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  内蒙古卷图书
人气:42

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 内蒙古卷

内蒙古建筑传统文化丰厚而独特,本地域主体民族的传统建筑在此生成、演变,其他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传统建筑也在此生根、发展,总体上形成了丰富的类型和独有的特征,并表现出很强的文化包容性。原生型的传统建筑由于...
  • 所属分类:图书 >建筑>建筑史与建筑文化>建筑史与建筑保护  
  •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112188796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9
  • 印刷时间:2016-09-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铜版纸
  • 包装:精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的《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内蒙古卷)(精)》内容构成分为两个部分: 上篇为内蒙古传统建筑特征解析篇,分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总结了内蒙古地区传统建筑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又从文化的角度解析了内蒙古传统建筑的典型空间范例。

下篇为内蒙古现代建筑传承研究篇,在整体回顾和背景解析的基础上,总结内蒙古地区现代建筑传承实践的基本手法,力求把共性的、取得共识的、经过时间检验的传承成果加以总结,以求引导为深层的传承实践。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建筑根植于深厚而久远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广博的历史与广袤的土地中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建筑传统,体现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我国的现当代建设中,传统建筑持续而深刻地影响着城乡环境的建设活动,如何正确并深入地解析建筑传统并执着地延续传承,如何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传统焕发新的生命力而有效指导当代的创作实践,是现当代城乡建设的重要议题,编辑出版此类图书更加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和意义。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策划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丛书》正是针对这一背景而出版的一套具有时代性与现实意义的丛书。丛书汇集了国内从事传统建筑研究与当代建筑创作的著名专家学者,指导专家包括崔恺、冯骥才、吴良镛、孙大章、陆元鼎、张锦秋、何镜堂、朱光亚、马国馨、朱小地、罗德启、何玉如、单德启、陈同滨、朱良文、郑时龄、伍江、常青、吴建中、王小东、曹嘉明、张俊杰、张玉坤、杨焕成、黄汉民、王建国、梅洪元、黄浩、张先进,全国共有750余名专业技术和行政管理人员参与了编写与调研工作。

丛书从2014年开始策划,在反复探讨了丛书的主题定位与出版意义后,在2015年陆续展开了编写工作,并在2015年10月与2016年3月分别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各省的工作交流会,协调工作思路、交流工作成果。2015年底,批开展工作的省份陆续提交终稿,经过严谨的校审工作,批书稿在2016年9月正式出版。

丛书以省(区)为单位进行编写,共计31卷,系统解析了各地区传统建筑在聚落、建筑、细部等层面的特征,探讨了在当代建筑创作中传承建筑传统的途径和手段。丛书内容主要具有四个特点:,地域覆盖范围大,丛书涵盖了我国绝大部分的省、市、自治区,地域覆盖广,历史挖掘深,建筑类型多,通过对各地传统建筑的解析,充分体现了我国建筑传统的丰富性与当代创作的多样性;第二,理论与现实价值高,各省在基本一致的研究体例和解析维度下,从自然、社会、文化、技术等多个层面对传统建筑的产生机制进行了解读,并联系创作实践探讨了建筑传统的传承与发扬,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第三,图片、文字资料丰富翔实,丛书论述内容从传统聚落到当代城乡,从空间结构到建筑细部,从材料技术到社会文化,系统而地展现了我国深厚的建筑传统与当代专家学者的思考与探索;第四,编写力量雄厚,丛书的作者包括来自全国知名院校及设计单位从事建筑历史、建筑理论、建筑创作、人文历史等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识丰富、治学严谨,丛书内容、深入、翔实,研究方法也具有示范作用。

