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李嘉诚传:峥嵘图书
人气:39

李嘉诚传:峥嵘

(两岸三地资料*详实、*的传记版本。作者持续跟踪采访李嘉诚等两岸三地三百多位政经名人,大量独家图片与**手资料,磨砺十年终成此书)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财经人物>中国财经人物  
  • 作者:[李忠海]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12506947
  •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6
  • 印刷时间:2014-06-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李嘉诚,12岁开始做学徒,不到15岁便辍学,后做推销员,17岁升为业务部经理,22岁正式创业,建立“长江塑胶厂”,30岁即成为千万富翁。九龙仓之战,入主和黄、收购港灯,长江实业上市,海外投资电讯业,百佳超市……

李嘉诚一步一步走来,开始在商界崭露头角,让世人瞩目。

编辑推荐

《李嘉诚传:峥嵘》是作者持续跟踪采访李嘉诚等两岸三地三百多位政经名人,大量珍贵图片与一手资料,磨砺十年终成此书。、

《李嘉诚传:峥嵘》摒弃各种众所纷纭的江湖传说,秉持春秋笔法,不以尊者为讳,不以哗众为宠,以大量一手的详实资料揭示了商圣李嘉诚波澜壮阔的一生。

《李嘉诚传:峥嵘》引用李嘉诚的谈话演讲及其身边人物的专访,让李嘉诚自己说自己,从一个侧面反映李嘉诚的思想之嬗变演绎的过程。

《李嘉诚传:峥嵘》还以历史学家的宏观视野与围观雕琢,展现了香港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百年香港史上的诸多风云人物。

作者简介

李忠海曾就读兰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暨南大学,先后修读历史学﹑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学﹑汉语语言学等专业,获西北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与暨南大学汉语语言学博士文凭。移居香港后,先后任教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与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

目录

及时章 生在潮州

家族身世

父亲李云经

求知

少年磨难

家风

第二章 避难香港

世态炎凉

生活窘迫

男儿的眼泪

为了生存

茶楼跑堂

生活的启示

学徒生涯

第三章 打工的少年

推销白铁桶

跳槽

让产品说话

让生意跑来找你

我就要做那海浪,把世界踏在脚下

我一生好的经商锻炼,是做推销员

第四章 长江塑胶厂

欧洲偷师

长江塑胶花开遍香港

危机

做生意的风格

吃亏是福

拓展欧美市场

转战地产

第五章 坎坷爱情路

两小无猜

爱情长跑

步入婚姻

一个不幸的日子

一个人的生活

第六章 进军房地产

长江的未来在哪里?

“中环地王”

结识汇丰大班

赚钱法则

发掘人才

多元化发展

第七章 入主和黄

百年怡和

九龙仓争夺战

输家?赢家?

和记黄埔

掌管和黄

第八章 收购港灯

西门 凯瑟克

幸运与智慧,孰轻孰重?

港灯易主

嘉宏国际的私有化

逼减电费事件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九章 长江实业上市

“神奇小李”

让利光大

美丽华酒店

二李角力

没有一个行业会永远兴旺下去

忠诚犹如大厦的支柱

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

第十章 和黄大发展

坚守香港

霍建宁和盛永能

知人善任

恒昌收购战

只要肯努力一点,就可以赢多一点

长江不择细流

的失败是因为贪婪

第十一章 百佳超市

树大招风

钱要赚,但是原则也要讲

广布全球,什么都做的企业

打入内地

无论你发展得多好,你时刻都要做好准备

油鱼风波

在线预览

为了生存

以至于多少年后的今天,李嘉诚依然抱憾,自己没有童年与少年。甚至对儿子能读世界名校心生嫉妒。直到今天,李嘉诚感叹昨天的李嘉诚,是多么向往学校的琅琅书声啊。扭曲的世界,带来多么大的扭曲与多么大的遗憾。所幸的是,这种遗憾,仅仅是发自时空之外的感叹,如果回到现实,李嘉诚依然可以引经据典,滔滔不绝,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李嘉诚出身并非大富大贵之大家,就算其身世显赫,可以上溯到一千年前的大唐李皇,但在他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家道中衰,止于小知识分子家庭,在生活和世界的边缘,这种家庭及生活背景出身的孩子,一般来讲是健康的,他们聪敏、灵气、善良、温情,求知若渴。更重要的是,对知识有着超越生命超越世界超越自我的追求。对人生更有着出人头地的强烈欲望与追求。始终,他们具有常人不具备的超常的视野与心智。

