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在陕甘宁边区图书
人气:33

在陕甘宁边区

《在陕甘宁边区》一书以陕甘宁边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为主线,生动记述了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主要经历和卓著功勋,记述了他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革命品格,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以...

编辑推荐

《在陕甘宁边区》一书以陕甘宁边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为主线,生动记述了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主要经历和卓著功勋,记述了他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革命品格,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表达了老区人民对他的无限怀念和崇敬热爱之情。全书主题鲜明,资料翔实,是一部研究西北革命根据地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同志光辉一生的重要图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阅读价值。

目录

及时章投身革命

一、早年的生活

二、接受革命思想

三、参加革命活动

第二章陕甘边区的兵运斗争

一、在苏雨生部的兵运斗争

二、发动和领导两当兵变

第三章开辟渭北游击区

一、初见刘志丹

二、开展渭北游击活动

三、在渭北游击区的工作

第四章创建照金革命根据地

一、开辟照金苏区

二、负责党政军工作

三、坚持陕甘边区斗争

四、主持陈家坡会议

五、浴血保卫薛家寨

第五章领导南梁政府工作

一、制定创建南梁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和策略方针

二、莲花寺整编,红二十六军进军南梁

三、重建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

四、参与领导及时次反"围剿"斗争

五、支援陕北游击区的及时次反"围剿"斗争

六、扩大南梁革命根据地

七、创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和各县红色政权

八、制定和实施"十大政策"

第六章巩固和扩大陕甘革命根据地

一、筹划陕甘边区第二次反"围剿"斗争

二、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的成立

三、南梁中心区的艰苦斗争,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移至下寺湾

四、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扩大

第七章迎接长征红军到陕甘

一、第三次反"围剿"斗争

二、喜迎红二十五军

三、错误"肃反"的阴云,刘志丹、等蒙冤

四、迎接中央红军到陕甘苏区,刘志丹、等获解救

五、直罗镇战役--中国革命大本营的奠基礼

第八章两赴关中特区

一、纠正"左"倾错误,开展关中工作

二、领导关中特区的反"围剿"斗争

三、主持七界石会议,扭转危急局面

四、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第九章参加红军西征战役

一、参加西征红军在陇东的战斗

二、领导陇东新苏区的革命和建设

三、山城堡战役爆发,陇东新苏区的支前工作

第十章创建关中分区抗日民主政权

一、主持关中分区的工作

二、开展普选运动

三、建立"三三制"政权

四、实行精兵简政

第十一章领导关中分区的经济文化建设

一、开展大生产运动

二、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三、从事文化教育建设

第十二章防守边区的南大门

一、及时次反磨擦斗争

二、第二次反磨擦斗争

三、第三次反磨擦斗争

四、爷台山反击战

第十三章在绥德分区

一、开展社会调查

二、在"抢救运动"中保护干部和知识分子

三、喜结良缘

第十四章"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主政西北中央局

一、接应三五九旅返回边区

二、指导甘肃的敌后工作

三、正确开展工作

四、开展整党运动,加强党的建设

第十五章在陕甘宁保卫战的前线

一、紧急动员,保卫边区

二、回击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边区的挑衅

三、率领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出击陇东

四、指挥延安南部的阻击战,中共中央留在陕北

五、赢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捷

六、挥师陇东、三边

七、沙家店鏖兵,西北野战军转入反攻

八、宜川瓦子街战役--西北战场的空前大捷

第十六章在解放大西北的硝烟中

一、西北春季攻势,提出新区工作方针

二、西北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提出接管西北城市的方针和政策

三、西安解放,创造榆林方式

四、横扫大西北

五、西北军政委员会在西安成立

附录在陕甘宁边区活动大事记(1913-1950)

参考文献

后记

在线预览

及时章投身革命

一、早年的生活

1913年10月15日(农历九月十六日),出生在陕西省富平县习家庄(今属淡村镇中合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富平,因其物阜财丰,富称沃壤,利甲关中,民风淳朴,取"富裕、太平"之意,包含了老百姓对美好幸福生活向往和追求的纯真目标。富平县地处陕西省的关中渭北地区,是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东邻蒲城、渭南,南接高陵、临潼,西连耀县、三原,北依同官(今铜川),桥山的余脉由北伸入富平县境内。的家乡习家庄位于石河川中游,距离富平县城15华里。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一个宁静恬怡的小村庄。出生时,家里有十余口人,当时习家已经过几代人的省吃俭用,置下了七八十亩田地,在风调雨顺的年景里,经过全家的辛勤劳动,基本可以解决一家人的温饱。这为后来上小学、读师范、接受正规教育,提供了基本的家庭经济条件。

