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语之可02:英雄一去豪华尽图书
人气:25

语之可02:英雄一去豪华尽

黄仁宇、熊召政、雪珥……名家名篇,定位于高端阅读群体,兼具史料性、思想性、文学性的历史文化大散文。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化>文化随笔  
  • 作者:《[作家文摘]》[·语可书坊] 策划、[张亚丽]主编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14356755
  •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2
  • 印刷时间:2017-02-13
  • 版次:1
  • 开本:3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这本连续出版物取名“语之可”,由《作家文摘》 语可书坊策划。书名受启发于孔子所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定位于高端阅读群体,以思想力澄明未来。

《语之可》以一种独立纯粹的阅读趣味投入浩如烟海的文字中,发现、筛选、整理出那些兼具史料性、思想性、文学性的历史文化大散文,既有学者的深邃思想,旨要高迈、洋溢着天赋和洞见;又有文人的高格境界,灵动优美、感动人心,以有价值力量的文字,剑指“文史之旨趣,家国之气象”。

辑共三种,本书是第二种,收录了黄仁宇、熊召政、雪珥等名家名篇。

本书另附扬无咎、钱选、赵孟頫、王冕、徐渭、赵之谦等宋元绘画大师的全彩画作,在阅读的间隙,以艺术美浸润读者的身心。

编辑推荐

1、定位于高端阅读群体,兼具史料性、思想性、文学性的历史文化大散文。

2、黄仁宇、熊召政、雪珥……名家名篇,“文史之旨趣,家国之气象”。在历史的省思中关注人文情怀,以思想力澄明未来。

3、既有学者的深邃思想,旨要高迈、洋溢着天赋和洞见;又有文人的高格境界,灵动优美、感动人心。

4、管仲改革为何难以为继;是非功过武则天;张居正的为官之道;艰难行走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马背政权的温情转身;康熙前往总督署;慈禧为何不如维多利亚女王。

5、本书另附扬无咎、钱选、赵孟頫、王冕、徐渭、赵之谦等宋元绘画大师的全彩画作,在阅读的间隙,以艺术美浸润读者的身心。

作者简介

隶属于中国作家协会的《作家文摘》报是一份以文史见长、兼顾时政的著名文化传媒品牌,内容涵盖历史真相揭秘、政治人物兴衰、名家妙笔精选、焦点事件深析等,博采精选,求真深度,具有鲜明的办报特色。

依托《作家文摘》的语可书坊主打纯粹高格的纸质阅读产品,辐射相关活动与新媒体运营,志在发现、推广那些意蕴醇厚、文笔隽秀的性灵之作,触探时代的纵深与人性的幽微。

张亚丽,《作家文摘》总编辑。

目录

陈忠海 管仲改革为何难以为继 1

齐国虽然拥有大量的甲士和战车,却无法解决“为谁而战”的问题,如果是为国家和国君而战,话虽没错却有些空洞;如果是为自己而战,那在战场上拼死厮杀、取得战功,又能为自己带来什么呢?管仲改革应该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黄仁宇 是非功过武则天 29

从各种事迹看来,唐初大规模地组织一种官僚制度,遇到无数技术上的困难,其症结则是不能在数目字上管理,更需要纪律。环境和事实都企盼一个大独裁者出现,武则天适逢其会。

熊召政 张居正的为官之道

——重用戚继光,不用海瑞 49

总结张居正用人的经验,最核心的一点就是重用循吏,慎用清流。循吏,就是脑子一根筋,只想把事情做好,把事功放在及时位,而不会有道德上的约束;清流则不同,总是把道德放在及时,说得多,办成的事儿少。

曾纪鑫 艰难行走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105

郑成功闻讯赶回故乡,抱着母亲尸体,剖开她的肚子,掏出肠胃,用清水洗涤干净,重新放入腹中,再行归葬。“质本洁来还洁去”,母亲受辱而死,郑成功悲恸至极,采用“倭法”还其洁净,用一种在国人看来十分极端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挚爱,对清军的愤恨。