对大部分受过良好童年教育的孩子来说,接下来是青少年时期的一帆风顺,千宠百爱,千呵百护,如果没有意外的悲剧使他们脱离生活的平稳的安全的无惊无险的轨道,他们将信守自己生活的真理,遵循生活事先已经安排好的不变轨迹,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并以此演绎整个生命历程的诸种平淡无奇的经验,从平淡复归平淡,从平凡走向平凡,从平庸变成平庸。

李嘉诚不得不过早地踏入社会大门。求职无门,一次又一次碰壁,虽然有时有点灰心,但是看到母亲弟妹期待的眼神,没有丝毫的气馁,丝毫的动摇,24小时,又24小时,带着希望走出家门。

虽然香港的九月天很多时都是阴沉沉的,但是作为长子的李嘉诚必须要给这个家徒四壁的家带来灿烂的阳光,哪怕是刹那间的光明与看不到的希望。甚至乎嘴角微微一翘的刹那间的微笑。

一次,母亲对李嘉诚说:“你去找一找潮州的老乡吧,潮州人总是帮潮州人的”。李嘉诚手拿打听到的地址,找到了上环黄记杂货店,说来这位店主黄先生还与李家有点关系,早年黄先生也住在潮州北门,与李嘉诚家仅隔两条街,况且,他还是李嘉诚伯父李云章的学生,尊师重道的潮州人总会念及这层老关系的。还未等李嘉诚的稚气喘定,眼前的景象已经令李嘉诚大失所望。店铺早已倒闭,只有黄记招牌,还在海风吹拂中,摇摇欲坠地飘摇在那里。

又一次的碰壁,又一次的失望。多少次的碰壁失望,多数人也由此灰心失望,成为社会里的普普通通的类型,从事普普通通的工作,做一个普普通通的难分彼此的似曾相识的类型。当然,世界本来就该如此。否则,岂不人人都成了李嘉诚,这个世界哪有那么多的机会与财富?

然而,当文明转型的阵痛不期然降临在每个个体生命和家庭时,无论自愿或者被迫,无论偶然或必然,他们都必须重新寻找生活的基础,必须重新建构对于生活和世界的认知,必须重新感知过去现在生活所赋予人类的真谛,必须重新找寻新生活的社会支撑点。必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苦难幸运。在此意义上,那个时代的草根知识分子及其后代,都在参与着对社会既有的潜规则的循循善诱式的改造创新演绎变通。

李嘉诚万幸地感受着时代的沧桑,现实的悲苦,生活的磨难,时空的巨大落差。

对于具体的个体生命来说,是某些偶然的、神秘的因素规限了这样的努力成为悲剧或闹剧,从“自铸伟辞”,无为而治,以柔克刚的圣雄甘地,到献身社会,忘却自我的德兰修女,甚至乎如鱼得水,励精图治的胡雪岩,甚至乎风云变幻等闲视之的包玉刚,都毫无例外,在生活轮回的原始轨道上,沦为神坛下蜷伏的奴婢,或者成为自立法则、自创王国的大师、巨匠。

最终,从圣坛下蜷伏的战战兢兢的求道者,步出桃花径,豁然开朗,信步迈上万众顶礼膜拜的圣坛。商圣李嘉诚幸运地成为后者。这一切,全赖悲惨世界所赐予的无穷动力法力定力毅力道力苦力张力。

五十年之后的今天,李嘉诚贵为世界华人首富,在外人眼中,这样的人一定周身名牌、餐必鲍翅,享尽天下荣华富贵。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事实上,李嘉诚却是一位“食无大肉,衣无重彩”的圣雄甘地式的尊崇清规戒律,一丝不苟的节俭者,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生活情趣的清教徒。通常的午餐,有碟青菜,一条小鱼,一杯清水,哪怕是一盘炒河粉,已经吃得有滋有味,心满意足。

为了教导儿子,一样番薯糖水,可以喝足一年不变,这就如同李嘉诚自己对儿子所说的那样,你手中的苹果,永远吃不出我口中的味道。他在接受一名外国记者访问时表示:

“我的生活水平跟我在一九五七年事业已上轨道时相差不远,甚至更加简朴。无论是从前或现在,我都喜欢简单的生活,对于物质享受的要求不高,反而着重内心的平静,希望多做些有意义的事。”

