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影视产业来说,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收视率、票房和产量,更需要构建一个能够保障影视产业健康发展的法律体系。2017年3月1日《中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颁布实施,不啻为影视产业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本书作为该法实施后国内的本影视娱乐法专著,希望能够成为影视司法审判者、国家影视行政管理者、娱乐法研究者、影视投资人、演艺经纪人、制片人、导演、演员、影视律师、影视公司法务等人员从业的重要参考书籍;成为法学院校、影视传媒和艺术院校等高校教师、学生了解和学习影视娱乐法律的入门书籍。
本书是《中国电影产业促进法》颁布实施后国内首部影视娱乐法专著,国内家影视娱乐专业律所——北京华戡律师事务所高戡主任亲撰,系统论述了影视投融资、演艺经纪、影视作品版权、影视合同等法律理论及实务,是法律理论研究者和影视娱乐从业者的实务指南。
高戡 ,海南省乐东人,著名律师,北京华戡律师事务所主任。韩国未来信息财产法学会(Association of Content Property for Next Generation)特聘外国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硕士、澳门城市大学管理学硕士、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互联网金融硕士。
曾任中国联通法律顾问、诺贝尔奖得主费里德•穆拉德中国地区法务官。成功某金融集团40亿不良资产大案,办理过驰名商标案、公司股权重组案、滨海城市开发案、港商亿元合同诈骗案、巨额受贿案、公众人物名誉权案等多起具有重要影响的案件。
近年来专注于影视文化领域法律实务和理论研究,创办了国内影视娱乐领域及时家专业律师事务所,从事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影视作品版权保护、艺人经纪、文化项目等相关诉讼与仲裁业务。成功办理中影股份、海润影视集团等知名影视公司和甄子丹、王宝强等著名演员案件。
目录
及时章中外影视发展及影视相关法律保护现状1
及时节外国影视发展历程1
第二节中国影视发展历程16
第三节中国影视相关法律保护现状48
第二章影视产业投融资业务66
及时节影视产业投融资概述66
第二节影视产业主要盈利模式68
第三节影视产业投资75
第四节影视产业融资83
第五节影视产业投融资风险与控制90
第六节影视产业投融资的经典案例96
第七节完善我国影视产业投融资机制的建议101
第三章演艺经纪109
及时节演艺经纪行业概述109
第二节美国、韩国、日本演艺经纪行业概述及相关国际动向114
第三节演艺经纪合同的概念及法律关系123
第四节演艺经纪合同的终止及解除138
第五节演艺经纪合同的纠纷与经典案例144
第四章影视行业行政监管与许可制度179
及时节影视行业准入许可制度179
第二节影视节目制作许可184
第三节内容审查与传播许可194
第四节行政许可法律法规汇编(至2015年5月止)196
第五章影视制作部门及其职责203
及时节制片部门203
第二节导演部门206
第三节摄制部门208
第四节后期制作部门211
第五节演员分类及职责212
第六节其他成员214
第七节影视机构及人员依法纳税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215
第六章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关系221
及时节影视劳动关系的概念221
第二节影视劳动合同225
第三节工伤与职业病255
第四节特殊群体的劳动保护266
第五节影视劳动争议的处理272
第七章剧本的创作及其保护282
及时节影视剧策划与剧本研发282
第二节剧本来源286
第三节剧本创作过程288
第四节常见剧本纠纷289
第八章影视著作权内容与归属295
及时节影视著作权概述295
第二节影视著作权的客体与内容306
第三节影视著作权的主体及归属322
第四节影视著作权的行使333
第九章影视著作权保护与救济339
及时节影视著作权保护制度339
第二节影视著作权侵权问题342
第三节影视著作权侵权救济途径357
第四节影视作品侵权相关典型案例359
第十章影视剧的国内发行401
及时节影视发行概述401
第二节影视剧发行前的审查402
第三节影视发行的主体和发行人的资格407
第四节发行程序408
第十一章影视剧国际发行415
及时节影视剧国际发行概述415
第二节影视剧进出口程序及法律依据422
第三节影视剧国际交易市场429
第四节国际影视市场模式与未来发展趋势437
第十二章影视合同及风险防控447
及时节概述447
第二节剧本委托创作合同464
第三节融资合作类合同474
第四节素材使用许可类合同492
第五节后期制作类合同508
