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写作宗旨是:尽量减少行政思维和行政语言,减少空话,大话、套话、废话,把班主任工作真正作为一个教育专业,进行学术研究,追究其理念,探索其规律,构建其体系,寻找其方法,从而使更多的班主任从"知之"走向"好之"和"乐之"。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荣获 2010年"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畅销书奖!
为什么有一些老师喜欢当班主任呢?他们即使在关键中,也尽可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即使在一片盲从中,也能保持一份清醒;即使在"类体力劳动"的包围之中,也能捍卫思想的权利和尊严。
他们的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他们是一些真正把班主任工作当作专业的人。
著名教育专家王晓春40年教育经验总结。中小学班主任专业成长的读本。
如今我们通常见到的终日忙忙碌碌、急急挠挠、被动招架、焦头烂额的班主任,确实当不得,要做,就该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
王晓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等。著有《做一个聪明的老师》、《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今天怎样做教师》、《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等,应邀为教师、家长作报告百余场。
前言 您喜欢做班主任吗?
及时章 班主任的角色要求
及时节 教育型的管理者
第二节 学习指导者
第三节 学生的平等对话者
第四节 学习者
第五节 心理工作者
第六节 家庭教育指导者
第七节 班主任的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现象
第二章 班主任影响学生的手段
及时节 定规矩
第二节 评比
第三节 批评
第四节 惩罚
第五节 说服
第六节 表扬
第七节 榜样
第八节 集体舆论
第九节 师爱
第十节 威信
第三章 班主任的类型
及时节 "班妈"型,"班官"型,鼓动家型,领袖型,导师型
第二节 科学家型,"维持会长"型,"寨主"型,"书生"型
第四章 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边界
及时节 "校园无小事"——班主任工作失去重点
第二节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班主任工作失去边界
第五章 班风建设
及时节 班风是什么
第二节 班风是怎样形成的
第三节 班风诊断
第四节 如何引导班风——舆论
第五节 如何引导班风——纪律
第六节 如何引导班风——学风
第七节 如何引导班风——人际关系
第六章 班级日常管理
及时节 教育与管理
第二节 管什么
第三节 谁来管
第四节 怎么管
第七章 问题学生诊疗
及时节 问题生的界定及分类
第二节 问题生诊疗的步骤及方法
第三节 问题家庭的分类指导
第四节 问题生诊疗案例
结语 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
及时节 教育型的管理者
教育型的管理者这个角色,是从教育与管理的关系这一角度切人的。
我们得承认,对于学生来说,班主任首先是一个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班主任工作躲不开行政色彩。 "领导"强调的是把握方向和指挥,"组织"强调的是安排和凝聚,"管理"则包含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职能,所以我认为,"管理者"一词更能概括一线班主任的工作特点,班主任应该是管理者。
但必须强调的是,班主任并非一般的管理者,他首先是一个教育者。他的工作对象不是成年人,而是少年儿童;他的任务不是短期的,而是长远的(百年树人);他的工作环境不是社会,而是一个"准社会"。这些特点决定了班主任的"管理"与工厂、军队、公司、机关等不同。班主任当然可以借鉴机关、企业的一些管理经验,但班主任不是处长、局长、连排长,不是经理、董事长,绝不可以照搬他们的做法,因为他们不是教育者,他们的任务和学校不同。在公司里,迟到可以罚款,而在学校这样做就很可笑;公司招聘员工,考试不合格就不要你,从此和你没有任何瓜葛,学校里学生(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考得多么差,你也不能赶他走,你还得耐心帮助他,因为你是教育者。
