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民居》一书记载和反映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成背景、发展历程、聚落选址与布局、建筑类型与单体建筑特点等内容,其民族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地域建筑技术价值和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
本书通过民居测绘,对其主要民居形式的平面功能关系、建筑结构体系、建筑空间特点、建筑装饰以及建筑构造进行了调查和整理,首次系统地展示了凉山彝族民居的类型与空间分布特点、平面与空间形态、构造与营建技术、装饰与彩绘等建筑艺术。
《凉山彝族民居》一书适合民居文化研究者、旅游规划者及旅游爱好者阅读。
《凉山彝族民居》一书作者——成斌,生于1971年9月,四川蓬安县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工程师。现任绵阳市规划委员会委员,绵阳市规划协会副秘书长,《绵阳城市规划》杂志执行主编。
多年来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设计与理论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完成省部级项目2项、市(校)级项目12项。先后主持和参加50余项规划与建筑设计项目。研究领域:地域建筑与乡土建筑,小城镇规划与设计。
第1章 凉山彝族民居的生成背景及建筑文化
1.1 凉山彝族概况
1.1.1 凉山彝族的源流
1.1.2 凉山彝族的定义
1.2 凉山彝族文化概述
1.2.1 凉山彝族的阶级制度
1.2.2 凉山彝族的家支制度
1.2.3 凉山彝族的宗教文化
1.3 凉山彝族建筑活动概述
1.3.1 凉山彝族建筑活动特征
1.3.2 凉山彝族建筑空间活动
1.3.3 凉山彝族建筑活动的主要载体
1.3.4 凉山彝族建筑活动总结
1.4 凉山彝族民居的历史演进过程
1.4.1 秦汉以前
1.4.2 东汉至魏晋时期
1.4.3 隋唐时期
1.4.4 明清至民国时期
1.4.5 改革开放以来
第2章 凉山彝族民居的划分与地域特色
2.1 凉山高寒地区的彝族民居特点
2.1.1 地形与气候特点
2.1.2 分布的民居建筑形式
2.2 凉山寒冷地区的彝族民居特点
2.2.1 地形与气候特点
2.2.2 分布的民居建筑形式
2.3 凉山温和湿润地区的彝族民居特点
2.3.1 地形与气候特点
2.3.2 分布的民居建筑形式
第3章 凉山彝族民居的选址与布局
3.1 村落环境
3.1.1 半山宜居
3.1.2 聚顶而立
3.1.3 山水交融
3.2 村落选址与朝向
3.2.1 偏南的主朝向
3.2.2 偏东的主朝向
3.2.3 村落选址小结
3.3 村落布局及空间序列
3.3.1 独立式布局
3.3.2 断裂式布局
3.3.3 竹茎竹节式布局
3.3.4 村落布局小结
3.4 村落的构成元素
3.4.1 构成要素——院落
3.4.2 院落的结构
3.4.3 村落的其他构成元素
第4章 凉山彝族民居的建筑类型及特点
4.1 竹瓦房
4.2 麻杆房
4.3 草房
4.4 瓦板房
4.4.1 生土墙瓦板房
4.4.2 生土木构瓦板房
4.4.3 井干式瓦板房
4.5 青瓦房
4.6 土掌房
4.6.1 全平屋面土掌房
4.6.2 局部草顶或瓦顶土掌房
第5章 凉山彝族民居的构造与营造技术
5.1 地基
5.1.1 天然地基
5.1.2 人工地基
5.2 大木作
5.2.1 柱
5.2.2 枋
5.2.3 屋架
5.2.4 门拱
5.3 墙壁
5.3.1 生土墙
5.3.2 木板墙
5.3.3 木椤墙
5.3.4 石砌墙
5.4 屋顶
5.4.1 坡屋顶
5.4.2 平屋顶
5.5 小木作
5.5.1 门
5.5.2 窗
5.5.3 家具
5.6 色彩与装饰
5.6.1 民居符号
5.6.2 民居色彩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图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图书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相关出版商。
特别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1 川公网安备:51092202000082 统一信用码:91510922MACX24HU4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射行审新出发2023字第016号 股权代码:102064© 版权所有:四川博文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太和分公司