第六节人员聘用类合同519
第七节发行放映类合同548
参考文献568
影视娱乐法
及时章中外影视发展及影视相关法律保护现状
[MZ(1]及时章中外影视发展及影视相关法律保护现状[MZ)]
导读: 法律是规制社会活动的行为规范,法律无法独立于社会活动而存在,若法律无法与社会生活融会贯通,则制定的法律肯定是滞后的或者至少是不合理的。本章的内容,可以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全球整个影视行业的发展历程,深入理解影视相关规定的内在背景。本章是开篇章节,笔者从宏观层面简要概述了中外影视行业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我国目前在法律法规层面对影视行业规制的现状。
[MZ(2]及时节外国影视发展历程[MZ)][2]一、 初创期(1896—1927年)(一) 电影的诞生和早期的发展
人类在很早之前就对光学幻觉进行探索和实验,也逐渐了解到一种叫“视觉滞留”的现象,即人脑对保留的视像总会比眼睛真正记录它的时间要稍长一些。但真正将“视觉滞留”原理与电影联系在一起时,人类社会已经到了科技大发展和艺术消费面向普通大众的19世纪。
随着西方科学家对“视觉滞留”原理、摄影术和放映术的深入认识和漫长实践,最初被人们作为一种视觉玩物的电影,逐渐具备了成型的技术条件。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布辛大街14号大咖啡厅,用他们自己研制且获得专利的电影放映机公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和《水浇园丁》等纪录短片。这24小时后来被人们视为电影的诞生日。而曾为电影艺术的诞生在技术上奠定坚实基础的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则获得了比他技术研制更大的荣耀:为这门新艺术起了一个梦幻般的名字——电影。
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电影无论是题材还是内容,都是非常单调的,主要是表现劳动、工作和生活的一些场景,此外还拍摄了一些自然风光和街头实景等,大都是一个固定视角、单镜头拍摄而成,枯燥乏味。但这些也被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 巴赞视为电影记录的本性,对后来西方电影中的写实主义传统产生了影响。
同时期在拍摄手法和技巧上与卢米埃尔兄弟不尽相同的是法国人乔治 梅里爱,他发现了“停机拍摄”的电影特技,并将“二次曝光”“合成拍照”等技巧运用到电影当中,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故事性和观赏性。他还建造了世界上及时个“摄影棚”,注重空间布景和演员服装,这些成为后来全世界电影制作争相效仿的模式。卢米埃尔和梅里爱代表着两种风格,前者可称为电影纪录片的先驱,后者则可称为电影故事片的先驱。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16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其实,这也是西方电影写实主义和技术主义两大传统的滥觞。
在默片时期改进电影的叙事方式,不仅需要富有想象力的构思和大胆的创作,更需要超群的电影美学素养。美国人大卫 格里菲斯改变了梅里爱戏剧叙事的方式,对电影时空结构进行了艺术性分解,在电影叙事观念上取得了空前的进步。他分别于1915年和1916年拍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两部重要的作品,其中,《党同伐异》由4个时空独立、主题一致的故事情节组成,2007年的好莱坞电影《通天塔》正是模仿了《党同伐异》国际化的视角和分段描述的叙事方式而大获成功。在叙事方式上别具一格的还有喜剧大师查利 卓别林,他自编自导自演,自行斥资建厂,独立制片。有声电影出现之后,除了卓别林仍继续活跃在银幕上,其他喜剧默片大师无一幸存。
(二) 及时次电影运动
电影在诞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仍被视为市井小民的杂耍玩乐品,是一种不入流的新事物,“电影不是艺术”是当时欧洲社会的主流论调,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要是想看电影,一般都是趁着天黑偷偷溜进影院,生怕让人发觉而感到脸上无光。著名英国作家萧伯纳就曾嘲讽:“电影要成为艺术,的办法就是摄制一部由字幕构成的影片。”电影真正被重新认识,成为一门艺术学科荣登知识的殿堂,还要等到近半个世纪之后。
