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东魏北齐庄严纹样研究图书
人气:53

东魏北齐庄严纹样研究

本文以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北方东魏北齐(534~577年)佛教石造像及墓葬壁画中的纹样作为研究对象,由两部分组成。 上编,"纹样概要研究"。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通过考古学的类型学分析,对东魏北齐纹样进行综合梳...
  • 所属分类:图书 >历史>文物考古>美术考古  
  • 作者:[苏铉淑]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考古新视野丛书
  • 国际刊号:9787501023134
  •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8-01
  • 印刷时间:2008-01-01
  • 版次:1
  • 开本:大3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文以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北方东魏北齐(534~577年)佛教石造像及墓葬壁画中的纹样作为研究对象,由两部分组成。

上编,"纹样概要研究"。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通过考古学的类型学分析,对东魏北齐纹样进行综合梳理,初步建立该时期纹样的基本框架。并归纳出此时期纹样的大体特征及东魏北齐境内各地区纹样的特征。

纹样的盛衰及演变过程与当时信仰、意识形态以及历史文化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下编"重点纹样研究"中,主要讨论纹样的宗教及社会含义。我们选择三种较为流行的佛教纹样,如宝塔纹、宝珠纹以及双树纹,从形制分析着手,显示出这些纹样的时代、地区特征。尔后运用图像学及历史社会学的方法,探讨这些纹样出现的背景、含义、社会功能以及宗教艺术与墓葬艺术之间的互动等。

本文按文献及实物的考证,认定这一时期流行的覆钵顶单层宝塔纹很大程度上就是阿育王塔。而且论证东魏北齐境内阿育王塔的流行,与北齐皇室的转轮圣王统治思想关系密切。这一时期宝珠纹的特点是将宝珠置于柱头上,可以说是"珠柱"或"宝幢"。按佛经的记载,宝幢通常立于佛国净土,所以它的盛行反映东魏北齐时期净土信仰的发展情况。由于山水文化的发展,且在涅磐信仰的影响下,在定州地区双树纹很盛行。

作者简介

苏铉淑,1964年生于韩国全州。1986年毕业于首尔西江大学历史系。1999年毕业于梨花女子大学美术史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9年至2001年在《首尔新闻》当记者。现任梨花女子大学研究生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与美术史。曾发表《东魏北齐宝塔纹研究》、《响堂石窟火焰宝珠纹研究》、《中国南北朝时代宝珠纹研究——以墓葬美术为中心》、《北响堂石窟北洞的转轮圣王象征》(后两篇论文以韩文发表)等论文。

目录

引论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二东魏北齐佛教石造像与壁画墓的发现及研究

1. 佛教石造像的发现与研究状况

2. 壁画墓的发现与研究状况

三关于研究方法

上编纹样概要研究

及时章佛教造像

一邺城地区

二太原地区

三青州地区

四定州地区

第二章壁画墓

一墓道

二甬道

三墓室

下编重点纹样研究-

及时章宝塔纹的形制特征与含义

一南北朝晚期宝塔纹的形制特征

1. 南朝(梁)

2. 北魏

3. 东魏北齐

4. 西魏北周

二(覆钵顶)单层方塔的含义

1. 多宝塔

2. 阿育王塔

三宝塔纹的流行背景

1. 阿育王塔信仰与北齐皇室

2. 佛国土的象征物

3. 佛舍利塔的礼拜与除诸障碍

四小结

第二章佛教艺术中的宝珠纹~以响堂石窟"珠柱"为中心

一北朝晚期诸石窟宝珠纹的形制特征

1. 龙门、巩县石窟

2. 响堂石窟

3. 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

二响堂石窟宝珠纹的来源及含义

1. 在中国,"珠柱"的出现

2. 作为净土的象征物宝幢"珠柱"

3. 阿育王柱和响堂石窟的"珠柱"

三小结

第三章树木纹一以定州地区双树纹为中心

一"圣树"的形式

1. 中原式圣树

2. 芒果系圣树

二南北朝时期树木纹流行的情况及其背景

三从树木纹到双树纹的转化:"双林"与净土思想

五关于"龙树"

第四章墓葬艺术中的宝珠纹

一 南北朝时期墓葬艺术中的宝珠纹

1.墓室壁画(画像砖)

2.墓碑与墓志盖

3.石棺与石棺床

二 宝珠作为日月与璧的代替物

1.日月

2.璧

三在墓葬艺术中宝珠纹流行的背景

1.佛教艺术的影响

2.宝珠的圆形化和中国内地胡人的活动

四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