作者简介

本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写。

目录

总序 前言 及时章 绪论 及时节 内蒙古地区地理历史背景概述 一、地理位置 二、气候特点 三、历史沿革 四、分地区概述 第二节 内蒙古地区文化特征概述 一、物质层面 二、精神层面 第三节 内蒙古地区传统建筑的类型与特征概述 一、发展源流 二、类型概述 三、特征总结 第四节 内蒙古地区现代建筑传承现状概述 一、建筑师的背景现状 二、传承实践中的现状问题 上篇:内蒙古传统建筑特征解析 第二章 蒙古族建筑研究 及时节 蒙古族地区自然、文化与社会环境 一、自然环境与建筑 二、文化环境与建筑 三、社会环境与建筑 第二节 蒙古族地区聚落规划与格局 一、浩特——草原古代城市及其规划与格局 二、牧营地聚落的规划与格局 三、寺院聚落的规划与格局 四、半农半牧区聚落的规划与格局 第三节 蒙古族地区建筑群体与单体 一、蒙古族建筑体系中的蒙古包 二、蒙古包之外的住居类型 三、蒙古式公共建筑 第四节 蒙古族地区建筑元素与装饰 一、蒙古族建筑元素的表现 二、蒙古族建筑装饰 第五节 蒙古族地区建筑特征总结 一、特色鲜明的形式元素 二、空间形态特征 三、气候应对特征 四、历史文脉特征 五、结构材料及建筑色彩特征 六、悠扬辽阔的场所精神 第三章 汉族地区建筑研究 及时节 汉族地区自然、文化与社会环境 一、汉族地区的自然环境 二、汉族移民的社会背景 三、汉族文化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汉族地区聚落选址与布局 一、聚落选址 二、聚落布局 第三节 汉族地区的建筑 一、宁夏式民居建筑 二、晋风民居建筑 三、窑洞民居建筑 四、东北民居建筑 第四节 汉族地区建筑装饰 一、宁夏式民居装饰 二、晋风民居装饰 三、窑洞民居装饰 四、东北民居装饰 第五节 汉族地区建筑风格总结 一、多样混合的建筑元素 二、多地域融合的空间形制 三、天人合一的生态气候策略 四、历史文脉特征 五、结构材料及建筑色彩特征 第四章 东北部少数民族地区建筑研究 及时节 内蒙古东北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文化与社会环境 一、地域环境特点 二、民族信仰与文化 第二节 东北部少数民族地区聚居规划与格局 一、达斡尔族的聚居格局 二、鄂伦春族的聚居格局 三、俄罗斯族的聚居格局 第三节 东部少数民族地区建筑群体与单体 一、达斡尔族传统民居 二、鄂伦春族传统民居 三、俄罗斯族传统民居 第四节 东部少数民族地区建筑元素与装饰 一、达斡尔族传统民居中的建筑元素与装饰 二、鄂伦春族斜仁柱的建筑元素与装饰 三、俄罗斯族民居建筑元素与装饰 第五节 东部少数民族地区建筑特征总结 一、多元的少数民族建筑形式 二、多文化交融的空间形制 三、朴实的气候应对策略 四、多元建筑形态下精神文化趋同的特征 五、建筑材料原始朴素、建造方式简易实用 第五章 内蒙古传统建筑空间的当代文化解析 及时节 蒙古包建筑空间的文化解析 一、蒙古包室内空间的文化解析 二、蒙古包室外空间的文化解析 第二节 敖包建筑空间的文化解析 一、神圣地景中的“堆” 二、敖包仪式空间解析 三、敖包近体空间解析 第三节 藏传佛教召庙建筑空间类型的文化解析 一、场所感和均质空间并存 二、聚而听道空间——大经堂 三、内省空间——佛殿 四、面对面交流与公开的评价空间——辩经场 五、漫游、路径——转经空间 第四节 建筑空间文化解析总结 下篇:内蒙古现代建筑传承研究 第六章 内蒙古现代建筑概况与创作背景 及时节 内蒙古现代建筑传承与发展概况 一、经典阶段 二、自觉阶段 三、开放阶段 第二节 内蒙古现代建筑传承实践评析 一、传承实践总结 二、传承实践评价 第三节 内蒙古现代建筑传承的创作背景解读 一、气候的体裁作用 二、经济的挑战意义 三、文化的包容特征 四、传统的情感属性 第四节 内蒙古现代建筑传承总结 第七章 传统建筑风格特征在现代建筑中的表达方式 及时节 通过元素符号体现传统建筑风格特色 一、元素符号的建筑体量化表达 二、元素符号的建筑构件化表达 三、元素符号的建筑肌理化表达 第二节 通过变异空间体现传统建筑风格特色 一、空间原型的变异 二、空间内涵的变异 三、空间构成要素的变异 第三节 通过气候应对体现传统建筑风格特色 一、应对气温形成的建筑特征 二、应对风沙环境形成的建筑特征 三、应对日照、降水形成的建筑特征 第四节 通过历史文脉隐喻体现传统建筑风格特色 一、通过隐喻民族文化体现建筑特色 二、通过隐喻自然文化体现建筑特色 第五节 通过材料与色彩体现传统建筑风格特色 一、通过建筑材料表达 二、通过建筑色彩表达 第六节 通过强化场所精神体现传统建筑风格特色 一、与场所精神具象关联的建筑特征 二、与场所精神抽象关联的建筑特征 三、与场所精神意象关联的建筑特征 第七节 传统建筑风格特征在现代建筑中的表达方式总结 第八章 结语 及时节 内蒙古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总体归纳 第二节 内蒙古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传承路径与实践 第三节 对传统建筑文化当代传承的分歧和争论 第四节 对建筑传统中民族性与地域性认识的误区 第五节 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的保留和完善 参考文献 后记

媒体评论

本书从外部装帧到内文版式,从视觉形象到材料工艺,每一处细节无不经过精心筹划。古朴沉稳的传统韵味与典雅灵动的设计美感和谐统一,力求展现厚重的中国古建筑历史文化底蕴。读者在翻阅时,便能感觉到它的雅致与浑厚,既利于阅读,也易于收藏。

探索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的融合是难度极大的挑战,从“吾国固有之建筑形式”的探索,到“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尝试,建筑传统与当代创作的结合,一直是我国建筑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一项惠及当今,流芳百年,意义非凡的工作。梁思成先生说,“我们不必削足适履,将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本套丛书从传统建筑的深刻解析,来指导当代建筑的创作实践,将为这一问题的探索提供坚实的基础。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