所以,班主任不是一般的管理者,他是"教育型的管理者"。
班主任没有不认同"管理者"这个角色的,但班主任对"管理"的理解却往往大相径庭。
有些班主任轻视管理,他们以为管理不过是"哄孩子"、当"孩子王"而已,他们不把管理看成一门学问。这种班主任就容易把班搞乱,甚至连正常的教学活动都无法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学教师的管理能力比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还重要。一位老师管理能力差,他有十分的知识也许只能教给学生三分,另一位老师管理能力强,有七分的知识能教给学生五分,从教学效果上看,后者可能比前者好。管理能力似乎是青年教师的弱项,他们学历往往比较高,但工作效果欠佳,原因之一是不善于管理。有的倒很能和学生"打成一片",但说话学生不听,有的则与学生关系紧张,学生也是不听。有一位青年教师对我说: "我在那儿讲得挺清楚,他们不听,我有什么办法?"好像维持课堂纪律是别人的事。有的则说:"管孩子谁不会?我不愿受那份累就是了,不然,我也照样当先进!"这就属于说大话了。
我们看一个例子。
一位青年班主任监考。他走进考场,把卷子按行数成六份,开始往下发。刚发两行,出问题了。有一行一名同学没拿到卷子,这个学生就嚷:"我没卷子!"老师说:"你嚷什么?谁看见他的卷子了?"没人接茬。这位老师就走下讲台,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地查问。刚查三个学生,其他四行没拿到卷子的学生急了:"老师,怎么不发卷子呀?"老师又回过头来批评这边:"捣什么乱!没看见这儿丢卷子了吗?"被批评者不服,一个个嘟嘟囔囔:"谁捣乱了?考试不发卷子!""一会儿我答不完怎么办?""老师,怎么还不发呀?""这叫什么事!"有的声小,有的声大,开始乱起来了。本来就估计考不及格的问题生,这时自然觉得"气候宜人",说俏皮话的,交头接耳的,伺机作弊的,全来了,好端端的课堂成了茶馆。老师好不容易找到了那张卷子,把考场稳定下来,三分钟过去了。学生的印象是:这老师管不住学生。教师呢,怨学生不懂事,怨班风太差,就是不想想自己管理能力方面的问题。
他应该怎么做呢?当发现缺一张卷子时,可以问一问谁多拿了一张。如果没人出声,就不要再追问了,立刻对那位没领到卷子的同学说:"对不起,请你等一下,我把卷子发完再帮助你。"等发完了全班的卷子,大家都在答题,教室必定安静下来。这时,教师如果发现手里还有一张卷子,那是刚才数错了,发给那位同学,道一声歉,就可以了。若手里没有多余的卷子,那可能是有人拿了两张。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不留神多拿了,另一种是有意多拿一张作弊用。这时教师可以从从容容地到同学座位上一个一个查,因为大局稳定。查出卷子,无论哪种情况,当时一律不批评,课下再说,若查不出来,那可能是卷子本来就少了一张,或某学生藏匿不交。可以让这个没领到卷子的同学自己去教导处领一张备用卷子,耽误的时间,用个别延长考试时间的办法补上,并向他道歉。问题课下再查。
假如这个没领卷子的学生恰好是个问题生,不由分说就非要卷子,怎么办?可以先给他一张,接着继续发卷子,找一位班干部或通情达理的学生,先不发他卷子,他不会闹的。等全班同学进入答卷状态以后,再给他补卷子,补时间,不让他吃亏。事后再调查此事。那位问题生怎么办?他不顾大局,要不要批评?不批评。因为在这件事上,他有把柄:"别人有卷子,为什么偏偏我没有?"问题生很敏感,虽然他明知老师绝不会故意不发他卷子,还是觉得这么一来"跌份"了。你要批评他,等于给了他一次发泄的机会,所以不能批评。要是我,倒是愿意向他承认我工作的失误,这才能使他服气。这不是对他缺点的姑息吗?不,他的缺点是一定要批评的,但要换个时间,换个方式,绕个弯子。比如可以过两天在全班表扬那位先不领卷子的同学顾大局、识大体,这样的表扬,对全班同学是教育,对被表扬者是合情合理的称赞,对这位问题生则是明确的批评,但他找不到和老师顶撞的借口。所以我们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一要干净利落,速战速决,二要防止顶牛,三要使大部分同学切实受到教育,这才是教育型的管理和领导。
那位青年教师错在哪里呢?
