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六祖点津(中文经典100句)图书
人气:30

六祖点津(中文经典100句)

《六祖坛经》是佛教经典中一部中国人的著作。内容主要记述六祖慧能一生的行谊及禅学经义,由其弟子法海集记而成。现代国学大师钱穆曾推其与《论语》、《孟子》并列,为研究中华文化的必读之书。 目前所见之《...
  • 所属分类:图书 >成功/励志>名言/格言  
  • 作者:[文心工作室] 编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中文经典100句
  • 国际刊号:9787219064443
  •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02
  • 印刷时间:2009-02-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261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六祖坛经》是佛教经典中一部中国人的著作。内容主要记述六祖慧能一生的行谊及禅学经义,由其弟子法海集记而成。现代国学大师钱穆曾推其与《论语》、《孟子》并列,为研究中华文化的必读之书。

目前所见之《六祖坛经》版本至少有六种,分别为坛经祖本、敦煌本、惠听本、契嵩本、德异本、宗宝本,内容略有差异,愈是后面记载愈是丰富。现今最广为流传的版本,是元代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成书的宗宝本,此版本于明代之后大为流行,正式题名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本书经典名句依据的版本是宗宝本,其内容较上述诸本更为丰富,文字也较为简单,适合读者作为《六祖坛经》入门的工具书。

编辑推荐

一作惠能,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著名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作者。武则天对慧能崇敬有加,赠赐无数,唐宪宗追谥慧能为"大鉴禅师",宋太宗加谥为"大鉴真空禅师",宋仁宗又加谥为"大鉴真空普觉禅师",宋神宗再加谥为"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 本书从禅即平等、禅在人间、禅须自悟、禅重实践和禅无欲求五个方面阐释了《六祖坛经》中100句禅宗精义,深入浅出地引领我们进入玄奥迷人的禅境。

推荐购买《中文经典100句系列(全3册,老子点津,六祖点津,曾国藩点津)》

目录

及时篇 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禅即平等

1.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2.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3.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4.佛法是不二之法

5.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

6.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7.明与无明,凡夫见二

8.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

9.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日道

10.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

11.来去相因,成中道义

12.其法无二,其心亦然

13.自性若悟,众生是佛

第二篇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禅在人间

14.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15.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16.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

17.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18.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19.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

20.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

21.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

22.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23.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

24.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

25.直道不立文字

26.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27.诸佛出现,犹示涅榘。有来必去,理亦常然

28.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29.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第三篇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禅须自悟

30.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31.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32.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33.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34.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

35.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36.不是风动,不是旖动,仁者心动

37.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

38.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39.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40.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

41.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42.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43.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44.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45.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46.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47.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48.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49.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50.住心观净,是病非禅

51.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52.自在神通,游戏三昧

53.和尚坐禅,还见不见

54.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55.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56.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第四篇 迷人口说,智者心行——禅重实践

57.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58.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

59.迷人口说,智者心行

60.常行十善,天堂便至

61.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62.定慧一体,不是二

63.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64.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65.前罪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66.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67.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68.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

69.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70.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

71.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72.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

73.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74.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第五篇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无欲求

75.求法即善,觅祖即恶

76.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77.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78.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79.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80.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81.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

82.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83.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

84.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

85.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86.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87.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

88.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89.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90.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91.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92.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93.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94.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95.正剑不邪,邪剑不正

96.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97.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

98.毁誉不动,哀乐不生

99.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

100.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在线预览

及时篇 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禅即平等

1.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名句的诞生

大师告众日:"善知识①!菩提②自性③,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④成佛。善知识!且听慧能行由⑤得法事意。"

——《行由品》及时

读懂名句

①善知识:佛教用语,用来称呼同道之人,或对僧人、信众较亲密的昵称。

②菩提:佛教用语,常译为觉、道、智,指豁然觉悟的智慧。

③自性:自己的真心本性。

④直了:不经任何修炼就顿悟、悟解。

⑤行由:过去的经历、缘由。

语译:六祖对大众说:"诸位好朋友啊!菩提自性,原本即是清净觉道。只要能体悟最原始的自性,当下顿悟即可成佛。诸位好朋友啊,暂且来听听我慧能得法的缘由经过吧!"