及时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社会传统观念和精神文明带来了严重的危机,客观上加速了各种现代艺术思潮的发展。恰逢此时,好莱坞商业电影以强大的竞争力占领了欧洲市场,欧洲富有创新精神的电影人产生了拯救和振兴民族电影的强烈愿望。于是从1917年开始至1928年,以法国和德国为发源地,欧洲出现了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与现代文艺思潮对应融合的众多电影流派和学派,汇聚成一个空前浩大的电影美学运动——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在世界电影史上称为及时次电影运动。
总体而言,此时的电影艺术没有任何陈规旧套可循,先锋派电影主要是对默片纯视觉形式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探索,强调电影的可视性和艺术性,要求电影摆脱故事情节,摆脱舞台剧以及其他古老艺术的束缚成为独立的艺术。因此,欧洲先锋派逐渐失去了观众的支持,未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果,但先锋派在电影语言的演进、电影理论的发展以及电影镜头技巧的创新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世纪20年代中期兴起的苏联蒙太奇学派便是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最重要的电影学派,从电影的剪辑技巧和叙事方法,到结构手段和思维方式,以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为代表的苏联电影艺术家经过不懈的理论研究和电影实践,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电影理论体系,影响了世界电影的面貌。
(三) “第七艺术”
吊诡的是,电影的诞生地同时也是电影思潮最为活跃的法国,此时对电影的认识却陷入了严重的误区,影响了法国电影近百年的发展走向。20世纪头10年,长期生活在法国的意大利电影理论家乔托 卡努社提出电影是“第七艺术”的理论,将“第七艺术”定义为“光的艺术”,极力夸大“艺商对立”,声称“要把电影交回艺术家的手里”。他这种把电影的受众局限于少数所谓精英群体,而全然否定电影大众消费艺术商品属性的极端论调,得到了法国的积极响应。法国从此扛起了“艺术电影”的大旗,走上了一条和商业电影势不两立的道路。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法国电影才告别精英,回归大众。
实验有规则地给标准化让路,这是一个基本的经济学事实。当欧洲还沉浸在各种电影流派的研究、实验和争论当中时,被认为没有欧洲传统文化底蕴的美国,已经在电影产业化的道路上迈开了一大步。在暴利的驱动下,1909年美国爆发了著名的“专利权之战”,电影制片商招架不住专利公司的打压,集体外逃至西部的好莱坞。好莱坞在机缘巧合中逐渐发展壮大,日渐繁荣,最终成为今天的全球电影产业中心,成为“电影”和“电影工业”的代名词。
从1912年开始,华盛顿的大财团陆续投资电影产业,在兼并和垄断风潮过后,美国只剩下八家大公司:米高梅、派拉蒙、华纳兄弟、20世纪福克斯、雷电华、环球、联美和哥伦比亚。这些公司垄断了美国的电影市场,迅速取代了法国电影在欧洲市场的霸主地位,成为世界级的电影企业。邵牧君:《西方电影史论》,47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好莱坞意识到了电影生产标准化操作的重要性,逐步建立了工厂流水线生产模式,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初现雏形。
二、 成长期(1927—1946年)
(一) 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将电影带入有声时代的是美国人,声音进入电影无疑是电影艺术发展中的一次革命。1927年10月6日,由华纳兄弟公司出品的音乐故事片《爵士歌手》上映,标志有声电影的诞生。华纳公司也因制作最早一部有声片,对电影事业起着革命作用而获得及时届奥斯卡金像奖特别奖。尽管如此,有声电影还是受到了保守人士的攻击,他们顽固地认为电影是视觉艺术,声音会破坏这门独立艺术的完整性。他们没有意识到,有声电影已经突破了电影纯视觉演绎的局限,让电影蜕变为一门全新的视听艺术。
1933年,为尽快扭转经济严重萧条的颓势,美国成立了国家复兴管理局,好莱坞借着这股“东风”迅猛发展。到了20世纪40年代,电影工业分享到了战争给美国带来的战时经济繁荣,好莱坞迎来了“黄金时代”。《茶花女》《叛舰喋血记》《乱世佳人》《魂断蓝桥》《卡萨布兰卡》和《公民凯恩》等作品,都出自这一时期的电影梦幻工厂——好莱坞,堪称世界电影殿堂经典之作;路易斯 赖纳、凯瑟丽 赫本、费雯 丽、加里 古柏和马龙 白兰度等电影明星一时名声大噪,家喻户晓。比起出品佳作和制造明星,好莱坞对世界电影的发展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建立了制片厂制度。