化外之高人超人,似曾相识。当然遥不可及。求知甚至成了李嘉诚生活和事业的最重要的部分,直到今天他仍每天坚持听英语新闻,每天睡觉前看书的良好习惯。周而复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实际上,人生最重要品质的养成和实践,在校园里已经开始,诚信、勤奋、上进、助人是我们人生路上不变的立足点。我个人的人生实践告诉我,如果一个人要对祖国、民族有所贡献,这些品质是必由之路,没有其他的选择。”

这样一个人的成功毫无疑问是必然的。当然,不是看得书多就会成功。否则,也太天真了。

父亲因病去世,家境的贫穷使他过早地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善良,面对丑恶。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为了生存下去,李嘉诚与他母亲一起挨家挨铺地找工作,但却处处碰壁。日复一日,母子俩披星戴月,拖着满是血泡的双脚回到家中。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到处都是失业的人群,到处都是求助的人们,到处都是面黄肌瘦的贫下中农。李家寡母孤儿,就更难找到工作了。母亲庄碧琴设法批发一些小日用品去卖,每天只能赚到几角钱,只能买几个鸡蛋和芋头,根本无法养活一家五口。不知过了多少个近乎绝望的日夜,就在全家为明日后日无米之炊惶惶不可入睡的时刻,舅舅庄静奄托人带话,同意外甥李嘉诚到他的公司上班。

当感到丝丝安慰的母亲庄碧琴含着难以名状的心情与苦涩的泪水,把这个迟来的意外的利好消息告诉李嘉诚的时候,李嘉诚却意外地异常冷静地毫不犹豫地非常决绝地拒绝了舅舅的这番姗姗来迟的好心好意。

刚刚泛起一丝希望的庄碧琴再次坠入云雾之中。其实,作为母亲,她何尝不明了儿子李嘉诚的内心深处!

1950 年5 月1 日,22 岁的李嘉诚终于辞去塑胶厂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在港岛筲箕湾创立了长江塑胶厂。

创业初始的李嘉诚资金十分有限,多年来的积蓄仅有七千港元,实不足以设厂。他向舅舅庄静奄﹑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万三千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总共凑足五万余港元资本,开设长江塑胶厂,专门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

面对捉襟见肘的资金困绌,李嘉诚从港岛跑到九龙,从九龙找到港岛,寻找自己心目中能付得起租金的厂房。资金有了,厂名有了,厂房在哪里呢?李嘉诚最头痛的问题似乎并不易解决。当时,数十万内地人涌到香港,使香港的楼价一下子水涨船高,房租高得吓死人,李嘉诚手头的资金实在太紧张,他只能找最廉价的厂房,暂且建起厂来再说。李嘉诚从港岛到九龙,跑了一个多月,才在港岛东北角筲箕湾租借了一间破烂不堪的厂房。

今日的筲箕湾已是香港主要的人口聚集地,平日这里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但是,五十年前的筲箕湾,却是香港的乱葬岗,这里环境虽然清幽,但是,由于位置偏僻,交通十分不便,仅有的几幢工厂大厦,在海风的吹蚀中,变得斑驳陆离,破旧不堪。也因此﹐租金相对来讲较为便宜。但就是这样的地方,也让李嘉诚费了一番周折。李嘉诚当然也明白办工厂应该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但苦于囊中羞涩,资金紧绌,不得已而为之。几经讨价还价,李嘉诚以月租360元的价格租下了这间千余尺的厂房。这是李嘉诚在人生道路上迈出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

1950 年5 月1 日,没有鲜花、鞭炮、来宾祝贺,长江塑胶厂在简陋工厂里开张了,还差三个月才满22 岁的李嘉诚,自信满满豪情万丈地对着二十几名员工演讲,宣告正式开张:

我们公司虽小,但我懂得这一行,人家懂的,我们懂更多,我们懂的,人家未必懂。一路一路,我们一定会扩大,会一路变好,你们的收入,也会一路变好!