雪 珥 马背政权的温情转身 147

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新政权作为“入侵”的蛮夷,其合法性难以确立,但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新政权对圣人之制的遵循,能够迅速地获得民众的效忠;而在中国特色的地广人稠、民俗乃至语言各异的背景下,“文化认同”远比“民族认同”更能转换为“政治认同”。

张国擎 康熙前往总督署 169

康熙大声疾呼道:“明朝失在腐败,元朝败在异治!我朝今之买官卖官的行为难道不在步他们后尘吗?诸位可能忘记大清是怎么得来的了。”他提高嗓门喊道,“是靠汉臣得来的,是利用了明朝的腐败得来的……”

王 龙 慈禧为何不如维多利亚女王 197

一个国家如何对待“法”的创制、执行以及对法律规则本身的认知,反映了其制度文化内核中的内核。如果说中国的皇权如脱缰之野马,而英国的王权则被套上了紧箍。

《语之可》 诞生纪 225

在线预览

张居正的为官之道

——重用戚继光,不用海瑞

张居正是明代万历年间及时任首辅。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这个职务相当于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博士后研究生。翰林院是国家的重要人才库。凡新科进士选拔进来,当了庶吉士,只要不犯过错,日后必为朝廷重用。明代的内阁辅臣,多半都是庶吉士的出身。张居正当庶吉士两年时间,大量研究历朝的典章制度以及治国之道。两年以后他就有了一个实际的官职——翰林院编修。翰林院类同于朝廷的智囊机构,人们习惯称在里头供职的官员为“词臣”,若为皇上讲学,则称为“讲臣”。

张居正在翰林院里,词臣与讲臣都当过。在古代,给皇上与太子讲课的,被称作“帝王师”。张居正当讲臣是在嘉靖皇帝执政期间,被安排到裕王府中讲课。裕王朱载垕是嘉靖皇帝的第二个儿子,太子死后,他就成了皇位继承人。嘉靖皇帝于1566年去世,朱载垕继承了皇位,是为隆庆皇帝。一般来讲,新皇上登基,都会起用旧邸老臣。所以,朱载垕登基不久,就将张居正拔擢为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赞机务。

进入内阁之前,张居正的仕途并不一帆风顺,他从未做过地方官,没有封疆大吏的经历。他年轻时的大部分光阴,都是在北京度过。当时的内阁首辅是奸相严嵩,加之嘉靖皇帝沉迷斋醮道术,张居正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三十多岁时,他因为身体不好,回老家江陵休养了五年。后来又回到京城,当了国子监二把手,他在这个任上又工作了好几年。国子监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大学,或者说中央党校。在明代也称为太学,是国家较高学府。国子监的一把手叫祭酒,相当于校长。二把手叫司业,相当于教务长。张居正到国子监当司业的时候,国子监的祭酒是高拱。高拱于隆庆二年当上了内阁首辅,比张居正早入阁两年。两人的入阁,都得力于当时内阁次辅徐阶的提携。徐阶是江苏松江人,嘉靖初年的状元出身。

这位徐阶是一个非常老练的政治家,他当次辅时的首辅是严嵩。大家知道,严嵩当了二十多年的首辅,有能力、有才华,但心术不正,且贪鄙成性。与他共事,就是“与狼共舞”,始终都不会有安全感。徐阶居然与之相处平安无事,可见他有高超的政治智慧。既保全自己,又不同流合污。这一点,很少有人做到。

张居正与高拱在国子监的时候,可谓同气相求。好批评时政,常常表露对严嵩的不满。徐阶劝他们隐忍,并刻意保护。徐阶很欣赏张居正的才能,他当了首辅后,就把张居正从国子监提拔到了礼部当了左侍郎。礼部相当于今天外交部和教育部的职能,还兼管民族与宗教,权力很大。明代的中央政府一共有九个一级衙门,我们称为大九卿。哪九个衙门呢?吏部(管干部)、户部(管财政)、礼部、兵部(国防部)、工部(工业和经济管理部门)、刑部(公安部),六部之外还加上一个都察院,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一类的机构;还有一个大理寺,相当于较高人民法院;还有一个通政司,类似于中办或国办,传达号令的地方。这九个部门的一把手,六部都叫尚书,都察院叫左都御史,大理寺叫寺卿,通政司叫通政使。这些衙门里的一把手或者二把手通称为堂上官。六部的二把手叫左侍郎,三把手叫右侍郎。张居正从国子监的教务长升职礼部左侍郎,官职提了四级,从正五品提到了正三品。

