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历史人物与文化变迁图书
人气:24

历史人物与文化变迁

总 序 □郑培凯 一 最早听说顾炎武(1613-1682)写《日知录》,是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知道他是大学问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明末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后来还知道他写过《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以及...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化>文化研究  
  • 作者:[郑培凯]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49620753
  •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9
  • 印刷时间:2017-08-20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精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赏心乐事谁家院》套书,作者郑培凯。该套书全三册,五十余万字,由《书城》杂志、文汇出版社共同出版。其中,《多元文化与审美情趣》,涉及茶道、昆曲、园林与人文风景的文化审美追求;《历史人物与文化变迁》,反思历史人物的具体历史处境,希望藉此探讨文化变迁展现的历史意义转变;《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则从具体评论学术著作与艺术展览,反映了作者对学术文化及艺术实践的观察与期望。

全书内容涉及历史、茶道、书画、园林、昆曲等等多个领域,其中多篇文字更是首次辑录出版。

本套丛书由郑培凯教授封面题字“赏心乐事谁家院”,特邀张志全担任封面及装帧设计,为精装32开。

套书朴素中蕴含典雅,简洁中凝聚大气,与内容传递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三册书或展开,或并立,均可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山水画。

编辑推荐

这套书主要是谈论的茶、戏曲、瓷器、书法等传统文化和孔子、司马迁、利玛窦、郭嵩焘、王元化等古今人物,涉猎广泛,既显示中国传统人文及物质文化丰富的一面,也揭示传统文化的精湛和深邃。

——戴燕

作者简介

郑培凯,著名文化学者、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2016年荣获香港政府荣誉勋章。生于山东青岛,长于台湾。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1970年负笈美国攻读历史,获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在美留学期间,主要钻研晚明以来的文化意识史,并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曾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佩斯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1998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创办中国文化中心。

著有《汤显祖:戏梦人生与文化求索》《汤显祖与晚明文化》《在乎山水之间》《品味的记忆》《雅言与俗语》《茶余酒后金瓶梅》《流觞曲水的感怀》《在纽约看电影:电影与中国文化变迁》《程步奎诗抄》等六十余种。编著及主编《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陶瓷下西洋:十二至十五世纪中国外销瓷》《茶饮天地宽:茶文化与茶具的审美境界》《徐霞客游记(导读及译注)》《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戏以人传”昆曲系列丛书》《中国文化讲座丛书》《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史景迁作品系列》等百余种。

目录

总序 / 郑培凯

郑培凯,好人好学问好手笔 / 刘再复

1.孔子骂宰我

2.重读《史记》

3.唐伯虎与《红楼梦》

4.利玛窦与文明对话

5.徐霞客及其家世

6.张岱的冶游与檄文

7.诗酒风流余澹心

8.孟德斯鸠的中国友人

9.世人欲杀郭嵩焘

10.刘光第的故事

11.老虎尾巴

12.优柔寡断的夏济安—读《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一)

13.从出版史到文化交流史

14.王元化论学

15.《九州学林》的前世今生

16.文学创作与言论自由

17.在香港教中国文化

18.江湖满地

19.三国人物歇后语

20.汉语拼音

21.奇威果与猕猴桃

22.茉莉花的来历

23.历史方法

文武昆乱不挡的培凯 / 周振鹤

在线预览

孔子的弟子有三千人,是个粗泛的说法,包括了一切与他接触过的学生,或是听过教导的人。真要说到跟随孔子学习六艺,传承孔子的学问,发扬孔子学说,可以称为“受业身通”弟子的,只有七十多人。到底是七十几,历代典籍众说纷纭,从来也说不清楚。《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说:“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孔子世家》《水经注》《颜氏家训》等书,都说是七十二人。《孟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汉书 艺文志序》则泛称作七十人。且不管到底是七十几个弟子,跟随过孔子,亲炙过孔子的耳提面命,《论语》之中倒是有明确记载,有十个出类拔萃的学生,他们是“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 先进》)。应该说,这十个人是孔子的大弟子,十大护法,发扬光大老师的思想学说,推展孔子重新构筑的儒家思想体系,有着莫大的功劳。

然而,在我们的心目中,宰我好像是个坏学生,经常挨孔子的骂,像是个不务正业的捣蛋分子,怎么又身列十大弟子之一呢?

我们印象中最突出的宰我,是白天睡大觉、不好好用功读书的宰我。《论语 公冶长》是这样记载的:“宰予(宰我的本名)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宰我睡大觉,挨了孔子一阵痛骂,说他是朽木不可雕,又说他是粪土垃圾垒成的土壁,质地粗鄙低劣,根本无法粉刷成光洁墙壁。甚至说,像宰我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批评的呢?表示失望,根本不值得批评教导,随他去算了。由宰我睡大觉,孔子发出绝望式的批评,还延伸到对人的观察与信任,说他以前相信人家讲的话,以为言而有信,现在不随便相信了,听了人家的话,还要观察实际的行为,看看是否言行合一。会发生这样的改变,都是因为宰我这混账东西。老人家说得痛心疾首,真生气了。