他不知道课堂管理的一条基本原则:先稳面,后抓点。课堂上无论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首先注意绝大多数同学,把他们稳定下来。有了"根据地",什么事情都好办。若不注意大多数同学的情绪,只顾和个别生你来我往地争辩,班上非乱不可。许多老师都犯这个毛病。
可见,管理学生并不简单,这的确是一门学问。认为管理就是紧盯不放,就是让学生怕老师,或者就是哄得学生听话,都是不正确的。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就范,而是使他们受到教育。
有些教师和家长认为,能管住学生就是好老师,就是有水平,这对吗?
能管住学生是一种本领,但不等于有水平。看一个教师是不是好教师,不能光看他是否管住了学生,还要看他的"管"中有多少教育因素。比如前面举的监考发卷子的例子,如果这位监考老师特别厉害,少一张卷子,同学刚一声明,老师一瞪眼,他就不敢言语了,然后老师再另想办法找一张卷子给他,这件事也处理得很平。按一般人看来,这也算管住了学生,可是这里面就没有什么教育因素,老师这种"瞪眼法"也不属于教育方法。学生有理不敢说话,心里憋着不满,遇到另一位比较和气的老师,就可能发泄出来。所以这位厉害的老师实际上是为别的"不厉害"的老师埋伏了麻烦。当然,他不是有意的,但客观上的确是如此。因此,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记住,要教育学生服从真理,而不是怕某个人,否则就不是正确的管理方法,虽然表面上可以使学生服服帖帖。
管理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很复杂,班主任在这个问题上常见的毛病是,他的角色不像个教育者,而像单纯管理者,但从管理角度看,他也不像个掌握全局的管理者,而像一个办事员,一个上级管理决策的具体执行者,他把管理缩小为管束,像一个保安,一个警察,一个管理员。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谈班级日常管理的时候还要涉及。
这里再举个有趣的例子。
现在的孩子不会谈恋爱怎么办?
——一个苦恼人的问题
有一位大学生给我发电子邮件请求帮助,我觉得他的问题在今天不是个别现象。我们的教育中少了正常的异性交往辅导,孩子们不善于和异性交往,于是到了可以谈恋爱的年龄不会谈恋爱,更不会处理异性交往中的一些麻烦。下面是那位同学给我写的邮件的一部分,供大家讨论。
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我进入大学的及时学期末,注意到了外国语学院的一个女孩子。她给我的及时印象特别好,我看到她时就感觉到她是我想要的那种女孩子,但我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一直没有向她表白。当然我也没机会接触她。我想我不可能走在路上把她拦住,赤裸裸地告诉她我喜欢她。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她的身边出现了另一个人,那当然是她的boyfriend。我好难受。后来我知道了她的名字,正好我有一个高中的女同学在外院,我叫我的同学要她的电话号码和OICQ号码。OICQ号码给,电话号码她不给,可她根本就很少上网,我在网上当然也见不到她。
我那个同学劝我放弃,可我真的好喜欢她。她很温柔,很善解人意。其实她并不是很漂亮,但是很可爱。我以前只在书上、电视上了解过这种感情,可我现在自己遇到了。我也知道"天涯何处无芳草",可叫我放弃真的好难。如果放弃她,我到哪儿去找像她这样的女孩子呢?其实一个人能够真正地爱上另一个人是很难得的。每一个人接触的人是很多的,能够令他真正爱上的人却是很少的。我好难受。告诉我,我该怎么办!拜托了。
一个苦恼的人
今天我听到我的一位学生给他的女朋友打电话,要不是我预先知道他们是恋人关系,实在没有一句话让我感觉到他们是在谈恋爱。他就好像在训斥他的女儿一样,俨然是成了那位女朋友的老爸。我还曾经听到个别的恋人的对话,有的女大学生对待自己的男友像个老妈。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过与异性交往的辅导,更缺乏进一步交流情感的知识和经验。他们在循着自己的感觉本能地进行交往,于是"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便自然地表现出来。今天的孩子恋爱更加本能、冲动,而社会性的交往会相对削弱,这是非常可悲的现象。
教育在线·心理辅导与教育,陶新华
下面是我的读后感。
"提前恋爱"与"不会恋爱"
正当教师、家长为孩子提前恋爱(早恋)发愁的时候,陶新华老师却提醒我们,还有一些到了恋爱年龄而不会恋爱的学生(大学生)。这些孩子也是从中学走过来的呀!想来他们当年在中学的时候一定是老师心目中"立场坚定"、"拒腐蚀,永不沾"的好学生。
中小学教育对于这种"花到时节不会开"的现象有没有责任呢?