但是,在黑暗的旧中国,"富平"这个吉祥的地名并不能给老百姓真正带来福气。的童年时代,他的家乡陕西富平也和全中国一样,正处于新旧势力激烈交锋、社会剧烈动荡的时代。此时,辛亥革命刚刚结束不久,民国的年号虽然已有了,但统治关中大部分地区的北洋军阀皖系的陕西督军陈树藩,在政治上专横跋扈,结党营私,压制人民的民主自由;在军事上穷兵黩武,纵匪殃民,向滥觞于家乡富平及三原、白水一带的陕西靖国军势力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兵连祸结,生灵涂炭;在经济上对外出卖陕西的棉业和铜元制造权,换取日本洋行的借款,对内大开烟禁,强迫农民种植鸦片,祸国殃民,巧取豪夺,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层出不穷。在封建军阀的长期战争和分割下,连年战乱,广大人民群众啼饥号寒,痛苦不堪,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流行的《灾民泪》歌谣反映了陕西人民悲惨的生活状况:"心似滚油煎,炮火更连天,既无柴又无米,实在真可怜!还有那开花弹,城里天天见,倘若是遇着了,一命丧黄泉。"陈树藩还极力钳制新文化新思想,提倡尊孔读经,大多数学校仍然以进行四书五经之类的封建伦理教育为主,老气横秋,死气沉沉。

当时,在渭北的富平、三原地区,以于右任为总司令的陕西靖国军与孙中山保持着联系,成为一支坚决反段(祺瑞)驱陈(树藩)的重要政治和军事力量。1919年2月,北洋军阀政府与南方军政府的南北议和开始后,陕西靖国军与陈树藩于当年4月划界停战,三原、泾阳、高陵、富平、白水、蒲城、澄城、同官等八县的全部或一部,及渭南的河北一带,划归陕西靖国军管辖,形成了靖国军管辖区与陈树藩南北对峙的局面。在陕西靖国军的管辖区内,民主空气比较活跃,新思想的宣传比较自由。由于有了这样一支政治力量的存在,加上五四前夕陕西已有了一批学生相继出国或赴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地求学,他们在外地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熏陶,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把新思潮传至家乡,与家乡青年不满现状、追求光明、渴望进步的心理要求紧相呼应,造成了后以三原为主的渭北地区新思想传播活动从震荡到发展的极为有利的形势,这些因素后来成为接受革命思想,走上革命道路的环境条件。

渭北地区社会环境黑暗与光明,进步与倒退的反复较量,在幼小的心灵中刻下了深深的印痕,给他以深刻的人生启迪。受这一特定文化氛围的影响,养成了追求光明、憎恶黑暗、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性格品质。

是在渭北地区一个典型的团结和睦、三代同堂的农民家庭里长大成人的。父亲习宗德和母亲柴菜花都是朴实的庄稼人,他们忠厚、友善、勤劳、节俭的优良品德的耳濡目染,深深地影响着的人生品格,形成了他勤劳朴实、忠厚善良、忍让负重、吃苦耐劳的道德风范。在很小的时候,就常跟随父辈们下地参加田间劳动,掌握了不少种田的本领。以至在数十年后,他在参加北京十三陵水库劳动时,依然能够熟练地和总理那样推着一辆独轮小车推土运石。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自己从小在农田耕作,会犁、耧、耙、耱等多种农活技术。

1922年,刚满九岁时,父亲送他到离家二里以外的都村小学上学,这所小学今天被命名为"仲勋小学"。步入都村小学那座坐北向南的中山型门楼的朱红色大门的那一刻起,他的整个人生道路也就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非常喜欢这里的学校生活,学习十分用心,除了刻苦学习国文(后改为国语)、算术、社会、自然等课程而外,还须熟背诸如《三字经》等多种蒙学经典。从接受小学教育之时起,就表现出聪颖的天资和对文化知识的渴求,他能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背得滚瓜烂熟。在校期间,与在同一所学校学习的家住同村的低年级学生周冬至结为好友。课余,性格活泼的与小伙伴们一道在宁静秀丽的大自然中无忧无虑地嬉戏,村子西边的涝池旁、打麦场,常常是小伙伴们尽显活泼天性、嬉戏玩耍对阵的地方。因在组织游戏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天赋,那时,小伙伴们亲昵地称他"习司令"。

……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