制片厂制度起源于美国制片人麦克 塞纳特,他发明了一整套独特的电影制作方法,强调集体智慧、细密分工和流水作业,他甚至在摄影棚高台处的办公室里装上浴盆,边洗澡边指挥拍片,开创了制片人专权霸道的先河。制片厂制度是技术、资本和市场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大型垄断性企业;二是制片厂内部分工精细,个人作用被消解在集体合作之中;三是制片人专权;四是突出演员的作用,形成明星制度。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23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值得玩味的是,在明星制度产生之前,演员并不是一种光彩耀眼的职业,而是下流行当,受到世人的歧视,形同戏子。
制片厂制度压制艺术、吞噬人才,很难实现电影商业化和艺术性的统一,许多具有艺术创造力的电影人才被湮没在程式化和类型化中。但是,制片厂制度“制作—发行—放映”的体系符合商业规律,确实促进电影生产的规范化和商业化,倒逼电影人以观众的诉求和市场的反应来测量自己的作品,由此催生了类型电影。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最突出的类型电影有喜剧片、西部片、犯罪片、科幻片、音乐歌舞片,代表作品有《一夜风流》《大独裁者》和《关山飞渡》等。类型片是根据不同题材和技巧生产出来的影片范式,是成批量生产的娱乐片而非艺术品,票房是衡量它们是否成功的尺度。著名电影理论家邵牧君认为:“这种逃避现实的(类型)电影给被现实冲突搞得烦躁不堪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暂时忘却一切的梦幻环境”,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31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因此大受欢迎,风靡一时。
由于此时犯罪类型片中出现了大量“不道德”的内容,不仅“有损国体”,且“亵渎神灵”,严重触怒了政府当局和天主教会。1930年3月,美国颁布了宗教色彩浓厚的《海斯法典》,明确规定了12条禁令和拍摄原则,当中一些内容我们似曾相识:不得对国旗不敬,不得出现裸体镜头,不得让犯罪分子富有英雄气概。1966年,美国出台电影分级制度后,备受争议的《海斯法典》才被废除。
(二) “二战”时欧洲电影
在有声技术快速国际化的进程中,好莱坞并非一枝独秀。德国托比斯—克朗影业公司作为美国之外实力最强的有声电影公司,在放映系统和技术专利方面向好莱坞发起了挑战。苏联将电影产业纳入国家发展计划中,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电影大师在蒙太奇运动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英国建立了自己的制片厂制度,1937年发行的长片数量达美国的一半之多,天才导演阿尔弗雷德 希区柯克以其独特的惊悚悬疑电影风格风靡影坛。
然而此时的欧洲大陆波诡云谲,法西斯主义的幽灵盘旋不去。1930年12月5日,好莱坞经典反战影片《西线无战事》在柏林举行首映式,约瑟夫 戈培尔竟带领纳粹党员用喷胡椒粉、放臭气弹和放老鼠的恶劣卑鄙手段捣乱现场,并逼迫魏玛政府取消影片在德国的上映许可。希特勒掌权后,德国对电影产业实行国有化,把电影作为宣扬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一批如莱妮 里芬斯塔尔一样年轻而又才华横溢的德国电影人沦为纳粹政权的帮凶。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战后遭到了审查和审判。据学者统计,德意志第三帝国出品了约1100部故事长片,其中180部为政治宣教故事片,影片内容为歌颂纳粹英雄、美化战争和抨击敌人,其余影片也多是暗含政治内容的商业类型片。
苏联、德国和意大利采取不同手段对电影进行了收购整编,实现了政府对电影业的控制。“二战”结束后,苏联的电影体制在高压政治的漩涡中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电影产业不见起色;德国电影在废墟中艰难重建,一片混乱;“而在意大利,电影工业一直不曾实行国有化,过渡到和平时期的电影制作进行得更加顺利”。[美]大卫 波德维尔、克里斯汀 汤姆森:《世界电影史》(第二版),范倍译,36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显而易见,政府利用公权力对电影业进行过度干预和野蛮收编,自身不可告人的政治企图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但来之不易的电影艺术生命力和商业活力也会丧失殆尽。
三、 发展期(1946—1960年)
(一) 第二次电影运动
