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苛的自我要求有时候能使人进步,有时又会给人压力,如何解决这种矛盾?这种强迫我们行为的自我批评之声,如何掌控它?如何摆脱它?
这本书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写就,法国著名心理咨询师弗雷德里克•方热凭借自己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针对“自我苛求”这一人性痼疾,结合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独创了行之有效的心理自助方法,一定能够将你从“自我苛求”中解脱出来,使你获得更富创造力和幸福感的生命体验!
“我需要别人喜欢我,我不可以让人失望……”
“我必须不断超越,让别人高兴……”
“我必须成功,才配得上我所在的位置……”
……
总有这样一个苛求的声音,对我们不断要求和勒索。
这个声音曾经保护和支持过我们的心灵,
我们的生命受益于此,也受困于此。
自我苛求是生命活力的囹圄,
我们需要找出这个苛求声音的源头,
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直视它,与它对话,
直到它从我们的心灵上松脱。
——是时候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了!
——今天的读者生活在竞争更加激烈、对成功要求更高的社会环境中,必须更、更,所以,也更容易成为“自我苛求”的牺牲品,所以更迫切需要去除“自我苛求”的负面影响,以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活得更加舒展、更具幸福感和尊严。
弗雷德里克•方热 Frédéric Fanget
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任教于法国里昂及时大学,著有《医治受伤的自信》(Oser. Thérapie de la confiance en soi)等广受欢迎的畅销书。弗雷德里克•方热是人称“综合型”的治疗师,实实在在地帮助人们通过行为疗法来改变自己,通过认知疗法来理解自己,利用存在和冥想疗法来追求自己的人生意义。
及时章 解放自己的方法
不能把自己简单等同于一种缺陷或疾病 5
痛苦与美德 8
硬币的正反两面 11
如何摆脱自己设定的人生准则 14
驯服内心自我批评的声音 14
第二章 内心的声音:窥探精神世界的一扇窗
内心的声音,我们的精神电台 18
内心自我批评的声音,令人喘不过气来 26
第三章 我理解自己:如何完成认知概念化
成为自己的同盟 33
过高的要求 33
概念化 43
第四章 摆脱自己的人生准则 及时章 解放自己的方法
不能把自己简单等同于一种缺陷或疾病 5
痛苦与美德 8
硬币的正反两面 11
如何摆脱自己设定的人生准则 14
驯服内心自我批评的声音 14
第二章 内心的声音:窥探精神世界的一扇窗
内心的声音,我们的精神电台 18
内心自我批评的声音,令人喘不过气来 26
第三章 我理解自己:如何完成认知概念化
成为自己的同盟 33
过高的要求 33
概念化 43
第四章 摆脱自己的人生准则
倾听内心自我批评的声音,意识到它的负面影响 55
害怕自己做不到 56
苛求,生命难以承受之重 69
第五章 摆脱幼年的认知模式
《痛苦与美德》
我之所以想写这本书,是为了告诉大家,那些我们最重视的、所认同的东西以及我们的价值观和美德,有时候正是这些东西束缚了我们。
这个说法可能在你看来简直像天方夜谭,或许大大出乎你的意料。我想说的意思是,令你痛苦的那些东西,也是你本身的一部分,是你为之自豪的,使你之所以成为你的东西。
我要告诉你,你必须挣脱自己最珍视最宝贵的东西,如果你真的想得到自由。
为什么要求你这样做?为什么劝你放弃在你看来最重要的东西?我是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多年来,我在治疗中花很多时间将病患与其内心的声音——你知道,就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个听不见却又无时无刻不在的声音——之间的斗争具体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下来。
这个内心的声音时时刻刻在批评你,很多时候它其实是过去某个责备的声音在回荡,在这一重消极的声音背后,还有一重积极的声音在对你说:“好好做事,你会为你自己感到骄傲,还会得到别人的欣赏。”
这个内心的声音一面鞭策着你,一面折磨着你。你听从这个声音的指引,因为你已经试过,当你按照它说的那样做,地完成一件事情时,你就感到自豪,并且赢得旁人青眼相加。
可是当这个声音显得太强硬、太咄咄逼人和不留余地的时候,它让你很痛苦,让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你所取得的结果达不到自己设定的要求。这个声音只不过是把你给自己设定的人生准则反过来加之于你,并牵着你的鼻子走。 《痛苦与美德》
我之所以想写这本书,是为了告诉大家,那些我们最重视的、所认同的东西以及我们的价值观和美德,有时候正是这些东西束缚了我们。
这个说法可能在你看来简直像天方夜谭,或许大大出乎你的意料。我想说的意思是,令你痛苦的那些东西,也是你本身的一部分,是你为之自豪的,使你之所以成为你的东西。
我要告诉你,你必须挣脱自己最珍视最宝贵的东西,如果你真的想得到自由。
为什么要求你这样做?为什么劝你放弃在你看来最重要的东西?我是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多年来,我在治疗中花很多时间将病患与其内心的声音——你知道,就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个听不见却又无时无刻不在的声音——之间的斗争具体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下来。
这个内心的声音时时刻刻在批评你,很多时候它其实是过去某个责备的声音在回荡,在这一重消极的声音背后,还有一重积极的声音在对你说:“好好做事,你会为你自己感到骄傲,还会得到别人的欣赏。”
这个内心的声音一面鞭策着你,一面折磨着你。你听从这个声音的指引,因为你已经试过,当你按照它说的那样做,地完成一件事情时,你就感到自豪,并且赢得旁人青眼相加。
可是当这个声音显得太强硬、太咄咄逼人和不留余地的时候,它让你很痛苦,让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你所取得的结果达不到自己设定的要求。这个声音只不过是把你给自己设定的人生准则反过来加之于你,并牵着你的鼻子走。
那些曾经关注我的书的读者可能已经看出来,这个是我研究的重点之——主义。主义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坏,而且对于提升自己的价值感、与他人相处以及良好地规划人生来说,主义非常有用。我在《好上加好!主义心理学》一书中说过,当主义如同暴君一般为所欲为时,它也可以变得极其有害。主义者有些时候会过度吹毛求疵、谨小慎微。他们对自己要求过高,无法容忍自己的任何缺陷。当然,除了“人应该无缺”之外,我还可以举出另一些人生准则的例子,比如安娜。后面我们将谈到她。安娜不懂如何拒绝,她的人生准则是“永远要让别人高兴”。她觉得“别人比自己重要”,所以她不断地答应做一些其实她根本不愿意做的事情,比如接受别人的邀请,同意和别人的午餐,她自己事务繁杂、忙不过来,还答应帮学生修改博士论文。她来我的诊所时,显得对自己非常生气,说:“我受够了,医生,我受够了这个样子,总是想讨好别人。我总是把他们看得比我自己还重要。”很快,安娜意识到这种想法来源于自己的过去。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引导她去理解,这个想法给她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但同时也造就了她的价值。安娜是个讨人喜欢、乐于助人,倾听别人的要求的人。利他主义是安娜非常看重的一种价值,这是她的美德。大家都知道她值得信赖,欣赏她。“永远要让别人高兴”这个想法是在安娜童年时期就形成的,逐渐变成了她的一种好品质。这一点她自己知道,她明白。即使这种“要让别人高兴”的自我要求在过分的时候让安娜气急,因为觉得自己过于迁就别人,自身价值感降低,但是她也知道,由于她乐于倾听别人的要求,这也给她带来了很多,使她成为了一个非常受欢迎的人。
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我有幸遇到很多人,治疗过各种不同类型的病例,今天我提出这个观念,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两者不可分割,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