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隋文帝杨坚传图书
人气:38

隋文帝杨坚传

隋文帝杨坚是一位的政治家,他亲自推行的“三省六部”制的政体框架直至今日仍有影响。他倡导的“科举”考试制度,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他终结了中国历史上二百七十多年的战乱,奏响了“开皇之治”的盛世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历代帝王>隋唐五代十国  
  • 作者:[杨秀]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16809747
  •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7
  • 印刷时间:2016-06-2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隋文帝杨坚传》清清楚楚地告诉你杨坚是怎样结束华夏大地二百七十多年的战乱,又是怎样在10年内建立起一个民富国强的大隋王朝的。

杨坚及时个倡导科举制度,以选拔的人才,被世人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五大发明。杨坚建立的大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版图的时期;杨坚统一中国后,又创造了三省六部的政体框架,影响深远,可见杨坚的勤政和睿智。

杨坚和所有的圣明君主一样,也犯有一些历史错误。他选择了花言巧语的杨广为太子,断送了大隋基业,也掩盖了他在历史上璀灿的光辉。

编辑推荐

杨坚就是隋文帝,他继秦始皇、汉高祖、晋武帝之后,第四次统一中国,为大隋王朝开基立业,从大乱走向大治,缔造了可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媲美的“开皇之治”,上追秦皇汉武,下启唐宗宋祖,雄视百代,却被后世遗忘。

提到历代雄王霸主,人们首先会想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其次会想到光武、曹操、康熙、乾隆,很少会想到杨坚、更不会提到隋朝。即使提到隋朝,首先想到的也是隋炀帝。其实,这是对历史的误读,论国家实力和军队战斗力,隋朝强过唐朝;论个人的丰功伟绩,杨坚可与秦始皇比肩。

秦始皇积二十余位秦国国君数百年之惨淡经营,后“奋六世之余烈”,方成一统天下之势。杨坚代周建隋,内有政敌掣肘,外有强邻虎视,内忧外患,交相攻击,他一统天下,却只用了九年时间,且疆域远远超过秦代!

秦始皇以“三公九卿制”奠定封建中央集权制的权力构架;杨坚则易之以“三省六部制”,使中央集权制的权力构架更接近于现代国家的政体框架。

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推行愚民教化,招致千秋唾骂;杨坚则开科举之先河,使天下寒门士子能凭寒窗苦读改变自身命运,可谓功在千秋。有人说,科举制是中华民族的第五大发明。而杨坚作为科举之首倡者,实乃功莫大焉!

比之秦始皇,杨坚毫不逊色,比之其他帝王,自可以昂首挺胸,翘首以居!他是一个值得深究的人,一个蕴藏着丰富历史财富的雄王霸主!

作者简介

杨秀(笔名)

