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新闻传播学大辞典图书
人气:31

新闻传播学大辞典

一、本书正文分为13部分,共收入词条6811条,计220万字。 二、词条采用分类编排法,按词条内容划分类别,据以编排。 三、词条标题大多是一个词,如"新闻"、"传播",有的是词组,如"新闻评议会制度"。 四、大多数词...

内容简介

本辞典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涵盖目前国内新闻传播学科研究成果,由全国26 家高校和研究所、近200 名新闻传播学专业人员参与撰写,学科基础知识和学术前沿成果并重,学科框架完整,知识体系完备。索引有词条标题汉语拼音索引和词条外文标题索引,以利读者检索。可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从业人员、教学和研究人员、学生和大众读者的查阅和参考工具。

内容有十四部分,正文分为13部分,包括新闻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新闻伦理与法、新闻传播业务、传播媒介经济学、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新闻传播媒介、新闻传播事件、新闻传播界人物、新闻传播教育、新闻传播管理机构与组织、新闻传播奖项、网络传播技术。共收入词条6811条,计220万字。词条采用分类编排法,按词条内容划分类别,据以编排。

附录有传播学谱系图、世界新闻传播史大事记、关于出版的统计数据、国外新闻传播专业部分网站、中国高等院校新闻传播院系博士生导师及招生方向,共5部分。

编辑推荐

本辞典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编撰历时6年、增删5次,达220万字之巨,涵盖了目前国内新闻传播学科研究成果,由全国26家高校和研究所、近200名新闻传播学专业人员参与撰写,学科基础知识和学术前沿成果并重,学科框架完整,知识体系完备。索引有词条标题汉语拼音索引和词条外文标题索引,以利读者检索。可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从业人员、教学和研究人员、学生和大众读者的查阅和参考工具。

作者简介

主 编:童兵、陈绚,执行主编:陈绚。

童 兵(1942~ )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81年和198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分别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新闻传播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中西新闻传播比较研究、中国社会与中国大众传播等课程。撰写出版教材专著21部,主要有《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主体与喉舌──共和国新闻传播轨迹审视》、《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比较新闻传播学》、《新闻理论》、《中西新闻比较论纲》、《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新闻传播学原理》(合著)、《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新闻学卷》(合著)等。

陈 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伦理与法律规范、广告传播道德与法规。开设课程: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研究、新闻出版伦理与法规、广告传播道德与法规。主要专著:《新闻传播与媒介法治研究报告(2011-2012年度)》、《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概论》、《广告道德与法律规范教程》、《大众传播伦理案例教程》、《大众传播法规案例教程》。

顾 问:甘惜分 方汉奇

甘惜分(1916~ ) 中国新闻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四川邻水人。1938年赴延安,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和马克思列宁学院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八路军120师政治教员和政策研究员。1945年任新华通讯社绥蒙分社记者。1946年参加《绥蒙日报》的创办工作。1947 年任新华社晋绥总分社编辑。1949年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采编部主任。1954年 9月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任副教授。1958年,随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任教授、新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校舆论研究所所长。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特邀理事、首都新闻学会理事、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理论。著有《新闻理论基础》、《新闻论争三十年》等。

方汉奇(1926~ ) 中国新闻教育家。广东普宁人。1950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毕业后任上海新闻图书馆研究组馆员。1953年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任教,1958年后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任教。1972~1978年再度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任教。1978年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顾问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出版的专著有:《报刊史话》、《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下册)、《报史与报人》、《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主编兼撰稿人)、《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主编兼撰稿人)、《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主编兼撰稿人)、《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主编兼撰稿人)、《中国新闻传播史》(主编兼撰稿人)和《方汉奇文集》等。

参与编写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人民日报新闻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传播系。

