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年抗战的记录中,中国远征军的历史从来是鲜为人知的。在战争中幸存的战士经历如何?他们是谁?为何当年会不约而同毅然参军?战士的自述,有血有泪,至情至性,激昂处令人血脉偾张,哀婉处令人泫然泪下,不胜欷歔。
老兵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历史千丝万缕的关系、正邪的角力、光明与黑暗的争斗;让我们进入自己的深心:出生入死的恐惧与勇气、无家可归的彷徨与锻炼、生离死别的伤痛与坚持;寻梦时的勇往直前与义无反顾、梦想幻灭时的绝望与嚎哭;友情的无私奉献、爱情的忠贞不渝;阴差阳错的遗憾、人性尊严的渴求;国破家亡的义愤填膺……凡此种种,都来得如此真实、动人及深刻。
本书呈现了两幅鲜明不同的历史图像:一幅是年轻远征军在大时代颠沛流离的激情,另一幅是退役远征军在晚年时向莘莘学子细说往事的温情。两者互相穿梭交织,把历史活现眼前,让我们看见历史如此贴近人生,并产生一份深刻的共鸣。
“腾讯•商报 华文好书”2016年10月上榜图书
十三位用青春、伤患、生命死战日寇的老战士
一场捍卫中国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的存亡之战
中国远征军老兵追忆当年的戎马生涯,重现那一段被历史湮没,却对抗战成败攸关重要的滇缅战役。
十三位用青春、伤患、生命死战日寇的老战士
一场捍卫中国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的存亡之战
中国远征军老兵追忆当年的戎马生涯,重现那一段被历史湮没,却对抗战成败攸关重要的滇缅战役。
袁梅芳
中学博学中国历史科老师。曾与周结娴老师带领学生考察新界北区村校,于2002年完成《北区村校过去、现在与未来》小书,乃开村校探究之先。四年前开始,有幸先后结识参与二次大战的十多位老战士,保障“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毅然与学生以文字承传这段几近湮没的抗日重要片段。
吕牧昀
2015年新高中文凭试应届考生。本书历史篇“可歌可泣滇缅战争”的主笔。热爱研读中国历史,敬仰抗战志士仁人舍身救国的抉择,决心尽己之力,撰述史篇,弘扬远征军战士将领救国的高尚情操。
序一不容青史变成灰 / 胡春惠 / 1
序二向师生们致意 / 武之璋 / 4
序三毌忘滇缅战争抗日英雄 / 丁新豹 / 8
序四时代精神穿越七十年 / 周梁楷 / 10
序五阅读老兵:邀请你进入一次灵魂的旅程 / 杨秀珠 / 14
自序感恩 尽心 / 袁梅芳 / 16
前言朝花夕拾:传承的意义 / 谢恺忻、王雯洁 / 26
可歌可泣滇缅战争
及时次远征缅甸 / 3
(一) 太平洋战争前的抗日及国际形势 / 3
1. 中国抗日形势 / 3
2. 国际外交形势 / 10
(二) 太平洋战争的发生、中国远征军的成立及作战经过 / 17
1. 日本扩大战线,中、美、英、荷联盟作战 / 17
2. 中国远征军首进缅甸 / 20
(三) 及时次远征入缅的得失 / 45
1. 制空权的重要性 / 45
2. 的思维与决策 / 47
3. 及时次入缅作战的策略失误 / 49
4. 意义深远的影响 / 57
第二次远征——缅北、滇西反攻 / 59
(一) 一支现代化军队的诞生 / 59
1. 中国驻印军成立 / 59
2. 印度蓝伽受训 / 61
3. 滇西整训 / 71
4. “十万青年十万军” / 73
5. 西南联大从军潮 / 76
(二) 反攻部署 / 78
1. 开拓中印公路 / 78
2. 空中力量的加强与驼峰航线 / 88
(三) 反攻进程:缅北滇西双线攻日 / 92
1. 史迪威提前反攻 / 92
2. 日军部署 / 96
3. 胡康河谷战役 / 98
4. 突破杰布班山,勇越天险 / 102
5. 孟拱河谷战役 / 103
6. 密支那战役:艰苦激烈的持久战 / 107
