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编著的《科学家故事100个》,是一本有趣的故事书,讲了104个关于科学家的故事。
科学家的一生是漫长的。《科学家故事100个》只是选取科学家一生中最有趣的一个故事,仿佛用照相机拍下科学家一生中最精彩的镜头。
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勤奋,惜时如金; 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勇敢,知难而进; 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谦逊,永不满足; 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好学,孜孜不倦; 这些故事告诉你,科学家是多么坚定,捍卫真理; …… 《科学家故事100个》已被列入由新闻出版总署、新阅读研究所推荐的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三十种之一。
序言
自序
1.从“班门弄斧”说起——鲁班
2.古代的“博士”——亚里士多德
3.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得2I
4.“等一下杀我的头”——阿基米德
5.龙嘴里吐出了铜球——张衡
6.妙手神医——华佗
7.月球上有他的名字——祖冲之
8.“活鲁班”——喻皓
9.多才多艺的科学家——沈括
10.他不知道发现了美洲——哥伦布
11.临死的挑战——哥白尼
12.真金不怕火——塞尔维特
13.科学不承认偶像——维萨里
14.写了27年的巨著——李时珍
15.从小热爱星星——第谷?布拉赫
16.烈火烧不了真理——布鲁诺
17.“徐家汇”的来历——徐光启
18.300年沉冤昭雪——伽利略
19.“小解剖家”——哈维
20.奇人奇书——徐霞客
21.看门人游历“小人国”——列文虎克
22.“我站在巨人肩上”——牛顿
23.预言的胜利——哈雷
24.钟和地球——李希尔
25.至死自称“印刷工”——富兰克林
26.为科学献身——罗蒙诺索夫
27.“怪人”不怪——开文迪许
28.当真理碰到鼻尖上……——普利斯特列
29.“蒸汽大王”——瓦特
30.药房里的化学家——舍勒
31.善于思索的人——拉瓦锡
32.从“朝三暮四”到专心致志——拉马克
33.牛痘的来历——琴纳
34.轮船之父——富尔敦
35.袜子的启示——道尔顿
36.敢于“改错”的人——王清任
37.怪物吓不了他——居维叶
38.墓碑上的正十七边形——高斯
39.当上“科学明星”前后——戴维
40.关于“女神”的信——柏济力阿斯
41.“大学生”念小学——斯蒂芬逊
42.从徒工到科学家——法拉第
43.画家发明电报——莫尔斯
44.“橡皮人”的悲剧——古特义
45.两次化学论战——维勒
46.迟到的聘书——阿贝尔
47.从失误中吸取教训——李比希
48.盲人的创造——布莱叶
49.把虫子放进嘴巴的人——达尔文
50.“小人物”创立新理论——伽罗华
51.海王星的发现——勒威耶;亚当斯
52.后花园里的科学实验——孟德尔
53.“必须努力工作”——巴斯德
54.珍贵的友谊——华莱士
55.“昆虫迷”——法布尔
56.“一个好汉三个帮”——赫胥黎
57.马车上的梦——凯库勒
58.“炸不死的人”——诺贝尔
59.终身努力的人——门捷列夫
60.第三位小数的胜利——瑞利
61.X射线——伦琴
62.没有电话的24小时——贝尔
63.“发明大王”的秘诀——爱迪生
64.科学的苦工——巴甫洛夫
65.在机遇面前——贝克勒尔
66.一本书的作用——拉姆赛1
67.给自己写信的人——欧立希
68.对“想当然”的惩罚——艾克曼
69.青龙桥车站旁的铜像——詹天佑1
70.电影和缝纫机——卢米埃尔兄弟(路易?卢米埃尔;奥古斯特?卢米埃尔)
71.飞机兄弟——莱特兄弟(威柏?莱特;奥维尔?莱特)
72.镭的母亲——居里夫妇(居里;居里夫人)
73.桃李满天下——卢瑟福
74.戴草帽的博士——爱因斯坦
75.偶然,也不偶然——弗莱明
76.中国的莱特——冯如
77.珍爱石头的人——李四光
78.逝世前的科学记录——竺可桢
79.揭开胰岛素的秘密——班亭
80.“贡献毕生心力”——茅以升
81.永存的墓碑——朱洗
82.“敌侨”的贡献——费米
83.两颗爱国的心——傅鹰;张锦
84.“童鱼”——童第周
85.“学不偏废”——苏步青
86.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
87.学外语像交朋友——高士其
88.归来——钱学森
89.吃豹子胆的人——蔡希陶
90.“十个指头按一个跳蚤”——李贵真
91.“预应力混凝土先生”——林同炎
92.物理女杰——吴健雄
93.奇怪的叶子——吴征镒
94.电脑大王——王安
95.“我还应继续努力”——杨振宁
96.坚强的早产儿——彭加木
97.“李精于学”——李政道
98.断手再植的奇迹——陈中伟
99.“数学怪人”——陈景润
100.丁和“J”——丁肇中
101.“棒球化学家”——李远哲
102.重要的是贡献——崔琦
103.从“红领巾”到数学家——杨乐;张广厚
104.及时位华人宇航员——王赣骏
结束语
从“班门弄斧”说起 采石江边一堆土, 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 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诗人梅之涣瞻仰了李白墓之后写的小诗。其中“鲁班门前弄大斧”一句,为后人所传诵,以至有人添了一句,变成对偶句: 鲁班门前弄大斧, 关公面前舞大刀。