目录

编撰说明 编委会 1

序 言 甘惜分 1

前 言 童 兵 1

凡 例 1

正 文

一、新闻学理论 1

1.新闻理论 1

2.新闻实务概念 76

二、传播学理论 110

1.传播理论 110

2. 舆论学 171

三、新闻伦理与法 215

1. 新闻伦理 215

2.传播法 228

四、新闻传播业务 296

1.新闻采访、写作 296

2.新闻编辑、评论 312

3.广播电视播音 327

4.新闻摄影 347

五、传播媒介经济学 377

1. 媒介经济学 377

2. 媒介经营管理 415

六、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 469

1.广告学 469

2.公共关系学 522

七、新闻传播媒介 533

1.中国报刊、通讯社、网站 533

2.中国广播电台、电视台 681

3.外国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 707

4.中外著名新闻专栏、 节目、 频道 850

八、新闻传播事件 874

1.中国新闻传播事件 874

2.外国新闻传播事件 925

九、新闻传播界人物 953

1.中国新闻传播界人物 953

2.外国新闻传播界人物 1017

十、新闻传播教育 1067

1.中国新闻传播高等教育院校 1067

2.中外新闻传播专业期刊、译丛 1127

3.国外新闻传播高等教育院校 1142

十一、新闻传播管理机构与组织 1165

1.中国新闻传播管理机构与组织 1165

2.国际和外国传播管理机构与组织 1178

十二、新闻传播奖项 1198

1.中国新闻传播奖项 1198

2.国际和外国新闻传播奖项 1209

十三、网络与传播技术 1217

附 录 1253

(一)传播学谱系图 1254

(二)世界新闻传播史大事记 1255

(三)统计数据 1343

(四)国外新闻传播专业部分网站网址 1364

(五)中国高等院校新闻传播院系博士生导师及招生方向 1367

索 引

词条标题汉语拼音索引 1375

词条外文标题索引 1477

后 记 1589

在线预览

推荐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新的科技革命特别是数字技术的推动和文化全球化浪潮的激荡,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从业人员超过500万人。在媒介化社会里,由于产业兴旺、跨文化传播繁荣和高等教育腾飞合力的支持,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也突飞猛进,办有新闻传播学专业(含广告学、公共关系学、编辑出版学和传统的新闻学、传播学)的高校超过700所。同新闻传播事业和新闻传播学相关的产业、学科更多。时代、社会、学人和公众需要一部知识含量大、重要资料齐备的新闻传播学大辞典。目前社会上使用的三部新闻学辞书,均成书于20世纪90年代,书已售罄,又没有收入或基本上没有收入目前正方兴未艾的互联网传播、移动终端传播、公共传播、跨文化传播、媒介化社会等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组织力量,抓紧时间,编纂和出版一部新世纪版新闻传播学大辞典,在今日正逢其时,是一项具有重大学术意义、应用价值和广阔市场前景的工作。为此,一批掌握当代新闻传播学前沿知识、年富力强、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中青年学者为骨干的同仁,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不想这一干就是六年。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闻传播学大辞典》可以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广大师生营造一座"知识的宝库",可以为新闻传播工作者提供专业知识的指南参考,可以为亿万民众接受媒介素养教育开放一所新闻传播百科知识的大课堂。这是我、陈绚及所有参与编写的同仁历时六年苦心经营、埋首苦干编纂这部辞典的目的和追求。

这部辞典的问世,托的是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福,靠的是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和新闻传播学科繁荣的成果,凭的是境内外、国内外各高校、各专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办学,倚的是老中青几代师生之间的协作、团结和攻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思想解放的进步,不少过去无法入典的人物、事件、观点为我们这部辞典所吸纳,而且给予实事求是的释义。在这部辞典里,我们可以发现,过去长期流传的"新闻无学"已经找不到踪迹。我们还可以发现,中国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新闻学、传播学以及同新闻传播相关的一系列交叉学科的许多新词条、新成果也收入其中。这些新词条和新成果,不少是大陆学者同港澳台地区的学者,同美国、英国、日本等许多西方国家的学者共同研究、相互切磋的硕果。这些新词条和新成果,又是全国许多高校从事新闻传播学教学研究的老教授和中青年学者以及不少研究生学子大胆探索、合作攻关的成果,是学界与业界朋友长期相互学习、共同研究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这部辞典的编纂出版,可以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学科长足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由甘惜分教授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自1993年出版以来中国新闻传播学科新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缩影。