名句的故事

本篇出自《行由品》,亦是慧能对信众开宗明义的阐释。慧能是唐代中期的人,以不立文字、重视顿悟闻名,在他的带领下,中国佛教转向新的发展。中国中古时期是宗教大为活跃的年代,在战争频繁、政治不稳定,加上外族统治的困难下,宗教于是成为人们心灵寄托的所在,佛教也在此风潮下传播、壮大。然而我们若将禅宗与其他宗派作比较,会发现其较大特色在于传教方式的突出。禅宗于六祖慧能之后分裂为南宗禅、北宗禅,南宗禅由慧能所领导,北宗禅则由较为正统的神秀所继承。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南宗禅一枝独秀,影响远远大于北宗禅。然而,若是从当时的影响力而言,北宗禅在唐代中后期仍为显教,吸引着绝大多数的信徒,也是官方较为支持的宗派。

为何南宗禅较不受正统佛教或政权的喜爱呢?其原因正为本篇名句所言:"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在过去印度佛教教义中,偏重从外在修炼、肉体的苦行寻求解脱,可是在禅宗的诠释下,佛性不仅是人人内心皆备,更能透过自我的顿悟脱离本世苦海而成佛。禅宗如此新解可谓打破了过去佛教各宗派的做法,故在当时颇引人侧目。但此亦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开端,是佛教中国化的成果,并启迪了宋明理学对"天理"的讨论,不论是程朱学的"性即理",抑或是陆王的"心即理",皆受到禅宗的影响。故慧能所言"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遣词简要、词义亦不难,却标举着中国佛教史的重要开始。

历久弥新说名句

在《行由品》中,介绍六祖慧能于南方的发迹历程。慧能因父亲左迁至岭南,而于南方长大,早年艰苦,采柴贩卖。一日巧遇客人背诵《金刚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于是到黄梅县礼拜五祖弘忍大师。大师看到这位来自穷乡僻壤的小伙子,不禁刁钻问道:"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你来自南方,又是未开化的野蛮人,如何学佛法?)慧能聪明地反驳道:"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猫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于是弘忍大师便将慧能留下,并差派他至破柴房里工作。

这段记载完整收录于《行由品》,是慧能初显其才能的开始。然而,其中却有不少值得怀疑的地方,为求更进一步掌握,需先对佛教系谱的建立稍作说明。佛教系谱的建立往往是后设追述,由后人重建、评价前人的地位,故其中亦带有不少撰述者的主见与抉择,且会因撰述者的不同而有迥异的排列。即便是已为人所详的六祖慧能,在其前后传承亦有多种争议,编排者的考量各有不同,并不特别强调师徒间的衣钵关系。故此处对慧能崛起前的纪录也掺杂了不少传闻与夸饰,不能全盘信任,否则便未免太污蔑五祖弘忍了,作为一代禅师,如何能说出这种骂人又带偏见的话呢?

南北差异在现今社会中似乎不太感受得到,但在中国古代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对南方的经营虽从春秋的吴越、三国的东吴、东晋以来陆续扎根,但真正南方势力的崛起还有待唐末,尤其是宋代以后才逐渐兴起,不论是经济或政治中心都渐渐南移。在唐代小说《封氏闻见记》中便有一则记载北方人对出身南方官员的讽刺,故事主人翁都是我们熟悉的人物——张九龄与贺知章。他们两人都出身南方,九龄罢相后,在朝廷中跟贺知章说:"我因为事故较多(所以罢相),不能跟你一起当官,我觉得很遗憾。"贺知章诙谐应答:"我承蒙您张相公庇荫不少,有您在朝堂,没人敢骂知章作獠。但是您罢相以后,开始有人以`你`单字来称呼我。"张九龄一听不禁大为惭愧。原来他们两人都来自南方,过去朝堂官员顾忌宰相是张九龄南方人,故不敢用獠、獦獠来讽刺他们,如今九龄罢相,一些嘲讽、不尊重的话渐渐出来。