张居正当了礼部左侍郎一年后,嘉靖皇帝去世,隆庆皇帝登基。张居正从礼部左侍郎提升为吏部左侍郎。这两个官职,看起来是平等的,但因为吏部类似于今天的中组部,是替皇帝选拔和管理人才的,所以吏部尚书被称为天下文官之首,也被称为“天官”。张居正从礼部左侍郎调任吏部左侍郎,是一种高升。但是张居正并没有实际到任,只是给了他这样一个待遇,以这样的资历升任文渊阁大学士,在隆庆元年,张居正就入阁当了辅臣。

明代的内阁,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创设的一个机构。创设的初衷,是选几个谙熟朝廷典章制度的文臣给皇帝当顾问。所以,入阁的辅臣都必须有大学士的资格。可见,内阁最初只是一个秘书机构。演变到后来,内阁的职能发生了变化,辅臣又开始承担起宰相的角色。但选拔辅臣的规矩没有改变,入阁之前,必须先有大学士的资格。内阁中的一把手称为首辅,余下的称为次辅。内阁的辅臣多少,没有定编,最多时有七八个,少时只有一两个。内阁和今天的国务院差不多,首辅相当于总理,辅臣相当于副总理。张居正入阁才42岁。在今天看来,这么年轻就当上国务院副总理,根本不可能。所以说,张居正真正的政治生涯,是他进入权力中枢之时,也就是从42岁开始。

张居正入阁之初,首辅是徐阶。一年后,接替徐阶担任首辅的是张居正的老搭档高拱。高拱比张居正先入阁两年,高拱本与徐阶关系不错。他之入阁,徐阶起了不少作用。但后来为一些工作上的事情积下嫌怨,矛盾越来越大,不共戴天。首先是徐阶把高拱排挤出了内阁,让高拱回到了老家,接着又是高拱翻盘,把徐阶排斥回了老家,他回到内阁当了首辅。

在高拱与徐阶的争斗中,及时次检验了张居正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平衡能力。这两个人,一个是他的恩师,一个是他的盟友。这样两个人掐起来,张居正既不能帮助高拱整徐阶,也不能帮助徐阶整高拱。他暗自为自己订了一个行事的原则,即两虎相斗时,自己决不参与,但一定要想办法保护弱势的那一方。比如徐阶比较强势,高拱比较受压时,他尽量采取一些办法保护高拱。后来高拱强势,几欲把致仕在家的徐阶置于死地,他这时候便和徐阶关系密切起来。有一次高拱要惩处徐阶的儿子,说他在乡里横行不法,还把他抓进了大牢。张居正依靠他的能力,使徐阶的儿子免受惩处。这件事情让高拱非常不满意,有一次他闯进张居正的值房,把张居正狠狠说了一顿。他问:“我听说你收了徐阶三万两银子,然后徇私情,把他儿子的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这个事吗?”历史记载,张居正听了高拱的指责以后,用手指天剖白自己,言辞甚苦。就因为这件事,高拱和张居正两人之间开始产生了隔阂。

高拱入主内阁柄政时,内阁还有李春芳、赵贞吉、殷士瞻、张居正等四位辅臣。在连续三年的时间里,高拱把除了张居正之外的三个辅臣全部排挤出了内阁。在别人被排挤时,张居正一是保护自己,二是采取附和高拱的态度。这一期间他们既有矛盾又有联合。到了隆庆四年,内阁只剩下高拱和张居正,两个人的矛盾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表面化了。