7. 及时阶段战后局势 / 112
8. 滇西局势 / 113
9. 缅北第二阶段的反攻 / 124
10. 芒友会师 / 129
11. 缅战终结,秋风扫落叶 / 130
(四) 滇缅反攻战的总评 / 138
1. 第二次滇缅作战得失 / 138
2. 滇缅反攻作战的胜利因素 / 139
(五) 滇缅抗战风云人物 / 151
1. 戴安澜将军 / 151
2. 齐学启将军 / 158
3. 史迪威将军 / 163
4. 孙立人将军 / 177
可尊可敬老战士
国难当前,投笔从戎驻滇缅边界 / 袁学姜 / 201
政工队宣传抗日,改任无线电报务员 / 黄光汉 / 215
从流亡学生到入缅远征军、国军伞兵团 / 胡建中 / 234
三次离队随心志,千言家书表心迹 / 陆嘉昌 / 252
缅甸华侨赴战场,藏书档案记历史 / 曾子杰 / 278
儒将风范,负伤不退,冲锋陷阵 / 万剑舞 / 296
放弃菲侨身份,战地医院、印缅前线任译员 / 王忠诗 / 313
西南联大学子征调参军,随军担任翻译官 / 黎模慎 / 338
为报日军杀父仇,远征甘成负心汉 / 苏汉武 / 350
枪林弹雨架线路,通讯兵险地执勤 / 黄树开 / 366
防毒排前线勇杀敌,屡遭批斗身心摧残 / 苏定远 / 386
无缘入缅,防御炮手中国战区轰敌 / 黎锋 / 401
巾帼英雌后援宣传,历劫鸳鸯排万险 / 吴玮 / 412
致谢 / 432
参考文献 / 434
序一:不容青史变成灰
胡春惠
著名历史学者。中国香港珠海学院文学院院长、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韩国釜山大学客座教授。
在我出生不到半年时,日本挑起的“卢沟桥事变”即行爆发,我的故乡河南省沁阳一带,很快便被日本军队所占领。起初日军仅占驻县城,乡下仍是中央军、八路军和地方游击队来来往往的地盘。后来日军发动了对太行山晋东南的所谓“扫荡战”,开始派遣其“皇军”驻扎到我们村庄来,用来封锁太行山的隘口,防止中央军和八路军下山来骚扰。我们家因院落较大又有炮楼和高围墙,所以变成了日本军队的小营房,从此我们全家三十多口流离失所,为了躲避日军而东逃西避,忽而河南汜水,忽而山西晋城。就在这兵荒马乱中,我由襁褓到了入读小学的年龄。在此一阶段中,我虽不懂中日战争为何而发生,但我却常听大人们说:那个人家的房子被日军的大炮炸掉了,那个村子整个被日军放火烧了。让我记忆最深的是,我的三伯父和四伯父被日军杀害了,我妈妈的小弟亦即我的小舅舅因为在军校毕业后当了中央军的小军官,在日本攻打洛阳时于战场上阵亡了。在家人的多次愁云惨雾中,我也陪着难过。所以我虽不知中国与日本要长期打仗的原因,但在我小小的心灵里,却留下了痛恨日本人的种子,特别是恨那些蹂躏我故乡,随意在中国大地上杀人放火,以及到处强奸妇女的日本兵。
日本侵华是早有预谋的,早在“明治维新”之后,木户孝允、西乡隆盛等便唱出了“雄飞大陆”的口号,到1904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战胜俄国之后,便将中国的东三省视之为其吞食的禁脔,所以才有日后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祸根。之后,日本更把其侵略的魔掌,伸向中国内地长城以南。从1934年起又开始引诱部分地方军阀,以华北五省自治的方式,进一步来分裂中国。所幸中国民气昂扬,日本第二个“满洲国”的阴谋未能得逞。于是日本进而以赤裸裸的武力进攻河北省的宛平县城,在1937年7月7日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