2.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名句的诞生

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①。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②。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行由品》及时

读懂名句

①初学:指初始求学,尚未深造之人。

②没意智:指智慧被埋没。没,音"莫",沉溺、掩没。

语译:想要学习无上菩提之道,便不可轻忽初学者。地位低下的人也会有过人的智慧;地位尊贵的人也会有心智迷失之时。若轻傲人,将造无量无边、难以计算的重罪业障。

名句的故事

五祖弘忍命门徒写作偈诗来表达自己心中对佛法的悟性,大弟子神秀率先在南边走廊的墙壁上写了一首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虽然弘忍知道神秀这首偈还未真正即心见性,却还是命门徒学习诵读,依着它修行。

24小时,有个小和尚口中诵念着神秀这首偈诗,慧能听见了,知道这首诗还未能得到佛法的真谛,于是请小和尚带他来到写着这首偈诗的墙前。因为慧能并不识字,便请小和尚诵读这首偈诗给他听,当时在场的一位江州别驾名叫张日用,高声为慧能诵读了诗,慧能听后,说自己也有一首诗,想请张别驾替他写出来。慧能来此求师,八个月来都只是做些劈柴春米的工作,张别驾见他地位低下,便说道:"你也要作偈诗,真是件稀奇的事。"慧能回答他:"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视初学者,如何能学得无上菩提之道?张别驾听罢,不仅为慧能写偈诗,还请慧能将来若得佛法,别忘了来渡化自己。

慧能的偈诗,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令在场僧众惊奇嗟叹不已,认为慧能来此不久,竟然对佛法有如此高的领悟,果然不可以貌取人啊!

历久弥新说名句

禅宗的四祖道信,在湖北黄梅的东山传道时,有24小时忽然在路上看到一个小孩子,年纪只有七岁,但说的话非常奇特。道信感到很好奇,于是问这个小孩:"你姓什么?"小孩回答说:"我的姓不是通常的姓。"法师接着问:"那是什么姓?"小孩答道:"是佛性。"法师又问:"你没有姓吗?"小孩答:"是的,因为万物皆空,所以我自性空寂。"法师于是对身边的人说:"这孩子不是一般人,在我灭度后二十年内,他将大张旗鼓地弘扬佛教。"这则公案中的小孩,即是幼年的禅宗五祖,弘忍。他以修辞上的谐音,"性"换"姓",来表示万物皆空的佛家思想,年纪虽小,但展现出来的智慧与佛性,却不容小觑。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句子,意思是说聪明的人虽然对问题深思熟虑,但偶尔也会失误出错;反而才智平庸的人,在他的万般考虑中,必定有一点是值得采纳的。谚语中也有"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的说法,意思是相同的。人在自己拿手的事物上。有时会被自己的成见或感情所困,不见得能够关照,反而是初学者虽然没有广博的知识,却也因为没有既有的成见包袱,而能直达问题核心。任何轻视初学者,或者仗势自己的能力而恃才傲物的,往往是最得不偿失的人啊!

3.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名句的诞生

有情①来下种②,因地③果④还生。无情⑤亦无种,无性⑥亦无生⑦。

——《行由品》及时

读懂名句

①有情:一说指有情识的生物。另一说认为是"众生"的异名,包含有情的生物和非情的草木等。

②种:种子。一说比喻生死轮回相续。另一说指成佛的种子,即得佛果之因。

③因地:一说指原因、缘由。另一说指修行佛道,由因行至证果间的位阶,即"果位"之对称。地:位地、阶位之意。

④果:一说认为一切生命形态和生活遭遇,都是过去意志行为的"果",而过去意志行为则是造成果的"因"。另一说指成佛的果位。

⑤无情:一说指没有情识之物。另一说指超越有情、非情,与天地万物同根相通,无我执之情。

⑥无性:一说指没有自性、佛性。另一说指不著于有自性、无自性之相;如同佛家经典《金刚经》中常以"即相非相"的句式来阐述义理。

……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