我们的恩师甘惜分教授为当年出版的《新闻学大辞典》撰写的序言中,指出他主编这部辞典有这样几个特点: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普及与创新相结合;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把大陆和台湾的成果统一起来;一视同仁和有所侧重;客观性和倾向性的统一;力争运用近期的材料。这些特点,同样也是我们这部《新闻传播学大辞典》的特点。因为我们这部辞典启动编纂的时候,我和编委会成员不仅强调要坚持发扬这些特点,这些特点还应该成为新辞典重要的编纂方针。除了上述特点之外,我们还认为新辞典要具备下述几个新的特点:其一,凸现新闻传播学20年来学科发展的新进展和新成果。新辞典中,关于传播学理论和实务的内容增加了很多,1993年以来特别是21世纪的新概念、新进展,诸如移动终端、微博、微信等吸收了不少。新闻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闻改革的新步骤,诸如媒介融合、信息公开、信息安全,也吸纳许多。新闻学交叉研究的新成果,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新态势,也成为新辞典的一些亮点。其二,更多地关注和吸收境外、国外学者的新研究领域和新研究成果。可以说,这是一部全球视野、高扬学术个性,同时又充溢着中国特色、对中国当前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和新闻传播学科繁荣适用的新辞典。其三,对词条选择和释文撰写要求高,力求精益求精。释文要求观点正确、资料翔实、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言规范、文字精练;要有科学性和专业性。这些新特点和新要求是否执行了,请读者和使用者考核。

这部辞典自2007年9月及时次编委会后正式启动,到2013年5月杀青。期间,各位同仁苦心思索,精心撰写,聚首讨论,电话联络,他们的话语和身影始终在我耳畔回响,在脑际映现。如今,这部汇集着全体同仁心血的辞典即将面世,但我心中没有一丝轻松。因为我懂得,编撰辞书的工作永远是一件遗憾的事。

静待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童兵

推荐二

20世纪以来的100多年,是世界新闻传播事业飞速发展的100年。而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是中国新闻传播日新月异的时期。其间,新闻传播观念不断突破,学科快速发展,新闻传播格局发生深远变局——新闻传播不仅是社会变迁的结果,更是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走向。

新闻是对社会历史的记录。新闻传播学界则不仅要记录,更要引领——要反映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动态与前景,贡献新闻传播学科的近期成果,为业界提供知识和养料。

在中国接入互联网前夕的1992年,尽管当时新闻传播业已取得很大发展,但网络信息传播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还是雾里看花,未来的新闻传播走向尚不明朗。正是本着新闻传播学者承前启后的社会责任,由我牵头主编,集合国内100多名学者力量编写了《新闻学大辞典》。这部辞典是部新闻学大型辞书,在新闻传播教学、科研和实务工作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如今,互联网进入中国已近20年,中国新闻传播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传播学的知识体系也早已大大超越了20年前。尽管这个变化和超越的过程还在继续,并且永远不会停歇,但学界有责任及时做出梳理和总结。正如1992年4月我在《新闻学大辞典》序言中所言,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以某一部类事物为研究对象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经过无数人长期的思索、探求、实践、争论、碰撞而逐渐形成。当一门学科逐渐成熟时,便应有一种辞典作为它的阶段性的研究总结,成为这一学科的知识总汇。现在,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牵头,童兵、陈绚两位教授具体负责,吸纳国内高校近200名新闻传播学研究者及学子参与编撰的《新闻传播学大辞典》就要出版了。这部大型工具书编撰历时6年、增删5次,达220万字之巨,凝聚了众多编写者的心血和智慧。这部辞典可看作是1992年由我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的续编,是一部能体现中国新闻传播学各学科近期研究成果的大辞典。尽管我们的工作不可避免会被前行的历史所超越,但并不能减损这一工作的意义。这部辞典是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起点,希望能为蓬勃发展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和应用做出注解,提供知识,开辟道路。

甘惜分

推荐三

编辞典如登山,初仰时,喜之、颂之。攀半途,目戆手耽,心耸神瞀,如耄而加疾。再攀,身似幽然久疹,心若恍然堕空,或躁如械囚,或心怯情崩。至岳峰遥望,已神思棼然,惟期神托有谕,降杖而奔了。幸甚,俱往矣。此次能幽然而愈,恍然而安,躁然而适,怯然而胜,纷然而静,皆归功于所有参与编撰工作的前辈、同仁、学子。

据出版社编辑称,编撰本辞典的"原始动议"源自李彬教授。2007年在某个研讨会茶歇与编辑交谈中,他认为20世纪90年代甘惜分教授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已出版了10多年,新闻传播学研究在中国发展很快,需要更新了。当编辑请其推荐编写人选时,他认为唯童兵教授能担此重任。由此,念起意立,出版社开始积极推动此事。