西方电影一直存在着两大传统,一个是写实主义,追求严格、真实、客观,不加任何修饰地再现现实世界;另一个是技术主义,讲究技术和技巧。邵牧君:《西方电影史论》,23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法国继承了先锋主义电影运动的创新成果,在写实主义创作上进行了一系列成果丰硕的探索和实验,涌现出雷内 克莱尔、让 维果、让 雷诺等写实主义的先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影美学思想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电影美学观从传统走向了现代。意大利继承和发扬了写实主义传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成为战后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
在战后百废待兴的欧洲,一些电影创作者面对饱受战争创伤的苦难大众,站在反法西斯的立场上,从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用与当时的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制片方式来拍摄电影,便形成了第二次电影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87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罗伯托 罗西里尼的一部奠基之作——《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成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创作宣言。从1942年开始,这场电影运动延续了14年之久。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强调实景拍摄、真实记录、长镜头运用、非专业演员参演以及方言运用,针对充斥银幕梦幻、虚假和浮夸的风气,喊出了“还我普通人”“把摄像机扛到街上去”的口号,相继贡献了《沉沦》《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11时》等一批朴实、真挚和深刻的影片,打动了全世界,掀起了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电影美学革命,对好莱坞电影的传统叙事模式形成强烈的冲击,对世界电影特别是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如今,电影人依然在享用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宝贵遗产,从贾樟柯的《小武》《世界》和《三峡好人》等“纪实美学”电影作品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新现实主义的影子。
新现实主义电影受到安德烈 巴赞的推崇,他在《电影是什么》一书中指出:意大利电影表现了“拯救着一种革命的人道主义”,“是对现实的密切关注”。他宣称电影不能离开真实,并对蒙太奇理论提出质疑和挑战,认为深焦距和长镜头可以替代蒙太奇,应该通过保留电影的完整性来展现它真实艺术的魅力。齐格弗里德 克拉考尔则在巴赞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他的完整严密而又颇有些极端的理论体系,将写实主义电影理论发挥到。克拉考尔把电影当成照相的外延,其功能是记录和揭示事物本身固有的含义,而不是从创作者自己的主观意图出发去讲述虚构的故事。
20世纪50年代,电影终于拿到了艺术殿堂的准入证,以一门崭新艺术的姿态,开始进入一些欧美国家的大学课堂,和文学、美术、音乐等高雅传统艺术一道,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纵观电影史上各个阶段不同电影理论学派的发展、演进和流变,它们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其实就是人们对电影“艺术化”和“商业化”存在迥然不同的认知,并从“艺术”和“娱乐”的角度对电影进行粗浅的二元化区分。而如何实现电影艺术元素和商业元素的良性融合、共同构建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多元互补的面貌,将成为后来电影人不得不去面对的难题。
《影视娱乐法》这部书,是在《电影产业促进法》颁布后,首部影视产业领域的法律专著,我实感欣慰。正是这样一代代法律人薪火相传、接续努力,中国的法治建设才会日臻完善,“法治天下”的理想才会一步步实现。在此,我向各位读者推荐本书,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开卷有益。——江平 中国著名法学家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