欧洲偷师

饱读四书五经的李嘉诚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

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长江之源头,仅涓涓细流,东流而去,容纳无数支流,形成之势,日后的长江塑胶厂,发展势头也会像长江一样,由小到大。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未来的长江集团,具有宽阔的胸襟,一个有志于事业的人,理当扬帆万里,破浪前进,去创建宏图伟业。

李嘉诚本性好胜,日本统治香港时,街上行人少,干诺道、德辅道、皇后大道中,行人稀稀拉拉而不是熙熙攘攘。十二三岁的他,只要看到行人就想超越,养成后来走路比人快的习惯,“这是我好胜习惯使然。”他坦言。

其后数年,他艰苦自学,虽然表面看起来,他是削瘦、安静、孤独、不与人同餐也不与人同游的古怪少年,但他观察别人,心里知道,自己24小时比24小时进步,知识已经超越同龄者,这也让他隐隐感到骄傲。但他提醒自己,骄傲必带来失败,因此他以“长江”为名,告诫自己,要如长江汇聚百川,才能细水长流。除了长江塑胶厂这个招牌是新的外,一切都是旧的。不过李嘉诚的头脑日日都是新的。

连机器设备都是花低价钱买来的二手货,甚至三手货,四手货。奇怪的是,这些破破烂烂的设备,在李嘉诚手里捣鼓捣鼓,就轰隆隆地运转起来,开始了新的生命赞歌,成了李嘉诚手中的印钞机。李嘉诚对自己的这点小聪明甚为得意甚为开心。多少年之后,已是世界级富豪的李嘉诚,谈起当年的创业,仍然充满了自豪。

辛苦之余,看着这些将要为他生金蛋的锈迹斑斑的铁疙瘩,嘴角露出丝丝笑意。多年从事推销工作的经验,使李嘉诚对市场动向和产品资讯了如指掌。他确信,塑胶产品具有价廉、耐用的特点,比木材和金属产品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因此,他选择了开发前景广阔的塑胶产业,并以生产塑胶玩具和家庭日用品为突破口,创造自己的产品,发展自己的企业。

在创办与发展自己企业的过程中,李嘉诚尝尽了成功与失败的酸甜苦辣。他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在危难中闯过难关,立于不败之地,在稳步稳健中扎扎实实求发展。

前长实老臣盛颂声,于十年后的1961 年加入长江塑胶厂成为股东之一。塑胶厂其后搬往西环士美菲路12 号A 豪西大厦(麦当劳现址)及西祥街20 号。其后,又搬到皇后大道西501 号(明辉药行现址)。

白手起家的李嘉诚,除了有幸运之神眷顾外,还有动得勤,转得快,把得准,算得精的脑筋与眼光。在种类繁多的塑胶产品中,塑胶玩具在国际市场上已经趋于饱和状态,似乎已经没有足够的盈利生存空间。那意味着他必须重新选择一种能救活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实现他塑胶厂的转轨与进一步发展。

原来,西祥街厂生产的塑胶水桶与洒水壶利润很少,但附近的香港人造花厂,香港及时个搞塑胶花的唐鼎康却货如轮转,年年闷声发大财。于是,李嘉诚的女子第五纵队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隔壁的人造花厂,偷师学艺,从而仿造生产。于是一个虽然不是始于李嘉诚,但必然是因为李嘉诚的塑胶花时代,揭开了战后香港经济复苏的序幕。

像任何身处逆境的人一样,李嘉诚经过一连串痛定思痛的磨难后,开始冷静分析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分析市场走向。战后的和平时代,人们对战火的厌恶,对和平的追求,对生活的向往,都给李嘉诚的成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一种对美好的和平生活的向往,化为对花朵的挚爱。应该说,正是李嘉诚抓住了这一历史瞬间的机缘巧合,才奠定了成就商圣李嘉诚历史地位的坚实基石。

1957 年年初的24小时,李嘉诚阅读新一期的英文《当代塑料》,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说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倾销欧美市场。

这给了李嘉诚很大的启发与灵感。李嘉诚马上联想到和平时期过着平静生活的人们,在物质生活有了一定保障之后,必定在精神生活上有更高的要求。如果种植花卉等植物,不但每天要浇水、除草,而且花期短,这与当时抓紧时间工作的人们的紧张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如果生产大量塑胶花,则可以达到既价廉物美又美观大方的目的,能很好地美化人们的生活。况且战后百废待兴﹐昔日破旧的酒楼酒店公司无意以破旧的面目示人,都想旧貌换新颜,无奈资金有限,不能大兴土木,亦因此,需要花饰装扮,这类价廉物美的装饰品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而香港有大量廉价勤快的劳工正好用来从事塑胶花生产。他预测塑胶花也会在经过战火洗礼的香港大行其道。想到这时,李嘉诚兴奋地预测着:一个塑胶花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一个能够给自己带来黄金的塑胶花时代,就在自己面前。