出版社学术著作分社的郭银星博士和李玉莲博士皆本人相交多年的朋友,本就经常相聚聊天,某次相聚时,她们提出,由我向导师童兵教授提出新编这本辞典之事。我本以为自己只负牵线搭桥之责,于是向童老师据实禀报。童老师同意后,让我与出版社联系准备开编委会时,我才悟出无论是出版社的朋友们,还是童老师都认为我已同意并担负此辞典的统合任务了。

虽说我自本科起就在复旦大学新闻系读书,其时李良荣教授是我们的班主任,承训颇多;后又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随童兵教授读博,聆听教诲;从事新闻传播学教学科研工作也20多年,但一直都是在新闻学前辈和导师们辛勤培育的"学术大树"下"乘凉"的,现在忽然承担如此重大的任务,内心除了惶恐,还有慌恐。

所幸编委和参与编写的都是有学者风范的前辈和同道,在编撰辞典这一平台上,蒙各位不弃,将所擅长之专业学科词条传到我手上,并宽容理解,一任我增减删改。尤其是丁和根教授,为组织媒介经济专业词条联系了十数位专家,协商催问,严格把关。其间他数次来京,都约我与编辑见面,并多次在电话中传授编撰词典之道,将自己以往编词典所有心得都无保留地提醒相告。对此,我一直感念至深。

但如前所述,辞典的编写远不像初时认识的,只需因形创声,随事造曲那么简单。6年来,夜研晨考,击魄凄肌,辞典6811个词条,其中三分之二是多次修改,投入的时间和心力是无法预想的。记得在编到第五个年头时,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外,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词条,深感疲劳、焦虑。到院里向倪宁院长报告,自己亦不明是知其难状地去诉苦,还是想寻求帮助。倪宁教授耐心地倾听完后,只发一言:"花酿成蜜百工后"。我瞬间顿悟,告诫自己存而守之,惟常是允。

责任编辑于淑敏,是我编撰辞典过程中的"新识"。她耐心仔细,在辞典的编辑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专业水平,并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辞书精神"贯穿于本辞典的编辑始终,为提升这部大辞典的质量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现在,"百工"已成,但是不是"蜜",还请各位品评。

此记,上觐于各位,下存于吾心。

陈绚

媒体评论

《新闻传播学大辞典》可看作是1992年由我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的续编,是一部能体现中国新闻传播学各学科研究成果的大辞典。

这部辞典是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起点,希望能为蓬勃发展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和应用做出注解,提供知识,开辟道路。

-----甘惜分 中国新闻教育家、 新闻学者,教授,《新闻传播学大辞典》顾问

《新闻传播学大辞典》有三大特点:

其一,凸现新闻传播学20年来学科发展的新进展和新成果。新辞典中,关于传播学理论和实务的内容增加了很多,1993年以来特别是21世纪的新概念、新进展,诸如移动终端、微博、微信等吸收了不少。新闻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闻改革的新步骤,诸如媒介融合、信息公开、信息安全,也吸纳许多。新闻学交叉研究的新成果,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新态势,也成为新辞典的一些亮点。

其二,更多地关注和吸收境外、国外学者的新研究领域和新研究成果。这是一部全球视野、高扬学术个性,同时又充溢着中国特色、对中国当前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和新闻传播学科繁荣适用的新辞典。

其三,对词条选择和释文撰写要求高,力求精益求精。释文要求观点正确、资料翔实、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言规范、文字精练;有科学性和专业性。

----------童兵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新闻传播学大辞典》主编

据香港城市大学祝建华教授所领导的团队在2012年对于迄今30年SSCI的研究表明,一贯以来处在社会科学研究显学地位上的经济学的研究,在最近5年已经让位于以网络研究为代表的传播学研究。传播学日益成为今天社会科学中最为活跃、最受重视和影响力的学科之一。促使传播学成为显学的关键性推动因素是互联网的崛起及其对于现实世界的深刻改变。

由于网络新媒体的崛起及其日益主流化的影响力,以及它对于社会生活及其结构、规则的巨大改变,使一门原本相当年轻和边缘性的学科——传播学——已然进入学术与社会舞台的中央,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具有实践操作关键意义的价值认知。(《传播学何以成为热门学科?》)

------喻国明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会会长,《新闻传播学大辞典》编委会副主任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