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华文化四十八堂课图书
人气:56

中华文化四十八堂课

余秋雨沉潜研究中华文化史数十年集大成之作(全新修订本震撼面世)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化>中国文化>其他  
  • 作者:[余秋雨]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35493194
  •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1
  • 印刷时间:2017-01-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中华文化四十八堂课》一书由余秋雨为北京大学学生开设的中华文化史课程讨论整理而成。本书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加上课后与学生间的“闪问”、“闪答”,形式新颖而内容异彩纷呈。这是余秋雨心中的一部中华文化史,在讨论的过程中,余秋雨对传统文化中的孔孟之道、诗骚传统、代表诗人信手拈来,流露出对中华文化的洞见与审视。这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读物,也是余秋雨向传中致敬的一本书。

作者简介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早在“”灾难时期,针对当时以戏剧为起点的文化主义专制,勇敢地建立了《世界戏剧学》的宏大构架。灾难方过,及时出版,至今三十余年仍是这一领域的教材,获“全国教材一等奖”。同时,又以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完成了全新的《中国戏剧史》,以接受美学的高度完成了国内首部《观众心理学》,并创作了自成体系的《艺术创造学》,皆获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所写作品,既大力推动了文物保护,又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体,模仿者众多。

二十世纪末,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作为迄今全球完成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一路上对当代世界文明做出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他所写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读书人书奖、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近十年来,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自二○○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联合国中国书会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世界坐标下的中国文化”等课题,每次都掀起极大反响。二○○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陈羽)

目录

及时部分 闪问

北京大学的闪问

台湾大学的闪问

第二部分 课程

及时课 童年的歌声

第二课 文明的咒语

第三课 那里没有路标

第四课 文明的胎记

第五课 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

第六课 人类文明的早期分工

第七课 世界性的老子

第八课 让我解释几句

第九课 寻找真实的孔子

第十课 一路冷遇成就的伟大

第十一课 黄昏晚风萧瑟

第十二课 君子的修身与治国

第十三课 关于下一项记忆的争论

第十四课 一个让我们惭愧的名字

第十五课 中国会不会因他而走另一条路

第十六课 诸子百家中文学品质较高的人

第十七课 一个难解的世界奇迹

第十八课 长江推举他出场

第十九课 生活在别处

第二十课 何为诗人

第二十一课 二十四史的起点

第二十二课 汉武帝的大地遇到了司马迁的目光

第二十三课 《史记》的叙事魅力

第二十四课 失落了的文笔

第二十五课 混乱和美丽同在

第二十六课 如果换了文学眼光,三国地图就改变了

第二十七课 中国历史上最奇特的一群文人

第二十八课 一座默默无声的高峰

第二十九课 光耀千古的三百二十四个字

第三十课 及时个知名画家

第三十一课 因谦恭而参与伟大

第三十二课 凉州风范

第三十三课 中华文化为什么会接纳佛教

第三十四课 文明的制高点

第三十五课 盛唐是一种心态

第三十六课 诗人排序

第三十七课 顶峰对弈

第三十八课 没有人救他们

第三十九课 多记一个名字

第四十课 夕阳下的诗意

第四十一课 精雅大汇集

第四十二课 一群疲惫的文学大师

第四十三课 九十年的尘埃

第四十四课 文化专制下的沉闷

第四十五课 五百年斯文所寄

第四十六课 远方的目光

第四十七课 太不容易了

第四十八课 结课闭门

告别

在线预览

问:先说说民间的那个“文化伪坐标”——成功,好吗?

答:好。“成功”的正常含义,是完成了一件让大家高兴的好事,但现在民间追求的“成功”,却把别人当作了对手,争夺只属于自己的利益。下一代刚刚懂事,就从家长、老师那里接受了这个伪坐标。很多家长直到今天还坚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奇怪志向,拉拽着自己幼小孩子的手开始了争取“成功”的险恶长途。

“成功”这个伪坐标的较大祸害,是把人生看成“输赢战场”,并把“打败他人”当作求胜的通道。因此,他们经过的地方,迟早会变成损人利己的精神荒路。

问:请再说说官方的那个“文化伪坐标”——民粹,老师方便吗?

答:对我来说,什么都方便。

从本质上看,官方关注民意当然是好事。但是,人们一旦陷入号称“民意”的“群众广场”中,也都失去了证据分析、专业裁断、理性判别、辨伪鉴识的能力,因此只能在众声喧哗中“从众”,在群情激昂中“随群”,这就进入了失控的民粹狂潮。

在当代,民粹大多表现为一种由谣言点燃的爆发式起哄,一旦发酵于传媒网络,必然会在山呼海啸中构成灾难。

在历史上,那种与乡间流俗合污的伪善者,被称为“乡愿”。孔子把它说成是“德之贼者也”。在现代,我们见到的民粹,太多是冒充民众的名义冲击理性底线的文人恶谑。我经历过的“”灾难,一开始由“上意”发动,很快失控,任由“民意”驱动,处处都是“革命群众”(亦即当时的“弱势群体”)组成的“民间法庭”。“”结束后,我曾多方寻找害死我亲人、关押我父亲的恶人,但的回答都是一样:革命群众。

现在不少官员为了标榜自己的形象,把很多并无科学统计的所谓“民意”当作精神价值,我认为,一是无奈,二是作秀。北大学子,必须警惕。

问:我喜欢老师的痛快淋漓,而不喜欢文化学术界惯常出现的那种左右逢源、貌似的废话。现在想请您再说说学界祭拜的那个“文化伪坐标”——国学,这对老师也没有什么不方便吧?

答:“国学”,如果说成是“中国学”、“中国文化”、“中国传统经典”等,就很正常了。但现在,执意要把一种学问抬升到可以与“国旗”、“国歌”相提并论的政治高度,就产生了很多问题。至少,会对国内同类文化不公平,会与国外同类文化不相融。

举一个小例子就明白了。如果说京剧是“中国戏剧”,谁也不会反对,但是,如果把它说成“国剧”,就套上了“性”和“排他性”的金项圈。这样一来,该怎么处置比它更经典、更悠久的昆剧?怎么处置产生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的元杂剧?

而且,现在京剧也遇到了重大生存危机。如果封成了“国剧”,还有谁敢动它?还有谁敢改革?

“国学”的范围当然比“国剧”大得多,但由于同样在追求一种“国家主义”的文化,也就有了“排他主义”,会产生一系列逻辑矛盾。

问:我很赞成老师的观点,“国学”这种提法的毛病,是试图通过“国家主义”来推行“排他主义”。不仅“国剧”,现在争来争去的所谓“国酒”、“国饮”、“国服”,也都是为了商业利益而推行“排他主义”。其实,只要有了“排他主义”,反而会把自已做小,对吗?

……P10-11

媒体评论

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白先勇

这个时代,是大争议出大成就,我们有幸就遇到了一批大人物。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得风气,开生面。他有关文化的研究,蹈大方,出新裁。他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

——贾平凹

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金庸

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锤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余光中

余秋雨先生每次到台湾演讲,都在社会上激发起新一波的人文省思。海内外的中国人,部变成了余先生诠释中华文化的读者与听众。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荣誉教授高希均

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三次来美国演讲,无论是在联合国的国际舞台,还是在华美人文学会、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纽约大学或国会图书馆的学术舞台,都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搭建了新的桥梁。他当之无愧是引领读者泛舟世界文明长河的引路人。

——联合国中文组组长何勇

秋雨先生的作品,优美、典雅、确切,兼具哲思和文献价值。他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正用得上李义山的诗:“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

——纽约人文学会共同主席汪班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