“鲁班门前弄大斧”,出自成语“班门弄斧”。
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知天高地厚。
这里所说的鲁班,是春秋末年的巧匠,人们尊之为木工的开山鼻祖。
很巧,那时候还有一个巧匠叫公输般。般与班同音,有的书上也写作公输班。有人认为,鲁班与公输般是一个人,因为公输般是鲁国人,所以叫他鲁班;也有人认为,鲁班与公输般是两个人,但他们都是古代的巧匠。
由于年代久远,关于鲁班的生平,现在知道的很少。但是,关于鲁班的传说却很多。
据传说,锯就是鲁班发明的。(我国考古工作者近年来在陕西蓝田县、武功县分别发现西周时期的铜锯,早于鲁班。因此,有人认为流传多年的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并不,但此说尚无定论。)那时候,木工的工具只有斧头。鲁班带着徒弟,上山用斧头砍伐树木,非常吃力,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他的手破了,鲜血流了出来。他一看,手不是被斧头碰破的,而是被野草叶子割破的。野草叶子怎么这样厉害呢?鲁班仔细一看,这叶子长长的,边缘上有许多锋利的小齿。
鲁班深受启发,便在铁片上做出许多小齿,发明了锯。用锯锯木头,比用斧头方便、省力多了。
现代有一门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功能等用来改进工程技术系统的科学,叫做仿生学。如此看来,鲁班在野草叶子的形态启发下发明了锯子,也可以说是仿生学应用于实际的一个简单的例子。
据传说,木工用的刨、钻、铲、曲尺等工具,也是鲁班发明的。至今,有人仍把曲尺称为“鲁班尺” 。
起初,鲁班在画墨线的时候,自己拿着一头,他母亲拿着另一头。后来,他发明了墨斗弯钩,这样画线时就用不着两个人了。至今,墨斗弯钩被人们称为 “班母”,意思是说它代替了鲁班的母亲。
据说,磨同样是鲁班发明的。
本来,人们是用石杵在石臼中把米捣成粉的,又慢又费力。鲁班发现人们用手搓米,能把米搓碎。于是,就用两块圆石头来搓米,由此,发明了石磨。
关于鲁班的传说还有很多,甚至有人说赵州桥也是鲁班修的,那是越传越神了。其实,赵州桥是隋朝石匠李春带领工匠建造的。人们为什么把赵州桥也说成是鲁班修的呢?这是因为鲁班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成了聪明、智慧的象征了。
不过,还有一个关于鲁班的传说是值得记取的: 小时候,鲁班雕刻一只凤凰,结果雕出来的却像只鸡,一点也不好看,人们都嘲笑他把凤凰变成了鸡。后来,鲁班不断学习雕刻,手艺不断提高,终于雕出了一只美丽的凤凰,受到人们的赞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熟能生巧。天才出于勤奋。
鲁班并不是生下来就心灵手巧的,而是经过了刻苦的努力,才成为一个世所称颂的神匠的!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是古希腊学者中最博学的人物,在哲学、美学、教育学、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贡献。主要著作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古代的“博士” “没有一个动物同时具有长牙和角。” “反刍动物有一种多重胃,但是牙齿很不行。” “长毛的四足动物胎生,有硬棱甲的四足动物卵生。” 可以看出,上面的这些话,只有经过长期的观察、思考,并经过归纳、总结,才能说出来。
使人感到惊讶的是,这些话竞出自一位2300多年前的古人之口!他是谁呢? 他就是著名的古希腊大科学家亚里士多德。
在2300多年前,人类的生产和科学技术还十分落后。然而,就在那样的年代,亚里士多德却酷爱科学,细致地研究了许多自然现象。
为什么“没有一个动物同时具有长牙和角”呢? 亚里士多德的回答是:“野兽有了长牙可以保护自己,何必再长角呢!” 为什么“反刍动物有一种多重胃,但是牙齿很不行”呢? 亚里士多德的回答是:“正因为它们的牙齿很不行,才要靠多重胃来帮助消化。在自然界中,一贯是从这一部分拿掉后,就会在另一部分加以补偿。” 为什么“长毛的四足动物胎生,有硬棱甲的四足动物卵生”呢? 亚里士多德的回答是:“这说明动物是可分为好多类的。不同类的动物,生育的方法是不同的。如果说雄的是木匠,那么雌的就是木材!” 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384年生于斯塔其拉。他的父亲尼哥马克斯是一位医生。亚里士多德受父亲影响,从小喜爱大自然。后来,他的博学多才的老师,著名的古希腊学者柏拉图(公元前427一前347)给了他良好的教育。
亚里士多德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喜欢亲自动手做实验,而且具有很敏锐的观察力,并善于进行总结和归纳。
亚里士多德曾解剖过至少50种不同类型的动物,弄清了各种动物的内部构造。人们说,如果不是由于宗教不允许解剖人的尸体的话,亚里士多德一定会在那时候就研究人体的内部构造了。亚里士多德把540 种动物按照它们的形状分为11大类,写人他的生物学著作。这是人类及时次对动物进行详细的分类。
亚里士多德曾很详细地观察了鸡蛋孵成小鸡时胚胎的发育过程:“心好像一块红血在蛋白的中间。这一点红跳着跳着,然后伸出两条充满了血的血管,成旋涡的形状。有一层布满血管的薄皮包围着蛋黄,然后肢体才伸张出来,最初是很小而且是白色的。”这样详细、如实的科学记录,在2300多年前是多么可贵!P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