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张季鸾与《大公报》:报人时代图书
人气:42

张季鸾与《大公报》:报人时代

虽然有*的个案出现,但在当时一般报人看来,只要不涉及"赤化"宣传,在报刊上指陈时政,批评当权还是有一定空间的,因此这段时期新报刊的创办依然很多。 当时人们创办报刊很少有长久打算,一般拉来一笔资金,或者拉...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人文/社会学家  
  • 作者:[王润泽]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101057119
  •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8-08
  • 印刷时间:2008-08-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300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虽然有的个案出现,但在当时一般报人看来,只要不涉及"赤化"宣传,在报刊上指陈时政,批评当权还是有一定空间的,因此这段时期新报刊的创办依然很多。

当时人们创办报刊很少有长久打算,一般拉来一笔资金,或者拉来政治关系,有个政治和经济上的靠山,就开始办报。钱花光了没有接济,或者政治靠山倒台了,报纸也就办不下去了。特别是北方,政治的动荡、商业的不完善、经济的不发达都直接影响了报纸的经营。

当时在北京,《晨报》、《世界日报》、《京报》算是大报,销量多时不过八九千份,少的则只有三五千份。日本人办的《顺天时报》因为有日本势力的庇护,敢于刊登些别的报纸不敢登的新闻,因此销量大约有一万五千份左右。

天津作为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重地,比邻首都,接近中央,同时又有租界外国势力的庇护,因此在历史上就常有舆论重镇盘踞。清末维新变法时期著名的《国闻报》、1902年的《大公报》、1915年的《益世报》都是

影响巨大的报纸。特别是1902年创办的《大公报》,在京津很有名气。其创办者英敛之是满族人,天主教徒,主持《大公报》十年,辛亥革命后退出。

编辑推荐

上海滩的立足,汉口阵地的艰守,重庆时代,张季鸾,《大公报》与民国社会。

作者简介

王润泽,1971年7月生。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新闻史教研室副主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日本电通株式会社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代表作有:《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编著者之一)、《中国新闻事业图史》(著者之一)、《:最

目录

引言:民国十五年(1926)

军事政治环境:风云际会、五味杂陈

舆论环境:渐松渐紧

报人之死:邵飘萍、林白水

《大公报》:归去来兮之重生

及时部分 1926年前的张季鸾和《大公报》

一、1926年前的张季鸾

命运多舛的童年

师者刘古愚

伯乐沈卫

东渡扶桑,意属革命

孙中山大总统的秘书

投身报业的反袁勇士

人生的低谷

二、1926年前的《大公报》

英敛之创办《大公报》

王郅隆控制的《大公报》

《大公报》引来胡政之

吴鼎昌出资重建《大公报》

第二部分 张季鸾与新记《大公报》

一、天津时期的新记《大公报》

新记《大公报》首倡"四不主义"

团结、合作、勤俭的《大公报》人

天津时期的报道内容

天津时期的社评

二、走向全国、走向成熟的《大公报》

1.上海滩的立足

"全国版"的流产

西安事变中的张季鸾

抗战爆发

2.汉口阵地的坚守

全力报道武汉大会战

范长江离开《大公报》

3.重庆时代

抨击投敌叛国

对"皖南事变"的态度

对"晋南战事"的报道

荣获"密苏里新闻学院"奖章

的指导

……

第三部分 张季鸾后的《大公报》

附:张季鸾生平年表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