关于宰我白天睡觉,为什么会使得孔子痛心疾首,大发议论,古代学者有过不少猜测。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是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尤其是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代,读书学习也不大可能点灯费蜡开夜车。所以,白天午休睡大觉,会被视为学习怠惰。宰我白天睡大觉,是该骂。但是,让历代儒家学者不断猜测的主要原因是,宰我是登堂入室的大弟子,怎么会怠惰呢?假如他这么不成器,怎么会在《论语》中列为十大弟子之一呢?就算是他偶有失察,前24小时夜里失眠,第二天精神不济,睡了个午觉,以仁爱为本、诲人不倦的孔子,怎么会大发脾气,说出如此不留情面的詈骂之词呢?想来想去,这里有花样,不是表面现象那么简单。

南朝的儒学学者皇侃(488—545)就说,有人指出,这是宰我使的一招苦肉计,故意让孔子骂他,以自己作为反面教材,提醒后学的师弟们,千万不要怠惰。皇侃在他的《论语义疏》中,引了慧琳和尚的说法:“宰予见时后学之徒,将有懈废之心生,故假昼寝以发夫子切磋之教,所谓互为影响者也。”还引了另一位儒家学者范宁的话:“夫宰我者,升堂四科之流也,岂不免乎昼寝之咎,以贻朽粪之讥乎?时无师徒共明劝诱之教,故托夫弊迹以为发起也。”这样说来,宰我真是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惜以自身作饵,引来老师劈头一顿臭骂,使得同学知道应该勤奋向学,天天学习,好好向上。对于宰我故意扮演反面教材的解释,邢昺的《论语注疏》说:“宰我处四科,而孔子深责者,托之以设教,卑宰我,非实惰学之人也。”戴望的《论语戴氏注》也说:“宰我伤道不行,故假昼寝以自晦其明。”都认为宰我昼寝是假,是故意制造一个事端,好让孔子教训一番,提醒其他的后生小子,好像宰我为了推行夫子之道,不惜在众人眼中成为唾骂的箭靶。

古代学者宅心忠厚,总觉得宰我是十大弟子之一,是孔子的好学生,即使是白天打瞌睡,也不至于受到孔子的深责,其中必有暗藏的道理,所以也就绞尽脑汁,为宰我昼寝找个类似“舍身饲虎”的理由。不过,我们也要记得,宰我昼寝是事实,孔子也不是老虎。孔子骂宰我,看来也不只是骂他昼寝,而是另有深意,指责的是宰我的言行不一,平常能说会道,口舌便捷,在言语思辨方面出类拔萃,但是,在德行方面还需要加紧努力。这也是为什么孔子会抓着一个昼寝不放,从午休问题一直讲到“听其言而观其行”,给了宰我一个极其严厉的教训。明末的张岱是个会读书的人,他的《四书遇》就看到这一点,知道孔子是借题发挥,藉着批评昼寝来指责宰我性格中的缺陷:“此儆宰我耳。不要说春秋世界,俱是言行不相顾者,如此,则以宰我一人,波及一世矣。且语各有自,需要得其言下之旨。”他还说:“昼寝罪小,遭此痛责,此是宰我自取之也。若是颜子昼寝,蔬水曲肱,爰契斯语矣。”要是德行昭著的颜渊也昼寝,那就是因为天天吃些清汤寡水的蔬菜,情况应该会有所不同。

近代学者或许是比较能够慎思明辨,对孔子十大弟子的崇敬有所减弱,都认为宰我昼寝就是怠惰,而且相信孔子是借题发挥,指东打西,打蛇就打七寸上,痛骂的不是白天睡觉,而是宰我的言行不一。康有为《论语注》说:“宰予能言,而行不逮,故孔子自言,于予之事而改观人之法,所以深警群弟子之谨言敏行也。昼寝小过,而圣人深责如此,可见圣门教规之严。《易》贵自强不息,盖昏沉为神明之大害,故圣人尤以垂戒也。”李泽厚在《论语新读》中,同意康有为的讲法,而且特别做了大段征引,并由此引申,说明为什么孔子痛骂宰我之后,还能继续宽容地教导他,使他成为十大弟子之一:“看来,宰我是个聪明而不够勤奋、有才华而不重修养的学生,多次受到孔子的严厉责备。但孔子不但宽容收留他,而且还盛赞过他。不拘一格识人才,才可能是导师或领袖。”李泽厚更进一步发挥,藉着宰予昼寝挨骂,说到儒家强调勤奋,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带来极大的正面影响:“儒学一贯强调勤奋,坚决反对懒惰,《论语》中还屡有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等等的斥责,直到康有为仍把‘禁懒惰’作为‘大同世界’‘四大禁’之一。对生活、人生采取积极、进取、奋斗不息的精神,已成为某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这正是使中华民族饱经困苦而能长期生存的重要原因,也是千万华侨在各地艰难创业、获有成就的文化因素,尽管他们并不一定意识到儒学或孔子。”

媒体评论

培凯的文字如此精炼,几乎是字字珠玑,他的文体是现代的,但每一篇都洋溢着古典的情操,从《史记》到茶道,从戏曲到饮食,他样样精通;培凯也是一位现代诗人,在诗中流露的是一股现代知识分子的情操,感时忧国,偶尔也自我调侃;他的亲笔书写,代表的是一种“文如其人”的古风。

——李欧梵

郑培凯的散文,不仅有物,而且有趣。有理趣,有情趣,有史趣,有论趣,有古趣,有今趣。知识性可比周作人,但不像周作人那样爱抄书,所有的史实、知识、人物都融入他的清雅澄明的文字。他的散文经纬度,恐怕是中国当代散文家首屈一指。

——刘再复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