民间有一句话“一条绳拴不住两头叫驴”。高拱与张居正两个人,都有经邦济世之才,都想干一等大事,心中也都很有主见。任何一个单位,大至国家,小至处室,如果领导层都是很有主见的人,都想坚持己见,就没有办法以谁为主了,就无法建立起团队精神。隆庆四年的内阁就是这种状况。尽管高拱与张居正在对待西北军事问题上,在对待蒙古的问题上,在对待开放、海禁的问题上,执政的理念与方针基本一致,但在用人问题上,却经常发生龃龉。

高拱在当时是最有权势的人物,他不仅仅是内阁的首辅,同时还兼任了吏部尚书。除了朝廷的行政权,他还把人事权牢牢控制在手里。这就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还兼着中组部部长一样,这个权力实在太大了。

我在《张居正》一书中写到两人矛盾的爆发,是因为两广总督的人选问题。因为当时广西的一些瑶民造反,占山为王,两广总督李延率兵去剿匪,剿了很长时间,不但没有取得胜利,反而土匪越剿越多。其军费开支也没有节制,耗费了大量的国库银子。张居正认为此人非换不可,并推荐了殷正茂接任。开始高拱坚决反对,其理由是殷正茂有贪名,在江西巡抚的任上,就有人来信揭发他贪污受贿的行为。当然,这件事是控告有名,查证无实。高拱拈出这档子事来,是个托词,真正的理由是因为殷正茂与张居正同为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属于同年,私交不错。但在隆庆皇帝病重期间,高拱审时度势,态度突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忽然主动提出让殷正茂接任两广总督。这时候仍有人对高拱说殷正茂有贪名,喜欢钱。高拱说了一句话:“我给他二十万银子让他贪,只要他能够把剿匪这件事办好,就让他贪了。”我写这段故事并非全是虚构,对殷正茂态度的转变,明史有明确记载。高拱在用人问题上不拘一格、量才而用,这是他的可贵之处。但在用谁的问题上,他却比较自私,因为受了朋党政治的影响,他习惯用门生故旧、亲戚乡党,就为这件事,两个人的矛盾与分歧越来越大了。

到了隆庆六年,也就是1572年的夏天,隆庆皇帝死后,两人矛盾终于彻底爆发了。隆庆皇帝朱载垕36岁驾崩。留下一个皇后、一个贵妃、两个儿子。大儿子朱翊钧十岁,小儿子潞王四岁。按照规矩,皇后没有生孩子,如果嫔妃生了孩子,名义上的母亲必须是皇后,称为嫡母,而他的母亲就被称为生母。这时候刚刚登基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其嫡母陈皇后不过32岁,生母李贵妃也才28岁,他自己也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主少国疑,国家管理的链条好像突然一下子断了。这时候内阁的权力变得非常大,因为皇帝不能亲政,内阁跟皇帝沟通要靠一个中转部门——司礼监。司礼监和内阁什么关系呢?司礼监是一个太监的机构,紫禁城里有二十四监局,里面有一套完整的小社会。这二十四监局里,比如尚官监,相当于组织部,管太监的提拔和惩处;供用库相当于财务部,替皇上管财产;衣帽监是管皇上的穿戴……总共24个衙门,另外加上一个商业机构宝和店,皇上做生意的地方。还有一个东厂,皇上亲自管理的特务机构。总管这24个监局的,就是司礼监。司礼监有一个掌印太监,下面还有三个到四个秉笔太监,为皇上批复文件。司礼监的掌印太监一般叫作“公公”,或者“爷”。

内阁和皇上打交道,大臣要见皇帝,呈文件要通过司礼监。因此政令是否畅通,首先决定内阁和司礼监的关系。隆庆皇帝上任之初,免除了司礼监掌印陈洪的职务。按照资格,接任掌印太监的应该是冯保。冯保资历非常老,已当了很多年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东厂提督,其地位在太监中摆在第二。论他的资历,顺理成章应该由他接任司礼监掌印。但高拱觉得他控制不了这个人,因此就向隆庆皇帝力荐孟冲接任。孟冲出身御膳房,给皇上做饭的,隆庆皇帝有一个特点,非常喜欢吃驴肠,御膳房每天杀一头驴,为的是让隆庆皇帝吃上新鲜的驴肠。而最会做驴肠的就是孟冲,因此隆庆皇帝对孟冲也很赏识,便同意了高拱的推荐。