标准80后,豪气满身,壮怀激烈。自幼酷爱祖国的辉煌历史,崇尚英雄豪杰。历经七年的精雕细琢,完成了《隋文帝杨坚传》这部作品。

该书从真实的历史中,还原出这位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千古一帝杨坚的一生。

目录

楔子——南北朝的形成和终结 / 001

及时章 战火催生救世主 / 004

1.杨门列祖 004

2.父亲杨忠 007

3.相貌非凡 014

4.进入太学 017

5.初入官场 018

第二章 历经官场惊险 / 021

1.兴周代魏 021

2.岳父遭难 025

3.扈臣政变 031

4.面相事件 037

第三章 英雄用武有地 / 045

1.君臣相知 045

2.联姻皇室 046

3.二次相面 048

4.权臣失威 049

5.铲除权臣 051

6.灭佛运动 055

7.灭齐之战 057

8.知音驾崩 061

第四章 官场遭遇“逆春寒” / 066

1.极品天子 066

2.险遭杀戮 074

3.收买近臣 076

4.因祸得福 080

第五章 “被迫”登基为帝 / 083

1.重组权力核心 083

2.轰走汉王 085

3.安抚“五王” 086

4.叛乱四起 088

5.镇压尉迟迥 090

6.平定司马消难 097

7.平定王谦之乱 100

8.剪灭诸王 103

9.进位随王 106

10.杨太后的无奈 107

11.代周兴隋 109

第六章 打败干预势力 / 113

1.征吐谷浑 113

2.反击陈国 117

3.降服突厥 120

第七章 固化国内统治 / 129

1.营造新都 129

2.王谊、元谐之死 132

3.诛杀不轨之臣 138

4.废除梁国 143

第八章 运筹渡江战役 / 149

1.策划战争 149

2.陈后主乱政 152

3.不一样的贺若弼 154

4.白土冈之战 156

5.金陵王气黯然销 158

6.诛杀张丽华 161

7.两虎争功 162

8.降伏二萧 165

9.少年老成的秦王 168

10.平定岭南 170

11.长江之神 173

12.荡平东南叛军 177

第九章 摆平悍臣扈将 / 183

1.二士争功 183

2.拒绝封禅 185

3.苏杨较劲 187

4.修订律制 189

5.李德林之死 190

6.高、杨交恶 192

7.博士何妥 193

8.苏威倒台 197

9.虞庆则之死 199

10.王世绩被诛 202

11.罢免高颎 205

第十章 巩固江山根基 / 214

1.斥责太子 214

2.移爱晋王 219

3.秦王之死 224

4.废黜太子 226

5.摔死名将 231

6.开皇之治 237

第十一章 恶之花结恶之果 / 245

1.晋王为储 245

2.永别爱妻 248

3.囚禁蜀王 249

4.令狐熙之死 255

5.太子摄政 258

6.至死方悟 260

在线预览

及时章 战火催生救世主

时间:公元541年6月13日夜。

地点:西魏的冯翊郡般若寺。

事件:天籁声中,一个婴儿呱呱坠地,晨钟报晓,中华大地即将迎来“开皇之治”的威世。

一个终结者、缔造者诞生,中国社会二百七十多年的战乱局面,将由这个新生儿来终结,一个继往开来的强势王朝将由他缔造。

他的名字叫杨坚!

1.杨门列祖

按照史家惯例,为帝王作传之前,要先交代他们的世系。所谓世系,也就是家庭出身问题。帝王的宏基伟业不是白来的,除了自己的创业,还要感谢先祖积下的阴德。

谁都知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的理论不符合历史逻辑,但历代帝王将相们很信奉这一套。陈胜、吴广不信,质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问得荡气回肠,把造反大业也搞得回肠荡气。不过,不信是可以的,结局是必须要承认的,他们的宏基伟业只延续了几个月,就灰飞烟灭!

很多人发达后,总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门第高大起来,虽然他们的父辈是穷人,大家都看在眼里,这个事实无法改变。但他们会追本溯源,上溯到N多年前,一番考证之后,顿觉豁然开朗,原来自己的N代老祖宗是如此的显赫,不是威震朝野,就是富甲一方,或者德高望重、誉满天下。于是赶紧认祖归宗,一番高攀之后,脸上就有光了,门庭也生辉了,走起路来也理直气壮!

在这里,我不妨给大家讲个笑话。据说明末张献忠扯起反明大旗后,几经沉浮,终于形成气候。他挥师杀到四川,兵锋所指,势如破竹,帝王大业翘首可望。但张献忠有个挥之不去的心结:官方说他是“反贼”,民间说他是绿林好汉,千言万语归结为一句,就是出身很贫寒。这件事让他很揪心,他决定抬高自己的门第,认一个世人皆知的名人做自己的老祖宗。但这个名人必须是年代久远的,太近了,别人一下子就能考证出来,说他是个冒牌货。一番权衡后,他决定认三国时期的张飞为老祖宗:一则张飞的名气够大,会打仗,天不怕地不怕,只服刘备、关羽,这一点跟他造反大王的身份很切合;二则张飞与他相隔一千四百多年,世易时移,年代久远,旁人无从考证,没人敢说张飞不是他的老祖宗。他率军经过张飞庙时,让幕僚写了一篇认祖归宗文,在庙里举行隆重的认祖归宗仪式。一番祭祀之后,他郑重地念起了认祖归宗文,内容不外乎缅怀先祖的赫赫武功,誓将反明大业进行到底,建立咱张家人自己的基业。这篇文章写得太有文采,化用的典故很多,铺陈夸张,晦涩难懂,张献忠没有念过几年书,读起来很吃力,可认祖归宗又是大事,不能由旁人代读。他越读越吃力,读到一半时,再也读不下去,索性扔掉文章,冲着张飞的神像,掷地有声地说:“算啦,套话也不必多说,反正你也是个爽快人,你姓张,我也姓张,你长我一千四百多岁,你是我崇拜的大英雄,从今以后,你就是我老祖宗……”

这个笑话说明,中国人的潜意识里是很看重家庭出身的。如果你的祖宗八代中没有一个名人,你纵然有天大的本事,在那些高门显贵面前,也抬不起头来。因此,历代史家为开国帝王作传,总要对他们的祖先进行一番铺陈渲染,向世人传达一个不是真理的真理:杰出的祖先必然会有杰出的儿孙。我们不是史学家,更脱不了这个俗,姑且遵循这个惯例来梳理一下杨坚的祖宗。反正此时杨坚才诞生,不妨在他成长之际,追踪他的家族渊源,看看他的家庭出身是否显贵。

杨坚认下的那位远祖很有来头,名叫杨震,此人名气很大,足以装点帝王门庭。

杨震是东汉人,字伯起,人称“孔子转世”,从小拜当时的大儒桓郁为师,攻读《欧阳尚书》。桓郁曾为汉章帝、汉和帝两朝皇帝讲授儒经,是名副其实的两代帝师,官居太常,位列九卿。在这位大师的指点之下,天资不凡的杨震学业大进,他博览群书,对当时的各种学问无不涉及深研,年仅十几岁时,就已名满天下,为时人所望。

地方州郡长官纷纷推举杨震为官,杨震却置之不理。他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想干大事!

