩子,笨妈妈有个聪明孩子
第4章 母乳和妈妈的拥抱,哪个足孩子成长必需的条件
第5章 什么时候应该随叫随到,什么时候应该保持距离
第6章 父母和朋友谁教出了孩子的好人缘
第7章 妈妈和爸爸,谁留在家里照顾孩子更好
第8章 亲生父母一定比其他人,更会爱孩子吗
后记 爱与伤害的交织
第1章 什么时候应该亲昵宠爱,什么时候应该纪律严明
孤儿院里那些令人灰心丧气的、令人不敢相信的、令人惨不忍闻的事情可以总结为一句话——他们是儿童杀手。
他们一直都是儿童杀手。18世纪欧洲的文献记录得很清楚。佛罗伦萨的一家孤儿院,在1755—1773年,共接收了15 000名婴儿,但2/3的孩子没到一岁就死掉了。大约同一时期,由于西西里的孤儿院死婴太多,附近的居民甚至建议在孤儿院的大门上刻上一句箴言,"此处公费杀害儿童"。
据19世纪美国布法罗市(Buffalo)收容鳏、寡、弃、幼的圣玛丽救济院记载,1862—1875年,该救济院为2 114名儿童提供了容身之所。超过半数的孩子在一年之内就离开了人世,大多数幸免的儿童都是有母亲陪伴在身边的孩子。"这里的婴儿都是人工喂养的,尽管我们在食物、通风、清洁卫生等方面给予他们尽可能的关怀和照顾,但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还是死掉了。"
尽管如此,婴儿、蹒跚学步的幼儿、学龄儿童甚至青少年还是源源不断地来到这些孤儿院。在这些孤儿院里,每当一个孩子死去,都意味着为下一个孩子腾出了地方。
……
该书让人觉得难以置信。半个世纪以前,主流心理学家都排斥这样的观点,即爱对于婴儿的茁壮成长至关重要。德博拉·布卢姆颇为智慧地回忆起那一令人心寒的年代,回忆起那些颇具争议的实验,这些实验证实爱的重要性。
约翰·霍根,《科学的终结》的作者
有关社会科学中爱的观念的起伏兴衰,很多普通读者是一无所知的。德博拉·布卢姆成功地把心理学与亲子关系结合在一起,用智慧、温暖而又华丽的文笔完成了这本动人心弦的书。
史蒂芬·平克,畅销书《语言本能》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