高拱突然把孟冲推到司礼监掌印的高位,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孟冲知恩图报,在司礼监任上四年,对高拱俯首帖耳、言听计从。因此高拱跟皇上的联络十分畅通。隆庆皇帝一死,形势立刻发生了变化,因为万历皇帝是个10岁的孩子,凡事都依赖他的大伴冯保。冯保一直是万历的男保姆。晚上还带着万历睡觉。万历小时候闹百日咳,整晚不睡觉,只有一个方法可以让他安静,就是骑在冯保的背上,把冯保当马骑。冯保就趴在砖地上绕圈,一停下来万历就哭。所以只有一夜夜地在地上转磨儿,膝盖都磨出了血。万历对冯保产生了依赖之情,万历从来不喊冯保的名字,就喊他“大伴儿”。李贵妃也很喜欢冯保。在万历当上皇帝的当天,5月25日当天下午3点,就让太监送一道中旨到了内阁,免去孟冲的司礼监掌印职务,改为冯保接任。

一听这道圣旨,高拱没有思想准备,因此很生气。生气的原因是:及时,这种重大的人事任免不但没有经过他同意,连事先通气都没有做到;第二,圣旨颁行,在明代有一整套规矩。当一个大臣向皇帝汇报问题时,要写成奏章,通过通政司送到司礼监,司礼监念给皇帝听了以后,皇帝不提任何意见,便把奏章发还给内阁。由内阁辅臣根据朝廷的制度以及具体情况拟出一个回答的方案,叫作“拟旨”。代皇上拟好圣旨以后又送还司礼监。如果皇帝同意辅臣的意见,就由秉笔太监用朱砂笔工整地抄写下来,再。如果皇上不同意,就发还内阁重拟。所有的圣旨都要经过票拟,拟完以后经过皇上同意再发下来的叫作圣旨。如果没有经过内阁辅臣票拟而由皇上直接发下来的指令,称为中旨。10岁小皇帝的及时道圣旨就是中旨,这让高拱感觉到内阁的相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何况中旨的内容也使他极为不满。当时高拱就把中旨摔到地上,传旨太监吓坏了,说这可是皇上的谕旨。高拱说:“什么皇上的谕旨,都是你们这帮太监搞出来的!迟早要把你们都赶走!皇上一个10岁的孩子,他懂得什么?”太监回去把话告诉了冯保,冯保立即进乾清宫向李贵妃母子告状。但他改变了一点内容,禀报说:“高胡子说,10岁的孩子能当什么皇帝?”据说,李贵妃和朱翊钧母子二人听了这句话非常震惊,也很害怕,两人抱着哭了一场。所以万历皇帝一直到老,终身都不肯原谅高拱,非常记恨他。就因为这件事,在冯保的撺掇之下,李贵妃和小皇帝做出了决定,撤掉高拱内阁首辅的职务,让张居正接任。

决定历史成败的往往就是一个细节。因为高拱接中旨的态度,也因为高拱和冯保的长期结怨而导致了高拱的下台。让高拱下台的旨意由皇后、皇贵妃、皇帝三人共同颁布。抬头是皇后懿旨、皇贵妃令旨、皇上圣旨。这道旨非常严厉,要高拱接旨后立刻启程回老家闲住,一刻也不准在北京停留。所以当圣旨传达后,立刻就有一帮锦衣卫,类似于今天的武警,把高拱押送出北京。仓促中老两口只得雇一辆牛车,恓恓惶惶地走出了宣武门。就这样,高拱永远离开了北京,也离开了权力中枢。张居正治国的十年生涯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