当时外戚、宦官专权,东汉帝国朝纲失统,地方豪强各自为政,杨震认为此时出来做官,凭自己一己之力,很难有所作为。他决定发挥自己的特长,以自己为核心,培植一个强大的精英势力集团,然后去参与朝政,改造社会。

从20岁起,杨震在华山脚下广收门徒,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讲学生涯。

他学问渊博、品德高尚,弟子无论贫富,皆一律善待,加上他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注重教学质量。四方好学之士,蜂拥而来,华山脚下书声朗朗,学馆如市。

他的学生前后超过了3000人,才华出众之士比比皆是,不少学生成为国家栋梁,如弟子虞放官至司空(掌管国家工程建设的官员),陈翼更是一代名臣。如此造化,足与春秋时期的孔子相提并论。于是,杨震有了“关西孔子杨伯起”这一雅号,人称“关西夫子”。

经过三十年的讲学授徒,杨震以自己为中心,培植起一个强大的精英势力集团,这些精英之士遍布朝野,涉足各行各业,左右了当时的社会舆论走向。

对社会、朝政有了话语权,年届五十的杨震决定出来做官。

此后二十年,杨震凭其出色的才学、人品、做事的干练及众多弟子的铺垫、烘托,在官场上一路升迁,从襄城令到刺史、太守、太仆、太常,至汉安帝永宁元年(公元120),升为司徒(即丞相),位列“三公”。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又晋升为太尉,居“三公”之首,掌管朝廷军事大权,直至延光三年。

在二十多年的从政生涯中,杨震恪尽职守、秉公办事、廉洁自律、从不徇私,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善事,成为千秋万代学习的官场楷模,留下了许多历史佳话。在此,我们不妨列举一例:

杨震在荆州刺史任上政绩突出,调任东莱太守。他前往赴任,途经昌邑(今山东巨野)。昌邑县令王密是他任荆州刺史时举荐的“茂才”,凭着“茂才”身份跻身仕途。王密是个好官,更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听说杨震途经昌邑,便想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在白天前往杨震下榻之处谒见后,他特地准备了黄金十斤,于夜深人静之时悄悄送到杨震那里。对此,杨震不但不领情,反而批评他说:“你我是故交,关系密切,遗憾的是我了解你的为人,你却不了解我的为人,这是为什么?”王密以为杨震是故作姿态推辞,便信誓旦旦说:“现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况且学生只是想报答老师的知遇之恩,并无其他念头。”杨震听了很生气地说:“你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现在天知、地知、我知、你知,难道你想欺瞒天地、自欺欺人吗?”王密听了这番话,十分惭愧,只好收回黄金,郁郁而去。

这就是千古流传、家喻户晓的“暮夜却金”故事,杨震也因此被后人誉为“四知先生”。

关于杨震的历史佳话远不止这些,有兴趣者自去搜求,此处不再赘述!总之,他的人品、学品、官品、官声都足以为万世楷模,是一位近于“圣人”的大师、大官僚、大政治家!这样的远祖足以为杨门增光添彩!足以让杨坚感到自豪。

但是,盛极必衰是历史的必然,杨门也逃脱不了这一历史宿命。杨震死后,杨氏家族很快走向衰败,连续好几代都默默无闻,直到第8代子孙杨铉来到这个世上,杨家才有了一丝振兴的迹象。

杨铉做过前燕帝国的北平太守,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地级市市长,正厅级。

杨铉的儿子杨元寿投奔北魏帝国,做了北魏的武川镇司马。

武川是北魏的军事重镇,拱卫着帝国首都平城,出任镇将的,一般都是朝廷亲贵,镇将下属军官都是鲜卑贵族。杨元寿能以汉人身份出任武川镇司马,足见北魏皇帝对他的器重。

杨元寿之子杨惠嘏也不赖,官至太原太守。其孙杨烈则更进一步,位至龙骧将军和太原郡守。

杨烈的儿子叫杨祯,是位勇猛、彪悍的战将,军功卓著,被授予建远将军的称号。不过,他的运气实在欠佳。当时,北魏衰败,时局动荡,北方爆发了“六镇”起义。杨祯奉诏征讨,却被破六韩拔陵率领的起义军打得大败。杨祯死里逃生,捡得一条性命,避居中山。不久,他又组建起一支军队征讨起义军,这一次他的对手叫鲜于修礼,一个比破六韩拔陵更生猛的义军将领。这一仗,杨祯战死沙场。

一个将军能战死沙场,算是死得其所。不过,留下来的孤儿寡母却必须要接受命运的煎熬,杨氏家族的复兴之路似乎走到了尽头。

关键时刻,杨祯的独子杨忠站了出来。他擦干脸上的泪水,踏着父辈的血迹,扛起家族复兴的大旗,一番征战厮杀,终于使杨氏家族的复兴之路重现曙光。他是杨震之后及时个堪称显赫一时的人物,只不过他靠的不是文治,而是武功!

杨忠是谁?他就是杨坚的父亲,一个为儿子铺平官场道路的一代名将!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