愚以为,有责任。
陶老师说得非常好:"今天的孩子恋爱更加本能、冲动,而社会性,的交往会相对削弱。"
你去观察中小学生的"早恋"就会发现,其中大多数人其实没有多少"恋"的内容。他们的所谓"恋爱",主要色彩一个是本能的冲动,另一个就是占有欲。所谓"早恋"者,不过是性本能冲动促使下的"抢人"而已。有真情的不多,真正互相理解、心心相印的更少。
为什么?
因为真情只能产生于沟通,沟通只能产生于交往,而我们现在的学校很少给孩子交往的机会,更没有教给他们交往的本领和艺术。
所以,孩子们的早恋固然主要源于社会影响,但是呈现如此浅薄的状态,与我们的教育是有关系的。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爱,也不善于爱,家长、老师只会禁止他们爱,没有结合实际给他们讲过爱情。
孩子们缺乏交往机会,不懂得什么是爱,结果就是不善于爱。不善于爱向前发展,一个极端就是"乱爱",胡来,游戏,另一个极端就是不敢爱,不会爱,不知道怎样向心仪的人示爱。陶老师说的,就是后一种情况。
可见,"提前恋爱"与"不会恋爱"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却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孩子们缺乏社会交往,缺乏正确的爱情观。
这很值得教育者深思。
言归正传。如果单纯作为管理者,这位大学生的中小学老师在"早恋"问题上是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的,他们成功地阻止了他的早恋,或者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了。可是,如果这些老师意识到自己是教育者,他们恐怕就得承认,自己的教育在恋爱问题上是失败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任务不同,一个真正的教育者不但要防止学生"早恋",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帮学生学会交往的艺术,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以便将来他们该恋爱的时候有所准备,而不至于束手无策。为什么呢?因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一生幸福。难道爱情不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内容吗?虽然高考不考"恋爱学",评比也没有这一项,但作为人生的必备知识,班主任是有责任教给学生的,这不是分外的工作。
这里就明显看出教育型管理者和单纯管理者的区别了:前者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真正为学生着想的,后者则几乎都是自我中心者,他们其实并没有真正替学生的成长着想,他们考虑得更多的,多半是自己的"业绩"。所以,我们看一个班主任的真正水平,往往要看他们如何对待"非评比"一类的问题。
我希望每个班主任都记住:您首先是个光荣的教育者,其次才是管理者,管理是为教育服务的,千万不要主次颠倒。
第二节 学习指导者
本节论述的是班主任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学习指导者。这个角色是从教育与教学的关系这一角度切入的。
班主任很少有不任课的,所以班主任不但是教育型的管理者,而且是一个知识传播者,一个教书的人,不是单纯做管理工作的人。大学里有单纯做管理工作的老师,有的叫班级辅导员,中小学没有这种人。在中小学,教育和教学不分家,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特点。
你会发现,中小学学生科带头儿几乎都是班主任,或者曾经是班主任,而中小学的的班主任几乎都是教学能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