在“卢沟桥事变”之前,日本曾不停地制造事端,向中国挑衅,中国则一再向日本忍让而呼吁和平,以委曲求全的方式避免战争。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本身才从四分五裂中挣扎出来,刚刚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停留在灾荒需要救济的状态,在军事实力上与军事强国日本更是十分悬殊。中国陆军包括部分地方武力在内仅有二百多万,而日本的正规陆军及预备役部队就有近四百五十万;日本海军有舰艇一百九十余万吨,中国海军舰艇则不到六万吨;日本空军能作战的飞机有二千七百架,中国则仅有三百多架。加上日本工业化军工业基础雄厚,实非中国所能对抗。就在无可再退让的关头,“卢沟桥事变”爆发了,国民政府蒋委员长乃在7月17日悲愤地发表了著名的抗战的《庐山声明》,要求国人从此刻起均要以必死之决心,拼全民族之生命,来拯救国家之生存。
所以在“卢沟桥事变”以后的八年抗战里,每一次重大战役中,勿论淞沪战役、南口战役、忻口战役、临沂战役、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德安战役、随枣会战、长沙会战、桂南战役、绥远战役、豫南会战、上高会战、晋南会战、中条山战役、湖南常德会战、豫中会战、衡阳保卫战,在历次的战斗中,于武器不如人的恶劣条件下,中国军人上自高级将领下自脚穿草鞋的士兵,无不冒险犯难视死如归,就像郑洞国将军晚年在其回忆录《戎马余生》一书中所说,我们中国的八年抗日战争全是用将士们头颅和血肉,去抵抗日军的坦克与大炮的,其景况全是惨不忍睹。而为保卫祖国河山献出生命的数百万中国英灵,例如我的小舅舅贾超先生,阵亡在洛阳保卫战的邙山之上。事后非但默默无闻,即使连其尸骨遗骸家人也无处可寻,对于这些抗战无名英雄们,我们是不该遗忘他们的。
今年是2015年,也是中国八年抗战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七十周年,海峡两岸都将有一些纪念活动。尤其值得欣慰的是,香港这块原是英国殖民地的地区上,竟有中学老师及其爱徒,凭着自我的民族感情,以自己的财力和精力,搭飞机、坐火车仆仆风尘到处去走访那些曾参与八年抗战,年近古稀的老将士们,以孙立人、戴安澜将军等滇缅远征军将士们为主轴,把他们对日作战的亲身经历转成口述历史,再尽可能地参照搜集到的相关史料,然后编写成一册宝贵的记录。正所谓“不容青史变成灰”,这是你我当代知识分子对社会的重要责任,而袁梅芳老师、尤丽萍老师等在忙碌工作之余,竟起而率先来兑现此一义行,是十分令人感动的。兹当彼等决心将此一史册付梓之际,在下当然乐为之作序。
胡春惠谨识于香港珠海学院文学院二○一五年元月
序二:向师生们致意
武之璋
知识分子。
1985年6月的伦敦海德公园,早上还有些凉意。我走在巨大的梧桐树下,梧桐新叶已经长得十分繁茂,但是地下还有一层厚厚的落叶,想是去年秋天的叶子。踩在脚下沙沙作响,似乎在诉说光阴的故事。
远处忽然传来军乐声,未久看到一队服装非常华丽的军乐队,奏着雄壮的军乐,踩着整齐的步伐前进,后面跟着两排老人。老人服装非常杂乱,有穿军服者,有穿夹克者。几乎所有老人都戴了各种不同款式的军帽。每个人胸前都挂满了勋章,老人队伍步伐不太整齐,但是每个人都精神抖擞。
队伍行进到一个广场临时搭的司令台下集合。
我突然想到那天是6月6日,是盟军诺曼底登陆四十周年纪念日。这些老人都是二战老兵。未久,军乐奏起英国国歌。国旗在军乐声中冉冉升起。老兵举手敬礼,我注意到有些老兵的手不停颤抖,有些老兵在歌声中老泪纵横。
唱完国歌,有几位大人物上台讲话,有一位美女向老兵献花。节目在军乐声中结束。那时我早已泪流满面了,因为我想起了抗战。
任何一个文明国家都会尊敬他们的英雄。英雄的牺牲让全国百姓受惠,在沙场上牺牲的英雄又多半是无名英雄。战争结束了,政府也不会遗忘他们对国家的贡献,史家也不吝于记载他们的事迹,所谓“崇功报德”是任何文明的政府都该做的事。
中国抗战打了八年,牺牲了三百多万士兵、二百多位将军,四千多位飞行员血洒长空;海军全军覆没,不剩一艘舰艇。
如此惨烈的牺牲、如此英雄的表现,比欧美强国毫不逊色。二战初期,德军打法国,法国只撑了两个礼拜,法国就举国投降;日军打新加坡,英国十二万人不战而降;打菲律宾时,名将麦克阿瑟仓皇撤离。