1957 年春天,李嘉诚揣着强烈的希冀和求知欲,登上飞往意大利的班机去考察。他在一间小客栈订下客房,就迫不可待地按图索骥,去寻访那家在世界上开风气之先的塑胶公司的地址。李嘉诚此行的目的,就是摆明车马偷师学艺。

经过两天的奔波,李嘉诚疲惫不堪地来到这公司门口,看到这家公司的金字招牌﹐原本喜悦的李嘉诚﹐突然冷静过来。这样贸然上门,暴露来意,打草惊蛇,必然会令人防范,拒之门外,自己想要得到任何讯息,恐怕都没有那么容易了。

作为厂商,他知道厂家对新产品技术的保守与戒备。正常的途径,也许应该通过合法渠道,名正言顺购买技术专利。然而,对于刚刚起步的长江塑胶厂这样的小本生意,如何付得起这笔昂贵的专利费,真要讨价还价,恐怕卖了长江塑胶厂,也只能买回一枝花的专利;另外,厂家在如此牟取厚利的畅销时刻,绝不会轻易出卖可以赚取丰厚利润的独家秘技,它往往要等到充分占领市场,遍地开花,盆满钵满之后,直到准备淘汰这项技术时才有可能考虑出让。

情急生智,不肯善罢甘休的李嘉诚,想到一个绝妙的好办法。细心的李嘉诚看到这家公司正在招聘工人,他去报了名,由于他是没有居留权的亚裔,李嘉诚只能被派往车间做打杂的低薪工人,负责清扫各角落的边毛角料。好在欧洲人看亚洲人,就如同亚洲人看欧洲人一样,很难分辨得清楚,不然,刚刚还出现在该公司产品展览室的经销商李嘉诚,现在又以工人身份到处走动,肯定会被看出破绽。

李嘉诚只有旅游签证,按规定,持有这种签证的人是不能够打工的,这位大老板给小老板李嘉诚的工薪仅及同类工人的一半,他知道这位亚裔黑工,为了谋生不敢控告他。好在李嘉诚醉翁之意不在酒,为着自己的“钱途”,不会为着几个钱斤斤计较。

20 世纪50 年代的欧洲,经过战火蹂躏﹐劳动力奇缺﹐这种黑工遍地都是。那时,也没有像现在这样严格的移民法管制。可以说﹐这种举动虽然不合法﹐但却是合理的﹐不过要考虑李嘉诚打工的动机﹐恐怕连合理的成分也不能成立。好在这是50 年代,欧洲社会也只是刚刚恢复元气,在美国马歇尔复兴计划的大力援助下,渐渐复苏,普通的人们也只是安于温饱,自顾不暇,哪里还有多余的精力去扫别人瓦上霜?

李嘉诚负责清除废品废料,使得他能够推着小车在厂区各个工段来回走动,双眼却恨不得像摄像机一样把生产流程,生产工序全部记录下来。从来都没有人怀疑过李嘉诚惊人的记忆力。

老板虽然对李嘉诚左顾右盼,东张西望,慢条斯理的动作非常不满,但是想到自己给人家的工钱也是少得可怜,不便发作,也就作罢。在工友的眼中,只是十分敬佩这位清洁工,因为他到每个环节,每个角落,都收拾得十分认真,十分仔细,还不时探过头与正在操作的工友打个招呼,有时甚至还十分谦虚地多嘴多舌,问长问短。说起来,有时还真的嫌他多事嫌他烦。谁能想到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商业探子,又谁能想到这就是五十年后的世界十大富豪之一,商圣李嘉诚。

李嘉诚收工后,急忙赶回旅店,仔细回忆白天工厂的任何一个环节,一个细节,一个特征,甚至一句话,把观察到的一切一点不落地详细记录下来。整个生产流程都熟悉了,可是,属于保密的技术环节还是不得而知。这可是一件大事情,否则岂不白费心机。

假日,早已同工友混熟的李嘉诚邀请数位新结识的朋友,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吃饭喝酒吃中国菜,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术工人。李嘉诚佯称他打算到其他的厂应聘技术工人,向他们请教有关技术,恳切希望这班工友能够给他碗饭吃。酒过三巡,这些热情的工友,便争强好胜地表现自己,炫耀自己,将他们所掌握的一切技术细节,毫无保留地统统告诉了李嘉诚。李嘉诚亦不厌其烦地刨根问底。

李嘉诚悟性极高,大致知道了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技术要诀。当这班狐朋酒友还在等待着李嘉诚这个学徒请喝酒的时刻,大喜过望的李嘉诚早已不辞而别,满载而归。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