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班门·方图书
人气:32

班门·方

关照生活,关注日常。以设计为灵魂、有温度的深度阅读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化>文化研究  
  • 作者:《[班门]》编委会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59605689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7
  • 印刷时间:2017-07-01
  • 版次:1
  • 开本:32开
  • 页数:--
  • 纸张:轻型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在新一年中,《班门》各板块的结构一仍其旧,分“门•内”“门”“门•外”。以“门”为界,门内,向大师致敬、取经、学艺;门,是作品,是被大师加持的“手艺”,是“匠心营造”;门外,是后生的操练、游历、体验。不论是营造,是设计,都是以人的尺度进行的,不论多么宏大的作品,终是要走向人的生活中去,而我们的文章,将更加关照生活、关注日常。

在文章编排过程中,我们期望能在这个结构中发掘出一种时间的维度,“门内”是回忆,是历史的一角;“门”的作品,则是历经时光酿造的出产的“好酒”;“门外”则清晰地将艺术、设计、生活美学的线索引至当下乃至未来。

2017年期的主题是“方”。我们讲述一座方形城市的造法,也讲述一枚邮票的故事;我们说西方教堂呈现的形状,也揣摩东方汉字演变的历程;我们严肃地探讨当代艺术的问题,也带你领略时尚先锋香奈儿的建筑品位;我们品味方正的老北京城门之美,也看看现代建筑史上“方盒子”建筑的神韵;我们带你从古老建筑的天井深入徽州商人的历史,也从观察一道笔触开始,解剖中国画的秘密。

作者简介

陈愉庆,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奉化。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协会员。20世纪80年代,陈愉庆、马大京夫妇共用“达理”笔名著有小说、剧本多种,屡获全国各种文学奖项。后旅居美国,现重拾笔墨,已有描绘旧金山硅谷华人生活系列作品问世。如长篇小说《飞舞芳邻》《如若不曾相识》《不再保障》,中短篇小说《带我回家》《伴你同行》《空巢》等。

喜仁龙,瑞典艺术史学家。曾供职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国家博物馆、斯德哥尔摩大学等机构,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20年起六次来华,对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艺术有深入研究,代表作有《北京的城墙和城门》(1924)、《中国雕塑》(1925)、《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图》(1926)等。

常江,本名成其昌,1943年生于吉林舒兰。语言学教授,帐篷诗人,中国地质图书馆原馆长,中国楹联学会创建人,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有各类著述50余种。

曾孜荣,曾任《好书》杂志编辑,参与“旌旗网”创建。2004年加盟台湾大块文化,协助著名出版家郝明义先生、沈昌文先生处理两岸文化艺术交流事务。2007年入职今日美术馆,担任今日美术馆副馆长、今日美术馆副理事长等职务。现任中信书店副总经理、中信美术馆执行馆长。

顾瀚允,顾瀚允,艺术指导, TINYworkashop创始人,现工作生活于中国北京。作品多次入选日本东京TDC,曾获得香港HKDA评审奖、金奖、银奖、铜奖,GDC提名奖,亚洲具影响力大奖,美国IDA奖、德国红点奖及其他奖项。

目录

门•内

一起做梦的日子:陈占祥与“梁陈方案”

文:陈愉庆

城门之美:北京外城的城门

文:喜仁龙

门•方

教堂的长与方

文:徐晓冬

结缘方寸之地

文:常江

方盒子罗曼史

文:宋晓冬

香奈儿的水晶屋

文:邹洋

在时间里起舞:汉字叔叔

文:灰土豆

一方天井下 山水问君心

文:飞鱼

门•外

你的生活充满了营造:《班门》设计新理念

文:顾瀚允

中国当代艺术的蜂巢

文:薛茗

发现中国画的秘密:从远古到五代十国的人物绘画

文:曾孜荣

自拍中国:不会消逝的灵光

文:汪徽

在线预览

你的生活充满了营造:《班门》设计新理念

文:顾瀚允

整理:汪徽

图:顾瀚允

2017年5月12日,TINYworkshop的发起人、艺术指导顾翰允老师带着全新的《班门》版式与装帧设计提案来到了编辑部。

他为编委会的成员们做了一次演讲,用颠覆性的创意阐释了《班门》如何可以借用设计的力量,被“营造”成为一本获得全新生命的图书。它既含蓄着中国传统文化,却又以现代性的视觉面目示人;它的内里既流淌着深刻的血液,肌肤上却又纹饰着象征未来活力的焰火。

顾老师的设计理念,现在已经成为实在的成果摆在你手中。

这篇文章,是演讲时的实录。文中不同字体的部分,是与会者和设计师的探讨,我们照样也记录,让读者可以看到我们与设计师之间的灵感碰撞。讨论的部分,G代表顾老师,B代表《班门》编委会的成员。

班门LOGO:两个汉字的营造

关于班门的Logo设计,我们先从中国的汉字说起。

只有中文是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手法,不论新造什么样的字,我们都通过几个简单的偏旁就可以组合成一个新的字。在《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雷德侯著)这本书里大家看到,这些偏旁部首都是可以替换到不同字里去的。

汉字的这种处理手法,是通过模件化的方式来做的,我们在中国传统书籍里面都能够看得到。举个例子,比如“世界”这两个字,在作者调研的同一篇文章里出现了24次,但是这24个世界,每个都长得不太一样,因为它都是手写的,但它的偏旁结构存全都是一模一样。

看到这本书中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我思考汉字本身就是一种营造。它跟建筑,起码跟中国建筑是异曲同工的。你会看到东方做建筑的思维模式,可能跟西方不太一样。我对建筑了解不是很多,但也看过大量的关于建筑的书,我觉得在东方,尤其是东方园林的设计,其实就是一次模块化的设计。

最近我也读了王澍先生写的那本《造房子》,这本书里面就重点提到世界观。此前,在平面设计工作中,我也跟很多设计师讨论过,其实设计营造本身就是世界观的体现。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建筑中,在宏观的方面,一个皇城营造了网格状的布局,开始进行模块的布置,已经很科学,然后才扩展,有了一个更大的城市。从微观方面来看,一个简单的斗拱有好多小零件。这些都是一样的道理,中国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其实是很有逻辑的。

为什么要讲这个?因为文字本身的设计,正是我们要讲的“班门”里要蕴含着的东西。我要用一个什么样的字体来表达我们想象中的鲁班对设计、对营造的理解?

我的及时个反应,是想到“聚珍仿宋”字体,因为这个可能是中国现存保留好的,由手工书写到大量制版印刷的最重要的字体,民国的时候由丁三在先生把它开发成了一套印刷字体。

起先它是由明代到清代的皇家御用书籍字体,但最早它是木刻雕版,丁三在先生把它做成了活版,后来传到了日本。我认为这套字体是能够真正象征中国传统审美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的。叫“聚珍”是因为在清代的时候有《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这个字体是被用来做皇家图书的。

它虽然是一种标准字体,但它还是有传统手写汉字或者书法的所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