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中研院史语所、社会所以及中博院、同济大学、营造学社等迁到四川宜宾的李庄镇,并在那里安居六年。本书以翔实的田野调查资料、诸多珍稀的图片,叙述了傅斯年、陶孟和、李济、梁思成等人的学问事功,更探寻了诸多不同寻常的秘辛人情。
《发现李庄》极为有趣,我好像被带回到了以前的时光。——傅仁轨(傅斯年之子)
如此大的包涵量,写得得心应手,令我感佩,深感在材料蒐集上下了大功夫,对大师之间关系的描写也真切可亲。——李光谟(李济之子)
涉及梁林那一章,感觉写得很好,比较真切地再现了外省知识分子在李庄的生活状态和心态。 ——梁从诫(梁思成之子)
《发现李庄》承袭傅斯年先生倡导的动手动脚找史料的做法,不少照片和文字材料的披露具有性。岱峻对所写的"那时的先生"充满尊敬之情,却不以仰视造神的态度,而是运用急徐适度的叙述方式、褒贬得体的诚实文字,绝不为他所尊敬的人曲为回护。
——作家冉云飞
岱峻(陈代俊),祖籍四川资阳,定居成都。1982年大学毕业,执业媒体,已退休。早年从事文学创作,20世纪末起转入民国学术研究,著有《发现李庄》《消失的学术城》《李济传》《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风过华西坝:战时教会五大学纪》等。
李庄歌(周懋庸)
序为什么是岱峻(何大草)
自序中国李庄,一段湮没的历史
楔子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
及时节夏夜梆声
第二节喜极而泣
第三节梁思成与傅斯年
第四节悲欣交集
及时章从昆明到李庄
及时节山重水复迢迢路
第二节动议迁川
第三节古镇李庄
第四节山坳里的书案
第五节安难居不易
第二章史语所与中央博物院
及时节谔谔之士傅斯年
一卧病倒床
二要东方学的正统在中国
三白色的反思
四板栗坳傅家
五山深闻杜鹃
六西行延安
七谔谔之士
第二节谦谦君子董作宾
一所务
二甲骨彦堂
三甲骨书法
第三节那时的"先生兮"
一忧道不忧贫
二中医与西医
三吃人的故事
四"先生兮"不亏人
五刺刀下生存
六学者的自律
七治学与入仕
第四节《六同别录》
一故纸堆刨出的历史
1.李光涛与明清档案整理
2.劳榦的居延汉简研究
二拓荒发轫的语言科学
1.李方桂——"非汉语语言学之父"
2.马学良:大山边寨寻宝人
3.董同龢苦著"天书"
三高山丛林中的民族学
四锄头挖掘的辉煌
1.清溪阁醉别
2."蛮夷之地"的新发现
3.李济——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
4.李霖灿——"东巴文化之父"
5.梁思永——病榻上的硬脊梁
6.夏鼐的西北行
第五节李庄的姑爷们
一傅斯年做月老,逯钦立娶淑女
二景云,你在他乡还好吗?
三爬山豆,叶叶长
四李光涛与张素萱:鸿案相庄
第三章陶孟和与社会科学所
及时节从社会调查所到社会科学所
第二节石崖湾与门官田
第三节高山流水失知音
第四节战时经济研究
第五节幻想与破灭
第四章梁思成林徽因与中国营造学社
及时节营造学社的冬季
第二节李庄的"太太的客厅"
第三节梁思成——中国建筑科学之父
第五章风雨同济
及时节东岳庙与工学院
第二节禹王宫校本部
第三节镇中心慧光寺
第四节小镇之恋
第五节童第周
第六章十万青年十万军
第七章走出李庄
及时节念兹别离,永怀缱绻
第二节去留两徘徊
第三节天下同济
第四节史语所在台湾
第五节蚌病成珠
本书主要人物介绍(截至1948年)
参考书目
初版后记
第三版说明
中国李庄,一段湮没的历史
李庄前缀"中国",不是我要哗众取宠,而是因为有一段实实在在的被湮灭了的历史。
抗战期间,外省籍人士迁川七百余万,李庄最盛时有一万两千人,人口数量不多,却多有国之精英。那时大大小小的宫观庙宇、会馆祠堂、民家小院,四下分布着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体质人类学研究所筹备处和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同济大学等单位。
中央研究院是全国较高学术科研机构,与国民政府的立法、司法、行政、监察、考试五大院并列。当时设有十三个研究所,社会人文学科的三个所,涉及历史、语言、考古、民俗、民族、人类、经济、社会、法律等学科,全都迁到李庄。傅斯年、陶孟和、李济、李方桂、梁思成、董作宾、童第周等一大批有国际影响、国内的学者,常撑一把油纸伞,或捏一把折扇,行迹匆匆,出没于李庄的泥泞。单是留学欧美的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博士就有李济、梁思永、吴定良、凌纯声、夏鼐、吴金鼎等一大批人。1948年,国民政府选出八十一位首届院士,从李庄走出去的就有九位。
那时寄自海外的邮件和电报,只要写上"中国李庄"也能送达。同盟国的一些科研机构,也经常收到寄自"中国李庄"的学术刊物和书籍。外籍教授史图博(德国)、魏特(波兰)、鲍克兰、史梯瓦特、韦特(德国)、陈一荻(德国)等,曾随同济大学迁徙李庄。而犹太人魏特先生还成了永葬李庄的孤魂。费正清、李约瑟等国际友人曾造访过李庄,并与那里的朋友傅斯年、陶孟和、梁思成、童第周等保持着长期联系。
当时的李庄,与重庆、昆明、成都并列为四大文化中心,是抗战时中国具国际影响的人文中心……
发现李庄,纯属偶然。几十年随心遣兴地阅读,也看过一些东西。
我热爱丽江,横断山脉中一个"阳春白雪"般的古城,有一个叫李霖灿的人已捷足先登。1941年,他受聘于李庄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考察边地艺术,发现了玉龙雪山下神秘的东巴文化。几年以后,他携大批东巴经典到李庄,开始了"麽些象形文字字典"的编纂和东巴文化的研究。几十年来,他把东巴文化的研究扩大到历史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被誉为"东巴文化之父"。
王世襄是一个快活老头。当年,他是中国营造学社的助理研究员,追随梁思成来到李庄。前些年,他的一部三卷本文集《锦灰堆》出版,一时洛阳纸贵。书中多篇论文写于李庄,其中有对李庄宋墓和宜宾旧州白塔的测绘与考证。
一个朋友说过,若是旅途消遣只携带一本书,那就带罗尔纲的《师门五年记》。那也是一本写于李庄的书。青年学人罗尔纲,1943年受聘于中央研 究院社会所,依据资料
悉心考证,写出《世传太平军奸淫杀戮考证》,并重新开始对旧作《太平天国史纲》进行修订。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成了太平天国史研究的。他一生的著作中,好多文章都郑重地写上"某某年写于李庄"。
梁思成被誉为中国建筑科学之父。1984年美国出版的《中国建筑史图录》和1998年国内出版的《中国建筑史》,是梁思成研究中国建筑的扛鼎之作,也是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开山之作。此书1943年成于李庄。书中的照片有李庄板栗坳,测绘图有李庄的旋螺殿。李庄六年,中国营造学社艰难支撑。抗战胜利之后,以营造学社为主要的班底,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可以无愧地说,李庄是"中国建筑科学的摇篮"。
……
2003年11月13日写于锦城万里桥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