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之前我们已独立抗战四年之久。我们的装备是盟国中最落伍的,但我们国军的表现比起任何一个盟国毫不逊色。
中国成为盟国一员后,与英、美联合在缅甸作战。中国作战的目标是保卫中缅公络,当时中缅公路是盟国补给中国武器及战略物资的通路。如果缅甸沦陷,中缅公路被截断,中国将难以持续抗战。缅甸是英国殖民地,英国在缅作战,是为本国利益,更深一层的考虑是怕失去缅甸后日军西进印度。美国是基于全球战略的考量支持中、英在缅作战。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约十万人入缅作战,但是因为英军怯战、中英协调不足、战略错误等原因,远征军溃败,国军伤亡达六万人。1943年10月新38师从印入缅北攻击日军18师团,第二次缅甸战役开始。自此中国在缅进行了连续十七个月的攻击,打垮了日本33集团军,彻底消灭了曾经参加南京大屠杀的18师团。收复缅甸,把全部日军逐出缅甸。根据日本防卫厅出版的缅甸战史公布,33集团军的损失如下:
遭受毁灭性损害:2个师团
遭受二分之一损害:5个师团
遭受三分之一损害:3个师团
死亡:6万3千人
如此辉煌的战绩,让世人对国军刮目相看,如此辉煌的战绩足洗中国百年之耻。如此辉煌的战绩是多少英雄用鲜血与性命换来的。但是这些英雄们的历史,因为种种原因或被扭曲或被强迫遗忘。前年凤凰卫视有一个专题报道,在缅甸有英军的死亡将士公墓,有日军的死亡将士公墓。他们的公墓十分整洁,花木扶疏,由政府雇人管理,遇有节庆派员祭奠。而中国国军公墓,因为散落多处,有些已经盖了房子,成为住宅区,尸骨不知去向。有些还存在的墓园也都杂草丛生,残破不堪,有如乱葬岗。
历史研究不能只看官方档案,因为从不能了解历史全貌。口述历史、回忆录也是历史素材,既可弥补官方档案的不足,又可与官方档案互相参证。
近年来大陆官方鼓励学术界面对历史真相,两岸许多学者都致力于国共斗争、抗战史实的研究。也有不少人做老兵的口述历史,但是流落在两岸以外的老兵是被忽略的一群。
香港袁梅芳老师带领着一批学生,做了一些老英雄们的口述历史。这些口述历史弥补了一段历史空白。这些以在香港居多的老战士有一个共同特色,就是自愿入伍,甚至争赴前线。战后就停居香港的,相对来说比较幸运,但是也没人把他们当一回事。所以苏汉武老先生会说:“2013年,我与黄树开在家乡受到佛山‘关爱老兵’志愿者深切的关怀和访问,他们肯定国军抗战的功劳,又提及远征军的抗战历史,也许是我活到现在最感到欣慰的一件大事。”
这段话听了能不令人鼻酸?年轻时千里奔赴国难,奋击日寇。政府不照顾他们,他们得不到应有的荣誉;垂暮之年,民间团体给他们一点关爱,便成为他们一生“最感欣慰的一件大事”。
正如黄树开老战士说的:“我们这批青年学生军,有战死的,有老死的,也有含屈而死的。能够活到今天的,也寥寥可数了。我们抗日,为的是民族和国家,国家应给我们一个合理的肯定。”
袁老师师生们的工作不但弥补一段历史空白,而且是用一种宗教情怀,给予这些老英雄应有的尊敬与爱心。他们的努力必然会得到两岸三地的回响。“老战士们的故事必然会传唱千古!”
借着老兵的故事,我们不但能进入他们的人生片段,还可以呈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感谢老兵的慷慨,让我们明白历史千丝万缕的关系、正邪的角力、光明与黑暗的争斗;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进入自己的深心:出生入死的恐惧与勇气、无家可归的彷徨与锻炼、生离死别的伤痛与坚持;寻梦时的勇往直前与义无反顾、梦想幻灭时的绝望与嚎哭;友情的无私奉献、爱情的忠贞不渝;阴差阳错的遗憾、人性尊严的渴求;国破家亡的义愤填膺……凡此种种,都来得如此真实、动人及深刻。
——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 杨秀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